形声字来源教学文稿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9
幼儿园语文教案:认识形声字的构造一、形声字的定义与特点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一类特殊字形,它由“形旁”和“声旁”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形旁”通常表示单字的意义,而“声旁”则表示单字的发音。
通过将不同的“声旁”与相同的“形旁”结合,就可以构成一系列具有相似意义和相近发音的汉字。
因此,认识形声字的构造对于幼儿学习汉语拼音和扩展词汇具有重要意义。
二、解析形声字构造方式1. 形旁与声旁的结合:形声字的基本构造方式是将一个通常包含实物或抽象概念意义的偏旁(即形旁)和一个能代表该汉字读音或韵律的偏旁(即声旁)结合在一起。
例如,“女”为女性偏旁+也口示闾聂豕,其中女部分表示该汉字所属范畴,并且女居中位置, 而后者组成了整个汉字的读音。
2. 形朴与简化:在中国古代,许多形声字以宝石、美玉等珍贵物品作为基础元素来构造。
经过历史演变,许多形声字的部分结构被简化,使得它们更易辨认和书写。
3. 声旁与韵律:形声字中的声旁是由单文并进行合成构成。
例如,“孑”在史代表“小”的读音,在“禺”、”全“、”」”中,“}” 部分表示读音,而后面的部分表示辅助元素,两者结合就可以组成不同的汉字。
这样的构造方式也方便了幼儿学习拼音和增加词汇量。
三、形声字的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幻灯片展示形声字,并配以相关的图片或动画效果,可以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每个形声字所表达的意思。
2. 字卡游戏:将形声字制作成卡片,一面写上偏旁部首和含义,另一面写上整个汉字和相应发音。
老师可以给幼儿随机出示一张卡片,并要求他们将其拆解为组合偏旁和读音,并说出相应词义。
这种互动游戏有利于增强记忆力与提高神经系统发展。
3. 句子搭配:以形声字为基础,设计一些简单的句子,要求幼儿从给出的词汇中选择合适的形声字填入句子中。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形声字在上下文中的用法,并提高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四、幼儿认识形声字所带来的益处1. 拓展词汇量:通过学习形声字构造,幼儿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让我们认识形声字》《让我们认识形声字》主讲:黄冈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吴晓珍一、知识点概述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的文字,它是由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我们一开始识字,就意味着汉字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之间联系的形成。
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认识了两千来个汉字,想想看,我们每学一个汉字,是不是都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呢?如果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就不能把这个汉字正确运用到听说读写中去,也就根本谈不上掌握了这个汉字。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听过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土财主为儿子请了位老师,那老师教财主的儿子识字、写字,三天工夫分别教了“一”、“二”、“三”三个字。
财主的儿子悟性很强,他想:原来汉字这么容易学,一字就是一画嘛,现在我可以不用老师教了!儿子把自己的想法得意地告诉了财主,土财主也为儿子的聪明而激动不已,于是毫不犹豫地打发走了那位教书的先生。
第二天,土财主忙让儿子动手写请帖邀请亲戚朋友前来见识见识自己天才的儿子。
哪知儿子提笔给姓万的舅爷写那个“万”字就遇到了麻烦,可怜的家伙趴在桌子上写了大半天才写了几百画,那老财主在儿子身旁团团转,又急又气又是那么无可奈何。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汉字的学习马虎不得,仅仅靠小聪明是学不好的,弄得不好失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都有不少的教训。
如此看来,汉字的学习必须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正如毛主席教导我们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要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语文学习,踏踏实实地学好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繁多,笔画及结构复杂,例如《康熙字典》中收有一个由四个“雷”字组成的汉字,这个字的笔画就有五十二画。
汉字中存在着大批的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需要辨别记忆。
如从《新华字典》上看,仅“yi”这个音节,和“一”(yī)同音的汉字就有17个,和“仪”(yí)同音的有29个,和“乙”(yǐ)同音的有16个,和“艺”(yì)同音的竟达69个。
