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章末测试)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章末测试)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章末测试)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章末测试)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章末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相对分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Zn 65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否电离

B.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其水溶液导电性的强弱

C.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D.常见的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都是强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弱电解质

2. (原创)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氧化物分类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石膏、氧气

B.醋酸、烧碱、明矾、干冰

C.NaHSO4、乙醇、CaCO3、水

D.硝酸、熟石灰、苛性钠、甲烷

3.下列各反应,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氢氧化铜与盐酸、氢氧化铜与醋酸

B. 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C. 氢氧化钡与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稀盐酸

D. 石灰石与稀硝酸、石灰石与稀盐酸

4.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5.(原创)吸进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这些活性氧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

杀手”。中国科学家尝试用Na

2SeO

3

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Na

2

SeO

3

的作用是()

A.还原剂B.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6.(变式)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和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B.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2Ag++Cu=Cu2++2Ag

C.碳酸钡跟醋酸反应:BaCO3+2H+Ba2++H2O+CO2↑

D.氧化铜与盐酸反应O2― +2H+===H2O

7. .(原创)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Al2(SO4)3=Al3++SO42-

B.H2SO4===2H++SO42-

C.Ba(OH)2=Ba2++(OH-)2

D.KOH=K++O2-+H+

8. 原创)在给定的四种溶液中,加入以下各种离子,各离子能在原溶液中共存的是()

A.所含溶质为NaHSO4的溶液:加入K+、CO32-、NO3-、Na+

B.滴加酚酞变红的溶液:加入SO42-、Cu2+、K+、Cl-

C.含有大量SO42-的溶液:加入K+、Cu2+、Cl-、NO3-

D.常温下,加入铁粉能生成H 2的溶液:加入Na +、Ca 2+、Cl -、HCO 3-

9. (原创)有两种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溶液,把它们等体积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过量稀HNO 3后,沉淀消失并放出气体,再加入AgNO 3溶液又有白色沉淀生成,这两种溶液是 ( ) A.Na 2CO 3和Ca(OH)2 B .Na 2CO 3和CaCl 2 C.NaOH 和CuSO 4 D.Na 2SO 4和Ba(NO 3)2

10.(原创) 有甲、乙、丙三种试液,在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甲有白色沉淀生成,在沉淀中加入乙,沉淀完全溶解并产生气泡,最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丙又产生白色沉淀,则甲、乙、丙依次是 ( ) A.K 2CO 3、HCl 、CaCl 2 B.Na 2CO 3、HNO 3、MgSO 4 C.Na 2CO 3、HCl 、Ba(NO 3)2 D.H 2SO 4、Na 2CO 3、AgNO 3

11. (原创)由于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不能长期存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是( ) A.浓硫酸

B.硫酸亚铁(FeSO 4)溶液

C.NaOH 溶液

D.过氧化钠(Na 2O 2)

12. (改编)高铁酸钾(K 2FeO 4)是一种高效绿色水处理剂,其工业制备的反应原理为: 2F e (O H)3 +3KClO+4KOH =2K 2FeO 4 + 3KCl + 5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高铁酸钾用 KClO 做还原剂 B.KCl 是还原产物

C.高铁酸钾中铁的化合价为 +7

D.制备高铁酸钾时1 molFe(OH) 3得到3 mol 电子

13.(原创) 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100mL 0.1mol·L —1

的稀硫酸中含有H +

个数为0.2N A B .每有1molFe 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数目均为2N A

C .金属钠和氧气反应制取过氧化钠,每生成1mol 过氧化钠,转移电子数为4N A

D .Zn 和稀硫酸反应,每生成1mol 氢气转移电子数为2N A

14.(2010年全国理综Ⅱ) 若424()N H SO 在强热时分解的产物是2SO 、2N 、3N H 和2H O ,则该 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 原子数之比为( )

A .1:4 B. 1:2 C. 2:1 D. 4:1

15.11P+15CuSO 4+24H 2O=====5Cu 3P+6H 3PO 4+15H 2SO 4反应中,被氧化的P 原子与被还原的P 原子个数比

是( ) A .6:5 B .5:6 C .11:5 D .11:6

16. (原创)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 2CO 3、Na 2SO 4、CuSO 4、 KCl 等混合而成,为检验其组成,依次进

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步骤操作现象

(1)将固体混合物溶

于水,搅拌

溶液无色

透明

(2)向此溶液中滴加

BaCl2溶液

出现白色

沉淀

(3)过滤,将沉淀物置

于足量稀硝酸中

沉淀完全

溶解,有气

泡产生

(4)

