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史—解释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9
心理史—解释概念私人的;2、意识是常变的;3、意识是连续不断的;4、意识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5、意识具有选择性,选感兴趣的,排斥不感兴趣的。
10.形质形质是厄棱费尔在研究时间和空间形式中提出的。
所谓形质是它本身能够互相分离的作为要素而形成的表象的复合,是一种直接经验到的新元素。
11.刺激错误铁钦纳在采用内省法实验时提出的概念。
如果被试的报告是说明刺激的意义,而不是描述自己的意识状态,就犯了用意义代替刺激的错误。
12.自由联想法是由弗洛伊德在精神病治疗中创造的方法,他让求助者很舒适的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从中找出致病原因,后变为心理研究的方法。
14.基本焦虑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 theory)是新精神分析学派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 的理论。
她强调一个基本原则,即安全的需要。
不安全的恐惧导致了焦虑。
她强调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
认为个体从出生就寻求安全的需要,如果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不好,缺乏温暖和情爱,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
以后如果儿童没有从这种焦虑中解放出来,就会发展成神经性焦虑。
15.向上意志奥地利的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他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的支配,人生下来就有的追求卓越,超人一等的内驱力。
16.生活风格生活风格(life style)是奥地利的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重要概念。
阿德勒认为在不同的情境的影响下,每个儿童逐渐形成一套对付困境的方法和策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
这种每一个儿童在对付困境时形成的方法和策略并逐渐固定下来就形成了生活风格。
他还认为儿童到了四五岁时,“生活风格”已经作为一种原型而固定下来了。
17集体潜意识分析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最伟大的发现,也是最深奥费解和引起最大争论的一个问题。
荣格认为,荣格认为潜意识可以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名词解释-心理学史名词解释-心理学史名词解释:观察学习:又称替代性学习,人们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示范过程而观察学会的。
替代性学习:指个体从观察他人的行为中获得关于行为的认识。
行为成就:指通过操作获得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位置学习:托尔曼认为,动物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景的意义,这就是位置学习。
潜伏学习:是指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在某一阶段其学习活动处于潜伏状态,学习效果并未明确显示。
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刺激,被个体知觉为从前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一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
生活风格:指一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已定型化的行为模式。
创造性自我: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起来的独特的生活风格,它在塑造人格中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社会兴趣:或公共意识、集体精神、社会关心,指人具有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先天思想准备和自然倾向。
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第二层,即和意识自我最相近的,比其作用更大的潜意识的表层部分。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由具有情感色彩的情结所构成。
情结:就是一组一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亦具有相对自主性的一簇簇潜意识的心理业。
集体潜意识,或种族潜意识,是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是在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所获得的沉淀物。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他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
原型:是本能自身的潜意识意向,即本能行为在心灵中的存在和模型。
人格面具: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盖真我的假象。
它总是按照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迁移:由顿悟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印刻在大脑之中当以后面临类似的情景时,记忆痕迹就会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使之选择类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潜意识: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以及其替代物。
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名詞解釋:1.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了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
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2.高峰体验。
指一种短暂的狂喜,入迷,出神,极大的幸福感和愉快。
在这种短暂的时刻里,我们能感受到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
