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共3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32
路易斯康创作哲学关于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摘要:路易斯·康在现代建筑的开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杰出的现代建筑大师的路易斯·康更被人们称为“建筑诗哲”,他的建筑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建筑突出的个人特色和风格,标志着建筑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本文旨在通过对路易斯·康建筑哲学的深入探讨,以求剖析其建筑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19世纪50年代,耶鲁大学艺术画廊的扩建工程使康脱颖而出,成为举世瞩目的建筑师。
19世纪60年代康的设计到达成功的顶峰。
康的设计作品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康的哲学思想里包含着各种哲学观念的影响因素,比方其中囊括了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又表达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以及东方文化的哲学观,例如中国的老庄学说。
二.古典哲学对路易斯·康设计的影响康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建筑,必须从不可度量开始,经过了可度量的过程,而最终又必须是不可度量的展示。
”古典主义建筑所展示的正是“不可度量”的精神和品质,当人们处于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以及帕提农神庙之前,都会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心潮澎湃,体验到这些古迹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康在欧洲考察古典建筑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被这些古典建筑的恢弘气势,精确比例以及和谐的美感所深深折服,因此在康的设计中古典的元素随处可以,例如,康的屈灵顿犹太文化中心游泳池其四棱形的屋顶,让人联想起有亲切感的屋顶的建筑形象,理查德实验楼那一个个高耸的小塔楼给人以哥特时代的悠悠韵味。
清晰的轴线构图可以说是贯穿了康在60年代之时所做的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并且所有的建筑作品都有着浓重的古典构图手法的色彩。
在康的代表性建筑——萨克尔生物研究所中就有着强烈的轴线关系,两座形体完全一致的研究楼遵循着中央庭院的中分线进行对称,同时这样一条轴线也可以说是代表着整个建筑群体的重心。
而其旁的住宅区,那么是因地形展开具有欧洲中世纪村镇的形态。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是爱沙尼亚裔犹太人,美国建筑师。
他出生于爱沙尼亚的Saaremaa岛。
1901年,举家移民美国,并在费城长大,1914年5月15日成为美国公民。
在宾夕法尼亚州几家公司工作后,他于193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从1947年到1957年,在继续私人业务的同时,他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评论和建筑学教授。
从1957年直到去世,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
路易斯·康身材瘦小,然而他对现代建筑的实践却是非凡的。
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建筑并以艺术家的手来草绘他们。
其设计风格深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
对于路易斯康来说,建筑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有生命力的偶像。
路易斯·康的创作精神来源于一些古典主义作品的影响。
希腊,罗马,歌特,文艺复兴建筑都影响了路易斯·康。
对于康来说,这些建筑站在那里如同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永恒的奇迹。
就这一点来说,另一个人——勒,柯布西耶也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
柯布的作品深刻的影响着路易斯康。
然而,对于柯布的作品,路易斯·康认为这些作品属于柯布本人,因此他从不会照搬这些作品。
柯布西耶的作品激发了路易斯·康心中对于建筑的情感,而在柯布西耶之前的年老的建筑师却没有。
那些年老的建筑师走着一个平常的道路,没有人真正的切入到问题的核心。
柯布西耶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作品为其所接受。
然而,柯布西耶后来的那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建筑”却并不是完全为路易斯·康所赞赏的。
路易斯·康在柯布其后探寻着自己的道路。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当路易斯·康做特伦顿公共浴室时,他发现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些特定的空间是很不重要的,而另一些空间才是做正在做的事情的真正理由和目的。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
一、追本溯源—起论点
1.打破既有的原则
2.回溯问题的起点
3.建筑的本质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Wha 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
二、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然)
1.效法自然中动态平衡的特质-- 打破因袭勇于求新求变打破和谐--打破建筑中的必然性与单调感
2.效法自然纪录的特性-- 在建筑上可将构造的程序作为表现的主题。
3.遵守自然中的物性与本质—与砖的对话遵守材料的特性,尊重物性,才能达到和谐之美。
三、相信直觉
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直觉,直觉是可以培养的,领悟全凭个人的修为,无法与他人分享。
四、由形迈向设计
形是对物性的领悟 realization Spoon is not a spoon.