向滤液中加入

AgNO3和稀硝酸

有白色沉

淀产生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有KCl

B.固体混合物中可能含有Na2SO4

C.⑵中发生的离子反应为:Ba2++CO32-=BaCO4 ;Ba2++SO42-=BaSO4

D.固体混合物中肯定含有Na

2CO

3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填空题(30分)

17.(6分)过氧化氢H2O2(氧的化合价为-1价),俗名双氧水,医疗上利用它有杀菌消毒作用来清洗伤口。对于下列A~D涉及H2O2的反应,填写空白:

A.Na2O2 +2HCl= 2NaCl+H2O2

B.Ag2O+ H2O2=2Ag+O2↑+ H2O

C.2 H2O2=2 H2O+O2↑

D.3H2O2+Cr2(SO4)3+10KOH=2K2CrO4

+3K2SO4+8 H2O

(1)H2O2仅体现氧化性的反应是(填代号)。

(2)H2O2既体现氧化性又体现还原

性的反应是(填代号)。

(3)上述反应说明H2O2、Ag2O、K2CrO4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18. (6分)(2009,青岛高三模拟)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它三种不同

A.MgO、Na2O、CO2、CuO

B.HCl、H2O、H2SO4、HNO3

C.NaOH、Na2CO3、KOH、Cu(OH)2

三种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A 、B 、C ;这三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该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填“是”或“否”);这种新物质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9.(4分)除去括号内的杂质,写出所加试剂的化学式

⑴Cl-(SO42-)

⑵SO42-(CO32-)

⑶NaCl(NaOH)

⑷Fe2+(Cu2+)

20.(8分)按右图所示操作,充分反应后:

⑴I中铁丝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⑵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⑶结合I、II实验现象可知,Fe、Cu、Ag的还原性顺序为。

21.(6分)由A和B两种盐组成的混合物,进行了下列实验:

试判断,A、B分别是。

写出实验过程中加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三.实验题(12分)

22. 28.某学生为了验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设计了下图所示的

实验装置。

⑴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

①;②;

⑵浓H2SO4的作用是

⑶本实验需要加热的装置为(填字母编号)。

⑷装置C、D中现象、

⑸在A、C、D三个装置发生的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计算题

23.(10分)已知一定质量的硫与100mL某浓度的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3S+6KOH(浓)= 2K2S+K2SO3+3H2O,

若被还原的硫元素为1.6g,求该KOH

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附:答案

1.A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有的也是电解质,如水、氧化钠等;常见的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都是强电解质,其他化合物有的也是强电解质,如氧化钠、过氧化钠等。2.B 纯碱是Na2CO3,属于盐;明矾是

KAl(SO4)2·12H2O,属于盐;烧碱、苛性钠是NaOH,属于碱;熟石灰是C a(O H)2,属于碱。

3.D A项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中的书写形式不同;B项,前者Ba2++SO

42-=BaSO

4

↓、后者Ba2+ + 2OH-+SO

4

2-

+Cu2+=BaSO

4↓+Cu(OH)

2

↓;C项,前者Ba2+ + 2OH-+SO

4

2- +2H+=BaSO

4

↓+ 2H

2

O,后者OH-+H+=H

2

O;D项,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为:

CaCO

3+2H+=Ca2++H

2

O+CO

2

↑。

4. D溶液和胶体都是电中性的;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若带电则分别向两极移动,若不带电则不移动,胶体中的带电胶粒向某一极移动,而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其它分散质粒子则向另一极移动,若不带电则不移动;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也没有规律。

5. A 依题意“活性氧”氧化性极强,要想除去它,需加入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故Na2SeO3为还原剂。

6. B A项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C项醋酸为弱酸,应用化学式表示;D项氧化物不能拆分,用化学式表示。

7. B A项未配平;C项注意化学式中角标的处理;D项原子团不能随意拆分。

8. C A项NaHSO4 溶于水后电离出H+,H+与CO32-不能共存;B项OH-与Cu2+不能共存;D项加入铁粉能产生H2,说明溶液中含有H+,H+与HCO3-不能共存。

9. B A项混合后有CaCO3沉淀出现,加足量硝酸,沉淀溶解且有气体生成,同时溶液中OH-也被H+中和,再加AgNO3,

无明显现象;C项混合后出现蓝色沉淀;D项混合后出现白色沉淀BaSO4,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更无气体生成。

