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489.00 KB
- 文档页数:51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纪晓建教学重点: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价值教学难点:先秦诸子散文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教学过程:一、诸子散文的兴起(一)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作。
诸子散文一般都是论说性散文。
这种文体,萌芽于商周而蓬勃发展,趋于成熟,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
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发生。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逮至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遭受蚕食鲸吞,最终灭亡。
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竞相图强争雄,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
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一时养士之风盛行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
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若颜浊邹之流,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开创了儒家学派。
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
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
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
需要和可能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五、小结:略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前三小节、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翻译第一小节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先秦两汉散文的最基本的文献分类和一些感性知识。
2.通过合作讨论,掌握先秦两汉散文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和论证思维模式。
3.能够针对先秦两汉散文具体问题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
4.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和传承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2.讲课时应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
3.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4.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四、课程教学重、难点和方法,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七、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编先秦散文(18学时)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先秦文学的产生(1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文学的源头;(2)传说时期的文学;(3)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4)诗乐舞紧密结合。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分期;(2)教学难点是先秦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1学时)1.教学内容(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3)时代和作者难以确定。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文学的文史哲不分的基本形态。
(2)教学难点是先秦散文作者身份。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学时)1.教学内容(1)由巫到史;(2)贵族文学的兴起;(3)士阶层的兴起及其文学活动。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散文作者流变;(2)教学难点是巫史文化传统与先秦散文特色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0.5学时)1.教学内容(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化;(2)礼乐文化和西周春秋文化;(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化。
翻译为“他”;代词“我”;代词翻译为“这样的”;语气助词;动词“到”。
2、“焉”:怎么;副词词缀,表示状态;句末语气词。
3、“以……为”翻译为:“认为……”;“所……者”翻译为假如……的话”。
4、“乎尔”介宾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于师”介宾结构后置;“乎沂”“乎舞雩”介宾结构后置;“何以”宾语前置
六、搜集尊师名言: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
2、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
4、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
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1、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广潜书》
教学反思: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吴堡中学杨选民。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掌握作文素材的搜集和运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品质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
2. 掌握作文素材的搜集和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将先秦诸子的思想与作文写作相结合。
2.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分组阅读《论语》、《道德经》、《墨子》等先秦诸子经典著作。
2. 小组讨论,总结各家的主要思想。
3.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学习心得。
三、作文素材搜集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搜集与先秦诸子思想相关的作文素材。
2. 学生分享搜集到的素材,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写作指导1. 教师讲解作文写作技巧,如立意、选材、结构等。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搜集到的素材,进行作文写作。
第二课时一、作文展示与点评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文,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先秦诸子思想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先秦诸子主要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运用先秦诸子素材的能力。
3. 学生对作文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先秦诸子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与先秦诸子相关的著作,拓展知识面。
####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背景和特点。
- 掌握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 理解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主要政治哲学范畴,如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能力,学会分析散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 培养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
- 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起和发展。
2. 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3. 散文特点- 语录体与专题论文的区分。
- 论证方法与修辞手法。
4. 案例分析-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 《孟子》中的论辩技巧。
-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 《墨子》中的逻辑论证。
- 《韩非子》中的法家思想。