体验到此时此时以及真实而统一地存在的感觉,同时也体会到超越与神圣。
这种体验多发生在自我实现者身上。
處於最佳狀態的時刻,感到敬畏、強烈的幸福、狂喜、完美或者欣慰的時候好比一台發動機,突然所有的氣缸都工作起來,運轉極好更有決斷力,更堅強,更有把握絕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3.自我實現。
自我实现是人的客观社会发展要求的主体能动形式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个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才干与个性,实现自己确立起来的人生理想等价值追求的过程簡答題:1.進化論對心理學的影響。
→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前景,从而导致了实验心理学在美国大发展的繁荣局面→否定了历史上为理解人类精神活动现象而在人自身内外设定的灵魂实体和心灵实体,心理活动可以从有机体的结构(脑及神经系统)本身得到说明。
→弥补心理学内部基础研究与体系研究之间巨大而惊人的裂隙→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关于环境和遗传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关于个别差异等,都成了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进化的基本原理对机能心理学产生很大的影响2.卡丁的文化與人格的相互作用。
→强调了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作用,而且重视人格对文化变迁的影响→认为文化与社会的变化为检验和发展人格理论提供了最良好的自然主义背景→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认为父母养育儿童的方式在人格发展中有重大作用→认为受同样文化影响的人具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性3,質,量分析的區別 (notes)4,完形心理学的贡献→為「認知」心理學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坚持心理的整体观,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形。
什么是心理史,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心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变迁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人类社会和文明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心理如何反作用于社会和文明的变化。
心理史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古代文明时期,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近现代社会等不同时期的人类心理变迁。
那么,心理史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以下是几个方面的探讨:1. 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演变的历史纵深心理史是人类心理学的历史派生,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演变的历史纵深,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生存状态、心理变化以及文化影响等。
2. 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文化心理史不仅仅是研究人类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等心理现象,它还涉及到人类各个方面的文化制度、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心理史对人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进行了解和把握,那么我们对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也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 帮助我们解读当代社会的现象心理史不仅仅是研究人类的过去,更是为我们揭示当代社会的行为现象背后潜藏的心理因素。
比如从心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时代的人所追求的幸福、有力与主人翁的意愿,以及人类在面对威胁、压力和挑战时的应对方式等,这类现象在当代社会也都有所体现。
4. 辅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心理史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入探究人类的历史心理变迁,得出更多有关人类心理学的重要信息。
因此,有时候心理史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上可以起到重要辅助的作用,例如通过分析人类历史上类似的问题,将成本最低的方法转化为较佳的解决方案,从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人类历史中不同阶段的文明演化不仅影响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更影响着人类的心理变化。
心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使我们能够在当今社会更准确地把握社会的思潮和民心,为人类的未来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名词解释1.冯特冯特(1831—1920),德国人,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是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他于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
他著书立说,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
他建立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是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巨擎。
3.布伦塔诺布伦塔诺(1838-1917)是意动心理学(或称奥国学派)的创始人。
他反对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把经验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的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的活动。
