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路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形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

各地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要针对失地农民保障意识不强、思想顾虑较多的实际情况,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建立咨询中心、开展上门服务等形式,通过作比较、算大账等直观方法,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交流和答疑解惑,引导失地农民正确认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

(二)健全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保配套制度

各地应设置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及社会保障中心,负责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发放和管理,就业培训的实施等;建立适当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除了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外,还要为失地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将参加社保作为土地征用的前置条件,安置费由土地管理部门直接移交给社保部门。

(三)加大保障资金的筹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应建立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所需资金可以在政府土地出让金中按3%~5%的比例提取筹集,实行专款专用;积极寻求征地补偿资金的多元化发放渠道,确保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到位,应尽量避免征地补偿资金的一次性发放。为应对未来的支付风险,在多渠道筹措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强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并积极探索实现资金保值增值的新方式,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收益率。

(四)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在目前条件下,应多管齐下,积极稳妥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二是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形式,将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订单式培训与推荐就业相结合。三是鼓励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建议把失地农民的就业纳入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范畴,享受工商、税收、贷款、场地、用电等方面的创业优惠政策,使他们也像下岗工人一样能得到政府实实在在的经济扶持。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从征地源头开始

要真正规避失地农民的风险,必须整体性地审视整个征地过程,从征地的源头开始进行制度设计。首先,必须改变现行征地制度,商品化运作土地,政府必须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现行征地制度下,土地最终按照市场价格流转到用地单位时,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与农民毫无关系。应对此进行根本性调整,将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失地农民的安置,以保证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为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其次,完善征地程序,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要从维护失地农民权益和规范政府行为出发,在征地程序上把好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关,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把矛盾解决在显性表现之前。

最后,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参与土地流转过程,监督敦促交易双方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划入社会保障基金专户管理,这样做一是可以减少动员农民参保的大量口舌工作;二是省却了大量的核定缴费工作;三是保证了失地农民的参保率;四是征地单位和农民都了解资金的

去向,利于社会监督;五是减少资金中转环节,降低了资金流失的可能性。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兼顾失地农民当期生活保障、能力建设与未来生活保障

农民失去土地后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类:一是失去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容易导致当期生活出现困难,二是失去了生产资料容易导致预期生活质量难以保障。为此,征地后的第一步措施就是将征地补偿款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取出一部分用于失地农民当期生活需要,该款项应能够维持农民在重新就业前数年生活水平不下降,其标准可以依据各地情况在目前费用的基础上增减或不变;其次,合理厘定失地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的需要,从征地款中切取一大块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的缴纳;第三,将征地补偿款的剩余部分作为就业培训资金用于失地农民转岗就业培训。

由于无论失地时处于什么年龄,土地使用权的丧失是相同的,因此应该给予所有劳动年龄段以上失地农民相同的土地补偿。但是土地补偿款在当期生活、基本保险和就业促进三方面的分配额应该根据失地农民的不同年龄段细化:首先,对于已到领取养老金年龄者来说,由于不可能再实现就业且其当期生活和未来生活需要是一体的,所以应该强制性地缴纳一定年限全部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所需费用,其余土地补偿款用于贴补基本养老费用;其次,对于失地时接近领取养老金年龄者来说,由于难以实现就业,可以参照前述人员一次性强制缴纳全部基本养老保险所需费用,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再享受基本养老待遇(医疗保险费用需自行筹集缴纳);最后,对于劳动年龄段人员来说,考虑到与城镇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的衔接,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强制性地缴纳相应年限的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费用,待其就业后转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土地补偿所余部分用于当期生活需要和就业培训费用所需。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责任主体、资金来源与制度运行

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

国家是公认的社会保障责任主体,但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大,社会保障项目繁多,许多项目实际上只能由地方直接组织并加以实施。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地方政府就成为必然的直接责任主体,必须承担起规划、组织和实施各项保障计划、参与对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的责任,并对制度的财务负最终责任。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筹资机制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资金,而解决资金瓶颈的关键是利用市场化的手段转让土地,并将土地出让收入主要用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保证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

但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和土地市场价格来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市场化运作的土地补偿费用中难以提取足够的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因此必须在市场化运营土地的基础上,借助其他的手段来筹措安置失地农民的资金。

首先是政府拨款。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三条就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维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持农民原有生活水平的手段,用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补贴也就符合法规的本意。据有关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从征地行为中获得了2万亿的收益,从这些本身就应该属于农民的收益中拿出20%左右,用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该是可行的。其次,可以借鉴宁波市的方法,出让土地时,按照一定标准提取资金用于设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金;还可以从土地储备增值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收益,通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资金。

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运行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持续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农地征用补偿费用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撑。其必要条件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基金的安全运营,失地农民社会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