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吸痰操作及评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2
人工气道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人工气道护理技术是指通过机械装置或手动操作为呼吸困难或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提供呼吸支持。
在医疗领域中,人工气道护理是一项关键性的操作,它可以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维持,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工气道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并给出相应的评分标准。
一、插管前准备1. 检查仪器设备:确保呼吸机、气管插管、吸痰管等设备完好并清洁。
2. 准备药品:需要准备好麻醉药、肌松剂、纤维支气管镜以及各种必要的辅助工具。
3. 评估患者风险:确认患者的气道特点,评估是否存在插管风险。
二、人工气道插管技术操作流程1. 无创通气a. 将面罩或鼻塞设备与呼吸机连接。
b. 调整呼吸机参数,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压力支持水平。
c. 观察患者的舒适程度和氧合状态,适时调整通气参数。
2. 超声引导下气管插管a. 确保患者头处于中立位,并开展必要的颈椎固定。
b. 通过超声检查确定插管部位。
c. 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气管插管,确保插管深度合适。
d. 插管后,确认插管位置是否准确,包括麻醉深度、血氧饱和度等。
3. 维护人工气道a. 固定气管插管,防止脱出或异物插入。
b. 合理调整通气参数,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
c. 定时检查气囊压力,确保合适的充气状态。
d. 进行气管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e. 定期更换气管插管,避免感染风险。
三、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广泛应用于监测和评估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常采用经典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来评估患者的诱导和插管过程,并记录术后头颈部和呼吸道状况。
评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插管过程中的并发症:评估插管是否出现误吸、声带损伤、食管通气等问题。
2. 气道通畅度:观察气道是否有分泌物、阻塞等情况。
3. 皮肤损伤:检查插管或固定装置是否损害了患者的皮肤。
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评估是否有VAP的发生。
5. 插管后并发症:包括撤管困难、气胸、管梗阻等。
本文详细介绍了人工气道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医院常见护理操作规范(吸痰法)(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
2.评估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2.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
3.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4.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配合。
2.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一】低氧血症1.原因(1)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缺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
(3)吸痰时卷入气体量不足以及气道内注水易引起小气道阻塞和肺不张,导致低氧血症。
(4)吸痰操作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5)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吸痰时可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6)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外径过粗、置管过深等均可造成低氧血症。
(7)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
吸痰术操作规程是指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
1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 .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3 .预防呼吸道并发症发生。
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
1 .患者咳嗽或者突然发生呼吸窘迫。
2 .肺部听诊大气道有痰鸣音。
3 .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或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
4 .动脉血气分析恶化。
1 .血氧饱和度下降。
2 .肺泡萎缩及肺不张。
3 .刺激迷走神经。
4 .呼吸道黏膜损伤。
患者的年龄、意识、血氧饱和度,有无排出呼吸道分泌物的能力,合作程度;有无口鼻咽及颅脑手术史、凝血功能状况、鼻腔黏膜是否完整。
1 .患者准备:向清醒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 .环境准备: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
3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 .用物准备:电动吸引装置或负压吸引装置(负压表、负压袋、连接管)、合适型号的吸痰管、20ml 注射器、治疗盘、无菌罐2 只(内盛灭菌注射用水)、纱布、弯盘、手电筒。
必要时备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电插板、手套。
(1)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方法。
(2)告知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尽量咳嗽,利于痰液的吸出。
(3)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不适,请举手示意。
1 .无菌及爱伤观念强,操作规范、熟练。
2 .吸痰彻底有效,插入吸痰管时无负压,无黏膜损伤。
3 .吸痰过程中及时观察病情。
1 .吸痰前,检查吸痰装置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吸痰应更换吸痰管。
3 .每次吸痰时间<15s ,以免造成缺氧。
4 .吸痰动作轻稳,防止呼吸道粘膜损伤。
5 .痰液粘稠时,可配合叩击、雾化吸入,提高吸痰效果。
6 .电动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过久,贮液瓶内液体达2/3 满时,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过多吸入马达内损坏仪器。