布伦塔诺提出来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内容向对立的思想,成了后来不满于构造主义“内容心理学”理论的推动力。
4.厄棱费尔厄棱费尔(1859-1932)是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
他是布伦塔诺、麦农的学生,也是形质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1890年发表了《论形质》的论文,提出了形质的概念,对格式塔心理学影响很大。
5 . 托尔曼托尔曼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自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提出了“中介变量”“认知地图”“符号格式塔”等重要的理论,为弥补早期行为主义研究的不足做出重要贡献。
6.符茨堡学派20世纪初,冯特的弟子屈尔佩来到在符茨堡大学任教授,在他的领导下,符茨堡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思维实验研究,如马尔比的判断研究、瓦特的联想研究、彪勒的思考研究。
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了无意象思维的事实,从而建立了著名的关于无意想思维的符茨堡学派,从此,屈尔佩的心理学立场逐步由内容心理学转向意动心理学。
9.拓扑心理学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勒温。
勒温受格式塔学派的影响,用拓扑学陈述心理事件在心理生活空间的移动,以及一切可能的目标及达到的途径,采用向量学陈述心理事件的动力关系。
拓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它不问面积和距离的大小,而以严格的非数量的方式来表述空间的内在关系。
可见,拓扑心理学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丰富了对人类行为以及心理事件的描述,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影响。
名词解释1.伊迭耶柏拉图提出了“理念学说”,认为事物的普遍性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的,并且先于这些事物存在。
他将这些普遍性称为伊迭耶,一般译为理念,意为形式。
2.共同感官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不仅有特殊感官如眼、耳、鼻、舌等,还有执行特殊感官的感觉以上,抽象思维以下的中间功能的“共同感官”。
他认为共同感官位于人的心脏区域。
3.回忆说:柏拉图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这个世界。
感官只能认识个别事物,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因为只有对伊迭耶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所以真正的知识都是回忆。
这就是他的知识即回忆说。
认识——即回忆的过程。
4.溶合与纠葛P156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有两种结合的方式:属于同一感官的观念与观念之间的结合为溶合,如蓝与红合成青莲色;属于不同感官的观念,如一个声音和一个颜色,可以同时感觉到而杂凑在一起,为纠葛。
5.自因说P71斯宾诺莎则认为只有一个,他称为上帝的实体。
他所谓的上帝实则指无限永恒的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处于错综复杂、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中,它们存在和变化的原因,都在自然界本身之中,故也称自因说。
人只能认识这无数属性中的两个,即心与物。
6.移情这是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分析治疗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病人接受治疗以后,对医生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兴趣。
7.人文主义运动P49随着封建社会中资产阶级因素的逐渐增长,经济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的重要,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由和价值的重要,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回去寻找古希腊人的哲学、科学和文化上的成开始重视人、尊重人、研究人,并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把目光从神转向人,从“天堂”转向尘世。
这就是所谓的“人文主义运动”。
8.太阳中心说波兰杰出的天文科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证了行星系是以太阳为中心而不是以地球为中心。
这就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也称“地动说”)。
9.逢会论格林克斯提出了逢会论(亦译偶因论)。
认为感觉的真正原因不是外物与人体;而是上帝。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1、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多样的变化的万物是由四种不变的物质,即所谓的四根所组成。
四根是土、水、火、空气。
他认为土、水、火、空气是不能自动的,必须另有物使之运动。
他称这种物为爱、憎。
爱使四根结合,憎使四根分离,由此生成万物。
万物不同,是因所含四根的相对数量和排列的不同。
2、文艺复兴:从14世纪下半叶起,产生了资产阶级反宗教、反神学的所谓“人文主义”运动,即是资产阶级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不是回复到过去,而是为了借用古代那些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们的唯物主义科学思想,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
因此“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文化运动。
站在这场运动前列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其目的在于利用古代的文化,以与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相对抗。
