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及课后古诗词复习(全)
- 格式:ppt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汇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 不顾。
【第三单元】12.《论语》十二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为政》)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 “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诗人。
字伯玉。
陈子昂诗上接建安风力,骨气峥嵘,苍劲深沉。
其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等。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的关键先生(之一),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先驱。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其有约1500首诗流传于世,多收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学识渊博深厚而善诗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祖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5.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líng)山馆,故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其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6.“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古诗的两个不同阶段,不同诗体。
古体诗是指唐代律诗格律定型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风”。
古风有“歌”、“行”、“吟”三种常见诗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也较宽松。
句式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长短灵活的杂言体。
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律诗和绝句)。
近体诗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与古体诗差别很大。
一、《登幽州台歌》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2、“古人"指的是古代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来者” 指后世贤明的君主。
3、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独"字“独”指孤独一人.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孤寂苦闷之情。
4、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苦闷之情。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5。
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君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诗人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二、《望岳》1。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作“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2.。
全诗以“望”字展开,从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赞扬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气势3。
颔联写近望的景象,其中“割”“钟"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钟:运用拟人,形象写出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到泰山.生动的突出泰山神奇秀丽.表达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唐诗五首》复习(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四句运用对偶的手法,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满山遍野,树叶枯黄,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表达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流露出避世退隐的愿望。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运用典故,写出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像伯夷、叔齐那样的古代隐士交朋友了,表达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流露出避世退隐的愿望。
主题: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
黄鹤离去不会再回来了,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赏析: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思乡之情。
1.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精神?古代那些像燕昭王那样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已成为历史,后来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见到,使人感觉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悠悠岁月,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凉,怆然涕下了。
(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惆怅、悲愤和孤寂跃然纸上。
)(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中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
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现的不只是客体的渺小,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泪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2.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
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望岳》结尾两句由“望岳”转为“岳望”,“会当”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既是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线的。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联系诗人后来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的“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你认为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下面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前/ 不见古人B. 后/ 不见来者C.念天地/之悠悠D.独/ 怆然而涕下2.下面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 使人显得渺小, 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B.“念”字,引出作者登台远眺时的万千思绪,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 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C.末句的“独”字,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步点明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辛酸, 深化了意境,又突出了诗人卓然特立的孤傲, 强化了诗的风骨。
D.“不见”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闲适与心胸开阔之意。
3.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压抑感和孤独感。
B.“古人”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C.把个人放置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 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D.整首诗通过采用委婉抒情的方式, 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望岳[ 唐] 杜甫诗歌回顾写作特色: 多角度描绘, 层层深入, 言简义丰。
本诗紧扣“望”字,从不同角度描绘泰山的雄伟跟踪训练1.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层云生起, 心胸为之荡漾。
“曾”同“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太山而小天下” , 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围绕“望”字而写, 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一句, 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古代诗歌五首》问答题知识点汇总2.有人这样评价本诗:“观此诗足见伯玉之怀才不遇。
”你觉得他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表明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3.请赏析“悠悠”和“独”的表达效果。
①(含义)“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意指辽阔遥远。
“独”指独自,在诗中有孤独之意。
②(对比关系)“天地悠悠”和“独”形成对比,用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来衬托人的孤独渺小。
③(情感)从而表达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情感及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何去何从的茫然感,传递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壮志难酬、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1.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示的情景,并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①情景: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
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色。
②手法理解:首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这两句都是写景,极言塔高,虚实结合,画面优美,为后两句抒情议论做铺垫。
2.“浮云”、“最高层”如何理解?3.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①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
②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面对改革的非议、阻挠的态度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学了《登飞来峰》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①就诗论诗: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站得高,看得远,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②联系生活: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游山西村》1.诗人写出了农家生活的哪些画面?写了诗人来到村中,正值社日临近,村民们着简朴衣装,吹箫击鼓,结对往来,热闹非凡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