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2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1.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从事于农业生产。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仲永忽然大哭要书写书具。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近借来给他,仲永立即书写诗歌四句,并且在诗后署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团结宗亲作为诗的内容,(父亲)把他的诗传递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欣赏。
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乡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让他作诗,作出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传闻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方仲永的事,舅舅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尽净,成为了普通的人。
”王先生说:方仲永的聪慧,是天生的。
他天生聪明,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它受于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后天不教育,尚且成为平人;现在那些天生不聪明的人,本来是平人,后天又不接受教育,就能成为普通人了吗?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伤仲永》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A.字音:环谒[yè] 泯[mǐn]然称[chèn] 夫[fú]B. 词义:⑴.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例句: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句:并自为其名;b.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例句:余闻之也久;b.名声,例句: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例句: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例句: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例句: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例句: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例句: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句: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例句: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例句: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例句: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例句:与厅事之东北角。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5、伤仲永王安石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掌握第一自然段重点词句的翻译预习导读:学习导引(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引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
他字,号,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3、①根据自主预习,请朗读课文,注意加粗字的读音(加上注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②根据预习,请同学们在书本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与句子二、达标导学解释词语:1、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 : 奇: (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2、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3、重点翻译第一段,注意重点字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伤仲永》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王安石以及宋代文学背景。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通过学习《伤仲永》,让学生明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伤仲永》的文章内容,掌握基本知识点。
(2)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句子和关键词语。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欣赏王安石的文学风格。
(2)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以及宋代文学背景。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天赋和命运?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知识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句子和关键词语。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文章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
(2)解析文章的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伤仲永》的文章内容,以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质量,评估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伤仲永》[学习导引]《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写一位天资聪颖的“神童”最终变为常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议论部分指出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语言十分精当,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待了仲永的藉贯、身份、姓名、家世。
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段中一“见”一“闻”一“问”,三个动词就交待了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反复朗读,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精当,用词准确的特点;再次要能从仲永的经历中悟出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典题例析]例题: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