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单元 《论语》1.3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语文知能优化演练第一单元〔三〕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那么见,无道那么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7.1)1.以下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项( )A.不曰坚乎,磨而不磷.磷:薄B.怀其宝而迷.其邦迷:迷路,回不了自己国家C.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善:使……完善D.可谓知.乎知:聪明解析:选B。
迷:混乱,这里指任其混乱。
2.以下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山弗扰以.费畔②佛肸以.中牟畔③怀其宝而.迷其邦④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解析:选C。
①②介词,因为;③连词,但是,却;④连词,于是,就。
3.以下对17.1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为哪项( )A.阳货想见孔子,他说:“来!予与尔言。
〞可见他的态度是谦恭的。
B.阳货虽想争取孔子,但他们政见不同。
C.“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看上去是一番好意,替孔子着想,实那么是假惺惺的。
D.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好似是听从了阳货的劝说,实那么是一种随口敷衍的话。
解析:选A。
A项从阳货的话语中显示了他强硬、蛮横、无礼、不可一世的态度。
4.选段17.1中,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他见孔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阳货想通过送孔子小猪的方法迫使孔子来见他,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和自己联合,出来为他办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夯实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诲.(huǐ)女是知.(zhì)也更.(ɡēnɡ)也B.弘.(hónɡ)道薄.(báo)责莒.(jǔ)父C.无.(wú)欲速无车兒(ní)无车兀(yuè)D.后彫.(diāo)逝.者(shì)舍.(shè)昼夜【解析】A.诲:huì,B.薄:bó,D.舍:shě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由,诲女知之乎。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小人之过也必文。
D.无欲速,无见小利。
E.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A.女通“汝”,B.食通“蚀”,D.无通“毋”,E.彫通“凋”3.下列句子中的“过”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38( A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C.过.也,人皆见之D.小人之过.也必文【解析】A.过错,其它都是犯过错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39( D )A.知之为.知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B.更.也,人皆仰之更.那堪,冷落清秋节C.无欲速.,无见小利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D.不舍.昼夜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解析】两个“舍”都是停止、放弃的意思。
A为:①是,②治理,B.更:①更正,②又,C.速:①快,②招致,动词。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0 ( B )例:逝者如斯夫.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亡之,命也夫.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D.夫.战,勇气也【解析】都是语气词,可译为“啊”6.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1( C )①诲女知之乎②君子之过也③人皆见之④小人之过也必文⑤民信之矣⑥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⑦闻弦歌之声⑧是鲁孔丘之徒与A.①③⑤/②④⑥⑧/⑦B.①③⑤/②④⑦⑧/⑥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D.①/③⑤/②④⑦⑧/⑥【解析】代词/取独/结构助词7.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2( D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释文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他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要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孔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庄子也是先秦时期的一位文化巨人。
他曾经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对所有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事实。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人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来面对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相对于自己的无知而言,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孔子告诫我们,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
从孔子的告诫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无知。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集中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孔子的很多观点,诸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无知;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地改正错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以诚信为本,取信于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经得起各种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等,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立身处世。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由,诲女.知之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知之为知之……是知.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无.欲速,无见小利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汝 你 ②智 聪明 ③蚀 亏损 ④毋 不要 ⑤凋 衰落(2)一词多义①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可乐也: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②过⎩⎪⎨⎪⎧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君子之过.也: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愿枉车骑过.之: 裘马过.世家焉: ③舍⎩⎨⎧ shè⎩⎪⎨⎪⎧ 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shě⎩⎪⎨⎪⎧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 ①名词,信用,诚信/动词,相信/副词,实在/名词,信物/通“伸”,伸张/名词,使者,指媒人 ②动词,走过,经过/副词,过于/名词,过失,过错/动词,犯有过错/动词,责备/动词,拜访,探望/动词,超过 ③表数量,三十里为一舍/名词,房舍/动词,舍弃/动词,止,息(3)古今异义①是.知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判断动词,表肯定。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背景扫描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坚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认识。
