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示众》中“看客”的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吸引着人们去解读它们,探究它们。
鲁迅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
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社会,对生命的理解全部融入到了每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当中:以“精神胜利法”为存活武器的阿Q;满口“之、乎、者、也”,以文人自居却过着最贫苦生活的孔乙己;勤劳朴实却最终因不被容于世俗社会而死的祥林嫂……这些经典的艺术形象,长久以来就被人们解读着,分析着,探究出层层的不同深度和不同内涵。
不过,就在我们津津有味地品评着这些人物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有意或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群人物:阿Q所生活的未庄的人们和阿Q被砍头时那些城里的人们;华老栓茶馆中的那些食客们;咸亨酒店里那些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们,以及老板和“我”这个温酒的小伙计,祥林嫂生活的鲁镇上的男人女人们以及她身边的柳妈等等。
当有一天,我们无意间注意到了这群人物时,再一篇篇细细阅读一下鲁迅的小说时,就会惊奇的发现,这样一群人物竟然如此高频率地存有和出现于鲁迅的小说中。
在鲁迅最重要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共收录了26篇作品(包括《呐喊·自序》),其中有13篇小说中提到了这类特殊的人物形象,占50%,出现频率高于作者笔下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形象系列。
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这类人物的主要活动最终归结为一个“看”字,所以我们形象地把这类人物称为“看客”。
一类形象如此高频地出现于鲁迅的笔下,不是偶然的。
“看客”形象一定是承载着鲁迅的独特思想和情感的,它在鲁迅的认知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他心灵敏感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就从不同的层面对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实行了分析和解读。
一、“看客”形象的分类翻开鲁迅的小说,“看客”无处不在。
他们是在狂人的周围交头接耳地议论的村民们,是在夏瑜就义的刑场上像鬼似的三三两两徘徊着的人们,是在祥林嫂丧夫失子的情况下咀嚼鉴赏她的悲痛的鲁镇的人们,是在华老栓的小茶馆里眉飞色舞地议论着的食客们,是嘲弄孔乙己的“短衣帮”,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掌柜们……在鲁迅笔下,“看客”存有于每一个他描摹绘制的场景中,包围在他所同情,悲悯或是痛惜,衰怒的每一个人物的身旁。
74寺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浅论鲁迅笔下“看客’’形。
李楠象的悲剧意蕴摘要: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类人物形象,在看客身上表现出深厚的悲剧意蕴,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人性毁灭的悲哀;民族历史的悲哀;特定时代的悲哀。
关键词:鲁迅看客悲剧意蕴“假如一问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一些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火,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人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但是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nI这是在面对钱玄M先生“做点文章”的邀请时,鲁迅做出的网答。
尽管如此,经过深思熟考虑,鲁迅还是拿起了手中的笔,从此直到1936年离世,他的生命再也没有l叫推翻这个“铁屋子”的努力和台战分开过。
尤其是1918年N1925年,这期问鲁迅创作的26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和《彷徨》,成为他小说的代表作。
这些小说主要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为主题,但是很少描绘社会生活的外在情状,而是直指人物内心,他的小说“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
所以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着力于揭露阴暗的闭民性,看客便成为了小说中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形象。
在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6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着攀地勾勒、描画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落,具有泛指意义。
鲁迅在小说中,用几近残忍的笔触,白描看客形象,勾勒看客灵魂,从而揭示了深刻的悲剧意蕴。
一、表现了人性毁灭的悲哀对于看客,鲁迅曾经F过一个悲观性的结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卜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扎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
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示众》读后感《示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大街上一个犯人被示众的场景。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感其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同时也对鲁迅先生的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鲁迅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各色人等围观犯人的场景。
这些围观者有的出于好奇,有的则是为了寻找乐子,甚至有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种看客心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对于他人的痛苦和困境视而不见,这种冷漠和无情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
《示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犯人被示众,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更是一种羞辱。