形是本质(form is what) 设计是实践(design is how)
设计≠设计品
形→设计→设计品
设计是手段、不可听、不可见,只是求诛本性,而存于心灵。
五、表现--人之存活于世的目的就是表现
Kahn以光明与静谧来象征外表与内在表现欲的二元性,静谧是存在之欲,而光赋予此存在之外相,由光到静谧以及由静谧到光的路径就是灵感孕育的环境,表现欲与作品的可行性能在这条路上相逢。
表现是生命世界共有的特色,有生命就有灵魂,也就存在着表现欲。
这就是有情的生命世界与无情的物性世界最大的差异。
Kahn设计理念的精髓即在於「求教於无情世界的物性,融合创作者有情的表现,成就一件杰作,人能自然所不能,自然能人所不能,二者互补,就成一个完整的宇宙。
建筑师背景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
康从早年的作品犹太教堂起,就显现出对”砖”的独特偏爱。
他对建筑环境和场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认为“一座建筑在它存在于纸面上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表达着自身的愿望”。
康的作品的形式感非常强烈,他认为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
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基本几何形的运用。
路易斯•康,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35年在费城开设设计事务所,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7年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独特的约束性。
其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象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
建筑概况萨尔克研究所是由乔纳斯•萨尔克(Jonas Salk)博士——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人——出资建立的一所旨在研究基本生命原理的机构。
在这里,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可以相互合作,在更广泛的领域协同探索人类发展中的医学问题。
1960年,萨尔克邀请当时已经颇为知名的路易斯•康来主持设计,工程至1965年完成,最终成为路易斯•康的代表作品之一。
研究所坐落于加州西海岸的拉•霍亚(La Jolla,California),静静的俯瞰着太平洋。
设计最初包括三个部分:实验室、社区中心、宿舍区(图3),可以容纳57名教学人员及850名科研工作者从事研究,但最终只有实验室部分建成。
康的设计由两座对称的实验楼组成,每栋建筑6层,包括3层实验室和每层实验室上方的设备层。
中央是被称为第五立面的研究所庭院,一座大理石的广场,中央一条水道穿过,充满了仪式的纪念性。
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及理论概括《路康建筑设计哲学——路康建筑设计论文集》(王维洁)念书笔录路易斯康的建筑,以其永久的气质,史诗般的叙事,理性的次序和谨慎的建构逻辑达成着其作为“建筑”的最为本体的表达。
从萨卡尔生物研究所抵达卡议会中心,路易斯康再三的解说着相同一个主题:建筑是什么?结构的考量,建构逻辑的表达,原型以及次序,都是康在找寻建筑本体的过程中所执着的问题。
康是一个追求真谛和实质的人,他的思虑是有力而充满力度的,真挚而智慧,而他的建筑理论却玄奥难懂,且没有留下系统的论着,于是我试图将康在不一样时间,不一样场合,以不一样形式提到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论做一个综合性的、纲要性的陈说。
以下的内容鉴于《形式与次序》,《静谧与光明》(康1969年在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的演讲)以及《路康建筑设计哲学——路康建筑设计论文集》(王维洁,2000)等文本的阅读和思虑,联合其余资料和自己的思虑整理而成。
本文是个人的念书笔录,此中很多内容是王维洁书中内容的记录,因为引述的内容比较零落,就不一一注明出处和页码了。
一路易斯康的“Oder”理论Oderis》1955年发布于耶鲁大学建筑学报,此时康德理论还没有成熟,也所以在本文发布以后,康也多次针对本文的若干看法予以澄清、补述与修正。
“Oder”是康全部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也最为重要的出发点,很多学者把它译为“秩序”,但是康的原意不是“次序”,也为了他人做次序解,他很不快乐,并且公然澄清:“常常,人们说起“order”均意指次序(Orderliness),但是这和我-根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照说的Oder完好不一样。
我的意思不是次序,因为Orderliness和设计相关,却和Oder无涉。
Orderliness和Order一丝关系也无。
它不过一种对于存在的理解状态,以及对于存在之感的一种感知。
因为某些学者提到康的”Order”是一种“存在的意志”,康在此持续加以澄清:“由它,人能够感知某物存在的意志。
康的建筑“对那些低能的建筑师来说,建筑不过是挣钱的来源。
而不象它所应该的那样——创造美感和艺术。
对我来说,建筑不是事务,而是我的宗教,我的信仰,我为人类幸福、享乐而为之献身的事业”——路易斯.I.康最近在读外国建筑史相关的书,古代史近代史都有在看,而其中康的建筑引起了我的兴趣。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由硬直线和简单的几何图形为要素,通过对这些几何元素进行精心设计之后,带来了典雅庄重的建筑美感。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康的作品却往往会带有古典主义的色彩。
从他的作品中似乎都能能够寻找到一些古典元素的微妙氛围。
康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以其严格的巴黎美术学院教学方式著称。
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游历欧洲,为古典建筑而深深叹服。
他的教育经历带来了他对建筑的认知。
他曾接触到两种对立的理论:一是源自维奥莱的以哥特建筑为典范的结构理性主义思想;一种是迪朗的以古典建筑为原型的建筑排列组合系统。
