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
- 格式:doc
- 大小:566.50 KB
- 文档页数:28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道理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独立探索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在“比较图形的面积”中,引出了数方格的直观方法,为探索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割补转化)积累思维经验。
考虑到底和高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中的重要作用,教科书专门安排了一节“认识底和高",为后续探索特殊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主要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其中平行四边形面积是研究其他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数方格得到图形的面积与底、高的关系的猜想,并进一步通过割补法验证其正确性,从而得到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探索图形面积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猜想和验证的思考过程。
教科书采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某个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图形面积与底、高的关系,得到猜想;为了验证猜想的合理性,教科书用割补法对一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加以验证,从而得到图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
在探索梯形面积的活动中,考虑到梯形的面积与上底、下底及高的关系比较复杂,难以通过数方格去获得面积计算方法的猜想,为此,教科书直接采用割补法,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已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从而得到梯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
2.在运用割补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的活动中,注重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转化思想的渗透。
在本单元面积的探索活动中,转化的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例如,在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猜想中,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在探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活动中,通过割补法把三角形、梯形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从而构成了图形面积计算的转化链: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案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分数除法》,主要包括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以及分数除法的简便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特别是带分数的除法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律和运算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水果分配的情景,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孩子分到的水果数量,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除法解决。
2. 例题讲解(1)讲解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通过具体例题演示运算步骤。
(2)分析带分数的除法运算,讲解如何将带分数转换为假分数进行计算。
3. 随堂练习3/4 ÷ 2/35/6 ÷ 1/24 1/5 ÷ 2 3/4甲有3个苹果,乙有2个苹果,两人将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个苹果?一箱橙子有20个,小明和小华平均分,每人分到多少个?4. 小结与讨论六、板书设计1. 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2. 带分数的除法运算3. 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7/8 ÷ 3/42 2/3 ÷ 1 1/69/10 ÷ 2 5/8一箱饮料有24瓶,4个小朋友平均分,每人分到多少瓶?甲、乙两人共有5个篮球,他们要将篮球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人分到几个篮球?2. 答案:(1)7/8 ÷ 3/4 = 7/8 × 4/3 = 7/62 2/3 ÷ 1 1/6 = 8/3 ÷ 7/6 = 8/3 × 6/7 = 16/79/10 ÷ 2 5/8 = 9/10 ÷ 21/8 = 9/10 × 8/21 =12/35(2)一箱饮料有24瓶,4个小朋友平均分,每人分到6瓶。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1课时比较图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第3课时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4课时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第5课时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1课时比较图形的面积教学内容:课本P49~50,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究中的应用,积累探索图形面积的活动经验。
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活动,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新课1.课件播放已经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以及特征。
2.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的硬纸板。
跟同桌说说哪儿是它的周长,哪儿是它的面积。
并且用手比划一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多长?用手摸一摸,估计它的面积有多大?3.师:任意拿出两个图形纸板,说说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让。
如果两个形状不同,大小很难区分时,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进行直观判断。
4.师:揭示课题:我们今天来探讨图形面积的比较。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课本P49网格中的10个图形。
2.自主探究活动:这些图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先仔细观观察、比较,看谁的发现最多!3.小组交流: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全班交流。
4.归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各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组找到了哪些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关系?是怎么知道的?依据同学的回答,归纳学生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如下:生:我用数格子的方法发现②、⑤和⑥的面积一样大生:我用重叠的方法发现①和③的面积一样大。
生:我把⑤和⑥拼起发现和⑧的面积一样大。
生:我利用割补法发现⑨和⑩的面积一样大。
板书:A、数方格的方法;(重点说明这个方法,为今后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作好铺垫)B、重叠法;(通过旋转、平移、翻转等操作方法,使两个图形重叠,再观察比较出图形面积的大小)C、转化法。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案引言:本教学案是为了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的内容,通过细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案将涵盖以下主题:数的整理与分类、相等的模式、数学推理与证明。
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1. 理解并巩固数的整理与分类的概念。
2. 发现并掌握相等的模式。
3. 提升数学推理与证明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的整理与分类:通过观察一组数并将其分类,巩固对数的整理与分类的理解。
2. 相等的模式:寻找规律,并运用相等的模式解决问题。
3. 数学推理与证明: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证明数学问题的正确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数的整理与分类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数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其整理与分类。
2. 学习:呈现一些具有规律性质的数列,让学生发现规律并进行分类。
3. 拓展:给出一些没有规律性质的数列,让学生分析并解释原因。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数的整理与分类的技巧。
第二课:相等的模式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相等的模式,引导学生思考规律。
2. 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并找出一些相等的模式。
3. 拓展:设计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应用相等的模式解决问题。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相等的模式的运用。
第三课:数学推理与证明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解题方法。
2. 学习:让学生尝试使用逻辑推理和证明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 拓展:给出一些有待证明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证明。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数学推理与证明的能力。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思考能力等。
2.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总结性评价:通过小测验或作业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
1.看图片,说出方位。
a. b. c.
2. 播放录音,学生按小组分角色跟读或朗读人物对话。
教师扮演魔术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方位词和重点句型。
3、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可以几个人扮演同一个角色,合作表演。
二、课堂小结
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课题Unit 4 Position
课时第二课时
二次备课:Step2、解疑合探
1.小组合探:
1.生看插图,自己说说图中兔子的位置。
2.全班一起核对答案。
2.师生共探:
1. What are they looking for?
(1)播放课件:女孩是否找到了帽子?帽子在哪?
T:Where is the cap?
(2)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对话。
(3)学生说说女孩都到哪些地方找了帽子。
2.呈现故事主要情节图,在小组中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
Step3、质疑再探
1、让学生找出故事中所有询问和说明位置或处所的语句。
2、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Step4、运用拓展
小组内询问并说明图中的位置。
a.b c.
? ? ?
. . .
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板书
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4课时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 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正确计算不规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2. 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1)让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尝试将其拼成一个长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3)让学生尝试用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表示出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计算给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让学生计算不规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梯形、菱形等。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强调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并尝试计算其面积。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概括和推理,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在巩固练习环节,要注意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在课堂小结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同时,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和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这个环节是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概括和推理,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步骤。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通过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本单元教材从整数除法入手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和小数混合运算。
教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意义和商的近似值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选择学生身边的、感爱好的现实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小数除法的计算。
学生已学习了整数混合运算、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从学生学习学问的角度看,解决本单元的几个重点都有确定的学问基础。
1.会笔算简洁的小数除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相识循环小数。
2.会进行小数两步混合运算,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简洁实际问题。
3.在探究小数除法有关计算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索,能对结果的正确性作出有劝服力的说明。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能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1.要细致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住本单元学问的重点和关键,在学生已有阅历的学问背景下开展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把已有的学问运用到学习中来。
2.抓住新旧学问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3.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扶植学生驾驭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精打细算1课时2打扫卫生1课时3谁打电话的时间长1课时4人民币兑换1课时5除得尽吗1课时6调查“生活垃圾” 1课时小数除以整数。
(教材第2~3页) 1.结合具体情境,经验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法的过程,驾驭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能正确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3.主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运用已有学问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驾驭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1.学校买了8个足球,花了44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说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提问:让学生数格子,先估计,再数格子,说一说怎样数格子。
2、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脚印验证一下这节课的结论。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