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看客
- 格式:docx
- 大小:28.53 KB
- 文档页数:3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鲁迅笔下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集《呼喊》《徘徊》中,塑造了一系列林林总总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基层的各样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色:愚笨落伍,狭小自私,百无聊赖,麻痹冷淡,他们不论男女老少都没有姓名,没有详细的容颜,只有一个动作——“看” 。
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痹的民众,戏剧的看客。
二,冷峻的公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生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向来在鲁迅的心中隐约作痛,永久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世活的真切体验,作为公民性批评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很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当他被捕正气凛然地走向刑场时,公众对他的牺牲没有伤心,没有愤慨,甚至连最少的怜悯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任了戏剧的看客。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其他文本背景。
可怕的刑场,恐惧的杀人事件,残忍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绘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可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地可见。
《阿 Q 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绘这种麻痹的看客。
阿 Q 为生计所迫,从未庄到达城里,他以为城里看到的最出色,最漂亮,最喧闹的事情即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以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道地未庄的人:“你?” “咳,漂亮,革命党,唉,漂亮漂亮⋯⋯ ”大家都伸脖子听的入迷,他的述直使“听的人又都悚但是且欣然” 。
迅在描绘阿 Q 述的喜悦形,特别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大家好奇的目光和麻痹的神态。
《》和《阿 Q 正》两篇小中,迅不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的表面的悲,并且揭露了看客冷血的看革命者被的更深次的悲。
悲使迅生了慨:“民众,特别是中国的,永是的看客。
”《祝愿》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述难过的候,迅写到人的反:“女人却不独恕了她似的,上马上改了鄙薄的神气,要陪出多眼泪来。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作文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作文(精选68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xx整理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作文篇1鲁迅先生文章很多,批判的人也很多。
但被批判的行列中,有一个群体占了五成——他们被称之为“看客”。
从《藤野先生》中枪毙了中国人还叫好的看客;到《孔乙己》中使孔乙己濒临绝望的看客;再到《示众》里引发不少闹剧的看客……他们客串了鲁迅先生的无数文章,可他们也正是鲁迅先生最想拯救的人。
鲁迅先生第一次在仙台留学时发现看客的存在:《藤野先生》中枪毙国人的影片,可谓鲁迅先生一生的转折点。
不是中国人被枪毙,不是欢呼“万岁”的日本学生(当然有部分的影响),而是“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酒醉似的喝彩”,彻底改变了鲁迅先生的认知。
由于“看客”从根本上使鲁迅先生意识到中国人的病源,所以看客形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愈为经典、鲜明。
看客,主要指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指手画脚,抑或冷嘲热讽,而实际上漠不关心之人。
他们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一鲜明特点:他不论批判孔乙己,杨二嫂,还是那个“狂人”,都是有其苦衷而被逼无奈,或良知未泯。
而惟有看客——不一定是无名无姓的观众,也有有名却未加塑造的人物——无端地夺人希望,践人尊严。
他们也未必是毫无善念的恶人,之中定有诚实守信的,定有勤劳能干的,定有与人为善的,但全因他们的麻木不仁而使这一切优点对于被看之人毫无意义,也便成了文章中的“恶人”。
而之所以“看客”作为不加塑造的恶人,正是因为他们生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想医治的东西,当时中国的内忧为患,使许多人的追求停滞于生存线上,也便造成许多精神残废:有残缺自信力的,有残缺尊严的,有残缺羞涩心的。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看客,社会上一种最可恨的角色,同时也是社会上最可怜的角色。
那样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了,还要有一群看客来凸显它的黑暗。
似乎每一个处于社会上的人都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而且一人受苦,万人围观,又拍手又叫好,以鲁迅所言便是“这时倒眼里发光,如饿鬼见了食物。
”在底层民众中,亲人见了亲人,开口第一句话是抱怨,闭口最后一句是埋怨。
但若是底层人民见了上层老爷,开口前先堆一脸笑,闭口后俯身拜别久久不起,在社会没有生气活力时,这些人的乐趣就建立在了他人的痛苦之上,人骂人,围一群;人打人,围一群;人吃人,围一群。
到头来还要喝人血。
思想封建又不求上进,盲目跟风还紧闭双眼,害了多少人,可恨呐!可恨!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地,这些看客中大部分是什么人呢?无非穷苦大众、无业游民罢了。
到底是社会改变人们,还是人们创造社会,看客们看完他人的不幸,自己的地位、身份与资产一个没变,可能还会迷失掉一些信仰。
他们对社会对别人没有一丁点儿用处,根本没有生存意义,这样无能为力又弱小怯懦不明事理听天由命的人们,可怜啊!可怜!