康的第二个女人安妮唐也对康的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
安妮认为建筑是应该在真正的三维几何体系中创造形式,而非仅仅是将二维的几何图形升起,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形式的自我特征。
“几何的原型秩序”,这是康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路易斯·康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
康曾说过“我一再说我经常追求源泉、起点。
在我的性格中,总想发现起点。
”康喜爱的不仅仅是起点,更重要的是起点上“事物所在的实际状态”。
这大概能看出来康对传统建筑的不满,想要重建一种他想要的建筑文化。
形式与功能现代建筑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与之前的建筑有所区别的特点是功能主义。
“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the function)早早的在现代建筑崛起的时候被沙里文提出。
密斯也说过“建筑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
而康说“形式引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
他认为形式是重要的,而功能可以随着形式变化。
这并不代表着康对功能毫不在意,康在追求极致形式的同时,仍然把功能做的很好。
我眼中的康——解读路易·康在对建筑史的学习中,我为路易·康这位大师对建筑的潜心研究精神所感动。
他思索着建筑艺术的真谛,探讨着建筑创作的契机,掂量着历史、今天与未来。
他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还是一位优秀的建筑教育家。
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为建筑而建筑的伟大人物。
上个世纪50年代:流动空间,不对称布局,结构网格,自由平面,玻璃幕墙等等手法和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时尚。
但是路易·康却在思考一种以简洁、纯粹为特征的新建筑形式能否完整表达建筑艺术的全部涵义。
60年代是康的创作颠峰时代。
人们评价他开创了新的流派,新历史主义或者是新古典主义。
是因为他并非重现了18、19世纪的某种风格,或者是直接复活了希腊,罗马,拜占庭,哥特样式,而是以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材料、功能、精神为表现手段和目的。
首先在他的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却最具有表达力的几何体——正方,矩形,圆形,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建筑归属于现代主义,虽然不用传统的装饰符号,空间组合则重现了某种历史上已经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在主从关系,大小,形体,明暗等方面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
所以他的作品体量浑厚,沉重,凭借着现代的材料,和天然材料的质感和人工肌理的展现,使他的建筑有一种从总体到统一的雄深感。
在达卡政府建筑群、阿赫默达巴德经济管理学院、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等设计,康用一种在意境上有强烈的传统气氛,而在形态上又是迥别于前人,不袭用历史性的符号、标志等来向人“叙述”或者是“打招呼”。
康曾说过:“传统正是一种境界的堆积物,是一种金色尘埃的堆聚,由此你可提炼出人的本质,这是极其重要的,你若在作品中预期过它的出现,作品就会绵延久长。
”;其次在建筑语言的表达方面,他注重的是某种历史上用来交流概念,思想,意图的手法,将形式和结构关系作为表达的语言,它“词汇”是相当新的,但同时也是相当原始的。
路易斯.康建筑的诗与哲摘要:纵观整个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路易斯康可以说是一位居于关键地位的人物,他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康的作品的解读探讨其建筑内在的哲学思想。
关键字:建筑本质秩序与形式路易斯康还是一位热衷于理论研究的学者。
在他的理论当中,不但含有德意志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同时还汇合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观念,以及东方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甚至也包含有中国的老庄学说。
因此,在他的建筑理论表达之中,其言论常常像诗化语言一样充满着晦涩艰深的词句,令人十分费解,外国人翻译其文字时一定是极为艰难的事情。
然而,他的理论和文字也确如诗境一般充满着隐喻力量,多义而又引人遐思。
一、路易斯.康建筑的几个阶段1.早期的探索:康从一开始就研究古罗马的遗迹和构图方式,他喜欢古典的形式次序,崇尚自然人性的升华,这个时候的康对于理想几何次序追求是狂热的,现代主义空间的连续性受到他的很大质疑,我们可以把这时候的康称为一个现代思想下的古典主义者,但是他却又是理性的,他认为一个好的建筑不会因为户主的使用不当而破坏建筑的特有空间。
康这时一直崇拜柯布。
2.在从罗马旅行回来了以后,康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结构的创新和光的创造上。
这体现在康建筑上的缝隙空间上了。
而在平面构图上了,康应该说是比较能灵活的运用几何的衔接了,这个时候的康就象是一个潘多拉墨盒一样,控制着光的渗出,这也是个人归纳为第二阶段,这个时候他建筑里所渗透出的理性之光足以让人窒息。
3.康最为辉煌的时间,他把建筑空间引入了人的生活当中,他认为建筑是一切人性行为的结果。
人性却简单而又具有次序的,又是他把建筑的空间同人性联系到了一起,如集会论和服务空间,就是把建筑空间“简单化”的结果。
4.康开始了温和的文脉主义并且觉察到了现代主义的不足,他开始改变他自己的思想走向,人性的解放是他追求的重点,康由现代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已经开始。
