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160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林晨1071610105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摘要:近几十年来, 科学研究中越轨行为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不同的学者对科研越轨给出了多种原因, 例如个人精神疾病、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范、人格异化等, 每一种解释都阐明了越轨的一个侧面。
本文在归纳科研活动中越轨表现的基础上从科研工作者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解释科研越轨成因,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科学研究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关键字:科学精神科研评价机制职业道德社会功能一、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的表现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过程通常包括申请立项、实施研究、论文写作、成果发表、成果评估、荣誉的获得与分配等一系列步骤。
科学家在其中任何一个步骤都有可能产生越轨行为。
第一,申请立项中的越轨。
立项申请的目的在于获得资助经费,而只有通过同行评议被认可的项目才能获得资助。
申请项目的新颖性和可行性以及申请者过去的业绩都是评议的标准和依据。
因此,为了增加通过的可能性,申报者可能会虚报其实际业绩或窃取同行的申请方案。
第二,实施研究中的越轨。
这一过程中的越轨主要是伪造类越轨,比如伪造研究证据或数据和在实验数据上弄虚作假。
1912 年, 一个业余地质学家从皮尔当( Piltdow n) 挖掘出一个特别的颅骨, 该发现被认为是填补类人猿和人类之间的一条直接进化线——所谓失缺的环——的证据, 从而引起轰动, 但到1953 年该颅骨被发现是伪造的。
另外,越轨者还会通过对实验仪器、观测对象、工艺流程、实验记录和观测结果等进行伪造,欺骗同行。
第三,论文写作中的越轨。
主要指剽窃类越轨。
即直接地、公开地使用别人的观察与实验数据、语言和始创性思想而不予承认的行为。
它包括完全剿窃、部分剽窃和改写式剽窃。
第四,成果发表中的越轨。
将尚不成熟、可信性和可靠性不高的成果提前发表,以获取优先权;将同一篇论文改头换面多次发表,以获取发表数量;借助权威的名声发表论文,等等。
第五,成果评估中的越轨。
只聘请与自己关系亲近的、观点一致的评议人,用各种手段收买评议人,评议人做出不切实际的评议结果,评议过程中的“名流效应”等等,都是成果评估中常见的越轨行为。
如何控制科学家的越轨行为——209班讨论材料汇总科学家作为社会科技进步创新的关键性力量,始终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引领着社会改革的方向,为人类文明不断积累大量财富。
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社会性问题正在负面地影响着这个群体,越轨行为就是一种典型。
一、什么叫科学越轨行为科学越轨行为是指违反科学活动中被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的行为。
科学越轨行为包括:(1)科研人员自身对法律、道德、社会秩序的背叛,如恶意阻止或干扰其他科研人员进行实验与观察、挪用或者滥用研究经费等;(2)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出现的一些背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行为;(3)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化(从申请立项到荣誉分配)过程中的违规行为;(4)发现和处理科研越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从越轨的属性来看,越轨行为可以分为思想方法类越轨、过失类越轨、伪造类越轨、剽窃类越轨和僭誉类越轨等。
思想方法类越轨是指科研人员不按照规范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取得成果的荣誉;过失类越轨是指科学家由于过失而并非主观故意犯下的错误;伪造类越轨是指包括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拼凑数据等的不良行为;剽窃类越轨是指系统地、直接地、公开地使用别人的观察与实验数据、语言和原始性思想而不予承认的行为;僭誉类越轨是指科研人员利用某种特权不恰当地获取荣誉的行为。
二、如何有效制止和防范科学家的越轨行为对科学家的越轨行为的控制可简单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两类。
积极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
例如,在成果总结中,把论文质量放在第一位,而论文数量仅作为参考;保护、奖励揭发越轨行为的人等。
消极控制是一种事后控制,就是指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通过批评警告等教育方法、经济与行政、法律等一系列手段来制止科学家的越轨行为。
具体而言就是:(一)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开通举报渠道。
对于科研成果的评定要注重质量,而不应一味追求数量。
同时,注意保护、奖励揭发越轨行为的人。
(二)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修养。
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使其正确处理学术与利益这一学术道德的基本问题,坚决维护学术的纯洁性。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1)科研不端行为:国际科技界将严重违反基本的科学诚信的行为称为科研不端行为(misconduct in science,或称scientific misconduct),这种行为与科研违规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的内涵十分接近。
从国内外情况看,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第二,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第三,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
综上所述,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可从以下简图加以理解1: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著. 科研诚信知识读本.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2节选自:《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3罗晖,程如烟. 维护科学诚信重在监督和教育——对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2004年年度报告》及《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的述评.中国软科学, 2006, (07).4节选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6-17.(2)科研不当行为:科研不当行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 ,QRP)是指,虽然违反科学的目的、精神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没有直接触犯明确规定的研究活动的道德底线的行为。