论形声字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层次性彭霞【摘要】形声字是汉字系统中能产性最强的一种字形结构,从甲骨丈的27%、两汉时期的82.3%到唐宋以后的94%以上,其比例不断增加。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比例,是由于形声字经历了四个阶段和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旧形声字、假借字和通假字为源头发展来的。
绝大多数形声字并不是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而形成的,往往是先有形符后加声符或者先有声符后加形符构成,这说明形声字内部形符和声符的产生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汉字发展的历史证明,汉字形声化过程从先秦就开始了,并非传统认为的从秦汉开始。
汉字形声化就是制造形声字的过程,用了加形符、加声符、替换形符、替换声符、改变造字法、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以及组合原来同一对异体形声字七种方法。
%The Chines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re the most productive in Chinese characters system, with an increasing rate from 27% in the oracle-bone characters to 82. 3%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o the more than 94%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reason why such a large proportion is due to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and developed from the pietophonetie characters, the self-explanatory characters, the associative eharaeters, the old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he phonetic loan eharacters and the interchange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most pietophonetic characters are not the same combination of the pictogram and the phonetic element, but often the formation of a Chinese eharaeter is done by adding a phonetic element on a pietogram or adding a pietogram on a phonetic elem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roductive progress of the pictogram and phonetic element hasan obvious hierarch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proves that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ietophonetic characters started from the pre-Qin days (before 221 BC), not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hat is a traditional view. There are seven ways of forming the Chines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adding pictogram, adding phonetie element, replacing pietogram, replacing phonetic element, changing word-formation, combining pictogram and phonetic element as well as combining two different pictophonetie eharacters.【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10页(P111-120)【关键词】形声字;来源;层次性;形符;声符【作者】彭霞【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f-j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2一形声字及其产生过程总说关于汉字的结构,在《周礼·地官·保氏篇》中有六书之说,汉朝刘歆在《七略》中解读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和假借(参见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在《周礼解诂》中解读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和谐声,许慎《说文解字》把它解读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
