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4
《声现象》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接收4. 声速5. 声音的强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声音的强弱。
2. 难点:声速的计算,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的相关现象。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讲解声速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声速的测量方法。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声音接收的因素。
5. 声音的强弱:介绍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讲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声波的应用:讲解声波在医学、军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
2. 噪声污染:介绍噪声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
3. 声学仪器:介绍常见的声学仪器及其原理,如麦克风、扬声器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声音的强弱等基本问题。
2. 讨论:分组讨论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与听力保护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现象的应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波传播规律、声速的计算以及声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奇妙。
2. 讲解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3. 演示声音的传播,如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构造和听力保护知识。
5. 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6. 讲解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声纳等。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程度。
10.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扬声器、水槽、尺子等。
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声现象》复习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复习声音的产生原理讨论声波是如何产生的回顾振动和声波之间的关系1.2 探究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方式进行实验,观察不同乐器、物体产生声音的差异分析不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复习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讨论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解释声速的概念及其与介质性质的关系2.2 探究声音传播的障碍和特性讨论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反射、折射等现象分析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第三章:声音的接收与感知3.1 复习人耳的听觉机制讨论耳蜗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声音的频率、振幅与音量的关系3.2 探究声音的感知与音调、音色、音质的关系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音调、音色、音质的声音特点分析声音感知与听觉心理学的关联第四章:声音的记录与放大4.1 复习录音技术的原理讨论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的差异解释录音过程中声音信号的放大和保真原理4.2 探究声音放大设备的原理与应用分析扬声器、耳机等声音放大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讨论声音放大设备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和效果第五章:声音的应用与控制5.1 复习声音在科技和通信领域的应用讨论声纳、超声波等在军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解释声音识别和语音通信技术的原理5.2 探究声音控制和噪声治理的方法分析噪声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讨论噪声控制技术和噪声治理的有效方法第六章:声音与物质相互作用6.1 复习声音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讨论声波对物质的作用力,如声压、声强等解释声波在材料中传播时的衰减现象6.2 探究声音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分析超声波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讨论声学成像技术如超声心动图和超声断层扫描的原理第七章:声音与心理效应7.1 复习声音对人的心理影响讨论音乐、音效等在心理治疗、广告等方面的应用解释声音的节奏、旋律对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7.2 探究声音在环境心理学中的应用分析声音景观设计在公共空间、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讨论声音对人的认知、记忆和注意力等心理过程的影响第八章:声音与文化艺术8.1 复习声音在文化艺术中的作用讨论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声音的表现力解释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叙事和情感表达功能8.2 探究声音艺术与实验音乐分析声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创作方法讨论实验音乐中对声音创新和扩展的探索第九章:声音与日常生活9.1 复习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声音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语音、智能家居等解释声音在交通工具、安全警示等方面的作用9.2 探究声音设计与声音品牌分析声音设计在产品、广告等方面的应用讨论声音品牌策略和企业形象塑造的关系第十章:声音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复习声音技术的发展历程讨论数字音频技术、网络音频传播等的发展对声音现象的影响回顾声音技术的重要里程碑和创新点10.2 探究声音技术的未来趋势分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对声音体验的影响讨论声音交互、声音识别等在未来科技和领域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声音的产生原理重点关注声波产生的物理过程和振动与声波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专题一声现象一、复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5、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及其应用。
6、回顾本章实验,知道研究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复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音调及其影响因素三、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管内空气柱发声、打击乐器受到打击发声)。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5、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注:(1)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2)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6、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7、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s。
8、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来决定;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区分乐音的三个特征: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知识点三:噪声与能量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声现象复习学科导学案读中学学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等基本知识。
2. 了解乐音与噪声的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其应用。
2. 难点: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方法。
三、复习内容: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4. 乐音与噪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声音。
5. 噪声的危害:影响听力、引起心血管疾病、影响心理健康等。
6. 噪声的控制方法:从声源、传播途径、接收处进行控制。
四、课堂活动:1. 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噪声来源?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实验:观察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特点,学会辨别音色。
3. 思考:如何从源头减少噪声污染?有哪些实际应用可以降低噪声?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习题,巩固声音相关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噪声的来源,提出控制噪声的建议。
六、学习评价: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
2. 能分析生活中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3. 能提出减少噪声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七、拓展阅读:1. 声音与信息传递:如电话、广播、网络语音等。
2. 声音与能量转换:如声能发电、超声波清洗等。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在设计这个复习学案时,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物理概念,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回忆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注意听音乐中的不同声音,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回顾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认为的声音传播的原理,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4. 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观察音叉的振动、使用麦克风捕捉声音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声现象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音量的清晰度、如何减少噪音等。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发现学生们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还可以通过一些额外的拓展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声音的传播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并提高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 基本概念回顾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需要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器。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传播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接收器是接收声音的物体。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 音调与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单位是赫兹(Hz)。
2.3 声音的音量•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4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声源、障碍物和接收器。
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3.1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话、音乐等。
•声音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技术。
3.2 噪声与对策•噪声是指给人们带来不适的声音。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听力。