路易斯康的建筑生涯及建筑观评析他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大器晚成的他五十多岁时才真正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而这次在莱斯大学的讲演则阐述了建筑应该怎样在反映人类对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创造的奇迹;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着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
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建筑学的真谛——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梦想的表达。
路易斯·康简介及建筑生涯1:自大萧条到二次大战间的康1924年毕业之初,路易斯·康在费城城市建筑师丁·莫里特的事务所里从事1926年费拉德尔菲亚建城150周年纪念的规划设计工作。
1928年,他到欧洲游历,又到保罗·克累特的事务所里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
总的状况,是一名"静悄悄"地工作的建筑学硕士,默默无闻。
许多与康同时代同命运的人,竭尽所能地去迎合"国际建筑"新潮流。
然而,路易斯·康,并没有简单地皈依到现代运动的大旗之下。
他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所触动,那轻灵简洁的工业化材料,抽象的几何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使他大为惊讶。
但是,由Beaux-Arts体系造就的康,其整个精神仍然归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1935年起,路易·康开设了独立的事务所。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和乔奇·豪,奥斯卡·斯东诺洛夫等合作开设事务所。
自大萧条时期,与一些城市规划工作者,如克莱仑斯·斯登,亨利·莱特等人建立起来的友谊,也使路易斯·康有机会从事一些城市开发性设计。
在将近20年的经历中,他的生活是一段并不令人羡慕的苦斗。
战时,全国的建筑活动也都为战争服务。
材料使用有相当严格的限制。
斯东诺洛夫、豪、康等合作,在费城、华盛顿特区和宾州的其他城镇设计建造过一些公共住宅。
【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路易斯-康(Louis I.Kahn),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1905年随全家迁往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事务所开业,20世纪50年代起执教宾州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纵观整个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路易斯·康可以说是一位居于关键地位的人物,他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康的作品有着和现在许多建筑师所不同的存在意义,与赖特,密斯以及柯布的作品也不同,他们是那样的独树一帜,细致精巧,充满神秘。
赖特的建筑注重韵律的表现,密斯的作品是尽量减少空间和材料,柯布是无所不作,从年轻时的亲切文雅到晚年时的厚重、淳朴和猛烈,最大限度的表现了20世纪人类对于建筑的尝试,而康的作品就像是20世纪建筑设计作品整流下来的精华,充满了纯朴之感。
路易斯康的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却最具有表达力的几何体--正方、矩形、圆形、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就其建筑而言应该归属于现代主义!他的建筑虽然一般不用传统的装饰符号,空间组合则重现了某种历史上已经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在主从关系、大小、形体、明暗等方面都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
所以他的作品体量浑厚,沉重,凭借着现代的材料,和天然材料的质感和人工肌理的展现,使他的建筑有一种从总体到统一的雄深感。
康的设计简洁,具有浓厚的柏拉图意味,他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譬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这使他成为二战后涌现出来的、颇有争议的建筑师。
由于深受国际风格的影响,他的建筑将 Beaux 复合结构和个人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风格。
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
诗意的建造——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解读摘要:路易斯•康是西方建筑界的巨匠,本文通过对他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他的建筑思想。
从路易斯•康宏观上的建造逻辑出发,重新发现他的作品的感人之处,进而从结构理性、自明性和地域性几个角度探讨路易斯•康对建造问题的理解和表达。
关键词:路易斯•康;建造;诗意;现代主义;传统传统,对于东西方建筑师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词汇。
自现代主义兴起,他所创造现代主义风格和国际式风格将他自己同建筑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分割开来。
从希腊罗马,到拜占庭、罗马风、哥特、巴洛克、洛可可…这些建筑风格的联系和演变为什么没有让我们对横空出世的现代主义产生过怀疑。
虽然,现代主义的影响是以往任何一个建筑时期都无法与之相比,但同时,我们也很难为之后人类社会出现的建筑时期去下定义。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主义之后是什么?路易斯康曾这样说过:“根本就没有像‘现代’这样的东西,因为属于建筑的所有东西都存在于建筑中,并且有它们自己的力量。
