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地理教学案: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3
一、学习目标1、 了解地球的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
2、 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 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 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一)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 季节更替4、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应用二、自学导航(A 级,必做)(一)、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1、 图中的近廿点是—,远LI 点是—,2、 地球公转到近LI 点附近的时间是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慢)3、 地球公转到远LI 点的时间是—,此时 地球公转速度较 o (快,慢) 4、在图中标出夏至廿、冬至廿、春分LI 和秋分LI 时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如上图,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大约在点A 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正在自北向南移 动。
同样的道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如果是你的生口那一天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下表 U 期太阳直射的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3月21日〜6月22 U 6月22日〜9月23 |_| 9 月 23 口~12 月 2212月22廿〜3月21 U三、 自学检测1、 白春分LI 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夜长,纬1.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班级 姓名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变化示意图度越高,昼越夜越o2、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旺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3、在春分口和秋分口,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长夜长。
4、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己确定,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假口,下列传统节日中,大连地区白昼最长的是A、春节B、清明C、端午D、中秋四、知识园地五、我的收获。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学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的计算3时区的划分二、知识点的梳理(三)地球自转与时差产生原因:地球是、的球体。
昼夜分界线(圈):线(圈)。
原因:地球不停的。
1.产生昼夜更替周期:小时(太阳日)。
昼夜更替意义:制约人类的起居作息;地球表面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时间的确定:根据同一纬度地区各地看到太阳的迟早而定。
概念:因而异的时刻。
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小时。
经度与地方时的对应关系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分钟。
划分的目的:避免世界各地使用地方时带来的不便。
国际标准:全球共分时区,每个时区跨,东西十二时区,2.地方时区时各跨经度合为一个时区。
计时方法:以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区时计算: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
不同时区计时法,如美国。
各国实际使用的特别计时法使用首都所在时区的区时,如中国。
使用本国东部时区的区时,如朝鲜。
原则上指经线。
国际日界线向东过日界线天,向西过日界线三、课堂练习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右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1~2题:1.甲地的时间为A.8时B.9时 C.15时D.16时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A.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B.东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C.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D.罗马气候干热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右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3~4题:3.甲地的时间为A.15时B.9时C.3时D.12时4.北京为A.6日8时B.7日8时C.6日20时D.7日20时5.一艘海轮自洛杉矶向西驶向上海,船上的乘客往第一天见到太阳在上中天相隔的时间是.A .24小时 B.大于一个太阳日C.小于一个太阳日 D.恰好是一个恒星日(07高考真题)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图3)。
回答5~6题。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知识结构(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八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问题探究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A.地球、火星 B.地球、木星 C.火星、土星 D.木星、金星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 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 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为什么水星和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表面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2)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学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一、学习目标: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二、知识点的梳理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①四季的形成: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和随季节而变化,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四季的更替②天文四季③气候四季(北温带)④中国传统四季三、课堂练习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自西向东转 B.自左向右C.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D.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2.西安和香港两地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比,正确的是()A.两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西安大于香港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西安小于香港 D.两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不相同3.当我们欢度春节时()A.悉尼的白天逐渐变长 B.南极正值极夜C.亚历山大港正值多雨时期 D.塔斯马尼亚岛正值炎热干燥时期4.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地方是()A.南极和北极 B.南、北极圈 C.南、北回归线 D.赤道上5.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A.23°26′N—90°N B.0°--90°NC.23°26′S--23°26′N D.0°--23°26′N6.北纬38°一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北面盖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遮挡,两楼距离应不小于()A.Htg(90°-38°) B.Htg(90°-38°-23.5°)C.Hctg(90°-38°) D.Hctg(90°-38°-23.5°)7.读右图,回答:(1)若AB为晨线,此图表示月日前后,并用斜线在图中画出极夜范围。
【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晨昏线永远平分,故赤道上全年;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在春秋分时与经线。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
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2、产生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
(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
(3)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偏转。
【要点讲解】一、晨昏线的判断和应用:1、晨线、昏线的判断方法(1)自转法。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
(2)时间法。
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是时,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是时。