3、人文主义运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的重要,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由和价值的重要,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回去寻找古希腊人的哲学、科学和文化上的成就。
开始重视人、尊重人、研究人,并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反对禁欲主义,嘲笑僧侣,号召人们从幻想中走向现实世界。
总之,提倡把目光从神转向人,从“天堂”转向尘世。
这就是所谓的“人文主义运动”。
4、复合感觉:马勒伯朗士以为,人的经验的单位不是孤立的感觉,而是复合感觉,是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感觉的结合。
这种结合是立刻的,意识不到的,所以马勒伯朗士将其称为“复合感觉”,又叫做“自然判断”,意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判断。
5、振动说:当外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神经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到脑,人就产生感觉。
振动由脑再传到肌肉,人就发生动作。
他又提出微振。
微振是指神经的振动是由外物引起的神经振动,引起之后会在脑中继续一段时间,这时的振动越来越微细就叫微振。
6、神经阶层说:卡巴尼斯提出神经阶层说,认为神经分为高层和低层。
神经系统的高层是脑,低层是脊髓。
高层具有意识,包括感觉、思维和意志;低层没有意识,只有一种反射活动或动作。
高层和低层之间还有一层,即中层,也就是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半意识。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300题1.心理学史:(1)心理学自身的发生发展史(2)心理学的历史学2.伟人说: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3.时代精神说: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含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4.重构历史的逻辑:(1)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作者书写历史的逻辑(2)在前者的基础上,由读者重构自己的历史逻辑5.历史思维: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方式6.心理学史的范围:心理学史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涉及时间长度、地域宽度与主题范围三个方面的问题7.心理学发展的动力: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8.观点上的达尔文进化论:主张新的成就接替旧的成就,信赖现在的科学可以提供一切有关的科学的内容,用不到研究历史9.厚古者:对历史人物奉若神明,拔高他们的功绩,甚至无意识中混淆其思想的是非10.厚今者:从今天的成就出发,揭示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不足,贬低他们的功绩,而不是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或环境中进行评价11.感受的方法:把历史的真实发展当作故事或小说的情节,让自己身临其境。
12.识记境界:只会死记硬背,知道一些零碎的心理学事实,并将其像计算机存储一样存入头脑中13.理解境界: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有时甚至能从历史知识中推导、生发出新知识14.价值境界:把心理学知识和现实关联起来,将知识与价值并重,能泛化学问,将学术逻辑应用为生活逻辑第一章:15.影像说:德谟克利特认为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器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16.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世界本体是由理念构成的。
17.理念回忆说:柏拉图提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先天就有的,所谓学习谁就是在教学的帮助下对先天知识即理念形式的回忆。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1、秘教相信人死后可以得到快乐的永生。
当时秘教中阿尔阜斯秘教的影响最大。
P162、产婆术是将人内部已有的知识引出来。
苏格拉底称自己这个方法为产婆术。
亚里士多德称此方法为‘归纳的论证’。
P283、伊迭耶柏拉图提出理念学说。
认为事物普遍性独立于个别事物之外,并先于事物存在。
这种事物的普遍性就叫做伊迭耶。
译为理念。
意为形式。
P294、人文主义运动14世纪未到17世纪是西方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在14世纪后半叶,产生了资本主义反宗教,反神论学的所谓人文主义运动。
即资产阶级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
是一次文化运动。
当时的文艺复兴不是为了回到古代去,而是为了借用古代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的唯物主义科学思想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与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相对抗。
P495、常识学派休谟的不可知论主张有没有外物不可知,有没有灵魂与上帝不可知。
因此苏格兰大学的教授为维护宗教信条就出来反对他的学说,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苏格兰学派。
又因为他们自称是根据常识立论,又叫常识学派。
他们反对联想心理学。
强调心的主动性。
P1006、感官分工说博内提出。
就是主张不同的感官适应不同的物质刺激,而每一感官又有不同的分工。
又叫神经特殊纤维说。
P1137、振动说哈特利提出,神经不是空管而是实体组织,神经能传导是因为它能振动。
振动是上下波动。
通过垂直运动作出向前推进的纵波运动,这是脑的细微运动,传导是按神经表面水平传导。
P968、次起的自动化活动哈特利的三条次级联想律之一。
原来有意识的活动,由于多次重复,最后变成了无意识的活动,他称之为次起的自动化活动。
P979、实子论霍尔巴特崇奉的形而上学也叫实子论。
他认为世界是由实子构成的。
每个实子都是单一的、不可消灭的、不变的。
人体是实子的集团。
实子发生变化只是实子来去的运动。
实子相互干扰产生保存自己状态和地位的运动。
人的灵魂是单一的无空间无时间实子。
P14710、溶合与纠葛霍尔巴特认为,观念有两种结合的方式属同一感官的观念与观念的结合为溶合。
