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教学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函数教学案例分析

申昌林

郎溪县姚村中学

一:教学背景:

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就是教师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践第一,数形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下面就一次函数教学案例分析如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从单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中分析获取信息,进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堂实践与探索的探索课。因此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写出生活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通过结合函数图象揭示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应用能力;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目标:选择处理生活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能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大胆地提出问题;具有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乐于与他人合作,乐于接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是观察坐标系中图象性质及变化规律,怎样从函数图象的比较、分析中提取有用信息,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概括出函数图象运动变化的规律,进而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难点是怎样抓住有力的特征去分析、比较。

三:教法分析:本节课是以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为铺垫,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为素材,以交流合作、自主探索为主要形式展开学习内容的。

四: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投影)

例1:如图,折线ABC 表示

从甲地向乙地打电话时所需付的电 话费用y (元)与通话时间t 之间的关系图像。 求:(1)从图像上知,通话2 (2)BC 所表示的函数关系式?

(3)通话7分钟需付的电话费是多少元?

师:观察图象回答问题。各同学思考,允许前后排四个同学交流。 师:2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回答。

生1:图象上知,AB 是平行于X 轴的一条线段。打电话在0到3分钟电话费都为2.4元。

生2:超出3分钟电话费按直线BC 计费。时间越多,付费越多。 生3:设直线BC 解析式为y=kx+b,把点(3,2.4)和(5,5.4)代入

得⎩⎨⎧+=+=b

k b k 54.534.2 解得k=1.5,b=-2.1所以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1.5x-2.1. 当x=7时,解得y=8.4元。

师:回答得非常好,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思考,把图形与知识结合起来掌握得很好。强调一点,注意所设的解析式中y = kx +b(k 不为0)。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巩固一下,横轴表示打电话的时间,纵轴表示电话费用;转折点表示收费方式的改变(由收取基本费到按时间收取费用);与横轴平行部分表示基本时间内收费不变。

师: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请教公用电话亭的叔叔阿姨,市内、省内的公用电话是怎么显示费用的,联系我们的函数知识(数形结合),出一题让我们来做做。

师:让我们再来解决另一实际问题,,注意每位同学限回答一个问题。(教师用多媒体打出)

例2:如图l A 、l B 分别表示A

步行与B 程S 与时间t 的关系。

(1) A 的速度是多少?B 与A 相距多少千米? (2)走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 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

是多少小时?

(3)B 出发后多少小时与A 相遇?

(4)若B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与A相遇于点C,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C。

生1:A的速度是7.5千米/小时。

生2:B出发与A相距10千米。

生3:自行车修理所用时间为1小时。

生4:A的速度是25/6千米/小时。

师:你是怎么求的呢?

生4:应该是(22.5 –10 )÷3 =25/6千米/小时

生5:B出发后3小时与A相遇

师:同学们踊跃发言,谢谢大家。仔细看图A步行3小时走了12.5千米,不是22.5千米,所以A步行速度为25/6千米每小时。(继续

回答)

生6:相遇点c应是延长射线OD与直线A的交点。

师:为什么?

生6:抓牢“骑自行车者B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即射线OD方向。

所以应该是这个交点。

师:老师再插一个问题,B修理前后两者速度分别是多少?若OD平行EF,则有怎样的关系?

生7:B修理前速度是7.5 ÷0.5=15千米每小时.

师:坐下,只限回答一个问题。

生8:修理后速度为(22.5 –7.5)÷1.5=10千米每小时。

生9:OD平行EF,应该是修理前后的速度相同。

师:同学们都能很好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互相交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注意:教师应该及时小结。在同学们情绪高涨的时候,该鼓励的鼓励,该表扬的表扬。学生们的反应能力、观察能力、应用能力充分展示在大家面前,学习函数知识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

五:学生练习及自评、互评:在教师析疑后学生做相应的课后练习(书本复习题),要求学生把所做的练习交流对改,及时更正,及时反思,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及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更好地帮助了中差生的知识巩固。

六:教学反思:

教学的生活性无处不在,无时没有。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为人人所学。电话收费问题,A、B两人步行、骑自行车问题,正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教师设问,学生自主讨论自主解答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一次函数数形结合”这个知识点的浓厚兴趣。但是由图象中信息的挖掘不够,哪些信息由图象直接得到,哪些信息由图象间接得到,深层次的挖掘还远远不够。根据图形联系一次函数性质,确定字母k、b 的符号,这种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在例1中充分体现,要求大家必须掌握。超出3分钟后,所付的费用y是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打电话10分钟,所需费用12.9元;打电话20分钟,所需费用27.9元等等。在例2中,步行者A是距离骑自行车者B 10千米处步行的,然后一直以25/6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步行,骑自行车者先是以1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骑了半小时,后自行车出故障修理了1小时,平行于x轴的线段DE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S不变,即该线段上没有行车(休息),后又以1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了1.5小时与步行者相遇。步行者A、骑自行车者B在同时出发后3小时后相遇。图象上的线越陡,表明函数值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