看客终究是些品行不高的弱者。
强大的人创造社会,弱小的人被社会改变。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鲁迅看客的作文
你知道鲁迅笔下的看客吗?那可真是一群特别又让人忍不住想说道说道的人物呢。
他们对孔乙己是又嘲笑又打趣。
孔乙己争辩说自己是读书人,那些看客就哄笑起来,那笑声在酒店里回荡,仿佛是一种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孔乙己本就脆弱的自尊心。
他们会故意问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这话里带着满满的戏谑。
他们并不关心孔乙己过得有多惨,他们只在意孔乙己的落魄能给他们那平淡无奇的生活带来多少谈资。
这些看客啊,他们就像是一群生活在阴影里的人,自己的生活过得可能也不咋地,但却特别热衷于从别人的痛苦中找乐子。
他们麻木不仁,就像鲁迅说的,他们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他们不会去思考社会的不公,不会去同情弱者的遭遇,只知道跟着大众一起哄笑、一起围观。
你看现在,虽然没有了像鲁迅笔下那种封建愚昧社会下的看客,但是那种看客心理有时候还是会若隐若现的。
比如在网络上,有些人看到别人出糗或者遇到不幸的事情,就会在下面留言调侃,根本不去考虑当事人的感受。
这和那些在咸亨酒店里嘲笑孔乙己的人,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咱们可不能做这样的看客呀,要做一个有温度、有同情心的人。
要是人人都能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的围观,这个世界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下次再看到有人陷入困境的时候,咱们可别只想着当看客,而是要伸出援手,把那些看客的不良风气都给吹散咯。
鲁迅笔下的看客鲁迅笔下的看客1906年,正当年轻的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圆着他的美满的梦时,他目睹了一张关于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
在画面上,他“忽然会见他久违的中国人了”。
“一个绑着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
一样的强壮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人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此,这一幕便深刻的刻在了年轻的鲁迅的心上,虽历久而弥深,成为他日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情结——姑谓之“看客情节”。
它象一个噩梦一样,死死地纠緾他,统治他,并最终导使他改造国民性思想的萌芽和成熟。
这个看客情结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弗洛伊德谓之力比多),它通过鲁迅的笔不断地向外释放和转化。
扫描一下鲁迅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看客情结的力比多的始动下,鲁迅沿着看客这一独特角度,切入国民性,进行了艰苦的长期不懈的探索,塑造了一系列的看客形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看客系统,寄寓了鲁迅“提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的希冀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一、看客群像:作为思想上和创作上准备《呐喊》中的小说,在《阿Q正传》之前,除了《一件小事》和《故乡》外,几乎篇篇都有看客的身影。
他们围观鉴赏革命者,作践嘲笑苦难者。
狂人,作为反封建的斗士,他的异乎寻常的言行,不仅遭到封建卫道者的压迫和反对,而且也受到了麻木无聊的看客的围观。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她的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中才出气!”她眼睛却看着我。
我吃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
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看客形象在鲁迅笔下的最初的曝光,青面獠牙的一伙人围哄笑革命者,怎不让他感到奇怪!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的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是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就义前被看客围观鉴赏的场面。
鲁迅先生讽刺看客的句子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笔下的讽刺与批判,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其中尤以对看客这一社会群体的讽刺最为深厚。
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鲁迅先生讽刺看客的经典句子。
1. “照张相片给了看客看,看客就以为他什么事情都知道了。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鲁迅杂文精选》中的《长安乱》一文,讽刺了那些只知道遥观在外,却无法真正去了解和理解现实情况的看客。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讲述了长安的乱象,旁述了很多短小的故事,其中这句话就将看客嘲讽得十分深刻。
2. “凡战争获胜的国家,都是让一部分人去冒险,而让另一部分人去看戏。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中的《谈无疆》一文,讽刺了那些看戏的人,以及那些“指挥战争”的人。
鲁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批判了那些只顾自己的人。
3. “看客们把铁链脱下来,来威胁自己的公鸡。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描述,批判了那些看客们的无聊和卑鄙。
这句话表明了看客们不仅无聊,而且非常卑劣,他们拿着铁链去威胁无辜的公鸡,表现了这群看客的残暴和无情。