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有时也成为学术不端/不当行为。
科研不当行为的特征主要为:第一,科研不当行为以明确不违反科学共同体规约为前提,更不是一种违法行为。
科研不当行为是在遵守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在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在合规范围内的不当,对于合规范围外的科学不当行为已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首先就是对科学共同体规约的破坏,而科研不当是科学研究者在其自由裁量范围内所为的行为,因此它本身并不违规。
科学课堂中“越轨”行为的成因作者:张金福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10期摘要:“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对集体造成不可知的影响,有违集体发展的集中利益。
“越轨”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表现。
本文就以学生课堂内的越轨行为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在小学阶段科学课堂中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教师从各个层面分析探求学生外显行为中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从而以一种乐观的心态积极处理与改善这些问题。
关键词:越轨;科学课;学生;教师;课堂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88-001在大多数教师眼里,小学阶段课堂上的越轨意味着“不遵从……非常态行为”,这样一展开,映射到我们脑袋里的莫不是淘皮、捣蛋、不遵守纪律、搞破坏的一个贴满负面标签的坏学生形象,他们影响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扰乱其他学生的学习,经常做一些违背我们意愿的事情。
但是“越轨”的原因却有很多,有的“越轨”行为是课堂常规没有抓好导致的,有的“越轨”行为是课堂上预设与生成中产生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要很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跳出问题方能看清实质。
外因-——教师一、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引导并消灭越轨行为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当其冲占据第一,有个词语叫“不怒自威”,他是一个人的气质,这样的教师的课堂一定是有序的。
就算有学生想“越轨”,貌似也早就心中掂量了一番,不敢放肆。
就像万玮老师说的那样,要以德立威:“一个曾经当面顶撞你的学生,如果成为一个当面尊重你,背后也维护你的利益的人,你的威信想没有也困难了!”外因二——课堂二、有序有趣紧凑的科学课堂,让“越轨”行为在萌芽中灭亡很多老师会说到,我常规抓好就行。
其实不然,常规是制度上的,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强制的手段,太重常规让学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有时会磨灭学生的乐趣。
我认为重在抓学生的心,科学课堂坐拥着天时地利人和,学生在科学课上多有动手合作的机会,他们在实验中收获乐趣。
怎么看待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摘要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外界和自身的最高类型的行为方式。
然而,科学研究的后果往往具有两重性——既可造福人类,也可能因为科技成果滥用而作恶于人类。
在科学研究中,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循一定规范来选择自己的研究行为,科技学工作者在因研究过程反生越轨而给社会造成伤害和损失时,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及他们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等。
探讨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越轨行为;科学研究;科技工作者;Abstract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highest type of understanding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human behavior. Scientific research, however, the consequences of duality - often can benefit mankind; can also be evil in human because of the abus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a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workers should follow certain rules and standards to choose their own behavior of research, when the achievement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for research was abused and cause harm to human beings because of their deviant behavior, they should undertake correspon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ow they should fulfill their moral obligation, obey some rules which they should obey.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se problems.Key words: Deviant behavior;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1科学研究中的越轨问题亟待重视1.1 科技时代与越轨行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发展流光溢彩的时代,科学技术无处不在,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刍议黄小茹摘要科研不端行为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影响到科研人员个人及其所在机构团体,还损害了科学共同体的声誉和利益,危害科学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因此,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也逐渐从科学共同体内部进入到科研管理的政策操作层面。