10. B 本题只能逐项验证。A项中加入

CaCl2不会再产生沉淀;C项加入Ba(NO3)2

不会再产生沉淀;D项加入Na2CO3,沉淀

不会完全溶解。

11. B 浓硫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不能敞口放置;硫酸亚铁易被氧气氧化不能敞口放置;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且易和空气的CO2反应,不能敞口放置;过氧化钠敞口放置时不是被氧气氧化,而是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2.B 反应中KClO所含Cl化合价降低,做氧化剂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KCl;高铁酸钾中铁的化合价为+6;反应中Fe(OH) 3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

13.D A项中H+个数为0.02N A;B项铁反应化合价可能变化到+2或+3,故失去的电子数可能为2N A或3N A ;C项转移电子数为2N A。

14.B 根据硫酸铵的在强热时分解的产物可知,该分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升降化合价

总数相等,则SO

2、NH

3

的计量数之比为3:1,硫酸铵分解的方程式为:3(NH

4

)

2

SO

4

3SO

2

+N

2

+4NH

3

+6H

2

O,

则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原子数之比为 1:2

15.A 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P被氧化,有6个,化合价降低的P被还原,有5个。

16. D 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说明没有CuSO4,加BaCl2出现沉淀说明Na2CO3和Na2SO4至少有一种,沉淀完全溶于硝酸,且有气体生成,说明定有Na2CO3,定无Na2SO4;加入AgNO3出现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有KCl,因为步骤(2)中加入了BaCl2.

17.(1)D (2)C

(3)Ag2O>H2O2>K2CrO4

(1)H2O2中氧的化合价若全部降低,则仅体现出它的氧化性

(2)H2O2中氧的化合价若部分降低,部分降低升高,则既体现它的氧化性又体现它的还原性。

(3)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①氧化剂>氧化产物,②氧化剂>还原剂。

18. CO2、H2O、Na2CO3; 否

H++HCO3-=H2O+CO2↑(或其它合理答案)

A项其它三种均为金属氧化物,而CO2为非金属氧化物;B项其它三种均为酸,而H2O不是;C项其它三种均为碱,而Na2CO3为盐。CO2+H2O+Na2CO3=2NaHCO3,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故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HCO3-不能写成H+和CO32-的形式。

19..⑴BaCl2⑵H2SO4 ⑶HCl ⑷Fe

⑴除去SO42-,一般用Ba2+将其转化为沉淀,除杂过程中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故除去Cl-中所含SO42-选用BaCl2合适。⑵除去CO32-一般将其转化为气体,考虑溶液中主体阴离子为SO42-,故选用H2SO4.⑶除去OH-一般考虑将其转化为水,或沉淀,结合主体物质NaCl,选用HCl较合适。⑷除去Cu2+一般将其转化为沉淀或单质,考虑主体为Fe2+,用铁单质合适。

20.有一层红色的铜附着在铁丝表

面, Fe+Cu2+=Fe2++Cu

⑵Cu+2AgNO3=Cu(NO3)2+2Ag

⑶Fe>Cu>Ag

金属性:Fe>Cu>Ag,故铁能置换出铜,铜能置出银。反应⑴中还原剂为Fe,还原产物为Cu,还原性:Fe>Cu,反应⑵中,还原剂为Cu,还原产物为Ag,还原性:Cu>Ag。故还原性有:Fe>Cu>Ag

21.K2CO3 、CuSO4(可对换),

Cu 2++C O32-=CuCO 3↓

根据质量守恒知混合物中含有:SO 42-、Cu 2+、CO 32-、K +。这些离子可以组成两种可溶性物质是K 2CO 3 、CuSO 4;在水中能反应的离子是Cu 2+ 和CO 32-。 22..(1)锥形瓶;长颈漏斗

(2)除去H 2中的水蒸气(或干燥H 2) (3)D

(4)无水CuSO 4固体(部分)变蓝;黑色CuO 逐渐变红 (5)Zn +H 2SO 4=ZnSO 4+H 2; H 2+CuO=Cu +H 2O

A 装置为制取氢气装置,氢气还原氧化铜在装置D 中进行,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滴入装置C 中。分析实验流程,浓硫酸起干燥的作用,氧化铜被还原现象为黑色CuO 逐渐变红,水进入装置C ,无水硫酸铜变蓝。装置A 、D 中反应均为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装置C 中CuSO 4+5H 2O=CuSO 4·5H 2O,各元素化合价均为改变,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3.S 的物质的量为:

设KOH 物质的量为x 2S(被还原)~6KOH 2mol 6mol 0.05mol x x=0.15mol

KOH 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5.11.0mol 15.0=L

mol·L —1

mol

05.0mol

g 32g 6.11

-=?

