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核舟记》教案苏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7.92 KB
- 文档页数:3
《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把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绩的卓越。
教学假想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精练。
全文433字,既归纳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传神,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归纳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 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要明白得文意,第一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文句的含义。
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弄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一、2段。
教学进程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诵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诵一部份。
朗诵中显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宜,酌情决定。
三、讲解课文一、2段。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精湛,“奇巧”,技艺精湛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那个地址指雕刻。
“木石”,“木”,树。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依照;“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讲解,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要紧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要紧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类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13、《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4、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5、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4、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作者介绍: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解题:大苏泛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
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
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古文两篇•核舟记》教学方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古文两篇•核舟记》教学方案学段:初中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单元: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所涉及到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意思。
4、能准确划分课文段落梳理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模块一:课时目标教学板块1:导入老师出镜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活板》这篇古文,了解了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印刷术的有关知识。
其实,除了四大发明以外,我国的工艺美术水平也驰名中外,别的不说,单说那微雕艺术,就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你能想象到在一颗小小的桃核上,我们的微雕艺人,能创造出怎样的世界吗?让我们走进《核舟记》,来看看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吧。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是:PPT1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所涉及到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意思。
4、能准确划分课文段落梳理文章的结构。
模块二:文学常识教学板块2:作者简介PPT2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有关情况。
作者介绍魏学洢(约1569-约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县人。
他自幼生性孝顺,七岁就能做诗,是当地有名的秀才。
成年后以文章闻名乡里,尤擅长作赋,颇受世人欣赏。
教学板块3:文体知识PPT3记,是一种文体。
在上学期,我们曾学过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根据《小石潭记》的内容和本文的标题推测,记,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文体知识根据本文的标题和《小石潭记》的内容,推测“记”的文体特点。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回答问题,时间约2分钟)PPT4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老师再给大家归纳一下。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原先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发端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逐渐成熟稳固。
它涉及的内容极广,有人物事件、山川草木、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遗文轶事、社会风俗、读书杂记等。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稿(两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稿一一、说教材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
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大苏泛赤壁”。
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为: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㈠、课前准备: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㈡、教学设想: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核舟记》全文。
(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3)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词汇与句式的理解。
2. 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
2. 核舟艺术价值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艺术特点。
(2)简介核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划记生字词,并查找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分析核舟的制作过程。
(2)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与句式。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探讨核舟的艺术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2)教育学生珍惜文化遗产,努力传承和发扬。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核舟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背诵课文、课后练习题和收集资料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背景。
(2)阐述《核舟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解答。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结构布局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解析:详细解读课文的每一部分,包括核舟的来历、核舟的形状和结构、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等。
2. 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课题:核舟记[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学习重点]: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学习难点]: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学法指导]:通过品味文言语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进行文言字词的归纳.[学习过程]:一、导入谈话:二、自学自测: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左手抚鲁直背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左臂挂念珠倚之居右者椎髻仰面其人视端容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技亦灵怪矣哉2.翻译下列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①核舟大小如何?②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四、导学导练: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小组合作写作:精品核舟拍卖会假如魏学洢没有写《核舟记》这篇文章,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这枚核舟。
然而他所收藏的这枚核舟一直流传至今。
今天,魏学洢的后代捐出这枚核舟进行慈善义拍。
你作为拍卖行的拍卖师,将如何组稿来介绍这枚核舟,以期拍得最高善款?小组组成智囊团,共同策划发言稿。
自拟题目,将发言稿上传在网上。
看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1、网上作文2、网上交流,评价发言稿。
3、比较阅读,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我们该怎样介绍才能让读者既发出惊叹,又能一目了然?小结:介绍一样物品,不仅要倾注自己的情感,而且还要注意一定的表达顺序。
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形象地了解你所介绍的物品,而且也有利于他们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主题,真正达到分享的效果。
《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重点、难点】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程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作者由《口技》一文复习导入,介绍“苏东坡夜游赤壁”的核舟。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虽然我们没有一睹尊容,但我们可以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二、听读范文感受精巧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视频,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注意字词读音和停顿。
技艺之奇巧。
三、精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言1.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教师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