规范化方案:七年级语文汉字形声字教案编写七年级语文汉字形声字教案编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汉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汉字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形声字是汉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编写一套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形声字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规范化方案:七年级语文汉字形声字教案编写。
一、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是编写形声字教案的第一步。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形声字的学习是难度较大的,我们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1、了解形声字的构成,掌握形声字的概念和特点。
2、学会形声字的读写方法,掌握形声字的基本拼音和词义。
3、掌握形声字的用法,能够正确运用形声字进行语文表达。
二、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后,我们需要根据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内容:1、形声字的解释。
首先给学生介绍形声字的构成和特点,以及形声字和其他汉字的区别。
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形声字的读音和拼音。
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读写形声字,了解形声字的基本发音规律和拼音方法。
3、形声字的词义和运用。
通过阅读相关的课文和文本,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具体用法,以及如何在语言表达中正确运用形声字。
三、编写教案范例在设计好教学内容之后,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的形声字编写教案,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形声字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以下是对于“九”、“四”、“十”等形声字的教案范例:1.九:介绍九的基本含义和形声的构成,简单解释“九”字的词义和用法;让学生正确地读写“九”字,掌握其基本发音和拼音方法。
2.四:介绍四的基本含义和形声的构成,简单解释“四”字的词义和用法;让学生正确地读写“四”字,掌握其基本发音和拼音方法。
3.十:介绍十的基本含义和形声的构成,简单解释“十”字的词义和用法;让学生正确地读写“十”字,掌握其基本发音和拼音方法。
汉字形声字的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形声字的基本规律与构成原理,认识汉字形声字的词义产生过程。
2、掌握汉字形声字的特点,能够根据汉字的形状、字义、发音等特征,较准确地识别生字、造字和辨析字义。
3、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汉字形声字的构造原理和规律,了解汉字形声字的特点,掌握如何根据汉字的特征识别生字、造字和辨析字义。
2、通过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汉字语感与识字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语文素养。
三、教学思路1、以故事、诗词、名言、成语等为载体,通过情境渗透,引发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2、开展汉字形声字的教学与学习,采用深度阅读、单字归纳、造字拓展、组词造句等方法,让学生从多个方面理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提高汉字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形声字的构成原理和分类2、形声字的特点和规律3、形声字的识别方法和造字技巧4、形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特点和运用方法。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文,通过自主学习,自己挖掘汉字的构造规律和词义运用,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
3、小组讨论法:根据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和运用方法,让学生组成小组,一起探讨、分析、讨论、总结并汇报。
4、课外习作法:通过思维拓展、作文写作、阅读练习等课外习作,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汉字形声字的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评估1、课堂测验法:通过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汉字形声字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情况。
2、作业评估法: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汉字形声字的掌握程度,如单字拆字、造词造句、理解课文等。
