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的CT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3.77 MB
- 文档页数:10
胸腺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附30例分析作者:张永红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瘤的X线及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的X线和CT表现,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13例,侵袭性胸腺瘤17例。
结果:胸腺瘤多局限于前纵隔或延伸至中纵隔,肿块多偏向纵隔一侧(18/30,60%),邻近血管结构多受推移(20/30, 67%);而侵袭性胸腺瘤(12/17,71%)较非侵袭性胸腺瘤(4/13,31%)有明显分叶,其中多数侵袭性胸腺瘤(12/17,71%)边缘见小结节样突起;侵袭性胸腺瘤坏死囊变率(13/17,76%)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5/13,38%)且增强后较后者有明显强化;本组均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
结论:胸腺瘤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认真分析其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大多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胸腺瘤;鉴别诊断;X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176-02胸腺瘤是前纵膈最常见的肿瘤,但其易同胸腺其他病变、淋巴瘤等纵膈占位性病变相混淆,而不同的肿瘤类型临床治疗差异较大,故正确鉴别胸腺瘤和其他纵膈肿瘤、侵袭性胸腺瘤(invasive thymomas,IT)和非侵袭性胸腺瘤(noninvasive thymomas,NT)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报告我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胸腺瘤,分析总结其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胸腺瘤的术前正确诊断能力。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72岁,平均49.5岁。
就诊时无症状11例,局部或全身重症肌无力表现9例,其余症状为胸闷、胸痛、咳嗽、气促、消瘦乏力等。
所有病例均有后前位和侧位X线片及CT检查资料(平扫30例,同时行增强扫描8例)。
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胸腺瘤在30岁以前诊断必须慎重,在这⾥需要强调⼀点,绝⼤多数胸腺瘤在标本上都可见分隔。
这是好多⼈所忽略的,只不过随着侵袭性的增强,分隔会逐渐不显著。
这⼀例病理标本的箭头是纤维分隔,在MRI可见,但在CT上不可见。
这是欧洲放射学的⼀篇⽂献上的图,在临床上,⼀般将A、AB、B1作为低危胸腺瘤,B2及以上作为⾼危胸腺瘤。
可以看到,胸腺瘤还是低危的常见。
其中,AB型和B2型是最常见的,这个概念要有。
A型和B1型最少见。
下⾯将⼀下胸腺瘤总体的影像表现:对于我的66例胸腺瘤,⼤多数是偏侧⽣长的。
⽽⼤⼩也常常为⼤家所忽略,⼀般胸腺瘤不会很⼤,⼀般在10cm⼀下多见,15cm以上罕见,要⾸先考虑为淋巴瘤。
除外被膜的钙化,钙化⼏乎不见于A型。
需要强调的是,胸腺瘤⼀般为轻到中度强化,但少数为富⾎供。
有的甚⾄可类似巨⼤淋巴结增⽣症,对于这⼀点必须知道。
好多⽂献都提到,⼀旦出现⾎⾏转移,淋巴结转移,神经⿇痹,胸腺瘤罕见。
下⾯讲⼏个⼩问题:在这⾥需要强调是⼼包旁是胸腺瘤除了典型的胸腺区,最常见的部位。
颈根部罕见,我只见过1例。
如上图,其实也是胸腺瘤的较常见部位,在这个位置,胸腺瘤较别的肿瘤更常见。
这样的胸腺瘤,敢诊断吗?其实还是常见部位。
这个是肺癌伴发胸腺瘤的,都切掉了。
通过上述3个图,⼤家可以看到,⼼包旁的胸腺瘤不少见。
但更常见的是⾃胸腺区向下达⼼包旁。
这个是颈根部的,有这个概念就⾏。
这是和胸腺的胚胎发育有关,⾃颈部随着发育逐渐下降。
对于这种完全偏侧⽣长的胸腺瘤⼀定要有概念,有时可以误诊为胸膜的肿瘤。
在胸腺瘤中并不适太少。
我的数据是A型/AB型不见胸腔积液,但我荟萃⽂献分析,AB型是可以的。
A型看来是不会有积液的。
我看过⽂献上的图,AB型出现积液的,肿瘤体积都是巨⼤,估计和压迫淋巴回流受阻有关。
积液总体上还是常见于B2和B3。
和胸膜转移⼀样,后者⼏乎只见于B2和B3。
我的9例A型,实质内⽆1例钙化,但被膜可以。
胸腺瘤CT 诊断分析丛桂海【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征象提高胸腺瘤临床诊断。