4. “毒药是他们的正事,声色是他们的副业。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其文中用动人的笔法展现了故乡的破败和乏味。
这句话的讽刺对象是那些只知道享乐、玩乐,毫不关心社会现实和国家命运的人。
这种人的生存自恃心很强,他们觉得自己身上犯不着农民的苦,只要吃好玩好就行了。
5. “大概他们先生的工作,就是化粪池里的泥土。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林海雪原》中,鲁迅在描述贺升深沉的哀痛时说到了这句话。
这句话暗示着,看客们就像化粪池里的泥土一样,无用、肮脏、散发着恶臭,毫无价值,只会拖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无人能及,他笔下的那些讽刺看客的句子,仍然为我们提供着深刻的反思和反省。
当我们看到那些无聊和腐朽的看客们时,就像鲁迅先生所讲的那样,让我们不断叩问:我们该如何改变?该如何走出困境?。
鲁迅描写看客的句子文章一:《鲁迅笔下的看客,让人深思》咱们来聊聊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看客。
您想想,《孔乙己》里,孔乙己被人嘲笑、戏弄,周围的人不就是一群看客吗?他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对着孔乙己指指点点,脸上带着冷漠和嘲讽的笑。
还有《药》里面,革命者夏瑜被杀害,那些围观看热闹的人,眼睛里没有同情,只有好奇和麻木。
他们甚至还在讨论着人血馒头能治病,把一场悲剧当成了消遣。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比如说路上有人摔倒了,有些人围过去,不是去帮忙,而是在那说三道四。
这种看客心理,真的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描写,就是想让我们警醒,别做那种冷漠无情的看客,要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善良。
文章二:《别做鲁迅笔下的看客》朋友,您听说过鲁迅笔下的看客吗?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比如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悲惨的遭遇本应得到同情,可周围的人却把她的痛苦当成了谈资。
他们听着祥林嫂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自己的不幸,没有丝毫的怜悯,反而觉得厌烦。
再看看《阿Q正传》里,阿Q被打时,旁边的人都在嘻嘻哈哈地看着,没人上去阻止。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有人在公交车上吵架,大家都在那看着,没人出来劝和。
这和鲁迅笔下的看客有啥区别?咱们可不能这样啊,得有一颗善良的心,遇到事儿能帮就帮,别光在那看笑话。
文章三:《从鲁迅的看客,看社会百态》鲁迅先生的作品里,有很多关于看客的描写,这些看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就像在《示众》中,一群人围着一个被示众的犯人,啥也不干,就只是呆呆地看着。
他们不知道为啥看,也不在乎被看的人啥感受,就是凑热闹。
这多像现在有些网红景点,大家一窝蜂地去,也不管好不好玩,就是跟着瞎起哄。
还有《藤野先生》里,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抓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在旁边伸长了脖子看。
这得多悲哀啊!咱们得从这些看客身上吸取教训,别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文章四:《鲁迅笔下的看客,你我身边也有》您读鲁迅的书,肯定对那些看客印象深刻。
鲁迅先生讽刺看客的8字句子
摘要:
一、引言:描述看客现象
二、鲁迅的讽刺:剖析看客心理
三、看客现象的原因:社会环境与个人素质
四、看客现象的负面影响:道德沦丧与人性冷漠
五、如何改变看客现象:提高个人素质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六、结论:呼吁全民积极参与改变看客现象
正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看客现象无处不在。
鲁迅先生曾用八个字讽刺这种现象:“群众围观,热闹非凡。
”这八个字揭示了看客的心理本质,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看客现象源于一种畸形的心理状态。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看客们对自己的同胞遭受苦难视而不见,甚至对施暴者抱有羡慕和崇拜之情。
这种心理的产生与我国长期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使得人们对底层民众的苦难习以为常,甚至以此为乐。
此外,个人素质的低下也是看客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看客现象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使得道德沦丧,还让人性变得冷漠。
在一个看客丛生的社会里,人们失去了同情心和关爱,彼此之间的关系愈发疏离。
长此以往,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将受到严重威胁。
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首先要提高个人素质。
这意味着要加强道德教育,
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社会氛围的营造。
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应积极推动正能量的传播,倡导尊重、关爱和互助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让看客现象无处容身。
总之,看客现象是我国社会的一大顽疾,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去改变它。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贡献力量。
鲁迅眼中的看客,我眼中的鲁迅作文提起鲁迅,那可真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他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犀利的文字,深刻的洞察,仿佛能穿透时光,直抵人心。