3、综合评估法:通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测量,全面评估学生对汉字形声字的掌握情况。
七、课时安排第一课:形声字的构成原理和分类第二课:形声字的特点和规律第三课:形声字的识别方法和造字技巧第四课:形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八、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和维度探究汉字形声字的产生与发展,如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剪贴汉字图案、辨析词义、拓展语感等,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认字和用字能力,让学生掌握汉字构造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其成为思维活跃、联想丰富、表达清晰的优秀读者和作家。
三、作业:
练习一、三、四。
形声字
构成方式:
1.左形右声:材、偏、铜、冻、证、骑、秧、硝
2.右形左声:攻、功、颈、削、瓢、故、鹉、雌
3.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界、晨。
4.下形上声:架、案、慈、斧、贡、忿、膏、凳。
5.外形内声:固、病、庭、阀、园、匾、裹、衷、违、赶6.内形外声:闷、问、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提高个人的教学业务水平。
2、思想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品德教育与劳动技能相结合。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技能训练。
4、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的知识。
5、充分利用教具挂图、实物进行直观教学,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进度
第一节:校园环境的清理和维护
第二节:寝室内务整理
第三节:寝室文化建设
第四节:刺绣
第五节:剪纸
第六节:简单烹饪(学做家常菜)
第七节:小木工
第八节:小小采购员
20XX.9。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内容提要】从汉字发展到现阶段的结果来看,一般认为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
因此,研究形声字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是汉文字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是,从汉字演变的结果入手对汉字进行静态的观察和描写,与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对汉字进行动态的观察和分析不同,从中看到的文字现象及文字的发展变化情况并不相同。
从后者入手研究形声字的产生及形成过程发现,形声字的形成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创造的过程,最初的借字加意符、母文加类符、表意字加注音符都不是有意识的造形声字,这样形成的汉字也不是“形声相益”的真正的形声字。
文章虽然研究的是形声字的问题,但由于形声字牵涉到汉字学的方方面面,因而实际上也反映了对汉字学和汉字总体发展的一些新的认识,以及对汉字字族学的思考和探索。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关键词】形声字/形成过程/同族字/母文/类属标志【正文】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三点。
这三点,也是我们讨论形声字形成过程的基础。
1.关于形声字的概念的问题。
形声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早就给过“以事为名,取譬相成”[1]的定义。
由此出发,人们一般认为,形旁和声旁组合成的字,就是形声字。
这好像很简单,很明白的,再没什么分歧了。
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
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并没有充分地注意到,那就是,同样在《说文解字·叙》里,许慎还谈到了“形声相益”的问题,这里包含着对形声字的另一要求,即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要“相益”,要相辅相成。
这一点看似废话,其实很重要。
这反映了许慎对形声字特点的认识,也影响到我们现在对形声字的产生及其形成过程的认识。
形声字的这个特点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形声字,其形旁与声旁两部分要“相益”,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有一部分可有可无,那么这一个字还不是真正的形声字。
如甲骨文中的“凤”字,大体上有两类写法:一类是画出凤的专形,作为象形字;一类是在专形的基础上加“凡”字注音。
形声字来源三、形声字的三大来源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据了如此大的比重,但这些形声字并非都是一开始就按形声造法原则创造的。
追根索源,发现形声字有三大来源。
A纯表音的假借字加形符是早期形声字的首要来源研究商周文字,我们发现当时文字的一个特点就是假借字特多。
假借字也有两类:一类是找不到本字本义,专作表音符号的假借字。