基本初等函数测试题

基本初等函数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 A .03131log 4()log 105>> B .0 1331log 10()log 45>> C .03131log 4log 10()5>> D .0 1331log 10log 4()5>> 2 .函数y = ) . A .[1,)+∞ B .2(,)3+∞ C .2[,1]3 D .2(,1]3 3.若11|log |log 44 a a =,且|log |log b b a a =-,则,a b 满足的关系式是( ). A .1,1a b >>且 B .1,01a b ><<且 C .1,01b a ><<且 D .01,01a b <<<<且 4.已知函数x y e =的图象与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则( ). A .2(2)()x f x e x R =∈ B .(2)ln 2ln (0)f x x x =?> C .(2)2()x f x e x R =∈ D .(2)ln 2ln (0)f x x x =+> 5.已知,,x y z 都是大于1的正数,0m >,且log 24,log 40,log 12x y xyz m m m ===,则log z m 的值为 A .160 B .60 C .2003 D .320 6.设函数||()(01)x f x a a a -=>≠且,若(2)4f =,则( ). A .(2)(1)f f ->- B .(1)(2)f f ->- C .(1)(2)f f > D .(2)(2)f f -> 7.942--=a a x y 是偶函数,且在),0(+∞是减函数,则整数a 组成的集合为( ). A .{1,3,5} B .{1,3,5}- C .{1,1,3}- D .{1,1,3,5}- 8.若ln 2ln 3ln 5,,235 a b c ===,则( ). A .a b c << B .c b a << C .c a b << D .b a c << 9.函数2(0)21 x x y x =>+的值域是( ). A .(1,)+∞ B .1(,) (1,)2-∞+∞ C .1(,)2-∞ D .1(,1)2 10.若函数122 log (2log )y x =-的值域是(,0)-∞,那么它的定义域是( ). A .(0,2) B .(2,4) C .(0,4) D .(0,1)

上课实用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知识点概要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世界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绝大多数元素与其他种类的元素可组成化合物,相同的几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O和CO2、H2O和H2O2等。 2、元素的存在形态 (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如金属铁中的铁元素。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如Fe2O3中的铁元素。 3、元素的化合价 (1)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化合价,金属元素只有0价和正化合价,非金属元素可以有0价、正价或负价。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 、Cl2、He、Ar) H2CO3、H3PO4) 、NH3.H2O) 3 物质 2 、SO3、CO2 2 O、CaO 、BeO CO、NO 3 胶体、淀粉溶液、有机玻璃、烟水晶等) 【相关定义】 (1)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不能跟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判断酸性氧化物时,看面相,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例外的见注意部分) (2)碱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不能跟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判断碱性氧化物时,也看面相,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例外的见注意部分) (3)两性氧化物:既能和酸又能和碱反应的氧化物。(只需要记住Al2O3这个例子) (4)不成盐氧化物:不能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相应价态的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物。(只 需要记住CO、NO、NO2这几个例子) (5)过氧化物:含有过氧根O22-的化合物。(只需要记住H2O2、Na2O2这两个例子) (6)酸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NH4+)外,还有氢离子,阴离子全部为酸根 离子的盐。 (7)碱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除酸根离子外还有氢氧根离子,阳离子全部为金属离子(或 NH4+)的盐。 (8)正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只有酸根离子的盐。 注意:本部分,做题技巧为记反例。如: (1)碱性氧化物全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酸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氧化物、Na2O2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但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不 成盐氧化物,NO2属于成盐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2、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1)金属单质通性 金属+非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化合反应) 金属+酸=盐+H2↑(置换反应,金属的活动性要在H之前) 3条1+盐1=金属2+盐2(置换反应,要求金属1活动性在金属2之前) (2 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化合物(化合反应) 非金属金属非金属+金属=金属化合物(化合反应) (3)酸通性 酸+碱=盐+H2O (中和反应) 酸+碱性氧化物=盐+H2O (复分解反应) 酸酸+活泼金属=盐+H2↑(置换反应) 5酸1+盐1=酸2+盐2 (复分解反应) +指示剂会变色(如:石蕊遇酸变红,酚酞遇酸不变色) (4)碱通性 碱+酸=盐+H2O (中和反应) 碱+酸性氧化物=盐+H2O (复分解反应) 4碱1+盐1=碱2+盐2(复分解反应) 碱+指示剂会变色(如:石蕊遇碱变蓝,酚酞遇碱变红) (5)盐通性 盐1+酸1=盐2+酸2 (复分解反应) 盐1+碱1=盐2+碱2 (复分解反应) 4盐1+盐2=盐3+盐4(复分解反应) 盐1+ 金属1 =盐2+金属2 (置换反应,要求金属1的活动性比金属2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 2) 、单项选择题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题号正确答案 1C 2C 3C 4C 5D 6C 7C 8B 、多项选择题 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时空是相对的 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基本初等函数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基本初等函数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下列各式: ①n a n =a ; ②若a ∈R ,则(a 2-a +1)0 =143 x y +; ④ 6 - 2 = 3 -2.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2.函数y =a |x | (a >1)的图象是( ) 3.下列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的是( ) A .y =3-x B .y =-2x C .y =log 0.1x D .y =x 12 4.三个数log 215 ,20.1,2-1 的大小关系是( ) A .log 215<20.1<2-1 B .log 215<2-1<20.1 C .20.1<2-10} B .{y |y >1} C .{y |0y >z B .x >y >x C .y >x >z D .z >x >y 8.函数y =2x -x 2 的图象大致是( )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 一、物质 (一)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综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说明了物质范畴,从而为科学地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形及性质(考研数学基础)_完美版

