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9
《伤仲永》重点讲解
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从仲永来看,是“其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正常的教育。
文章告诉我们: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好坏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2、课文第一自然段叙事有几条线索?全文是怎样将叙和议有机结合起来的?
叙事部分以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就第一自然段来看,却有两条线索:一条叙述方仲永才能突出,且声名日隆;另一条是叙述方仲永父亲发现儿子的才能并以之为谋利的手段,为仲永的悲剧埋下伏笔。
文章先叙后议,第一段
以叙为主,叙述的事实,又为后文的议论服务,使之水到渠成地道破“不使学”的教训,发人深省。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伤仲永》理解探究|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七年级下册知识点:《伤仲永》理解探究一、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 、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提示: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
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重点是第二部分的议论。
2 、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提示:是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
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 、叙事部分有详有略。
返回查字典首页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最后一课》理解探究|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最后一课》理解探究1 、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提示: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
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
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
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2。
△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提示: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
《伤仲永》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如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知识点作者背景: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思想: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尝同“曾”,曾经。
优品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基础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基础知识点整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隶(lì)邑人(yì)扳(pān) 环谒(yè)泯然(mǐn) 贤(xián) 耶(yé)
2.文学常识及中心归纳
(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
宋神宗朝两度任宰相,实行变法。
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
晚居金陵。
卒谥“文”。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诗、文皆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作不多,风格高峻,一洗五代绮靡旧习。
著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歌曲》。
(2)中心归纳: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
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
的培养十分重要!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一、作品基本信息作品名称:《伤仲永》作者:冯梦龙出版时期:明代文学流派:明代小说作品体裁:评话小说主要人物:伤仲永、张十五、王宏、霍小玉、刘金堂等二、作品背景《伤仲永》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长篇评话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山西刘晋集的一个悲剧故事,以伤仲永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故事梗概《伤仲永》讲述了农民伤仲永因误伤贵族子弟张十五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
故事情节曲折感人,情节紧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误伤事件:伤仲永与张十五在田地里发生争执,误伤了张十五的手臂。
张十五家族是当地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伤害者伤仲永不断施加打压和报复。
2.婚姻纠纷:霍小玉是伤仲永的旧日恋人,但由于误伤事件,张十五家族强行把霍小玉嫁给了王宏。
这使得伤仲永对两人产生复杂的情感,纠结于爱和仇恨之间。
3.正义与报复:伤仲永一直忍受着无尽的屈辱和欺凌,但他凭借过硬的正义感和英雄气概,最终找到了机会为自己正名。
他化名刘金堂,勇敢地面对敌人的追杀,斗智斗勇,最终以正义之力扭转了剧情。
四、作品主题和思想1.反映社会黑暗:《伤仲永》通过伤仲永的遭遇,揭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
贵族子弟的特权和法律的偏袒使得平民伤仲永陷入了绝境,剧中出现的虐待、压迫现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2.探讨人性和善恶:作品通过伤仲永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伤仲永虽身陷囹圄,但仍保持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勇敢,而其他人物的复杂心理则表现出了人性中的丑陋与贪婪。
3.弘扬正义与英雄情怀:作品中,主人公伤仲永代表了正义和英雄情怀。
他不畏强权,威武全能地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阻碍,在正义和爱的旗帜下,为自己和被压迫的平民阶层争取了公正和解放。
五、作品价值和影响《伤仲永》作为一部经典的评话小说,不仅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代社会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传承经典文化:《伤仲永》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后人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历史真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伤仲永》课文解析《伤仲永》课文解析《伤仲永》伤,是“怜惜”的意思。
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关于作者: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文语言雄健,长于说理,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的作品。
他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学习本文,认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弄清文章结构,找出生字、生词,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释。
思考:1、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作者交代了方仲永哪四个方面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籍贯、姓名、身份、家世2、文中“王子”指的是?解释“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一句。
王安石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谈谈文章第三段文字的大意。
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5、概括本文的中心?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积累: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扳”同“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2、特殊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
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2、令作诗省略句。
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测试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ān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yè C、泯然众人矣mǐn D、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2、下列红色词在句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稍稍宾客其父 B、复到舅家 C、泯然众人矣 D、忽啼求之3、对“伤仲永”的“伤”正确的理解是() A、中伤 B、受伤 C、哀伤 D、伤心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的正确理解是()A、文章的条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条理 D、文章的道理5、“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A、奇妙 B、特别 C、以……为奇 D、奇怪参考答案1、A 解析:“扳”通“攀”,所以应该念“pān”。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5.伤仲永课文内容透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文题中的“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为什么要“伤”仲永呢?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给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谋篇立意文章先叙后议,开始用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接着,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3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叙述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通过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先扬后抑的行文结构。