这种羞辱不仅是对犯人的摧残,更是对整个社会公正和尊严的践踏。
围观者的心态和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无情。
他们表面上装作关心和同情,实际上却是在消费犯人的痛苦和羞辱。
这种虚伪和无情,让人感到无比的恶心和厌恶。
鲁迅先生的文字简洁而有力,他通过《示众》这样一篇短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生的无奈。
同时,他也让我们意识到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寻找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社会所同化和吞噬。
在鲁迅的《示众》中,有许多经典语句,这些语句反映了鲁迅对人生、社会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热死人了’的语声也仿佛是自天而降。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的炎热。
同时,这种炎热的天气也隐喻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与小说的主题相呼应。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
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
”这句话是对环境细节的描写,通过描述酷热的天气和沙土的闪烁,烘托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为后续的示众场景做了铺垫。
“白背心的小贩,虽然穿起衣服来,全身好像要裂开似的,但始终忘不掉显着标志身份的荣耀。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思想-中学语文论文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思想肖勇“看与被看”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看”的分析,包含他的许多思想。
让我们从鲁迅的一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说《示众》——这也是一个街头小景,一个几乎无事的悲喜剧,一起去探讨鲁迅先生的“看客”。
《示众》中对街头小景的描写始终围绕着一个“看”字。
先是大家看犯人,然后犯人也看大家,最后,大家相互之间看。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看来看去,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什么地方突然有几个人同声喝彩,他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于是又都赶着去看。
原来一个车夫摔倒了,又很快爬起来了。
大家就惘惘然的目送。
实在没有什么可看,胖大汉就在槐荫树下看那很快一起一伏的狗肚皮。
小说很快就结束了。
没有故事,没有景物,对话,连人物的名字都没有。
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人与人之间也只有一个关系:既看别人也被别人看。
对于这些人,鲁迅先生对他们有一个命名“看客”。
这使我们想起了《娜拉出走以后怎样》里的一句十分沉重的话:“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看戏,看别人演戏,被人看。
就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这一模式揭示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每时每刻,都处在被众目睽睽的看的境遇中,自己也时时窥视他人。
现在我们就来作一个尝试,从《示众》所提供的看与被看的角度,去认识《孔乙己》《祝福》《药》《阿Q正传》这些小说,深化我们对看与被看模式的认识。
先读《孔乙己》。
小说有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孔乙己被丁举人吊起来拷打,以致被打断了腿。
它血淋淋揭露了爬上高位的丁举人的残酷和任然处于社会底层的孔乙己的不幸,一般人可能会从正面去写,但是鲁迅是怎么写的呢?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示众》读书笔记《示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篇幅不长,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社会的众生相。
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仅仅描绘了一个示众的场景。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马路上聚集了一群人,他们围成一个圈,好奇地观看着被示众的对象。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这个场景中各色人物的形象。
人群中,有抱着孩子的妇女,孩子被炎热的天气弄得哭闹不止,她却浑然不顾,只是伸长了脖子往圈子里瞧;有穿着长衫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脸上带着不屑和冷漠,却又忍不住驻足观看;有卖包子的小贩,放下手中的生意,凑过来看热闹;还有穿着短衣的劳动者,他们的脸上带着麻木和茫然。
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精神状态。
这些人围观示众,并非出于对正义的追求或者对受害者的同情,而仅仅是出于一种无聊的好奇心和看热闹的心态。
他们在生活中或许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困苦,但却没有去思考如何改变现状,而是在这样一场毫无意义的示众中寻找短暂的刺激和消遣。
这种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这种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毒害。
人们在长期的压迫和愚弄下,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他人的关怀,变得冷漠、自私和无知。
小说中的示众场景,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不自觉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而这个舞台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围观事件,更是整个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扭曲。
从更深层次来看,《示众》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这些围观的人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没有同情,只是为了看而看。
他们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填充这个空虚的场景,而他们自己的内心也是同样的空虚和迷茫。
此外,《示众》也让我思考了关于“围观”这一行为的本质。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围观”的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很多人只是盲目地跟风评论,却没有真正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也没有思考自己的言论可能带来的影响。