在鲁迅的笔下,“看客”是一群令人深思的存在。
他们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在别人的悲剧面前,只是伸长了脖子,瞪大眼睛,像被无形的线牵着,只为了满足那一点点猎奇和窥探的欲望。
里,革命者夏瑜为了民众的未来而牺牲,可在刑场上,围观看热闹的人们却只把这当成一场戏,甚至还想着用他的血来治病。
他们的脸上没有同情,没有愤怒,只有那空洞的、呆滞的目光。
这些看客,在鲁迅的眼中,是社会的病态,是民族的悲哀。
他们的存在,让那些本应被唤醒的良知沉睡,让那些本应被推动的进步停滞。
鲁迅用他的笔,狠狠地戳着这些看客的脊梁骨,试图叫醒他们,试图让他们从那混沌的、愚昧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而我眼中的鲁迅呢,他就像是一位孤独的战士。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在沉睡,都在迷迷糊糊地过着日子,可他却醒着,而且醒得那么彻底,那么痛苦。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剑,直直地刺向社会的脓疮。
他不怕得罪人,不怕被打压,只为了说出真相,只为了能让这个社会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他不停地写,不停地呼喊,哪怕声音沙哑,哪怕无人回应。
记得有一次,我读鲁迅的,那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呐喊。
狂人看到周围的人都想吃他,那种恐惧和绝望,让我仿佛也置身其中。
而鲁迅,就是通过狂人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吃人的社会。
当时我就在想,他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把这样的真相揭示给大家看啊。
还有里的阿 Q,那个自欺欺人、浑浑噩噩的小人物,不也是当时社会中众多人的写照吗?鲁迅把阿 Q 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笑过之后,又忍不住心里发酸。
他就是这样,用一种看似荒诞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相。
鲁迅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经历过家庭的变故,看过太多的世态炎凉。
但他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把这些经历都化作了创作的源泉。
他在北京的时候,住的房子不大,条件也不好,可他就在那间小小的屋子里,埋头写作,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600作文示众
鲁迅的文章中常有一些看客,这些看客的形象无一不是冷酷无情、麻不不仁,被黑暗的社会吞噬掉了善心,空留下罪恶。
《孔乙己》中的短衣帮便瞧不起孔乙己,喝酒时总要嘲笑他,把他当做取笑的工具,并常常要揭开孔乙己不愿提起的事,及无法缝合的伤疤,令他颓唐不安,而短衣帮明明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却还是用冷嘲热讽去刺伤孔乙己的心,无情地践踏他的尊严。
酒馆的掌柜呢?哦,他对此漠不关心,时不时也跟着嘲笑几句,谈及孔乙己总是因为想起了他还欠了19钱,这足以看出看客们冷酷无情,唯利是每
在《藤野先生》中,那些看客们是迂腐,麻木不仁。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观看自己同胞被枪毙时,竟都津津有味,拍手叫好,嘴中还呼喊着万岁。
这多么令人感到可悲,内心的愤怒油然而生,这些看客内心还流淌着鲜血吗?不,恐怕早已是坚硬的冰,他们像是大脑不再运转,被人操控似的,没有思想。
在这黑暗的社会下,鲁迅终是弃医从文,因为他知道,只有文字才能唤醒这些迂腐,麻木之人,唤醒国人的爱国之心。
在《药》一文中,看客们更是麻木不仁,幸灾乐祸。
夏瑜讲革命道理,人们听了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听了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如潮水般涌去看热闹,甚至他的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
真是令人可悲,可叹,夏瑜的死并没有在这黑暗社会下掀起一丝波澜,只给无聊的看客增添了饭后讨论的话题。
鲁迅笔下的看客看似是讽刺人们的麻木,可笑,实则反映社会的黑暗。
这提醒我们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要有自己的思想,心中要有温度。
鲁迅笔下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
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木的群众,戏剧的看客。
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当了戏剧的看客。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别的文本背景。
可怕的刑场,恐怖的杀人事件,凶残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写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阿Q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写这类麻木的看客。
阿Q为生计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的出神,他的讲述直使“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
鲁迅在描写阿Q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
《药》和《阿Q正传》两篇小说中,鲁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的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次的悲剧。
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述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看客形象多次出现,究竟为何在鲁迅的作品中如此重要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解读。