方法对30例经临床诊断的胸腺瘤CT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30例胸腺瘤患者良性胸腺瘤9例边界均清晰,恶性胸腺瘤21例,MCI呈灌铸型17例,凹陷型4例;不规则侵犯邻近结构10例,心包积液5例,肺转移4例,双肾上腺转移1例,胸骨破坏1例。
结论CT对于病灶的发现、大小形态、局部浸润及并发症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ymoma in CT features for the way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thymoma. Methods To analysis the 30 patients’ in CT performance of the thymoma clinical diagnosis. Results 9 cases of the thymoma boundary are clear,21 cases were malignant thymoma,17 cases were in MCI pouring casting,4 cases were in concave;10 cases were in irregular invasion to adjacent structures,5 cases were in pericardial effusion,4 cases were turned into lung metastasis,1 case was double adrenal metastasis,1 case was sternal destruction. Conclusion It has high value for diagnosis of lesions found,recognized the shape and the size,and the local invasion and complications.【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52-53)【关键词】胸腺瘤;CT诊断;影像表现【作者】丛桂海【作者单位】158400黑龙江省虎林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胸腺瘤CT 诊断分析丛桂海【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征象提高胸腺瘤临床诊断。
良恶性胸腺瘤的CT诊断摘要目的:通过对良、恶性胸腺瘤的CT特征分析,试图提高对二者CT 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
良性7例,恶性10例。
结果:良性胸腺瘤7例肿块大小平均为4.3cm直径,CT值41~52HU,增强后肿块轻至中度强化,CT值为64~75HU,包膜强化明显,CT值90HU以上。
恶性胸腺瘤10例肿块大小平均5.9cm直径,CT值为9~32HU,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坏死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达80HU左右。
术前诊断为良性肿瘤11例,其中7例与病理相符,余4例病理镜检为恶性,而术前CT 诊断为恶性胸腺瘤者,均与病理相符。
结论:术前CT诊断为恶性胸腺瘤的可靠性较高。
关键词胸腺瘤CT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17例胸腺瘤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2~60岁,平均36岁。
其中良性7例,恶性10例。
17例均经手术证实,6例有重症肌无力表现。
CT检查:采用CT扫描机为PHILIPS MX8000机。
所有病例先扫描定位片,再行平扫,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0mm。
17例均行对比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法由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用药量100ml,流率3ml/秒。
手术病理:17例良、恶性胸腺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中对肿瘤与纵隔大血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
结果CT征象分析:良性胸腺瘤7例肿块大小平均为4.3cm直径,呈类圆形和卵圆形,均位于前上纵膈大血管前间隙内。
肿瘤有完整包膜,显示边缘光整,与周围纵膈大血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纵隔大血管呈受压推移改变,平扫肿块密度显示均匀,CT值41~52HU,增强后肿块轻至中度强化,CT值为64~75HU,包膜强化明显,CT值90HU以上。
恶性胸腺瘤10例肿块大小平均5.9cm直径,3例肿块呈类圆形,均可见完整包膜,分叶状5例,包膜均不完整,浸润生长者,无包膜可见。