基本初等函数及图形 (1) 常值函数(也称常数函数) y =c (其中c 为常数) (2) 幂函数 μ x y =,μ是常数; (3) 指数函数 x a y = (a 是常数且01a a >≠,),),(+∞-∞∈x ; (4) 对数函数 x y a log =(a 是常数且01a a >≠,),(0,)x ∈+∞; 1. 当u 为正整数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区间) ,(+∞-∞∈x ,他们的图形都经过原点,并当 u>1时在原点处与X 轴相切。且u 为奇数时,图形关于原点对称;u 为偶数时图形关于Y 轴对称; 2. 当u 为负整数时。函数的定义域为除去x=0的所有实数。 3. 当u 为正有理数m/n 时,n 为偶数时函数的定义域为(0, +∞),n 为奇数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函数的图形均经过原点和(1 ,1). 如果m>n 图形于x 轴相切,如果m1时函数为单调增,当a<1时函数为单调减. 2. 不论x 为何值,y 总是正的,图形在x 轴上方. 3. 当x=0时,y=1,所以他的图形通过(0,1)点. 1. 他的图形为于y 轴的右方.并通过点(1,0) 2. 当a>1时在区间(0,1),y 的值为负.图形位于x 的下方, 在区间(1, +∞),y 值为正,图形位于x 轴上方.在定义域是单调增函数. a<1在实用中很少用到/

正弦函数 x y sin =,),(+∞-∞∈x ,]1,1[-∈y , 余弦函数 x y cos =,),(+∞-∞∈x ,]1,1[-∈y , 正切函数 x y tan =, 2π π+ ≠k x ,k Z ∈,),(+∞-∞∈y , 余切函数 x y cot =,πk x ≠,k Z ∈,),(+∞-∞∈y ;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反应过程中不存在电子转移的是() A.Zn+2HCl===ZnCl2+H2↑ B.Ca(ClO)2+2HCl===CaCl2+2HClO C.Pb3O4+8HCl(浓)===3PbCl2+Cl2↑+4H2O D.3Cl2+6KOH(浓)5KCl+KClO3+3H2O 2.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胶粒向阳极移动。在这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乙醇溶液、 ②氯化钠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聚沉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分散质粒子能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B.光线透过时能观察到光亮的通路 C.静置后既不分层,也无沉淀产生 D.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7~10-9m之间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气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B.1mol·L-1的硫酸钠溶液与1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性不同 C.氢氧化铁胶体能导电,故氢氧化铁胶体是电解质 D.在相同条件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导电性强 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氧化钠固体与水反应:2O2-+2H2O===4OH- B.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CaCO3+2H+===Ca2++H2O+CO2↑ C.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OH-+H+===H2O D.醋酸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 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Mg+2HCl === Mg2++2Cl-+H2↑