一、看客的定义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形象,那么看客的定义是什么呢?看客是一种特殊的观察者,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从远处观察事物,甚至不动声色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
看客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的进展进行观察。
看客与生俱来的冷静和客观性,使得他们可以以更加独立的方式观察和评价事物。
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冷静客观看客在鲁迅的作品中,往往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姿态观察事物。
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以一个疯狂的医生的身份观察和评价社会,展现了看客的冷静和客观。
2.旁观者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一般比较疏远,他们只是旁观者,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
正如在《阿Q正传》中,阿Q不断受到歧视和排斥,而看客却能深刻地洞察阿Q内心的种种复杂情感,包括自卑、愤怒、嫉妒等。
3.对社会的批判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往往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看客看到了社会中的阴暗面,不管是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何方面的黑暗,看客都有权力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药》中,看客揭示了官僚主义在医疗系统中的腐败现象。
4.思考未来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利用所观察的事物,进行了未来的思考和建构。
面对现实中的残酷和可怕,看客并没有绝望和退缩,而是在痛苦中寻找未来的希望。
如在《在水一方》中,看客认为只有抛弃现在的邪恶、重新建立伦理道德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三、看客形象的意义鲁迅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审视,也是对于人类价值的探寻。
如果说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那么看客的形象则代表了如何在这种黑暗面中寻找希望和进步的方向。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鲁迅,笔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翻译、杂文等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个形象——看客。
那么,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意味着什么呢?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旁观者,他们站在一旁,目睹着社会或历史中的一些事件,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不作为。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昙花是一名看客,他看到了发生在医院里的那一幕,但是他并没有去阻止医生的荒唐行径,反而对自己身上的病态失去了信任。
在《狂人日记》中,则有一段描写:“有些人看到乞丐,就可以高声喝骂;有些人看到赌徒,就可以揭穿他的底细;有些人看到毛贼,就可以领奖金把他缉拿;有些人看到穷人,就可以用刀子鞭打他……”这些人都是看客,他们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只是“看”的而已。
其次,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有阶级性或者政治性的。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述了阿Q的死,主角阿Q最终死在了看守所里,而旁观者——执法者则以一种客观和非人性化的方式回应了他的死,完全没有对他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或者愤怒。
这些执法者,在阶级关系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并且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和政治作用,协助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除此之外,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有一种往往被忽视的角色——群众。
在鲁迅的作品里,被剥夺了人性的群众被视为一种听从命令和被支配的存在。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以一种怀疑性、无神论者的姿态,阐述了人类之间尤其是信仰关系的本质。
他为群众们刻画出悲哀、悲壮的形象,时常挥之于一叶三舟之间,甚至于人类的世界之外。
总的来说,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象征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角度。
他们一方面是旁观者,他们看到了社会和历史中的某些事情,但选择不作为;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具有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属性,并且扮演着协助或者维持社会秩序的角色。
同时,群众这一看似忽略的角色,也是他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耐人寻味,充满深意。
鲁迅批判麻木的看客句子
1. 那些麻木的看客啊,就像一群没有灵魂的木偶,看着别人的痛苦却无动于衷!就好比街上有人被欺负,他们却只是冷眼旁观,这不是麻木是什么?