(3)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2、晨昏线的应用(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上图中若弧AB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弧BC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课题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间总学时课程目标:1.说明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学习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
学习难点:昼夜长短的分布。
学习流程:★ 前置补偿: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 情景导入:人们常说“东升西落”而且习惯以日出地平线的一点代表东方,日落地平线的一点代表西方,在人们心中,太阳的出没点是判断地面东西方向的标志,那么人们以这种标准来判断东西方向正确吗?你仔细观察了吗?我们这儿夏季和冬季太阳东升西落的方向一样吗?★预习交流:1. 看课本说出晨昏线、昼弧、夜弧的含义,并说明昼弧、夜弧的长短与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看课本说出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研度及探究:探究一:1.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长短一览表时间太阳直射的范围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北极附近极昼极夜状况北半球昼夜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夏半年冬半年二分时2.二分的时候,晨昏线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几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什么时间,赤道与晨线的交点为几点?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为几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1.产生四季更替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填以下内容四季的变化3. 中、低、高纬各地区的季节变化状况一样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三: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及我国的四季和西方国家的四季有什么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延伸拓展:1. 当黄赤交角为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时,五带的范围会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结构: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堂练习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图中四点所示日期:a bd c d (2)图中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学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2、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方向:自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自转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角速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即。
速度: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基础练习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90°E,89°N B.80°W,40°S C.10°E,1°S D.180°W,71°S2.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A.就线速度而言,高雄小于马尼拉;就角速度而言,高雄大于马尼拉B.高雄与上海的角速度相等 C.南北极点线速度为0,但角速度最大D.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3.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有()A.地球自转一周(360°)的时间为24小时,叫一个恒星日B.南北纬60°处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二分之一C.地球上的物体作水平运动时,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在南半球向右偏D.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有关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转轨道是椭圆,但半长轴与半短轴相差不大,仅为12千米B.太阳位于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C.从南极上空垂直俯视轨道平面,地球呈逆时针方向公转D.地球公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5.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公转轨道是正圆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一月初C.地球从A点出发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6.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读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且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重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使用的行为动词是“说明”,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结合实例”,表明课程标准对学生要求不止在书本知识,而是应用从面,因此教学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学会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运动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运动形式,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研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基础是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形成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我们只研究其意义的一部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本节在讲述地球公转的概况以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成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造成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共分为三目。
第一目:“地球的公转”。
教材从“太阳节”引入,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材呈现了地球公转的中心,运动的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基础知识。
第二目:“黄赤交角”。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相结合,产生了黄赤交角。
教材通过图1-13“黄赤交角”说明了黄赤交角的含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
这一部分知识是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的基础,尤其重要。
第三目“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题】必修模块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题目: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B公转)。
【课标要求及分析】本节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活动要求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观测家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刻和正午太阳高度),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到示意图中,通过画图、读图、解图让学生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教学中药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建立空间概念。
【教材及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整堂课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但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很深厚的立体几何作为基础,教学中通过一些图片、材料和生活中的事例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方法与过程1、通过读图、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二十四节气歌的朗诵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追求的志向。
第一章行星地球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与平面的夹角,目前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如图4-14。