这类字的造字本义多不可考,已变成了一个专门的记音符号。
有时同一个记音符号分别记录几个同音词,如甲骨文中的“士、直、可、又、丑、寅”等字,虽在《说文》中也有一个释义,但古籍文献中找不到本字本义的用法,只用于假借。
所以它们应属这类纯记音字。
由于这类字借用的词太多,于是根据所借词义加上一个形符(意符)便成了形声字。
转为形声字的另一类假借字是同时既用于本义,又用它表假借义的字。
这类字有时“身兼数职”,假借它表好几个词的意义。
例如:“易”,《说文》解释为:“蜥易,(虫暥)蜒,守宫也。
象形。
”甲骨文中的“易”,也很象“蜥蝎”形状。
可见,“易”的本义应是“蜥蜴”。
但先秦典籍多借用为“变易”、“交易”等义。
在有些古书中又假借为“赐、剔、锡、瘟”等。
例如:(1)《商君书·错法》:“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
”这里的“易”应为‘赐”。
(2)《汉书·王子侯表》:“平乐侯诉·…病狂易,免。
”“狂易”就是“狂疡”,这是一种精神病。
以上古籍中多处所用的“易”字,其实是不同词义的假借字,后来对应这些不同意义,加上相应的形符(意符),便成了“蝎、赐、剔、疡”这些形声字。
B由表形字(文字学家刘又辛把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统称为表形字)加声旁或形旁构成的形声字。
这类形声字有两种情况:1、在原表形字上加形旁(意符),强化意义的类属,保留原字读音,即将原字作声旁。
例如:(1)“云”,本是“霎”字的初文,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金文都是象云形的“云”。
后来在“云”字上加“雨”,表示与“雨”有关,而读音仍读“云”,于是这个字就成了“从雨、云声”的形声字(现在该字又简化为“云”)。
(2)“求”,本是“裘”的初文,是皮衣的象形。
甲骨文中的“求”字象皮裘形。
后来加“衣”作为形符,仍读“求”声,构成“从衣、求声”的形声字“裘,,。
(3)“莫”,本是“暮”的初文,是一个象形兼会意的字,像日落草丛中,会日暮之义,后在“莫”字下加“日”,构成“从日、莫声”的形声字。
以上这种由原来的表意(也称表形)的字,再加一个新形旁(意符),以原字为声的形声字还有很多。
2、在原表形字上另加声符构成新的形声字。
据考证,这类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出现,((说文》中更多。
例如:(1)“貌”,最初本是一个单纯的表形字,“兑”,上边的“白”,象人的面部形状。
后来取“豹”作声符,省去“勺”,写成“貌”,成为形声字。
(2)今天的“鼻”字原本是自己的“自”,篆文的“自”本象鼻形,但后来多假借为语言中的虚词,于是就在“自”之下加声旁“卑”,成为形声字(从自,卑声)。
C运用形声造字法新创形声字。
事物在发展,认识在发展,语言中的词语也在不断新增、发展.人们掌握了形声造字法后,就可利用原有的基本字作形旁和声旁自由组构新的形声字了。
自秦汉以后,绝大部分后起的新字都是这类新造的形声字。
例如以“会”为形旁的形声字:“缎、峭、纺、绍、纤、结、纵、纶、给、缕、缮、编、纷、绊、埂、缉、绩等,都是按形声造字法创制的新形声字。
形声字在甲骨文、金文时期只占20%左右,战国时期在50瑞左右,而到了东汉时期上升到了80%以上,使汉字真正成为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文字系统。
至于近、现代创制的新字,几乎都是形声字了。
比如表金属元素的字:锉、敏、钾、钠、钙、镁、抗、钦令钒、锰、钻、锌等,呈气态的元素氢、氧、氦、氟、氖、氢、氯、氛、氧等。
大量形声字的创制,使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占到了汉字总量的90 0%多。
所以,汉字在汉代以后实际上已成为了形声字为主体的文字系统了。
的“白”,象人的面部形状。
一、汉字中形声字产生的来源(一)由于同音假借而产生形声字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是单音词占主体,汉字主要是用来写词的,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汉语的词(只有少数情况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或一个音节),词是字的记录对象。
应该说汉字与词如果是一对一的关系,那是最理想的关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词的意义比较抽象,很难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把它表现出来,因此这些词(包括全部虚词和部分实词)最初是没有自己的书写形式的,也就是说人们造不出相应的字来记录它们,但是当它们进入到书面交际的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造不出字来的这一矛盾,就采用了同音假借的办法,即借用一个同音词的书写形式去表示它们,如表示疑问的代词“何”,难以造出一个相应的字表现,于是借用表示“负担”、“负荷”意义的“何”来表示疑问代词“何”,这样,“何”这一个字就有了多种意义,即多词用一个字表示,为了将其区分开,避免在书面交际时带来混乱,于是人们为“负担”“负荷”义在“何”字上另加上一个形符,形成“荷”,这样,形声字便产生了。
又如“须”(简化前为“须”),它的本来意义是“胡须”,而“必须”的“须”意义抽象,很难表现出来,于是人们借用同音词表“胡须”的“须”表示“必须”,“须”则表两个词,一是必须,一是胡须,为避免书面交际混淆,人们将“胡须”的“须”进行了改造,在“须”的基础上加上形符“髟”,构成形声字“髟须”表示“胡须”义,“髟”是形符,“须”为声符(汉字简化后,人们将“须”“髟须”归并,一起简化为“须”)。
这样,由于同意假借便产生了一大批形声字,像“然燃”、“孰熟”、“与欤”、“其箕”、“匡筐”、“云云”等都是这样的情况,这些字中,前一个字或是象形字,或是指事字,或是会意字,而后一个都是形声字。