4. 思考题1.请列举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3.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声音频率越高或越低对应的音调是高音还是低音?4.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5.声音的利用有哪些方面?你还能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吗?6.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听力?5. 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章的课后习题,巩固对声音和声现象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声现象》复习一、知识概述声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能够传递信息,引起人们的共鸣。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与声音相关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声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复习中,我们将重点复习以下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二、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随之振动,形成声波传播出去。
我们通常所说的声源就是振动的物体。
2.1 声音的振动要素声音的振动要素主要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 Hz至20000 Hz。
•振幅:声音的振幅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小,通常用dB(分贝)来表示。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大。
•波长:声音的波长是指声波中相邻两个峰(或谷)之间的距离。
波长与频率之间有直接关系,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2.2 声音的产生过程声音的产生经历了多个步骤,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振动和传播。
1.振动: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它可以是实体物体的振动,如弦乐器的琴弦振动,也可以是空气柱的振动,如乐器的吹奏或声带的震动。
2.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波通过介质传输的过程。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当声音传播到人的耳朵,人的耳朵中的听觉器官才能感受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机械波的形式传播,主要通过介质传递,常见的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3.1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因为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近,分子振动传递的速度也较快。
3.2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一些,这是因为液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固体中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
3.3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最慢的,因为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分子振动传递的速度也较慢。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导学案设计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本次复习导学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步骤1. 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由物体振动产生,并通过介质传播的能量;•声音是一种可以被人耳感知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 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公共广播系统:通过扩音器将声音传播到远处;•电话系统:通过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传达信息;•音乐系统:通过扬声器放大声音,提供良好的音质。
四、导学要点整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公共广播系统、电话系统和音乐系统。
五、课堂练习1.主观题:声音是一种什么波?2.客观题: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最快?a)固体b)液体c)气体d)都一样速度六、课后作业1.思考并写出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声音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阅读课本第二章内容,做好笔记和思考题。
七、复习要点总结•声音是一种振动,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
以上是《声现象》单元的复习导学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后,同学们应该对声音的定义、传播特点,以及声音的产生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八年级物理复习学案
第二章《声现象》
姓名:
学号: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回顾声音的产生、传播、乐音、噪声等知识,找出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对乐音的三要素内容的训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巩固有关声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进一步学会应用声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二、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声音的
传播
3声音的
特征
和控制
5
二、典例透析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________产生的,然后通过__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朵的。
2、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下列声音的说法中指音调的是________;指响度的是________;指音色
的是________。
A“高声大叫”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 B女高音歌唱家与男低音歌唱家
C二胡与钢琴发出的声音不同 D在山谷中说话听到回声
3、以下控制噪声的方法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_______,阻断噪声传播的是_______,防止噪声进入耳朵的是_______。
A. 堵塞感受噪声的器官 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4、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
C.牙医用超声波洁牙 D.利用声呐测海深
5、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
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6、利用回声来测量海深的仪器,叫回声测深器.它装在海船舱底,由舱底向海下发出声音传至海
底、暗礁、鱼群处,再经暗礁反射到海面,由舱底的灵敏回声接收器把回声接收下来,准确记下声音由发出到回声返回所经过的时间,可测海深及鱼群或暗礁的位置.如果接收器收到声音从海面发出到被某暗礁反射回海面共用了0.8秒,求暗礁在海中的深度.(设海水中的平均声速为1500米/秒)
三、巩固提高
1.学校联欢会上。
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______产生的,同学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______传播的。
在学校的走廊里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让学生保持肃静的做法是属于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2.雨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秒听到回声,那么小雨和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_____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这种方法________(“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3.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小沈阳”在节目中分别模仿了刘欢、阿宝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从物理角度说,他是模仿乐音三要素中的,特别是把阿宝的高音也能唱上去,其中“高音”是指高。
(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4.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到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甲
乙
丙
丁
6.小明向家里打电话,他主要依靠声音的听出是妈妈接的电话,妈妈要他把声音讲大些,这是要求增大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
7、如下图所示,四个相同的杯子里装有水,水面高度不同,用一根筷子敲击杯子,如果能听到
“du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杯子序号是:、、、。
四、当堂检测
1.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 )
A.放在种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种罩内的空气抽掉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空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种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线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①“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②“震耳欲聋”说
明声音的音调高;③“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④“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⑤回音的声速比原来声音的声速要小;⑥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色好。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⑤⑥
4.关于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老牛的音调高,响度大 B.老牛的音调低,响度大
C.老牛的音调低,响度小 D.老牛的音调高,响度小
5.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五、课后拓展提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我们常说“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2.大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命运》、《田园》、《英雄》等,有些作品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
A.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 B.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假如你和小华同时登上月球,你们俩之间可以直接面对面谈话,而不需要其他设备
C、上课时,教室外面高音喇叭放出的歌声不是噪声
D、中考期间,要求考场周围禁用高噪音设备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
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6.有时我们接起电话,彼此间只说了声“您好”,对方还未来得及告诉我他是谁,如果他是我们熟悉的人,就能知道他是谁,这是根据________来判断的。
7.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 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申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
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
(4)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l 5脚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回声所用时间为4s,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为_________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