第一单元第二课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20( B )A.绥.(suí)之喟.(wèi)然卓.(zhuó)尔诲.(huì)人B.莞.(wǎn)尔箪.(dān)食瓢.(piáo)饮曾皙.(xī)C.侍(shì)坐饥馑.(jǐn)哂.(xī)之以俟.(sì)D.舞雩.(yú)户牖.(yǒu)哭恸.(dònɡ)铿.(kēnɡ)尔【解析】A.喟:kuì,C.哂:shěn,D.恸:tònɡ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导学号 46924021( D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夫子矢之曰。
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唯求则非邦也与?⑨其人也而有斯疾也!A.①②⑤B.③④⑥C.⑦⑧⑨D.③⑤⑨【解析】①知通“智”,②矢通“誓”,④以通“已”,⑥希通“稀”,⑦莫通“暮”,⑧与通“欤”3.下列句子中的“尔”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22( C )①如有所立卓尔②夫子莞尔而笑③吾无隐乎尔④以吾一日长乎尔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⑥子路率尔而对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⑧作计乃尔立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B.①②④⑥/③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⑦⑧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解析】形容词词尾/代词“你”/代词“这样”4.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导学号 46924023( AD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宗庙之事,如.会同【解析】AD是或者,连词,B连词如果,C介词至于5.选出与“今齐地方千里”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导学号 46924024( B )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解析】方圆:A方形,C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D副词,正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25 ( A )例句:可使足.民。
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是鲁孔丘与?B.而谁以易之?C.使子路反见之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答案 D解析A项“与”通“欤”。
B项“而”通“尔”。
C项“反”通“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B.明日..,子路行以告C.子路从而..后D.鸟兽..不可与同群答案 D解析A项“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岳父。
B项“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C项“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
今义:一个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B.何以.战C.作《师说》以.贻之D.遇丈人,以.杖荷蓧答案 C解析C项为连词,其他三项皆为介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而谁以易之?B.晨门曰:“奚自?”C.孔子曰:“何陋之有?”D.子路宿于石门。
答案 D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第二节中与之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表明了要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不能只纠缠于过去的得失。
(3)儒家提倡长幼之节,但更重视“君臣之伦”,第四节中与之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女闻六言六蔽矣乎B.敏于事而慎于言C.今也则亡D.出则弟答案 B解析A项“女”通“汝”,你。
C项“亡”通“无”,没有。
D项“弟”通“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之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生而.知之者B.困而.学之C.困而.不学D.鲤退而.学《诗》答案 C解析C项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其他三项均为顺承关系的连词,译为“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B.古之学者..为己C.尝独立..,鲤趋而过庭D.好仁不好学..答案 D解析A项古义:地位高的人。
今义:品德高尚的人。
B项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古义:独自站立。
今义:不依靠他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故旧.不遗,则民不偷B.贤.贤易色C.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D.鲤退.而学《礼》答案 D解析A项形容词作名词,故交、老友。
B项形容词作动词,尊重、崇尚。
C项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陈亢问于伯鱼曰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C.敏于事而慎于言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答案 D解析D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人也。
祖神念,梁左卫将军。
父僧辩,太尉。
颁少俶傥,有文武干局。
其父平侯景,留颁质于荆州,遇元帝为周师所陷,颁因入关.。
闻其父为陈武帝所杀,号恸而绝,食顷乃苏,哭泣不绝声,毁瘠骨立。
至服阕..,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
周明帝嘉之,召授左侍上士,累迁汉中太守,寻拜仪同三司。
开皇初,以平蛮功,加开府,封蛇丘县公。
献取陈之策,上览而异之,召与相见,言毕而歔欷,上为之改容。
及大举伐陈,颁自请行,率徒数百人,从韩擒先锋夜济。
力战被伤,恐不堪复斗,悲感呜咽。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是一位光照古今的划时代人物。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归纳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崇奉系统的始祖。
在孔子以后的近 2 500 年历史上,被后代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素王”和“万世师表”。
唐朝大诗人杜甫形象地比喻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永夜。
”美字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赏美文杏坛圣梦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
——南怀瑾天下最大的讲坛莫过于孔子的杏坛了,它的视线直抵世界。
当“三十而立”的孔子和弟子在讲坛旁栽下银杏树时,他也把自己的信念一起栽下了。
银杏多果,象征弟子满天下;树干挺秀,象征着师生正直、伟岸的人品;杏仁可食用,可入药,象征着弟子们学成后利国益民。
当杏树参天成林,那不正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圣人的绚烂吗?被康熙冠以“万世师表”的孔子对教育的第一贡献,就是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只是限于王孙公子的传统,创始了老百姓办学的先河。
人的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小小杏坛,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开拓了一个多么广阔的天地啊!“自行束脩以上,吾何尝无诲焉” 。