这种“围观”是否也是一种现代版的麻木和冷漠呢?读罢《示众》,我深感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笔下的人物很多,除了阿Q,祥林嫂,闰土和孔已己等能反映当时中国人民普遍形象以外,还有不少配角,让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看客。
鲁迅描写看客形象中最具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句是: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舻鱼。
乍一看,这句话似乎很滑稽,接着遍是陷入一片沉思之中。
所谓看客,重点自然在于一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看。
这可能就是最爱看热闹的中国人最突出的形象吧。
在〈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
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
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
在〈祝福〉里,人么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而在这些人听厌了之后,有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
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英雄夏瑜怀着“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信念,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地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
先驱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不难看出,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看”,他的小说正是对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中国人民由于长期沉浸在这个无情的残害人性的社会中,不知不觉成了〈示众〉中麻木的看客,成了戕害他人尊严和生命的罪人。
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在他的笔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疗救看客。
但不幸的是,鲁迅的这一愿望至今依然没能实现,疗救看客的教化依旧在继续,“看客”一词又总是和勇士联系在一起,棉队逮徒行凶,就是当勇士见义勇为还是做看客默然视之〉这绝食是一个类似“活着还是死去?的两难问题。
论《示众》中的“看”与“被看”作者:陈胜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6期摘要:“看”与“被看”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而《示众》便是对该主题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总结,是对之前同类主题小说的升华和深化。
从目前研究资料来看,主要是阐释这篇小说中看客和被看者的关系,以及从启蒙主义的角度揭示看客的无知与被看者的无奈、无用,笔者认为作者在阐述“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近乎冷漠,却又鲜明的表达了自己批判的态度,因而本文试图进一步探讨看客的复杂性,以及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是批判,批判的根源与对象各是什么。
关键词:示众;看与被看;启蒙主义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01-01看与被看是鲁迅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从目前的鲁迅研究资料来看,主要是阐释看客和被看者的关系,以及从启蒙主义的角度揭示看客的无知与被看者的无奈、无辜与无用。
在阐释与揭示的过程中,鲜有研究者注意到注意鲁迅笔下的看客,究竟是真实的具有丰富性的看客,还是已经被概念化的形象。
换而言之,一直以来,研究者大多习惯于探寻鲁迅出于什么样的初衷和目的,刻画这些看客与被看者之类的形象,及如何刻画的,而很少关注到看客自身的复杂的特点、鲁迅的创作最终又是为了给谁看等问题。
正如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问题是在当时的情境下,鲁迅所指的“疗救”者即他所希望的看到他文章的“看客”指的是谁。
这些问题联系到《示众》就是,作者通过形式各异的看客,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是批判,批判的根源与对象各是什么。
《示众》是一篇风格迥异于鲁迅其他风格的小说,作者抽离了故事情节、详细的人物刻画,而只是展示了一个象征性的场景,成为“几乎无事的悲剧”。
魏金枝的《读〈示众〉》(1946年1月1日刊《新文学》半月刊创刊号),范伯群、曾华鹏的《论〈示众〉——鲁迅小说研究之一》,都是从启蒙主义的角度对被看者的身份、看客的身份、看客与被示众者的关系等做出了精彩的分析。
朝花夕拾示众读后感《示众》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小说,初读时,只觉得文字平淡,情节简单。
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却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深深的讽刺与无奈,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
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只是描绘了一个示众的场景。
夏日的酷热中,一群人围在街头,看一个犯人被示众。
这些看客们形态各异,有的伸长了脖子,有的挤在人群中,有的在闲聊,有的在哄笑。
他们似乎并不关心犯人究竟犯了什么罪,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凑个热闹。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经历的一件事。
那时候,村里有个小小的集市,每到赶集的日子,总是格外热闹。
有一次,集市上来了一个卖艺的班子。
他们在一块空地上搭起了简易的舞台,开始表演各种杂耍。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
我也跟着小伙伴们一起跑去看热闹。
到了那里,只见舞台周围已经围满了人。
我们小孩子个头小,只能在人群的缝隙中钻来钻去,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能勉强看到舞台的地方。
表演开始了,有耍刀的,有顶碗的,还有变戏法的。
演员们卖力地表演着,额头上满是汗水。
可台下的观众们呢?有的嗑着瓜子,有的大声说笑,还有的眼睛虽然看着舞台,心思却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突然,一个失误出现了。
顶碗的演员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台下顿时哄堂大笑。