治理科研不端行为从源头上首先需要解决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问题。
从这方面最有经验的美国来看,科研不端行为在政策操作层面上的界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显示了相关管理权限分配明确化和向可操作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科技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了科研不端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治理的紧迫性,但相关工作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剖析科研管理中不端行为的界定问题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研不端行为科研管理科研诚信办公室在研究活动或者科研管理中,很多不当的行为都有可能被称作科研不端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并不属于同一类型,它们有的涉及具体的科学研究,有的涉及研究经费,还有些涉及人身对待,等等。
这些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一而同。
到底怎样的行为才应该被定义为科研不端行为并被制止或受到处罚呢?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界定科研不端行为的基本标准。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在扩大学术交流、实现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下,开始重视并着手研究和制定科学行为规范。
但总体来讲,已有的研究更多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现象的批评和根源的探讨,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定义或相关概念界定的讨论,多停留在经验体会的层面,研究者大多根据某种标准,如科学活动过程或者不端行为性质等,对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科学不端行为现象进行分类,而较少对概念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剖析,或根据科研管理实践进行应用层面的分析。
我国目前使用的与“科研不端行为”相近的用词有“学术不端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科研作伪行为”、“科研作假行为”、“科研失范行为”、“科研不当行为”、“学术造假”、“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等。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1)科研不端行为:国际科技界将严重违反基本的科学诚信的行为称为科研不端行为(misconduct in science,或称scientific misconduct),这种行为与科研违规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的内涵十分接近。
从国内外情况看,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第二,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第三,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
综上所述,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可从以下简图加以理解1: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著. 科研诚信知识读本.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2节选自:《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3罗晖,程如烟. 维护科学诚信重在监督和教育——对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2004年年度报告》及《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的述评.中国软科学, 2006, (07).4节选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6-17.(2)科研不当行为:科研不当行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 ,QRP)是指,虽然违反科学的目的、精神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没有直接触犯明确规定的研究活动的道德底线的行为。
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有时也成为学术不端/不当行为。
科研不当行为的特征主要为:第一,科研不当行为以明确不违反科学共同体规约为前提,更不是一种违法行为。
科研不当行为是在遵守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在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在合规范围内的不当,对于合规范围外的科学不当行为已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首先就是对科学共同体规约的破坏,而科研不当是科学研究者在其自由裁量范围内所为的行为,因此它本身并不违规。
浅论研究生科研越轨行为近年来,学术界、教育界大量违反科研道德、破坏学术规范的科研越轨事件不时见诸报端。
在这些事件中,研究生科研越轨的比例占了相当一部分。
那么它有那些表现形式,如何防范研究生越轨行为呢?一、研究生科研越轨的表现形式1.课程考试中的作弊行为。
我国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设置主要分两部分:公共课、专业课。
而公共课大多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学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为所有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公共课,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对这类课程提不起学习兴趣,逃课缺课现象时有发生。
落实到考试上,不是临时突击,就是铤而走险,抄袭也就难以避免了。
抄袭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危害极大。
2.论文发表中的失德行为。
失德行为表现之一就抱是着“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的错误观念,利用各种已发表文献,通过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论文。
这种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中表现十分突出。
现代社会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捷:从传统的书刊到电子杂志再到国际互联网。