(二)由于同源分化而产生形声字随着交际的需要和人们认识的发展,语言中的词也不断在增殖。
词的孳乳由单义到多义,在书面上表现为一个词形表达多个意义,也就是借母体的字形去写新词,这样一个字记多个词,这同样会造成交际上的混乱,于是人们给已经独立的词另造字形,以便将新词与母体区别开,这个独立出来的新词与它的母体有着血缘关系,新词与母体之间我们称之为同源词,两者在意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与同音假借完全不同,假借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只是音同而已)。
给已经独立的新词单造字形,一般采用形声造字法,在原来母体字形的基础上加形符。
如“责”,古代有“索取”义,于是讨债叫“责”,同时把所欠的债也叫“责”,由于“责”兼义过多,于是在“责”字形的基础上加“亻”,形成“债”来表示“所欠的债”,“债”是形声字。
比较典型的是“卑”的分化。
“卑”的本义是酒器,古代奴隶常执卑服侍主子,因而“卑”有了“卑贱”义。
凡由“卑”所分化、派生的同源词都有低矮、琐小、卑微之义。
“卑”是原字形,在标声的同时也表示该族系词的共性。
为了表达分化后各自独立的词,便在原字形上加形符以表示其个性,执“卑”的多是女奴,便加“女”形成“婢”;“髀”指股,是大腿,在人的下体,所以加“骨”形成“髀”;“庳”是低矮的房舍,便加“广”(广,作形符一般与房舍有关,读yǎn);“碑”是观测日影的低矮的竖石,便加“石”成“碑”;“埤”是指低洼潮湿之地,便加“土”成“埤”;“鼙”是小鼓,所以加“鼓”成“鼙”等等。
由于同源分化也产生了大量的形声字,如“取娶”、“贾价”、“弟悌”、“益溢”、“昏婚”、“受授”等都是由同源关系形成的,它们中后一个皆为形声字。
应该说形声字的来源不限于这两个方面,根据唐兰先生的观点,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转注,他说:“由转注来的文字,主要的意义却在形符,‘老’字和‘’字,‘’字,‘句’字,‘至’字等,本来不是一个语言,只因意义相同,造新文字的人就把‘’,‘’,‘句’,‘至’等字,都加上一个‘老’字的偏旁,作成“寿’、‘考’、‘’、‘耋’等字,所以转注字是以形符作主体的。
”[1]一个字既然可以区分出形符,那它必然就有声符,因而根唐兰先生的观点,转注字也是形声字的来源之一。
这种观点我们也是赞同的,只是由于人们对转注字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大,所以我们没有把它作为形声字产生的重要来源。
一、在初文上加注音符在初文上加注音符,构成形声字的两部分的上古音相通。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判定这种形声字。
如“舒”字构成其字的两部分“舍”和“予”上古音同属鱼部,舍为书母,予为余母,古音相通,可见“舒”是初文“舍”加注音符“予”而成。
当然“舍”又是个形声字,还可作进一步的分析。
又如“厀”《。
说文?九上?卩部》“:胫头卩也。
从卩,桼声。
”“厀”是初文“卩”加注音符“桼”而成“。
卩”和“厀”古韵同在质部。
卩是精母字,厀是心母字,均为齿音“。
卩”甲文是“人”的变体,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象跽形。
”联系甲骨文中的例子,如《明一九八O》“:卩于母丙。
”可证“卩”为祭祀时的曲厀行礼活动。
作动词用时为曲厀,作名词用时指“厀”关节。
因此“,卩”即“厀”的初文。
“厀”后又作“膝”,变成一般的形声字。
这类形声字的初文有的后来仍然单能使用,如“鼻”的初文“自”,但不再表示本义。
有的不再单独使用。
有的初文被替换,如“鳯、鷄”,原来表示象形的初文被类化符号“鳥”代替。
二、在初文上加注意符加注意符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和分化字的意义。
加注不同的意符,可分别明确和分化初文的本义、假借义和引申义。
这种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实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表意字是汉字发展早期阶段的主要结构方式,它们构成汉字发展的一个基础,为汉字的产生提供给本的构件。
这些早期的表意字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在表音化的大趋势下,往往加注声符成为新字,用来区别字意。
如甲骨文中的“鸡”初文是象形,是一种表意,后来加注声符,再往后发展,形符又被换成了“鸟”旁,成为了一般的形声字。
再如牙齿的“齿”,象形初文是牙的象形符号,后来在初文的基础上加注声符“止”。
“野”在金文中是从“林”从“土”的会意字。
《说文》“野”中“予”是加注的声符。
这种加注声符的形声字逐渐与初文发展成为异体字,但随着后起形声字的发展,并且日益成为主流,原来的表意字便逐渐废除了。
第二种是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该换成音符,不同于重新加注音符,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表意字的部分构件进行改造而形成新的形声字。
如甲骨文中捕兔的“网”,下面是一个兔的象形,整体是一个会意字,后来把“兔”换成“且”,变成“置”,成为一个形声字。
甲骨文中的“何”初文是象形字,表示一个人肩扛一样东西,后来“何”的“人”简化为一般的单人旁,身上所扛的符号改变为“可”,从而整个字形成为一个从“人”,“可”声的形声字。
“羞”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表示进奉事物,从“又”从“羊”,后来“又”改为“丑”就成为从“羊”“丑”声的形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