心理史—解释概念解释概念:1.韦伯(Ernst Weber,1795—1878),于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821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在1834年写了《论触觉》一书,发表了著名的韦伯律,1971年辞职,在此工作了54年.评价:1.感觉与刺激强度的关系,使心理学从研究经验转向研究心理学问题。
2.韦伯开创了心理学式实验,引起了费希纳等的后继研究。
3 .首次用数量法则来说明刺激与心理关系。
4.首次对阈限概念作了系统的实验说明。
2.冯特冯特(1831—1920),德国人,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是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他于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
他著书立说,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
他建立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是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巨擎。
3.布伦塔诺布伦塔诺(1838-1917)是此学派(或称奥国学派)的创始人。
他反对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把经验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的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的活动。
他称这种活动为心理的活动或意动(akt)。
布伦塔诺提出来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内容向对立的思想,成了后来不满于构造主义“内容心理学”理论的推动力。
4惠太海默(1880—1943):惠太海默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1912年发表《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一文,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他在《创造性思维》著作中阐述了对创造性思维的看法,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影响极大。
5.托尔曼托尔曼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自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提出了“中介变量”“认知地图”“符号格式塔”等重要的理论,为弥补早期行为主义研究的不足作出重要贡献。
6桑代克(1874—1949)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学习心理。
1.学习理论:试误说,联结说。
2.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创建了教育心理学。
研究人类学习心理、学习迁移,提出学习迁移的“相同元素说”。
7梦的解释梦有显梦与隐义,梦的解析是由显梦寻求隐义。
梦的工作方式:凝缩(一种象征表示几种隐义);换位(观念互换);戏剧化(具体形象表示抽象欲望);润饰(条理化)。
8.心理生活空间心理生活空间(mental life space),是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属性,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
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由场决定的。
心理生活空间是指有关行为各种事实的总和。
它包括疆界、区域和移动。
9.意识流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反对当时流行的元素主义思想,提出意识流的学说。
他认为,心理生活在任何一点都是一个统一体,一个完整的经验,是流动着和变化着的,像一条溪流一样。
而不能把它分析为片断或元素,这就是他所说的“意识流”。
他对意识流的论述主要有:1、意识是属于私人的;2、意识是常变的;3、意识是连续不断的;4、意识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5、意识具有选择性,选感兴趣的,排斥不感兴趣的。
10.形质形质是厄棱费尔在研究时间和空间形式中提出的。
所谓形质是它本身能够互相分离的作为要素而形成的表象的复合,是一种直接经验到的新元素。
11.刺激错误铁钦纳在采用内省法实验时提出的概念。
如果被试的报告是说明刺激的意义,而不是描述自己的意识状态,就犯了用意义代替刺激的错误。
12.自由联想法是由弗洛伊德在精神病治疗中创造的方法,他让求助者很舒适的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从中找出致病原因,后变为心理研究的方法。
14.基本焦虑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 theory)是新精神分析学派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 的理论。
她强调一个基本原则,即安全的需要。
不安全的恐惧导致了焦虑。
她强调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
认为个体从出生就寻求安全的需要,如果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不好,缺乏温暖和情爱,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
以后如果儿童没有从这种焦虑中解放出来,就会发展成神经性焦虑。
15.向上意志奥地利的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他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的支配,人生下来就有的追求卓越,超人一等的内驱力。
16.生活风格生活风格(life style)是奥地利的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重要概念。
阿德勒认为在不同的情境的影响下,每个儿童逐渐形成一套对付困境的方法和策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
这种每一个儿童在对付困境时形成的方法和策略并逐渐固定下来就形成了生活风格。
他还认为儿童到了四五岁时,“生活风格”已经作为一种原型而固定下来了。
17集体潜意识分析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最伟大的发现,也是最深奥费解和引起最大争论的一个问题。
荣格认为,荣格认为潜意识可以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在潜意识的深层,既不为个人所自知,也不属于个人所独有,是人类在种族演化中长期流传下来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始意象。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代代相传,成为人类累积的经验。