研究生利用身处大学图书馆之有利条件,通过对已有成果的复制、剪贴,再经过一番修整编辑,在较短时间内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很容易就“写”出来了。
做得高明的,还真骗过了编辑的眼睛,“大作”还真堂而皇之地上了刊物。
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来说,不是从尊重实验事实出发,而是根据写作需要,随意修改、修正和杜撰实验数据,甚至直接剽窃已公开发表的数据,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失德行为表现之二就是署名的搭车现象。
一部分研究生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上,忙于社会活动和兼职,根本就不写论文,或者由于在科研过程中遇到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失去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对科研论文无从下手。
为了达到学校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转面请求朋友或同学在拟发表的论文上署上大名,成为科研成果的当然所有者和享受者。
失德行为表现之三就是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在我国的期刊界是严格禁止的,但此现象的蔓延态势在学术界却已成为不争事实。
如何控制科学家的越轨行为——209 班讨论材料汇总科学家作为社会科技进步创新的关键性力量,始终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引领着社会改革的方向,为人类文明不断积累大量财富。
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社会性问题正在负面地影响着这个群体,越轨行为就是一种典型。
一、什么叫科学越轨行为科学越轨行为是指违反科学活动中被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的行为。
科学越轨行为包括:(1)科研人员自身对法律、道德、社会秩序的背叛,如恶意阻止或干扰其他科研人员进行实验与观察、挪用或者滥用研究经费等;(2)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出现的一些背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行为;(3)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化(从申请立项到荣誉分配)过程中的违规行为;(4)发现和处理科研越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从越轨的属性来看,越轨行为可以分为思想方法类越轨、过失类越轨、伪造类越轨、剽窃类越轨和僭誉类越轨等。
思想方法类越轨是指科研人员不按照规范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取得成果的荣誉;过失类越轨是指科学家由于过失而并非主观故意犯下的错误;伪造类越轨是指包括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拼凑数据等的不良行为;剽窃类越轨是指系统地、直接地、公开地使用别人的观察与实验数据、语言和原始性思想而不予承认的行为;僭誉类越轨是指科研人员利用某种特权不恰当地获取荣誉的行为。
二、如何有效制止和防范科学家的越轨行为对科学家的越轨行为的控制可简单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两类。
积极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
例如,在成果总结中,把论文质量放在第一位,而论文数量仅作为参考;保护、奖励揭发越轨行为的人等。
消极控制是一种事后控制,就是指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通过批评警告等教育方法、经济与行政、法律等一系列手段来制止科学家的越轨行为。
具体而言就是:(一)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开通举报渠道。
对于科研成果的评定要注重质量,而不应一味追求数量。
同时,注意保护、奖励揭发越轨行为的人。
(二)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修养。
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使其正确处理学术与利益这一学术道德的基本问题,坚决维护学术的纯洁性。
科教论坛科技风2019年1月DO I:10.19392/ki.1671-7341.201901035浅析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田梦圆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科学越轨行为是指某种科学行为超出了科学规范范畴,科学越轨行为严重阻碍了科学界的发展,会导致科学精神与 信仰崩塌,对于科学界定时是灭顶之突,同时科学与社会息息相关,科学界的灾难也会变为社会的灾难,所以对于科学越轨行为的 防治刻不容缓,及时制止科学越轨,保护科学界的净土。
关键词:科学越轨;科学家;科学精神;监管机制1绪论科学越轨是目前科学界热门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越轨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某些知名科学工作者也不能幸免,浙江大学贺海波教授因论文抄袭,被撤销副教授职务与任 职资格,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也因监管不利,不在继续聘用。
本文将从科学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的影响以及防治科 学越轨行为的对策展开,全面分析科学越轨行为的前世今生以 及未来。
2科学越轨的定义科学是追求的真理的活动,科学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是在“社会”中产生的,是人类参加社会上各行各业或 某一社会性质问题调查或走访的活动,将人类赖以生活的社会 当做媒介。
因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人是风采各异的,不断 变化的,而且社会活动是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社 会事务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社会活动是极其复杂的,科学活 动正因也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所以科学活动也不是单一可预测 的,虽说科学活动是追求真理的社会活动,要求科学家都必须 报以一颗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这一社会活动,但科学活动的复 杂性导致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存在着差异,这就衍生出了越轨 问题。
“越轨”是指某行为在社会中不服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一套既定规范,科学家越轨行为即使在科学工作中产生了对原 本科学工作规范不服从的行为,此行为违背了追求科学真理的 初衷,论文抄袭,研究数据造假等行为都属于科学越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