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福建专版)2019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
- 格式:doc
- 大小:430.00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难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
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明朝的统治一、教学思想本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每个环节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情景体验式教学。
教师通过营造历史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体验、感受、感悟历史人物与事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增强探究意识,提高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内容解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7年级下册的第14课内容。
本课主要从政治和文化教育角度讲述明朝的统治。
元末的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朱元璋充分意识到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皇权集中地重要性。
建立明朝后,为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
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
太过集中的专权,不仅给明朝的统治埋下危机,更让社会失去了进步的原动力。
教学重点:列举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和科举考试的变化表现。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利弊共存,虽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皇权高度集中,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明朝科举考试内容的重大变化和带来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学生对这些历史有了明确地学习和认识后,对明朝统治也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对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会大有裨益。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为后期清朝的兴盛奠定基础的重要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明清时期的相关内容后,对于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细节方面,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些知识点,并将其联系起来,形成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感,明白历史的发展是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为后期清朝的兴盛奠定基础的重要因素。
2.难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探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变化。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选择题1.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岁华。
”诗中的“危”指的是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
“重大改组”体现在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④3.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与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的是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C.驱逐了殖民势力 D.巩固了清朝的海防4.“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5.“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材料中作者认为A.八股取士方法笨拙B.秦朝焚书方法巧妙C.秦明做法本质一致D.明制便于选拔人才6.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一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我国历史上,明朝也曾有人历时27年编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
它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 D.《本草纲目》7.明朝设立的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侦查、逮捕和处罚的特务机构是①兵部②锦衣卫③东厂④刑部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8.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A.纺织业B.采矿业C.运输业D.餐饮业9.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之后在台湾设置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该机构是A.台湾县,隶属浙江省B.台湾府,隶属广东省C.台湾道,隶属福建省D.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0.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11.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教学内容及结构分析本单元涉及的时段为明朝和清朝前期,讲述的是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历史,起于1368年,止于1840年。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时期,同时,由于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政治上的僵化与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明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下降,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
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是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从历史总体上来说,这个时期有两种现象并存的情况:一方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则是封建制度的衰落.第14课“明朝的统治”,有“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四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有“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艺术”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有“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及其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4明朝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明朝的统治,教材通过介绍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的发展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文字描述,又有插图示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元朝的统治,对于我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统治,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明朝时期我国的发展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掌握明朝时期我国的发展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难点:明朝时期我国的发展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明朝时期我国的发展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的统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版图,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提出问题:“明朝是如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明朝时期我国的发展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本单元讲述的是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历史,起于1368年,止于1840年。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清朝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明清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局限于量的增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清政府在台湾设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辖;清政府对东北、西北、西南边疆的管辖,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联系密切。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中期以后,东南沿海军民展开了抗倭斗争。
清朝军民对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进行了有效抵抗。
明清时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体现了很高的建筑水平。
明清小说、戏剧和书画艺术,成果丰硕。
续表。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目的:为了巩固统治,以强化皇权。
朱兀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一)在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行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三)军事方面: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统归并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四)监察方面: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区分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五)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六)立下“祖制”,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表现。
评价(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变化:1、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文体格式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随意发挥。
影响:(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文的危害)(2)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农业上: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1)纺织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第一篇: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哀哉可怜!”这首名为《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
导致元朝灭亡的主要因素有( )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2.右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 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该政治制度是( )
明太祖
A.丞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度
3.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政府架构(改制前)
政府架构(改制后)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4.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以下属于明太祖朱元璋烧的“三把火”的是( )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④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
其中不正确
...的一项( )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6.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
A.唐诗
B.策问
C.《老子》
D.“四书”“五经”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指二者都( )
A.削弱了儒学地位
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引发了“文字狱”
9.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局部),该图长2 182厘米,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
当时与北京拥有同等经济地位的城市是( )
A.苏州
B.南京
C.松江
D.景德镇
10.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
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二、材料分析题
11.以下是徐老师在讲述本课时出示的四张图片,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1是明朝锦衣卫印。
锦衣卫有对臣民监管、侦查的职责,你知道它是什么机构吗?它具有什么特点?
(2)阅读图2,分析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点。
(3)阅读图3,如果你是该著作的作者,你将会在书中选编哪些相关的史实?
(4)阅读图4,有人说科举制度在明朝时出现了“倒退”,你认为主要是指什么?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D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奸佞专权”“惹红巾万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军队最后灭亡了元朝。
故D项符合题意。
2.A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君主权力,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
3.D
4.A ①②③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的措施;④是元朝实行的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
5.C 明政府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进一步规范了科举制度,规定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答卷采用八股文的形式,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得有自己的见解。
这种选官制度迂腐守旧,扼杀人的个性,选拔出来的人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由此可知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6.D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因此,小明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准备复习的内容应该是“四书”“五经”。
7.D
8.B 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明朝的“八股取士”都是统治者为加强思想专制而采取的措施,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故选B项。
9.B 明朝时较大的商业城市有数十座,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10.B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二、材料分析题
11.参考答案(1)特务机构。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
(3)八股取士的主要原因、目的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具体要求。
(4)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照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许多读书人为了中举,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