那笑声中,没有丝毫的同情和鼓励,只有无情的嘲笑。
演员的脸上露出了尴尬和无奈的神情,但他还是强忍着继续表演。
这时,我注意到一个老人,他默默地站在人群后面,脸上没有笑容,只是静静地看着。
我好奇地问他:“爷爷,您为啥不笑啊?”老人叹了口气说:“这些孩子出来卖艺不容易,摔了碗不是故意的,咋能笑话人家呢?”我当时不太懂老人的话,只是觉得他和周围的人不一样。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哄笑的人不就和《示众》里的看客们一样吗?他们只是为了寻找一点刺激,一点乐子,而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在《示众》中,鲁迅先生用简洁的文字,把看客们的麻木和冷漠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们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消遣,把示众当成一场无聊的表演。
浅析小说《示众》中“看客”的本质
【摘要】中国,以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闻名于世。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薪火相传。
这个古老的国度经历了有富强走向衰落,再有衰落走向自强,复兴的历程。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血泪史,是中国人最痛苦的记忆,最不愿揭开的伤疤。
它带给整个中国的印记是难以磨灭的。
他鞭策每一个中国人奋发自强。
它让我们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训言。
而就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却也给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而鲁迅的思想,鲁迅的著作,无疑是这笔财富中最为珍贵的。
【关键词】看客;本质;封建礼教
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人的思想腐朽,精神麻木。
愚弱的国民,在面对同胞惨遭毒害的时候,即使体格健全,茁壮,却也做了毫无意义的看客。
因此,鲁迅弃医从文,用它手中的笔无情的批判封建礼教的迫害,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
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看客“吃人”的本质,而他的小说《示众》也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1.小说中的看客形象的本质
在《示众》这篇小说中,鲁迅以尖锐的笔触,批判了看客的“吃人”。
故事发生在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
酷热和在空气里,铜盏相撞击的声音凸显周围是如此的寂静。
然而两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寂静。
一个是巡警,手里牵着绳头,而绳头的另一端是一个穿白背心的男人。
这两个人的出现立即引起了众人的围观。
而整篇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鲁迅对众人的神态描写。
正是由于这些神态描写,使故事发展的高潮。
其中,对故事中的小学生和胖小孩的描写是如出一辙。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向人丛中直钻进去。
” ①鲁迅将他们比作皮球不仅写出了他们动作的滑稽可笑,更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他们是孩子的代表,孩子本应该是天真的,纯洁的。
为何他们也成了看客中的一员。
这是怎样的悲哀。
鲁迅的这一描写影射了当时的社会已是人情淡薄,人们的精神麻木。
并且已经殃及到了孩子。
这其中饱含了对社会,对看客无情的批判。
尤其当鲁迅写到“嘴都张的那么大,像一条死鲈鱼。
”这是对其中一个看客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的心境是多么的悲凉。
自己的同胞正在遭受毒害,可我们的国人却间接的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
面对受苦受难的同胞,他们仍是神情麻木。
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来冷眼看待这一切。
仿佛国家正遭受的危难和他们全无半点关联。
鲁迅心中的悲凉可见一斑。
2.对封建礼教的讨伐
鲁迅以尖锐的笔触无情的批判了看客的“吃人”。
而在这背后更是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讨伐。
他用他的笔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并想藉此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鲁迅的地位我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无人能及的,不仅因为鲁迅创作出了第一篇白话小说,更是因为鲁迅的思想无人能及。
他以笔为武器,对封建礼教进行无情的讨伐。
小说中没有直接写出封建礼教的罪恶,但是鲁迅运用客观的视角描写了这一现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的状态都很好的解释了中国的看客精神。
而究其现象的本质我认为就是封建礼教的侵蚀,让国人变得麻木不仁。
面对惨遭迫害的同胞没有同情之心,有的只是看热闹的心态。
如果国人一直是这种状态,那么国家会怎样,我们无法现象。
鲁迅看到了现象的本质,对其进行无情的批判。
我认为支撑鲁迅小说的就是批判的精神和鲁迅本人无所畏惧的精神。
而鲁迅受到后人的敬重和敬仰也是实至名归的。
3.小说总体分析
整篇小说篇幅短小,但是语言精练。
作者以点带面,通过一个场景的描写,就像我们展示了整个国人的精神面貌。
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态,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国人是这样的状态。
这样,鲁迅就把笔锋再次转向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
对其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唤醒麻木的国人。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鲁迅安排了一段小插曲。
一个车夫正从地上爬起,众人错错落落地走过去,周围还有五六个人笑嘻嘻的围着他们。
在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国人“看客”的本质,麻木的状态。
小说的结尾则是胖小孩的叫卖声,与开头相呼应。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也看到了鲁迅斗士的形象。
更了解当时是怎样的社会背景。
鲁迅的作品对于后人研究中国的近代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鲁迅,20世纪伟大的革命斗士,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
即使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纪,他的思想也依然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