2. 鲁迅批判的麻木看客,不就是现实中那些对他人苦难熟视无睹的人吗?比如火灾现场,有些人只顾着拍照,而不去帮忙,这多可悲啊!
3. 麻木的看客们,难道你们的心是石头做的吗?看到有人受伤倒地,却能若无其事地走过,这和冷血动物有什么区别?
4. 想想那些在事故现场嘻嘻哈哈的看客,这不就是鲁迅笔下批判的那种人吗?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很可耻吗?
5. 鲁迅说的麻木看客,是不是就像那些看着别人流泪却还嘲笑的人啊?比如有人在葬礼上还说笑,这多让人心寒啊!
6. 那些对弱者的遭遇毫无反应的看客,不就像一群行尸走肉吗?看到老人摔倒不敢扶,这是怎样的一种冷漠啊!
7. 麻木的看客们,你们就不能有点同情心吗?就像看到有人被抢劫却只当看戏,这难道不让人愤怒吗?
8. 鲁迅批判的那些人,不就是在别人拼命求救时还无动于衷的看客吗?比如有人溺水喊救命,岸边的人却无动于衷,这多荒唐啊!
9. 这些麻木的看客,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哀吗?就好比看到有人被欺负得很惨,他们却还嫌不够热闹,真是可恶至极!
10. 鲁迅所批判的麻木看客,不正是生活中那些对他人的不幸毫无感触的人吗?比如有人在街头挨饿受冻,他们却熟视无睹,这多么让人心痛啊!
我的观点结论:麻木的看客现象在社会中确实存在,这是一种可悲的现象,我们应该反思并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多一些善良和同情,少一些冷漠和麻木。
鲁迅笔下的看客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先生早就批判过中国人的看客心理,可是鲁迅先生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好心的批判,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批判来唤醒那些麻木的看客,唤醒那些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沉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年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心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做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这同样的角色。
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做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
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的门,这是她们之间的一次对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秘地说。
‘再一强,或者所幸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可以说她是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驮上了更重的包袱,而自己却依然以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谈论着,嘲笑着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人。
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
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是更加可悲的。
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表现的冷酷、虚伪和保守。
在得知祥林嫂和婆婆劫走的消息后,他说了两个“可恶”但是都是作为一个看客说的,他并没有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满心想的是自己的利益,祥林嫂被劫是对他们家的冒犯,正因为
如此他感到恼怒,但作为一个封建思想的拥护者,他又认为婆婆劫走儿媳妇是顺乎情理的事,于是接着说了“然而”……这种上层社会的看客是可憎的,无情的。
《药》中同样描写了几位看客的形象,如花白胡子老头,他老于世故,圆滑善谈,精神上是麻木的,思想上是愚昧的,“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他见机行事的这番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革命者的不理解,正如鲁迅所说。
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揭露的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看客,正是有了太多的看客,才有了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这是民族的悲哀!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是赤裸裸的,先生正是要以这种赤裸裸唤醒愚昧麻木的人民,从精神上给他们以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