吸痰操作评分标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吸氧、吸痰、鼻塞等基础操作评分标准八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考试日期监考人技术操作流程及标准评分等级 A B C D 1、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 2 1 0 2、用物:吸氧装置 1 套、治疗碗 2 个、5 4 3 2 凉开水、蒸馏水、纱布、双腔吸氧管、棉签、弯盘、用氧记录单、笔、手表、手消毒液。
3、用物准备 3 分钟。
2 1 0 0 1、告知患者操作目的、注意事项,做好5 43 2 评10 用氧防护。
估2、评估患者病情、呼吸状态、缺氧程度、54 3 2 鼻腔情况、用氧环境。
1、备齐用物,携物至床旁,核对、解释,5 4 3 2 取得合作。
2、协助患者取适宜体位,用棉签蘸清水 5 4 3 2 清洁鼻孔。
3、安装氧气表,连接通气芯、湿化瓶。
5 4 3 2 操4、检查并打开吸氧管,将吸氧管与氧气10 86 5 作70 表连接,打开调节阀,遵医嘱根据病情流调节氧气流量,试通畅。
程5、给患者吸氧,固定并询问患者感受,10 8 6 5 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6、记录用氧时间及流量,记录卡挂于氧 3 2 1 0 气装置上。
7、用氧期间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缺氧状 5 4 3 2 况有无改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8、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
5 4 3 2 9、停用氧气:解释停氧原因,取下吸氧10 8 6 5 管,用纱布擦净鼻周围污物,关流量表,分离吸氧管,弃于黄色垃圾袋中。
10、记录停氧时间,取下吸氧装置。
3 2 1 0 11 询问患者感受并交待注意事项,整理 4 3 2 1 床单位,使患者舒适。
12、整理用物,垃圾分类处理,洗手、5 4 3 2 记录。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 3 2 1 0 评对服务满意。
价10 2、动作轻巧、准确,操作熟练、规范。
3 2 1 0 3、确保吸氧过程安全。
4 3 2 1 4、每超时 1 分钟扣 2 分。
人工气道吸痰操作流程简介人工气道吸痰操作流程简介引言:人工气道吸痰是指通过特定的操作,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以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在医疗领域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技术,尤其对于使用人工气道的患者而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人工气道吸痰的操作流程,并探讨其优势和注意事项。
一、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开始吸痰操作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洗手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确保吸痰设备齐全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2. 与患者沟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解释吸痰的目的和过程,以减轻其紧张和不适感。
确保患者配合并提供合理的合作。
3. 体位调整:将患者安置在安全舒适的体位,通常是半卧位或直立位,确保头部稍微前倾。
这有助于防止误吸,并促进痰液的排出。
4. 氧气治疗:在吸痰操作之前,必要时要给予患者氧气治疗,以确保患者有足够的氧供。
5. 吸痰操作:a. 清洁吸痰设备:根据需要,清洁吸痰管和瓶子,并确保吸痰管具备足够的柔韧性和强度。
b. 无菌操作: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消毒药水清洁吸痰管,确保无菌操作。
避免直接接触吸痰管的末端。
c. 插入吸痰管:逐渐将吸痰管插入患者的气道直到合适位置,但不要超过22-24cm的深度(如果为气管插管)。
如果遇到阻力,应停止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d. 吸痰:连接吸痰管到负压或手动吸痰设备,并根据设备的说明进行吸痰。
吸痰时间一般为10到15秒。
e. 移除吸痰管:缓慢、平稳地移除吸痰管,并确保患者舒适。
6. 吸痰后护理:吸痰操作完成后,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清洁护理,包括口腔护理和面部清洁。
记录吸痰的时间、频率、量和痰液的性质。
二、优势和注意事项:人工气道吸痰的操作流程具有以下优势和注意事项:优势:1. 清除分泌物:吸痰操作可以有效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并维持气道通畅。
2. 减少并发症:通过定期吸痰,可以减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
北京海淀医院ICU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痰液引流操作指南一、使用呼吸机患者概述:经人工气道吸引痰液是肺部护理和治疗的必需组成部分,对于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和对已经存在的感染控制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说如果痰液引流不通畅不彻底,那么所有其他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措施都将丧失作用。
因此,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认识到,痰液引流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存还是死亡的重要问题。
指南包括以下内容:患者准备,吸痰方法,后续看护。
1. 患者的准备:1.1吸痰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痛苦经历,应在吸痰前向患者告知,使患者有心理准备;1.2对于之前进行了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引流措施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吸痰以获得最佳效果。
1.3吸痰前应给予患者100%纯氧至少30秒,以增加患者氧储备,减少吸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损害。
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开启呼吸机上的吸痰模式;或者调节呼吸机给氧浓度;带管脱机的患者增加氧流量至10L/min。
不建议采用短暂增加潮气量、PEEP、呼吸频率、或手控呼吸方式增加氧储备。
1.4对正在机械通气的患者,吸痰期间建议采用不脱开呼吸机的闭合吸引方式,以维持患者连续机械通气和給氧,呼吸机将在吸痰期间为维持预设的压力或容量而进行漏气补偿,可以降低肺萎陷的发生。
1.5建议在吸痰期间和操作后监测血氧饱和度。
1.6可以在吸痰前进行气道盥洗,给予少量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与5%碳酸氢钠1:1混合液,有助于稀释粘稠的痰液、防止气道内形成痰痂、和促进咳嗽反射利于深部分泌物引流;对于咳嗽反射丧失或力量微弱的患者,这项操作应慎重。
对于持续气道内滴注液体的湿化气道和痰液的做法不应常规采用,因为过度湿化或湿化不足、以及增加感染风险的报道均存在,滴注液体量必须根据患者的自身分泌物产量、通气量、咳嗽反射能力决定。
2. 吸痰过程:2.1吸痰操作前的准备主要包括:数量充足的吸痰管、无菌手套、有效的可调节压力的负压设备。
2.2不带负压放置吸痰管进入气道,直到开始准备撤出时才给予负压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