2、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 —日出时间=(正午12点—)×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向两侧递减。
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向南北;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递减。
(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而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最大值,夏至日;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θ|,φ为所求点的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4、四季和五带(1)四季: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月;夏季:6、7、8月;秋季:月;冬季:12、1、2月(2)五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5)、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示意图【要点名师透析】一、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1.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1.昼夜长短的规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越长。
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夜变;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
如下图所示:3.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昼长时数=(12- )×2=(-1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夜长。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昼长)相等。
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其应用 1.图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 的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所在经线时的太阳高度(如下图所示)。
H 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90°-“两点” 。
“两点”指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
若“两点”同在北(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别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 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合理设置房屋的朝向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门窗朝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门窗朝 。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 ;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 ,则最小楼间距L 为:L= 。
htan H(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呈直角。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α为倾角,h为正午太阳高度)。
【感悟高考真题】1、(2011·安徽文综T29--30·8分)图11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1)~(2)题.(1).该地可能是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2).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0·四川文综·T10、11)下图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
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1)、(2)题。
(1)若图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A.15小时~16小时20分B.17小时~19小时20分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2)若图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中与之相符的是()3、(2010·天津文综·T2)下列四座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示意图,接近实际的是()4、(2010·海南地理·T19、20)北京时间6时40分,在南半球轮船上的船员看见太阳从东南方的海面升起。
据此完成(1)、(2)题。
(1)该轮船所在位置的经度可能是()A.95°EB.110°EC.135°ED.170°W(2)这段时间内,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B.东北信风带纬度位置最高C.东北平原雪花飞舞D.北极地区冰面缩小5、(2009·福建文综·T10~12·12分)读图,完成(1)~(3)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A.0°~20°NB.0°~20°SC.20°N~23°26′ND.20°S~23°26′S(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B.北温带范围变小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3).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A.5月23日8时B.6月22日18时C.11月23日6时D.12月22日18时6.(2009·浙江文综T11·4分)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是()A.23°NB.63°NC.43.5°ND.27°N7、(2009·海南地理·T7~9·9分)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OM和正午的影子ON之间夹角——∠MON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1)~(3)题。
(1).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MON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A.中亚B.西亚C.东南亚D.南欧(2).我国某学校,每年有两天不存在∠MON,该校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A.滇B.湘C.皖D.鄂(3).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MON发生了小→大→小的变化,该月是()A.3月B.6月C.9月D.12月8.(2009·天津文综·T5·4分)科考队员在北极点附近某处一天中不同时刻拍摄了太阳照片。
太阳位于a所指位置时,拍摄者看到的太阳方位和他所在地的地方时分别是()A.正北0:00B.正北12:00C.正南0:00D.正南12:00【考点精题精练】一、选择题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据此回答1、2题。
1.僧一行的发现,实际上是()A.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在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关联的是()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北半球冬半年短于夏半年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2011·江苏百校大联考)图1为“M、N两地太阳辐射的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图13.M地最可能位于A.赤道B.回归线C.极圈D.极点4.N地5月1日时昼夜状况是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极昼D.极夜5 . 5一7月间,N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较M地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太阳高度角B.昼夜长短C.天气状况D.地面状况日影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某地一天中日影最短时,北京时间为12时40分,且为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人们发现旗杆(a)与杆影(b)等长(如下图所示),回答6~8题。
6.该地的地理坐标为()A.110°E,21°34′NB.110°E,45°NC.130°E,45°ND.130°E,21°34′S7.下列关于该地所属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条件优越,煤铁资源丰富B.地理区位优越,海运便利C.土质疏松多孔,水土流失严重D.黑土肥沃,大豆种植面积广8.此日前后,有可能()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011·临沂模拟)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如图所示)测算当地经纬度,在3月21日11:44测得影长(s)与竿长(h)相等,且竿影为一天中最短。
读图完成9、10题。
9.该兴趣小组在测量中必须观测和记录的数据(当天太阳直射点纬度与竿长已知)是()A.北京时间、竿影长度B.竿影长度、竿影方位C.竿影方位、北京时间D.白昼长度、太阳高度10.该学校可能位于()A.山东B.新疆C.云南D.吉林(2011·宿州模拟)图1为天气网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
据此完成11-12题。
11.此时正值A.黄山毛峰刚刚上市B.江南小镇和风细雨C.华北平原寒潮来袭D.好望角海浪滔天1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A.南半球,向北移B.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二、非选择题13.下图是某房地产公司在聊城市(约36°N)开发的一梯两户式多层商品房平面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