”1.建造逻辑康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很难达到以前的建筑时期所达到的高度,过去的纪念性建筑具有伟大的特征,这点是未来的建筑师的依靠。
为此,他痛快的放弃了视觉的愉悦,从罗马建筑纯粹的体量中获得灵感,并争取对现代建筑局限性进行了填补。
他的作品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参考,这一方面,是因为康一贯认为建筑需要有并且清晰的表达出来建造的逻辑,这帮助他的作品成功逃离现代主义的缰绳,创造出了超越功能的建筑,也为我们精读他的建筑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康的作品稳重简练却又精致真实,他对结构与材料的诚实处理使他创造出了诗意的建筑。
1.1建造逻辑:几何形康的设计,是离不开几何形的。
不同于其他热衷几何形的建筑大师,比如安藤忠雄,只是在平面上追求几何的纯粹,康从平面,立面、屋顶和开窗上,都热衷于使用简单的几何形。
路易斯康早期的作品是完全的现代主义风格。
康的改变,源自亲身感受到来自罗马建筑和埃及金字塔带来的冲击,他意识到现代主义有它不能达到的高度,所以康选择向古人学习。
解读路易斯·康——一个伟大的建筑诗哲作者:柳王华杨宝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3期摘要:路易斯康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新古典主义”或“新历史主义”。
他们尊重平面中空间的等级秩序,不断地完善内外部的空间环境,表达每个不同特性建筑自己的特色,尊重建筑本身已有的特点最终设计出完美的作品。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光;空间特性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64-01路易斯·康,犹太人,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4岁时随父母迁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事务所开业,并在上世纪50年代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州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63岁那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一、康的建筑理论(一)形式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认为“形式服从功能”或“功能决定形式”,康处于现代建筑兴盛时期,但他也并不趋同时势,并特别赋予建筑以历史和环境内涵,否定了不顾时间、地点而一味搬用“国际式”的做法。
形式是先于设计而存在,与其说是设计了某种形式,还不如说是发现了其后面存在的秩序。
形式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属于内在的想象。
他没有固定的形状,特别的尺寸,也没有某一人尽皆知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属于它自身的东西。
这是某一事物自身系统的和谐统一,是事物自身系统的和谐统一,是事物秩序的意义。
形状是形式的表达。
形式追随欲望,是作为梦想和信仰的认识。
形式体现了不可再次划分的细小元素。
设计则是为了将这些元素予以发展,并使其成为和其他的元素相一致的形状,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在康的设计生涯中,建筑艺术风格主要采用的是“柏拉图”式构图,即建筑主体构图由简单的几何形体圆形、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等。
这些形体兼具古典和现代的特征,建筑材料技术上采用的是现代建筑做法,虽然没有在建筑上沿用传统建筑的特有的符号,但是在空间组合上借鉴了古典建筑的做法。
【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路易斯-康(Louis I.Kahn),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1905年随全家迁往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事务所开业,20世纪50年代起执教宾州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纵观整个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路易斯·康可以说是一位居于关键地位的人物,他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康的作品有着和现在许多建筑师所不同的存在意义,与赖特,密斯以及柯布的作品也不同,他们是那样的独树一帜,细致精巧,充满神秘。
赖特的建筑注重韵律的表现,密斯的作品是尽量减少空间和材料,柯布是无所不作,从年轻时的亲切文雅到晚年时的厚重、淳朴和猛烈,最大限度的表现了20世纪人类对于建筑的尝试,而康的作品就像是20世纪建筑设计作品整流下来的精华,充满了纯朴之感。
路易斯康的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却最具有表达力的几何体--正方、矩形、圆形、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就其建筑而言应该归属于现代主义!他的建筑虽然一般不用传统的装饰符号,空间组合则重现了某种历史上已经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在主从关系、大小、形体、明暗等方面都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
所以他的作品体量浑厚,沉重,凭借着现代的材料,和天然材料的质感和人工肌理的展现,使他的建筑有一种从总体到统一的雄深感。
康的设计简洁,具有浓厚的柏拉图意味,他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譬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这使他成为二战后涌现出来的、颇有争议的建筑师。
由于深受国际风格的影响,他的建筑将Beaux 复合结构和个人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