文章叙事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从“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可知仲永生于一个毫无文化背景的家庭,没受过教育。
但“与之(书具)”,即能“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一个神童形象便跃然纸上,令人称奇。
但因其父“求金”心切,“不使学”,最终导致了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后来竟“泯然众人矣,”才能逐渐衰竭,变成了普通人。
文章先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对比鲜明,令人警醒、惋惜和深思。
2.缘事叙理的写作手法。
叙议结合是本文写作手法上的一个亮点,文章先叙述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及后来的变化情况,写出了仲永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和其父因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然后由仲永才能从非凡到衰竭的事例,缘事叙理,阐发议论,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个人无论天赋有多高,如果脱离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变为一个平庸无奇的普通人。
3.精练隽永的语言表达。
本文语言精练,含蓄隽永。
从题目上看,一个“伤”字,就暗示了仲永才能的必将夭折,又如一个“啼”字,把仲永索求书具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忽”“即”“立”三个副词的运用,使得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再如动词“扳”“谒”,形象地刻画出仲永之父因贪利而生拉硬扯的丑态,把一个愚昧无知的父亲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伤仲永知识点总结伤仲永(1271年-1322年),字子臧,号岑安,激愤不平,矢志报国。
伤仲永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官员和抗元护国将领。
他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在南宋末期曾任官吏,后来投身抗元护国之事,直至牺牲。
伤仲永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护国将领,他在南宋末年的风云变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一生身世、成就和思想都颇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伤仲永一生的经历和事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他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南宋末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伤仲永的家世背景和成长经历伤仲永出生在南宋末年,家世背景颇为丰富。
他的祖父伤延化曾任嘉州知府,父亲伤问题则是康王赵构的主要宰相之一。
伤仲永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
在家庭的熏陶下,伤仲永自小就饱读诗书,颇有才华,并对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切的感受。
伤仲永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南宋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所带来的种种磨难和挑战。
他目睹了南宋政权的腐朽和衰败,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危难。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逐渐形成了抗元护国的思想和志向,立志报效国家,救民于水火之中。
二、伤仲永的文学成就和思想特色伤仲永是一位重视文学的抗元护国将领,他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位军事家,所以他的作品和思想特色颇为丰富。
伤仲永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散文和书信等方面。
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为后世所推崇。
首先,伤仲永的诗词以豪放、刚健、慷慨激昂著称。
他的诗词之中,笔力雄健,意境深沉,多为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社会风俗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如《临江仙·怀古》中的“霜露小窗无喜色,江风斜雨饮愁烛”、“洞房春晓荒台柳,掬水功夫成一年”等都是深情而慷慨的抒发,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之情。
人教版七下《伤仲永》知识点梳理1. 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被列为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即老苏、大苏、小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重点字词(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读pān,牵、拉))(2)古今异义A.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常用作指示代词,这、此。
今常用作判断词。
)B.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纷纷。
今义指稍微。
)C.复到舅家 (复:再,又。
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D.泯然众人矣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E.或以钱币乞之 (或:不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今义:或许。
)F.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
)(3)词类活用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
)忽啼求之 (啼:哭着,动词,做“求”的宾语)泯然众人矣 (众人: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父异焉(异: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父利其然(利: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
)伤仲永 (伤:为……感到惋惜,形容词作动词,为动用法)(4)一词多义自:A.并自为其名(自己)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还自扬州(从)闻:A.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B.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指好名声)与:A.借旁近与之(动词,给) B.陈太丘与友期行(介词,和)然:A.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B.泯然众人矣(动词或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之:A.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译为:它)B.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译为:他)C.余闻之也久(代词,指仲永父亲“不使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这件事)D.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诩,译为“的”)于:A.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到)B.于舅家见之(介词,在)其: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B.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5)特殊句式省略句:A. (余 / 我)令(其)作诗,(其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B.(余 / 我)从先人还家/ C. (余/ 我)于舅舅家见之,(仲永)十二三矣。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伤仲永
【—之伤仲永】,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
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金溪人方忠永是李庚。
钟永生已经活了五年。
他从未读过一本书,突然哭了起来。
父
亲是不同的,靠近它的旁边,也就是四行书法和诗歌,这是它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意在寄
养父母和接受家庭,并传达一个学者之乡的概念。
因为它指的是事物,所以它是通过写诗
建立起来的,它的艺术和科学是相当可观的。
城里的人见到他们的父亲或乞讨时都会感到
惊讶。
父亲有益于他的天性,而太阳拉(Pān)钟永桓向城里的人(Yè)致敬,没有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mǐn)然众人矣。
”
王子说:钟涌的启蒙是接受的天堂。
接受它的那一天也远远不是道德的。
如果一个人
死了,他就不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它。
他收到礼物的那天也是这样。
他是有道德的,不接受
的人就是一切;今天,当我不接受它时,我将巩固所有人,如果我不接受它,我将成为所
有人?