B.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Ba2++SO=== BaSO4↓ C.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Na2CO3+2H+=== 2Na++CO2↑+H2O D.盐酸与大理石反应:2H++CO===CO2↑+H2O 7.已知I-、Fe2+、SO2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Fe2+<H2O2<I-<SO2,则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A.2Fe3++SO2+2H2O===2Fe2++SO+4H+ B.I2+SO2+2H2O===H2SO4+2HI C.H2O2+H2SO4===SO2↑+O2↑+2H2O D.2Fe3++H2O2===2Fe2++O2↑+2H+ 8.下列各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A.N2、NH3、NO2 B.NH3、N2O5、NO2 C.N2、N2O3、NH3 D.NH3、N2、N2O3 9.离子方程式BaCO3+2H+===Ba2++H2O+CO2↑中的H+不能代表的物质是() ①HCl ②H2SO4③HNO3④NaHSO4 A.①③ B.①④ C.① D.②④ 10.下列物质混合后,不会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A.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B.氯化钙溶液和稀硫酸 C.氯化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D.澄清的石灰水和稀盐酸 1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属于电解质,又能导电的是() A.氯化镁晶体 B.氯化钠溶液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单元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高一数学单元测试题 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班级 姓名 序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若0m >,0n >,0a >且1a ≠,则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 ) A .()m n m n a a += B .1 1m m a a = C .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 D 4 3()mn = 2.函数log (32)2a y x =-+的图象必过定点 ( ) A .(1,2) B .(2,2) C .(2,3) D .2 (,2)3 3.已知幂函数()y f x =的图象过点2 ,则(4)f 的值为 ( ) A .1 B . 2 C .12 D .8 4.若(0,1)x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1 22lg x x x >> B .1 22lg x x x >> C .1 22lg x x x >> D .1 2lg 2x x x >> 5.函数(2)log (5)x y x -=-的定义域是 ( ) A .(3,4) B .(2,5) C .(2,3)(3,5) D .(,2)(5,)-∞+∞ 6.某商品价格前两年每年提高10%,后两年每年降低10%,则四年后的价格与原来价格比较, 变化的情况是 ( ) A .减少1.99% B .增加1.99% C .减少4% D .不增不减 7.若1005,102a b ==,则2a b += ( ) A .0 B .1 C .2 D .3 8. 函数()lg(101)2 x x f x =+- 是 ( ) A .奇函数 B .偶函数 C .既奇且偶函数 D .非奇非偶函数 9.函数2 log (2)(01)a y x x a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 A .(1,)+∞ B .(2,)+∞ C .(,1)-∞ D .(,0)-∞ 10.已知2log (2)y ax =- (0a >且1a ≠)在[0,1]上是x 的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一、单项选择题 1.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 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 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 唯心主义宿命论 B. 唯物主义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意志论 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 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 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 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 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 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

二、多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 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 运动是绝对的 D. 时空是相对的 E. 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2. 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 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 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 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 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 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 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 唯物主义一元论 B. 相对主义诡辩论 C. 二元论 D. 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 唯心主义一元论 4. 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 客观性 B. 稳定性 C. 普遍性 D. 随意性 E. 重复性 5. 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 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E. 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6.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 A.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导数运算法则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导数运算法则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选修2-21.2.2第2课时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导数运算法则 一、选择题 1 .函数y = (x+ 1)2(x—1)在x= 1处的导数等于() A.1B.2 C. 3 D. 4 答案]D 解析]y = (x+1)2]'—x1 )+(x+ 1)2(x—1)' =2(x + 1)?(x—1) + (x+ 1)2= 3x2 + 2x—1, y‘ =1= 4. 2.若对任意x€ R, f‘ =)4x3, f(1) = —1,则f(x)=() A. x4 B. x4— 2 C. 4x3—5 D. x4+ 2 答案]B 解析]丁f‘(=4x3.f(x) = x4+c,又f(1) = — 1 ? ? ? 1 + c= — 1 ,? ? ? c= —2,—f(x) = x4 — 2. 3 .设函数f(x) = xm + ax 的导数为f‘ =)2x+1,则数列{1f(n)}(n € N*) 的前n 项和是() A.nn+1 B.n+2n+1 C.nn—1 D.n+1n 答案]A 解析]T f(x) = xm+ ax 的导数为f‘(x)2x + 1,