平均8例为均一密度,与胸壁软组织密度接近,2例密度不均匀,CT值为9~32HU,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坏死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达80HU左右。
恶性胸腺瘤的CT征象有哪几点
恶性胸腺瘤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有:
1、病变部位:肿瘤位于前纵隔,前中上纵隔最多见,可偏向一侧或突向双侧肺野,可向中后纵隔浸润生长,部分可延伸至心膈角区、膈面。
少数可同时累及前上、中、下纵隔。
2、病灶大小与形态:肿块大小与胸腺瘤的分型呈显著的相关性,肿块越大,胸腺瘤的恶性程度可能越高。
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多呈分叶状。
本组9例B型及7例C型胸腺瘤轮廓均不规则或分叶,比Tomiyama等报道B型及C型胸腺瘤轮廓不规则或分叶为75%稍高。
3、肿块密度:内部密度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少数可见钙化。
张永林等研究认为,肿瘤的低密度灶40%是由于囊性变或坏死形成的,本组得出的结论为55%。
增强后坏死囊变部分不强化,实质部分由于血供丰富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4、侵犯心脏大血管及邻近脂肪间隙:肿块以直接侵袭生长的方式向邻近组织生长,直接侵犯大血管,纵隔内脂肪间隙及隐窝可被肿瘤组织填充。
增强扫描显示大血管被推移、包绕或致明显狭窄,MCI呈灌铸型生长。
5、纵隔胸膜-肺侵犯:纵隔胸膜呈结节或饼样增厚,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MPI呈尖角或锯齿征。
6、胸膜种植:表现为远隔胸膜区胸膜不均匀增厚或结节样突起,多伴胸腔积液。
7、心包受侵或转移,肿瘤直接侵犯心包,有时可伴心包积液。
8、胸骨直接受侵或转移,胸骨直接受侵最多见,溶骨性或成骨性骨质破坏均可见。
9、淋巴结转移,本组病例以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最常见。
10、血行转移:可见肺、肋骨、肝脏及肾上腺转移。
胸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x线表现:胸部X线胸腺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心脏底部与升主动脉交接部及肺动脉段区,向纵隔一侧突出,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实质性的良性胸腺瘤常有分叶状轮廓。
恶性胸腺瘤边缘常不规则,表面许多结节状突起,有时也可伴有分叶状形态。
胸腺囊肿阴影呈囊肿形态,有时因液体重力作用使上部较扁下部较宽。
胸腺脂肪瘤含有大量脂肪组织影。
肿瘤于短期内明显增大时应考虑恶变可能,心腰部肿瘤合并双侧上纵隔阴影明显增宽、心包积液或合并胸膜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血性胸腔积液等均为侵袭性胸腺瘤的重要征象。
胸部CT检查清楚显示胸腺瘤性质、囊变、钙化及与周围组织间隙,有助于判断胸腺瘤是侵袭性还是非侵袭性。
增强胸部CT常见前纵隔内包膜完整、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影,其内常有出血、坏死、囊性变。
针刺活检:可在超声、CT或透视指引下进行活检,检诊断本病的敏感性可以达到95%。
做细胞学及病理检查,有助于对胸腺瘤与纵隔淋巴瘤和其他恶性病变进行鉴别。
临床上为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多按临床分期标准对胸腺瘤进行诊断分类。
分期标准以胸腺肿瘤浸润范围不同依次分为下述四期:Ⅰ期:肿瘤包膜完整,无浸润。
Ⅱ期:肿瘤浸润包膜、纵隔或胸膜。
Ⅲ期:肿瘤浸润大血管、肺脏。
Ⅳ期:肿瘤转移至心包或胸膜。
鉴别方法:1、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发生率在原发性纵隔肿瘤超过30%,大部分为良性,部分存在恶变倾向,术后容易复发,只有少部分是恶性肿瘤。
2、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纵隔是生殖系统以外生殖细胞肿瘤最多发的部位,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在成人纵隔肿瘤发生率中约占15%,多见于20~40岁年龄段,80%以上是良性病变,其中良性畸胎瘤较多见,在儿童纵隔肿瘤该病发生率约占20%,年龄越小肿瘤恶性可能性越大。
3、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多位于上前纵隔内胸骨后、气管前方,源于胚胎期遗留在纵隔的异位甲状腺组织或颈部甲状腺肿长大后下坠入胸骨后进入上纵隔前部,少数病例可在中、后纵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