最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和暗影等。
此等种族性的经验,留存在同族人的意识中,成为一个个体人格结构的基础。
18.心理物理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在研究影响行为的因素中提出的重要概念。
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除研究行为外,还要研究心理物理场。
心理物理场包括环境与自我两个方面。
自我是指人格,环境可分为地理环境与行为环境,前者是实际的环境,后者是指意想中的环境,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行为与心理物理场有因果关系。
/??19.意识阈赫尔巴特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观念若要有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限,这些界限便为意识阈。
他的无意识说和意识阈概念,对心理活动研究的数量分析等,对费希纳心理物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有直接的贡献。
20 二重心理学(一)起源,麦赛尔于1914年在《心理学》一书中表述了二重心理学思想。
同时,冯特的学生屈尔佩逐渐向意动心理学靠拢,也提出了二重心理学学说。
麦赛尔认为意动和意动的内容都研究。
1.知的经验:知觉、记忆、想象(有内容),思考(无内容)2.情的经验:感觉(内容),好恶和情感(意动),简单的情感(各占一半)3.意的经验:感觉(内容);嗜好、欲望、意质(意动)意向(感觉或意动)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对象有两个,其一、心理内容,其二、心理机能。
主要论点:1.两者在生活经验中是不同的。
2.两者是可以独自变化的。
3.内容在意识内可以分析,但机能不能分析。
4.两者各有其自己的规律。
21.创造性综合这一概念由冯特提出的,他认为简单的心理元素结合成复合物后,就改变了元素的性质,形成具有新的独特性质的心理形式,他把这种新质的性质或作用叫作“创造性综合”或统觉。
统觉是主动把各种元素联合成统一体的过程。
22.逃出自由说逃出自由说(escape-from-freedom theory)是新精神分析学派弗罗姆(Erick Fromm)的理论。
他的人格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认为人们的主要动机是逃避日益增多的自由而企求回复到较安全的存在。
在“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组织已不如以前那些小的政治单位提供坚定的指导和安全的背景,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消极的自由”。
所以,人们总是感到孤寂和不安,总想逃出这个社会中的自由,以求得安全的存在。
23.单子论“单子论”是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理论基础。
他以为单子是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心理是由单子组成,单子是能动的,分为不同等级,按其自身内部规律活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单子具有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化的规律,单子越高级,观念越明确,单子起照射作用。
24.符茨堡学派20世纪初,冯特的弟子屈尔佩来到在符茨堡大学任教授,在他的领导下,符茨堡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思维实验研究,如马尔比的判断研究、瓦特的联想研究、彪勒的思考研究。
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了无意象思维的事实,从而建立了著名的关于无意想思维的符茨堡学派,从此,屈尔佩的心理学立场逐步由内容心理学转向意动心理学。
25.潜意识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石。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组成。
潜意识是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以及其替代物,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
潜意识与意识之间有明显的界限,难以逾越。
潜意识的心理内容往往在梦、偶然失误等形式中有所表现。
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潜意识在人的心理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唯心主义的观点和神秘色彩。
26.拓扑心理学拓扑心理学(或位相心理学)(topological psychology)的创始人是勒温(Kurt Lewin,1890-1947)。
受格式塔学派的影响,他用拓扑学陈述心理事件在心理生活空间的移动,以及一切可能的目标及达到的途径,采用向量学陈述心理事件的动力关系。
拓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它不问面积和距离的大小,而以严格的非数量的方式来表述空间的内在关系。
可见,拓扑心理学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丰富了对人类行为以及心理事件的描述,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影响。
27.高峰体验:28.内省法是冯特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又称为“自我观察法”,既让被试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行观察、体验、陈述并从中进行分析的方法。
29神经症自我真实自我:指个体潜能。
是发展的原动力。
理想化自我意象:个体脑中凭空设想的形象。
现实自我: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30空间知觉的部位记号说指空间知觉是由于接受刺激的部位所留下的特殊记号同某种运动经验逐渐结合的产物。
1.第四章,为什么实验心理学诞生在德国?(时代背景、德国人所做的努力、冯特的贡献及评价)2.机能主义为什么产生在美国(时代背景、广义和狭义区分、广义机能主义的研究特点和贡献)3.格式塔心理学怎样形成的,如何评价?4.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如何形成、思想内容、如何评价?5.新行为主义与早期行为主义的异同?6.精神分析学派,如何形成、弗洛伊德有哪些思想,如何评价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异同?7.霍妮的新精神分析思想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