/. m = 2, a= 1,二f(x) = x2+ x, 即f(n) = n2+n=n(n+ 1), 二数列{1f(n)}(n € N*)的前n项和为: Sn= 11 X2 12X3 13 x+…+ 1n(n+ 1) =1 —12+ 12—13+…+ 1n —1n + 1 =1 —1n+ 1= nn+ 1, 故选 A. 4.二次函数y = f(x)的图象过原点,且它的导函数y= f‘的)图象是过第 一、二、三象限的一条直线,贝卩函数y= f(x)的图象的顶点在()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设f(x)= ax2 + bx, f' (=2ax + b,由于f‘(的图象是过第一、二、三象限的一条直线,故2a>0, b>0,则f(x) = ax+ b2a2—b24a, 顶点—b2a,—b24a 在第三象限,故选 C. 5 .函数y = (2 + x3)2的导数为() A. 6x5+ 12x2 B. 4+ 2x3 C. 2(2+ x3)2 D. 2(2+ x3)?3x 答案]A 解析]t y= (2+ x3)2= 4+ 4x3+ x6, /. y = 6x5 + 12x2.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章末测试)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章末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相对分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Zn 65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否电离 B.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其水溶液导电性的强弱 C.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D.常见的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都是强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弱电解质 2. (原创)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氧化物分类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石膏、氧气 B.醋酸、烧碱、明矾、干冰 C.NaHSO4、乙醇、CaCO3、水 D.硝酸、熟石灰、苛性钠、甲烷 3.下列各反应,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氢氧化铜与盐酸、氢氧化铜与醋酸 B. 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C. 氢氧化钡与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稀盐酸 D. 石灰石与稀硝酸、石灰石与稀盐酸 4.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5.(原创)吸进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这些活性氧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 杀手”。中国科学家尝试用Na 2SeO 3 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Na 2 SeO 3 的作用是() A.还原剂B.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6.(变式)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和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B.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2Ag++Cu=Cu2++2Ag C.碳酸钡跟醋酸反应:BaCO3+2H+Ba2++H2O+CO2↑ D.氧化铜与盐酸反应O2― +2H+===H2O 7. .(原创)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Al2(SO4)3=Al3++SO42- B.H2SO4===2H++SO42- C.Ba(OH)2=Ba2++(OH-)2 D.KOH=K++O2-+H+ 8. 原创)在给定的四种溶液中,加入以下各种离子,各离子能在原溶液中共存的是() A.所含溶质为NaHSO4的溶液:加入K+、CO32-、NO3-、Na+ B.滴加酚酞变红的溶液:加入SO42-、Cu2+、K+、Cl- C.含有大量SO42-的溶液:加入K+、Cu2+、Cl-、NO3-

高一基本初等函数测试题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第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5分一个 1.已知f (x)=ax 5+bx 3+cx+1(a≠0),若f=m ,则f(﹣2014)=( ) A.﹣m B.m ? C.0 D .2﹣m 2.已知函数f (x )=log a (6﹣ax )在[0,2]上为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1)?B.(1,3)?C .(1,3]?D .[3,+∞) 3.已知有三个数a=( )﹣ 2,b =4 0.3 ,c=80.25,则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a <c <b ? B.a <b <c ?C .b0,a≠1,f(x)=x 2 ﹣a x .当x ∈(﹣1,1)时,均有f(x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2,+∞) B.[,1)∪(1,2]?C.(0,]∪[4,+∞) D .[,1)∪(1,4] 5.若函数y=x 2 ﹣3x ﹣4的定义域为[0,m],值域为[﹣,﹣4],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0,4]?B. ?C. ?D. 6.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 ) A.y = (x ∈R且x≠0) B.y=()x (x∈R) C.y=x(x∈R)?D.y=x3(x ∈R) 7.函数f(x )=2x﹣1+l og 2x 的零点所在的一个区间是( ) A .( 81,41)?B .(41,21) C.(2 1 ,1)?D.(1,2) 8.若函数y=x2 ﹣3x ﹣4的定义域为[0,m],值域为,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0,4]?B . C. ?D . 9.集合M={x|﹣2≤x≤2},N={y |0≤y≤2},给出下列四个图形,其中能表示以M 为定义域,N 为值域的函数关系的是( ) A .?B. C. D. 10.已知函数f(x)对任意的x 1,x 2∈(﹣1,0)都有0 ) ()(2 121<--x x x f x f ,且函数y=f(x ﹣1)是偶函数.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哲学要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世界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本章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及其历史演变 (1)物质观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个历史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第二个历史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三个历史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及意义(47正3一49)内容: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提供了前提,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它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 (1)运动范畴的涵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位移直到思维,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运动形态。 (2)物质与运动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如果设想物质不运动或者脱离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凡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如果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3)关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涵义:绝对运动指运动是无条件的,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相对静止运动的有条件性,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回。 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运动和静止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指:就某一物体没有进行机械运动而占:就机械运动的范围内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位置保持不变而言;就某一事物没发生质变而言。 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会出现两种形而上学倾向:把静止绝对化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动论;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鲁教版高中化学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 (2)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若氯化钠分散在酒精中,形成的分散系是()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2.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A.FeCl3溶液B.2mol·L?1 NaOH的溶液 C.2mol·L?1 MgSO4的溶液D.2mol·L?1 H2SO4的溶液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稀硫酸是电解质 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Na+和OH- C.硫酸在电流作用下在水中电离出H+和SO42- D.向醋酸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液的导电能力明显降低 4.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A.KOH与H2SO4;Ca(OH)2与CH3COOH B.BaCl2与Na2SO4;Ba(OH)2与H2SO4 C.Na2CO3与H2SO4;NaHCO3与HNO3 D.CaCO3与HNO3;CaCO3与HCl 5.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氨B.硫酸铵C.氯气D.醋酸 6.胃药“达喜”中含有碳酸镁(MgCO3),碳酸镁属于 A.酸B.碱C.盐D.氧化物 7.下列反应中,铁元素失去电子的是() A.FeS+2HCl=FeCl2+H2S↑B.Fe+H2SO4=FeSO4+H2↑ C.FeO+2HCl=FeCl2+H2O D.Fe2O3+3CO 高温 2Fe+3CO2 8.下列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高一数学必修1《基本初等函数》测试题