#### 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2. 知识讲解- 讲解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分析各家的特点。
3. 案例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先秦诸子散文进行详细分析,如《论语》中的“仁”与“礼”的关系、《孟子》中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辩论等。
4. 讨论与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如道德、法治、教育等。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先秦诸子散文作品。
####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先秦诸子散文的背景、特点和代表人物。
-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散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先秦诸子思想。
####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表现。
-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一章先秦诸子散文概说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起,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巨变。
所谓‚诸子‛就是指先秦诸多的思想家,因人非一位,书非一种,所以称之为‚诸子‛。
《汉书〃艺文志》着录140多家,今存者仅有20多家,且多出于后人的假托。
《庄子〃秋水》载公孙龙言:‚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荀子〃解蔽》说:‚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在诸子著作中明确提到的诸子数量并不多,且不一样:《庄子〃天下》所列为11家,《尸子〃广泽》所列6家,《荀子〃非十二子》所举12家,《吕氏春秋〃不二》所列10家。
对后世文化有巨大影响的诸子是: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所谓‚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文中,他指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印度、中国和以色列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且形成了各自的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4页)时间: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以先秦、尤其以春秋战国时的思想为文化的源泉;空间:在地域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造成这时思想世界变化的原因至少有两点:第一,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第二,周王室的衰微,掌管文化的‚王官‛(知识分子)散落民间,这些人为了生存,开始出卖知识,促成了私学的兴起。
由于政治统治的松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有不同的文化选择,加速了固有‚知识-思想‛体系的分化,各种思想学派便纷纷产生。
这正如《庄子〃天下》所说:道术将为天下裂。
(道术:指春秋前的王官之学。
)一、散文之源: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记录语言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教案标题:先秦诸子散文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包括其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分析先秦诸子散文中的思想与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先秦诸子散文的概念和特点2.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3.先秦诸子散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步骤:引入:1.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先秦时期的图画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先秦时期文化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先秦诸子散文有了解吗?你们知道有哪些代表作品吗?探究:1.讲解先秦诸子散文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散文的定义、形式、特点等。
2.介绍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如《庄子》、《论语》等,并分析其主题和思想。
3.通过阅读和分析先秦诸子散文的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思想观点,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先秦诸子散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对后世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影响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先秦诸子散文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例如对人生、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启示。
总结:1.总结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代表作品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鼓励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进行深入研究和阅读,并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资源。
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的读后感或思考题目,并对其进行评价和解释。
3.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先秦诸子散文与当代社会联系的思考和观点。
教学资源:1.相关的先秦诸子散文文本和解读资料。
2.描绘先秦时期的图画或相关视频。
3.先秦诸子散文的影音资源,如有相关的音频或视频素材。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先秦诸子散文的创作或模仿,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时期的散文作品,如唐宋散文等,进行对比分析和鉴赏。
备注: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先秦诸子散文老子教案教案标题:先秦诸子散文老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环境,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2. 分析和解读老子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和其对后世影响的理解;2. 通过分析散文形式和表达方式,深入理解老子思想;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思想的深层次内涵;2. 分析散文形式和表达方式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熟悉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准备相关教材和教具;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老子的散文作品,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老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解释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2. 分析老子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如简洁、深邃、富有哲理等;3. 阐述老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和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篇老子的散文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2. 分析散文的结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老子思想的表达方式;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加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篇老子的散文作品进行解读,并进行小组展示;2. 鼓励学生思考老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3.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先秦诸子的散文作品。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总结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和散文的特点;2. 学生对于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
教学资源:1. 先秦诸子散文的原文和翻译版本;2. 图片或视频展示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3. 相关阅读材料和教学PPT。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背景、特点和主要流派。
2. 引导学生掌握诸子散文中的经典语录,理解其内涵和哲理。
