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会尊重》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学会尊重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了解尊重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尊重的概念;
•理解尊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会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尊重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尊重的含义;
•学会尊重他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尊重习惯。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优点和表扬别人。
2. 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几个案例,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
3. 集体讨论
教师号召全班同学共同发表对“尊重”的看法。
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展开讨论,例如: - 你认为什么是尊重? - 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有哪些表现方式? - 如果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应该怎么做?
4. 观看视频
教师放映关于尊重他人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从中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尊重他人的。
5. 小组活动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在15分钟内,贴出尊重他人的表现方式,并呈报给全班同学。
每组呈报过后由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评价。
课堂作业
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 你最近有哪些尊重他人的表现?- 如果你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应该怎么办? - 你认为尊重他人有哪些重要意义?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尊重的含义,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尊重他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尊重习惯,让我们身处在一个和谐、文明的社区中。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尊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会尊重》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以“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为主题,帮助学生树立完善自我的理念。
本课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尊重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
学生通过对尊重这种道德规则的践行并引导学生不断塑造完善人格和品德,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进一步使学生融入社会公共生活之中。
本课先从学生的已有生活感受入手,调动学生已有感受讨论分享自己尊重的人物,进而帮助学生知道值得尊重的人既有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闻的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
在此基础之上引出了两个平行话题——“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第二个话题“尊重自己”,先通过刘菲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是尊重向己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具体情境说明何谓“受伤的自尊”,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自己应维护自己的形象,爱惜自己的名誉。
借助“好脾气”先生的故事和情境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在被冒犯和侮辱时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同时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
第三个话题“尊重他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被尊重的心理体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从而推己及人学会尊重他人。
由此,教材进一步通过小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尊重他人的。
“不尊重他人快照”的活动,旨在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为下面如何尊重他人做铺垫。
最后,教师通过情境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用语言和行动等表达尊重,懂得尊重他人还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心,让他人感觉舒服。
二、学生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方法筛选和整理资料。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对于“尊重”有一定了解,能初步感受尊重对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第三课时《尊重他人》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学会尊重》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主题,第三课时《尊重他人》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道德素养。
本课时内容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尊重他人的内涵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尊重意识和行为。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于尊重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反思和实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尊重他人的问题,但不知如何处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深入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含义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3.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学会尊重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尊重他人的含义和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尊重他人的含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
2.准备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3.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关于尊重他人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尊重?为什么我们要尊重他人?2.呈现(10分钟)展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尊重他人的。
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尊重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巩固。
引导学生明确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尊重他人也是一种自我提升。
5.拓展(10分钟)设计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第3课时《尊重他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学会尊重》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主题,而第3课时《尊重他人》则是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
本课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尊重他人,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对尊重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做到真正尊重他人。
通过本课时学习,让学生在理论上加深对尊重他人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提高道德品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提高道德品质。
2.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尊重他人的理解和做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场景。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道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教材封面,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对新课进行导入。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课时案例,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场景。
要求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注意言行举止,体现尊重他人的态度。
4.巩固(10分钟)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会尊重》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学会尊重》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的主题。
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尊重他人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观念,但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仍需培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不尊重他人的现象,如嘲笑、歧视、忽视他人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提高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的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
3.实践操作法: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会尊重》。
2.课件:教学课件及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道具:角色扮演道具、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个关于尊重与不尊重他人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这个场景的看法,你觉得尊重他人重要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尊重他人。
通过讨论,总结尊重他人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教材中的案例,亲身实践尊重他人的行为。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4.巩固(5分钟)发放卡片,让学生在卡片上写下自己尊重他人的一句话或一个行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1学会尊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1学会尊重第二课时》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尊重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但可能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上还不够成熟。
他们在与同伴、师长交往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尊重他人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在交往中的尊重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培养学生在与同伴、师长交往中的尊重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培养良好的交往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尊重他人的重要性2.如何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尊重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讨论交流: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在交往中的尊重经验。
3.情景模拟: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尊重他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2.设计情景模拟活动3.准备讨论交流话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尊重与不尊重他人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尊重他人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讨论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在交往中如何表现出尊重。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尊重他人。
活动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巩固(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明确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交往中表现出尊重。
5.拓展(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表现出尊重他人,并将思考结果与父母、老师、同学分享。
新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尊重的含义,学会尊重他人,了解和平解决冲突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宗教和习惯等差异,提高学生处理冲突和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尊重他人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为人处事应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意识,树立和平友爱的态度,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教学重点1.掌握尊重的概念和内涵;2.学习尊重他人的方法;3.理解和平解决冲突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尊重他人这一良好品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如何教导学生和平解决冲突。
四、教学方法导入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模拟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本课的主题是“学会尊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现是尊重他人的。
2.讲授(25分钟)1.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讲解尊重的概念和内涵。
2.认知练习:听一段描述,要求同学们告诉老师这个人的优点,并为其点赞。
3.借助社会实践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上街头,通过采访陌生人的方式直观感受尊重和被尊重的感觉。
然后请同学们回到教室,用所学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总结。
4.讲解和平解决冲突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式解决冲突,并带领全班练习场景模拟,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互动(15分钟)请学生参加互动活动,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场景,以表演或语言讲述的方式来展示尊重他人的形式。
4.课后作业(5分钟)请同学们在家里完成一份论文,总结自己所学的尊重他人的方法,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尊重他人?2.为什么要学会尊重他人?3.你都了解了哪些尊重他人的方法?4.如果与别人发生冲突,你会怎么解决?六、教学反思本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参考本教案的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升本门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