“有教无类”才使贫穷勤学的颜回、率真莽撞的子路、富庶聪慧的子贡共修德业。
撇开全部,只把人放在人的地点上,人品眼古人人同等,令人活得像个真实意义上的人,这是多么人本、人文的教育理念啊!“有教无类”是一种恢宏的胸怀,是一份生命的尊敬。
一个教师,第一需要把学生放在人的地点上去尊敬,这类基本的职业修养,不正是现在倡议的“生命教育”的根本吗?杏坛,是一座人本、人文的丰碑。
身世贫穷的孔子生性勤学,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且“学而不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现在全世界倡议的终生性学习理念,早在二千五百年从前,孔子就已经言传身教了。
孔子重申的是广义的“学” ,即品德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快乐最好的学习是致使行为改变的学习,这样的学不高谈心性,不急于求成,而是回归到成就完佳人品,自然体现博雅、恢宏的大气。
六、有教无类• • •DA HI A OXUNL1A N aUSHUANGJX一、夯基训练1.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C.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D. 于吾言无所不说答案:D解析匚D项,说通悦”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吾尝终日不食B.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C.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D. 亦可以为成人.矣项,古今义相同。
B项,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C项,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D项,古义:完美无缺的人。
今义:成年人。
3.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B解析:A项,①类别;②类似。
B项,①②两个词同义,意思都是墙角” C项,①危险;②通怠”,懒惰。
D项,①举出:②攻下,占领。
4.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礼后乎B. 求也退,故进之C. 由也兼人,故退之D. 己欲立而立.人项,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B、C、D三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5. 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斯之谓与A. 起予者商也B. 何谓也C. 德之不修D. 大王来何操答案:A解析:例句与B、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而无骄骄:骄傲、骄横B. 富而好礼者也好:爱好、喜欢C. 绘事后素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D. 始可与言《诗》已矣言:告诉解析:p项,言:谈论、讨论。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无,通“毋”,不要。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B.见小利则大事
..不成
C.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彫也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
..之食焉
项中的“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承接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其他三项,古今同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项,①②两个“知”都通“智”,形容词,智慧、聪明。
B项,①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②动词,拜访、探问。
C项,①通“蚀”,亏耗;②名词,粮食。
D项,①名词,信用;②副词,随便。
4.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50730006)
①仲尼岂贤于.子乎②于.斯三者何先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介词,比;②介词,对于;③和④都是介词,对于。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其何以行之哉
B项都是判断句。
A项,省略句,“问政”后省略了“于孔子”;C项,宾语前置;D项,状语后置、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7题。
(导学号5073000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为政》)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
....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论语·子张》)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知道、了解
B.吾末如
..也已矣末如之何:无如之何,拿他没办法
..之何
C.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这
D.小人之过也必文.文:文采
项,文:掩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就好比日蚀月蚀:犯错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
;更,改正;仰,仰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论语·子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论语·颜渊》)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
(《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何以行.之哉行:行走
B.必不得已而去.去:离开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衰落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止、停留
项,去:去掉。
9.下列各项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问政(于孔子)
B.(子贡)曰:“去兵。
”
C.民(若)无信不立
,不舍(于)昼夜
项,应该是:(孔子)曰。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知其可也。
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不知道那怎么可以。
达,到达、成功。
(2)而,如果。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
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卷五·颜回第十八》)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多:称赞
项,巧:擅长、善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项,①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②表判断,意为“是,就是”。
A项,“于”均为介词,引出宾语。
B项,“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其”均为代词,意为“他的”。
1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马将佚”。
、C两项均未分析出“悦”的实质原因。
D项,颜回预测“其马将必佚”导致“定公色不悦”。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项,“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原文中未体现。
B项,“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同造父一样”与原文不符,原文“造父巧于使马……造父不穷其马力”。
D项,孔子并未分析颜回的心理原因。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越过席位站起来,(命人)催车速行,召见颜回。
(2)不知道您凭借什么知道这件事呢?
,没有使他的臣民陷入窘迫而(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
促,催促。
(2)识,知道;吾子,对对方的尊称;奚以,凭借什么。
(3)穷,使……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