高一数学必修1《基本初等函数》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5分.每题都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若0a >,且,m n 为整数,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 A 、m m n n a a a ÷= B 、n m n m a a a ?=? C 、()n m m n a a += D 、01n n a a -÷= 2、对于0,1a a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若M N =则log log a a M N =;②若log log a a M N =则M N =;③若22log log a a M N =则 M N =;④若M N =则22log log a a M N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 3、设集合2{|3,},{|1,}x S y y x R T y y x x R ==∈==-∈,则S T 是 ( ) A 、? B 、T C 、S D 、有限集 4、函数22log (1)y x x =+≥的值域为 ( ) A 、()2,+∞ B 、(),2-∞ C 、[)2,+∞ D 、[)3,+∞ 5、设 1.50.90.4812314,8,2y y y -??=== ???,则 ( ) A 、312y y y >> B 、213y y y >> C 、132y y y >> D 、123y y y >> 6、在(2)log (5)a b a -=-中,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52a a ><或 B 、2335a a <<<<或 C 、25a << D 、34a << 7、计算lg52lg2)lg5()lg2(22?++等于 ( ) A 、0 B 、1 C 、2 D 、3 8、已知3log 2a =,那么33log 82log 6-用a 表示是 ( ) A 、52a - B 、2a - C 、23(1)a a -+ D 、 231a a -- 9、已知幂函数f(x)过点(2,2 2),则f(4)的值为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目的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

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禁锢,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混为一谈,也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其缺陷有:第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物质的某种特殊的层次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第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三,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高中数学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测试题》

《第一次测试:函数》 1 下列函数与x y =有相同图象的一个函数是( ) A 2x y = B x x y 2 = C )10(log ≠>=a a a y x a 且 D x a a y log = 2.函数c bx x y ++=2))1,((-∞∈x 是单调函数时,b 的取值范围 ( ) A .2-≥b B .2-≤b C .2->b D . 2-k B .21 -b D .0>b 6.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x f ,满足)()1(x f x f -=+,且在区间]0,1[-上为递增,则 ( )A .)2()2()3(f f f << B .)2()3()2(f f f << C .)2()2()3(f f f << D .)3()2()2(f f f << 7 三个数60.70.70.76log 6,,的大小关系为( ) A 60.70.70.7log 66<< B 60.7 0.70.76log 6<< C 0.760.7log 660.7<< D 6 0.70.7log 60.76<< 8.函数2log 2-=x y 的定义域是 A .),3(+∞ B .),3[+∞ C .),4(+∞ D .),4[+∞ 9.与方程221(0)x x y e e x =-+≥的曲线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曲线的方程为 A .ln(1y =+ B .ln(1y = C .ln(1y =-+ D .ln(1y =-- 10.已知(3)4,1()log ,1a a x a x f x x x --?=?≥?<, 是(-∞,+∞)上的增函数,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A .(1,+∞) B .(-∞,3) C .3,35?? ???? D .(1,3) 11.设函数()log ()(0,1)a f x x b a a =+>≠的图象过点(2,1),其反函数的图像过点(2,8) ,则a b +等于 A. 6 B. 5 C. 4 D. 3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