总结: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
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五课《伤仲永》一、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庆历年间进士。
他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也称王文公。
他因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重点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①世:世世代代②隶:属于【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家里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①尝:曾经②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③啼:放声哭④之:代词,指前面的“书具”【译文】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①异: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②焉:对此③旁近:指邻居④书:名词作动词,写⑤为:题,写⑥其:代词,他的⑦名:名字【译文】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①以:把②养:赡养③收:聚,团结④意:主旨⑤观:观赏,观看【译文】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主旨,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①自是:从此(自:从是:此,这)②就:完成③文理:文采和道理④皆:都⑤可:值得【译文】从此,人们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①邑人:邑yì,同县的人②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③稍稍:渐渐④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⑤或:有的人⑥以:用⑦乞:求取,指花钱求仲永题诗【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伤仲永》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后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遭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这是一篇古代随笔。
它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小拘一格。
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值得玩味。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县。
3.民:百姓。
4.隶.(lì):属于。
5.年:岁。
6.未:不,没有。
7.识:认识。
8.书具:书写的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9.啼.(tí):出声地哭。
10.求:索求、索要。
11.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12.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13.与:给。
14.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15.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16.意:主旨、内容。
17.传:传送。
18.立就:立刻完成。
19.文理:文采和道理。
20.可:值得。
21.观:观赏。
22.者:……的地方(方面)。
23.邑.(yì)人:同县的人。
24.乞.(qǐ):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25.环谒.(yè):四处拜访。
26.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27.从:跟随。
28.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9.还:返回。
30.称.(chèn):相当。
31.泯.(mǐn)然:消失。
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32.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3.通悟:通达聪慧。
34.受:承受。
35.贤:胜过,超过。
36.材人,有才能的人。
37.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8.彼其:他。
39.得:能够。
40.已:停止。
重点虚词1.尝:曾经。
2.忽:忽然。
3.即:立即,立刻。
4.并:并且。
5.一:全。
6.自是:从此。
7.皆:都。
8.稍稍:渐渐。
9.以:介词,用。
10.矣:语气词。
11.卒.(zú):最终。
12.且:尚且。
13.夫.(fú):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14.固:本来。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古今异义1.是古义:代词,此,这。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义:判断动词。
2.或古义:有的,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今义:或许,或者。
3.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古义:渐渐。
(稍稍..宾客其父)今义:略微。
5.众人古义:常人。
(泯然众人..矣)今义:许多人,大家。
一词多义1.自名词,自己。
(并自.为其名)介词,从。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还自.扬州)2.闻动词,听说。
(余闻.之也久)名词,名声。
(不能称前时之闻.)3.其代词,这。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他的。
(稍稍宾客其.父)4.然代词,这样,这种情况。
(父利其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泯然.众人矣)5.为动词,作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写上。
6.之代词,它,指书具。
(忽啼求之.)代词,他,指方仲永。
(借旁近与之.)代词,这事,指方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结构助词,的。
(不能称前时之.闻)语气助词,不译。
(卒之.为众人)7.于介词,到。
(环谒于.邑人)介词,在。
(于.舅家见之)介词,比。
(贤于.材人远矣)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受于.人者不至)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稍稍宾客..其父)利:认为……有利可图。
(父利.其然也)2.形容词作动词奇:对……感到惊奇。
(邑人奇.之)异:对……感到诧异。
(父异.焉)伤:哀伤,叹惜。
(伤.仲永)3.名词作状语日:每天。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重点句式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倒装句还自扬州(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省略句(1)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令作诗(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还自扬州(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4)受之天也(省略介词,即“受之(于)天”,意思是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考题例析(2015•四川成都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试题。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下列语句中加红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世隶.耕隶:属于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D.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称赞2.下列语句中加红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真无马邪B.或以.钱币乞之以.刀劈狼首C.贤于.材人远矣能谤讥于.市朝D.卒之.为众人将军岂愿见之.乎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称:相当,相符合。
做此类题目时要结合整句内容对词语含义进行判断。
答案是D。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答案是B。
B均为介词,用。
A代词,代替仲永写的诗;语气助词,难道,表推测。
C副词,比;介词,在。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
此类题目要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答案是C。
C选项“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错。
做题时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理解。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
翻译时要译出“异”“与”“通悟”“受”,注意补足(1)中的缺失部分。
直译,句子通达。
(1)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来邻近人家(的书具)给他。
(2)仲永的通达聪慧,是从上天那里接受到的。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从而表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先扬后抑,对比鲜明。
作者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借事说理,阐明观点。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方仲永由一个天资过人的神童变成普通人的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叙事部分重点在叙述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两三个阶段: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成年之后才能泯灭。
这部分叙述是后文议论的基础,而阐明道理部分才是全文的核心。
强调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3.语言精当,贴切传神。
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如写幼时的仲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而“忽”“即”“立”三个副词,又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文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用笔极其凝练,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他父亲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三字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使人物情态毕现,心理全露。
而文章结尾的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把握重点1.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主要是借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惨痛教训,阐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2.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一是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并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写仲永虽天资过人,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虽然天赋极佳,但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最终只能是才能尽失。
作者从这两个方面启发人们深思方仲永才能尽失的原因,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才发展的重要性。
3.“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这之中起过渡作用。
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
这样,后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
4.怎样认识作者所阐述的“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好的先天条件,即有天资、天赋;“受之人”,是指后天的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作者认为,在这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在线阅读电子课文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