3.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诸子散文中的经典语录。
2. 分析诸子散文中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诸子散文中的思想内涵。
2. 分析诸子散文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先秦诸子散文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学习内容1. 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 阐述诸子散文中的经典语录,如孔子的“仁者爱人”、老子的“无为而治”、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不阿贵”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学生轮流朗读经典语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诸子散文中的经典语录及其内涵。
2. 强调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诸子散文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诸子散文中的经典语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深入学习1. 分析诸子散文中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 结合具体例子,讲解诸子散文中的哲理思想。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子散文中的语言特色和哲理思想。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诸子辩论场景。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诸子散文中的经典语录、语言特色和哲理思想。
2. 强调诸子散文对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诸子散文的背景、特点和主要流派有较好的了解。
2. 学生能够掌握诸子散文中的经典语录,理解其内涵和哲理。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诸子散文中的语言特色和哲理思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经典语录,使学生了解诸子思想,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必修下册诸子散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诸子散文的基本概念、文体特征和历史背景;
2. 掌握诸子散文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
必修下册第五章诸子散文。
三、教学重难点:
1. 诸子散文的文体特征;
2. 诸子散文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课程
请学生回忆上一课时文言文的阅读经验和体会。
请他们谈一谈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难度,并将其与散文对比。
2. 学习课文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诸子散文。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诸子散文的文体特征、鉴赏方法等方面。
3. 分组探究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一篇诸子散文进行分析。
每组需要对文中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及思想内涵进行探究,并在班内与其他组分享。
4. 文化拓展
教师可在课上引入与诸子散文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作品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作品来加深对诸子散文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首先需要通过理论考试来检验对诸子散文的了解程度;
2.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并分享课上所选的诸子散文的鉴赏方法和深层思想,以此检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探究诸子散文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来作出评估。
先秦诸子散文导读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先秦诸子散文导读》是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研究”选修课系列课目之一,是一门既具有基础学科性质,又具有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学科。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了先秦文学史之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先秦散文的成就,理解我国文学史与学术史上“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历史影响;另一方面,以“先秦渚子”为研究个案,培养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便将来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以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与散文艺术为研究对象,具体涉及到诸子学说的兴起、诸子的派别、早期儒家思想与《论语》的文学成就、孟子、荀子的思想与《孟子》《荀子》的文学成就、老、庄的思想与《庄子》的文学成就、法家思想与《韩非子》的文学成就、诸子的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意义等问题。
(四)教学时数:共分六个专题,共3 6学时。
(五)教学方式: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文本分析法与讨论法。
二、本文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教学重点:“诺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诸子的派别、十家学说综述。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诸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之原因;了解先秦诸子的名称与派别;理解《汉书-艺文志》所分十家的基本学说。
教学内容:第一节“诸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一何谓“诸子”二春秋末与战国初的社会历史。
三诸子的兴起:政治、经济、思想的剧变与“士”阶层的出现。
四诸子散文的勃兴:学术下移与文体自身的流变。
第二节诸子的派别一诸子的名称。
二《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太史公自序》《淮南子•要略》等文献所载先秦西汉人对诸子派别的认识。
三《汉书-艺文志》所分的诸子十家。
第三节十家学说综述一儒家与道家的思想。
二墨家与名家的思想。
三法家与阴阳家的思想。
四纵横家与杂家的思想。
五农家与小说家试探考核要求:1、识记:《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先秦诸子的名称与派别2、领会:①诸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之原因:②《汉书-艺文志》所分十家的基本学说;③先秦西汉人对诸子派别的认识。
先秦诸子散文(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特殊句式2、引导学生理解类比论说技巧3、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二、学习重点难点:1、文言句式文言实词虚词积累2、理解运用“非攻”思想三、知识链接:墨子思想论说文(古代严格意义)四、学习方法:1、诵读法2、勾画标注整理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4、个人展示法5、师生互动五、教学过程:(一)自读全文,完成下列知识梳理任务,标准不能解决的知识点(1)落实读音:园圃()攘()栏厩()衣裘()奚()兹()扡()犬豕鸡豚()()(2)落实词义:1从闻则非之() 2上为政者得则罚之()3以亏人自利也()4是何故也()5扡其衣裘,取戈剑者()6情不知其不义()(3)问题反馈:(二)学生领读文章(检验(1)(2)题落实情况)针对问题探究解决(三)分组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阅读导引:第一节:请同学们迅速默读全文,将“此何也?”“是何故也?”“此何故也?”“此何故也?”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展示在下面的空白处通过“此”的用法,落实“是”在文言中的一个特殊解法:第二节: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此指代的具体内容)1、2、 3、以上内容君子的态度:译文:墨子“非”君子哪些行为:小结本文的观点:通过以上分析探究让学生个人发挥想象利用不同的方式来对文章结构进行简单的演示:(六)有感情阅读以下句子:1、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2、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后世哉?3、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拓展请结合现实社会时事,在前4句话前加上不同的主语,来质疑今天的“义”与“不义”。
(七)课外延展1、运用《非改》的观点,劝美国总统停止对伊拉克的战争。
(七)、回读全文,结束。
我们仰礼墨子,因为从“非改”的思想,我们看到了“人道主义”“和平思想”,一个为捍卫“义”而奔走相告的智者,希望今天的我们能成为维护和谐社会的一分子,做正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