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 格式:pptx
- 大小:81.54 KB
- 文档页数:6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引言《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酒馆中以卖力相声为生的孔乙己被看客们当作娱乐对象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引发人们对看客这一角色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进行剖析,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看客对于孔乙己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看客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看客的定义。
看客是指那些只观看,不直接参与活动的人群。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随处可见,比如观看比赛的球迷、欣赏音乐会的观众等等,他们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
看客在社会中的出现来源于人们对于娱乐、文化、艺术等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和道德观念。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孔乙己与看客的互动,揭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孔乙己是一个相声演员,他为了生活而在酒馆中卖力地表演,而看客们则是他的观众。
孔乙己的表演通过吸引看客们的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
然而,这种互动背后却存在着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和嘲弄。
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与嘲弄在小说中,看客们常常以孔乙己为娱乐对象,对他进行嘲笑和嘲弄。
他们并不关心孔乙己的真实感受和背景,更多的是将他当作娱乐的对象。
例如,在孔乙己表演时,看客们常常会声称自己听得不明白,随意地打断他的表演,并互相取笑。
这种嘲笑和嘲弄的行为表明了看客对孔乙己的不尊重和漠视。
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鲁迅通过描述看客们的嘲笑和嘲弄,展示了看客对于孔乙己的负面影响。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对于孔乙己的评判和态度往往会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命运。
反思与思考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描绘,我们不禁要反思看客的行为和态度。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是否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表演者的努力和付出呢?看客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故事呢?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看客与孔乙己的关系来思考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歧视现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摘要看客形象在中国社会的进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总有这样或那样围观的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看热闹的人。
他们围观,他们“吃人”,他们是精神世界的施暴者。
在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虽然混沌不清,思想模糊,但是他们作为仆人公的时代和背景的衬托,对仆人公的形象塑造有着极大的作用。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地位,小说中看客形象的塑造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封建社会带来的影响,有国民劣根性的表现,更加反应了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对传统社会的批判态度和深刻认识。
看客形象的研究是我们走进鲁迅,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依据和内容。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选材,看客的心理特征分析,看客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等方面一起走进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充分认识和了解看客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看客形象AbstractOn spectator image of China’s upper and lower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hether it is feudal society or today’s socialist society, there are always such or such onlookers, there is always one way or another to see the lively people. They surround themselves, they eat people, they are the perpetrators of the spiritual world. In Lu Xun’s novels, although the image of the spectator is confused and vague, but they play a role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protagonist as a backdrop to the times and background of the protagonist. The Spectator is a unique artistic image in Lu Xun’s novels, which has an important and profound position in his ideolog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spectator image in the novel contains a lot of information, the influence brought about by feudal societ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inferiority, and more reflects Lu Xun’s life experience and critical attitude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study of spectator image i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content for us to walk into Lu Xun and understand Chinese society. This article will be from Lu Xun’s novels in the selection of spectator imag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tator analysi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ectator’s existence, and so on into the image of the Spectator in Lu Xun’s novels, fully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image of the spectator.Keywords: Lu Xun’s novels; Viewer; Viewer image目录前言 (1)一、形色各异看客形象 (1)(一)统治阶层的看客形象 (2)(二)基层民众的看客形象 (2)二、看客形象的心理特征分析 (2)(一)内心愚昧无知 (3)(二)精神极度空虚 (3)(三)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4)三、鲜亮的文化背景是看客形象形成的根源(一)千年封建文化制度的影响 (4)(二)中国的现实环境的推动 (4)(三)传统文化的现实思考 (5)结论 (5)参考文献 (6)谢辞 (7)前言鲁迅的文学作品对五四以后我国的文学进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600作文示众
鲁迅的文章中常有一些看客,这些看客的形象无一不是冷酷无情、麻不不仁,被黑暗的社会吞噬掉了善心,空留下罪恶。
《孔乙己》中的短衣帮便瞧不起孔乙己,喝酒时总要嘲笑他,把他当做取笑的工具,并常常要揭开孔乙己不愿提起的事,及无法缝合的伤疤,令他颓唐不安,而短衣帮明明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却还是用冷嘲热讽去刺伤孔乙己的心,无情地践踏他的尊严。
酒馆的掌柜呢?哦,他对此漠不关心,时不时也跟着嘲笑几句,谈及孔乙己总是因为想起了他还欠了19钱,这足以看出看客们冷酷无情,唯利是每
在《藤野先生》中,那些看客们是迂腐,麻木不仁。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观看自己同胞被枪毙时,竟都津津有味,拍手叫好,嘴中还呼喊着万岁。
这多么令人感到可悲,内心的愤怒油然而生,这些看客内心还流淌着鲜血吗?不,恐怕早已是坚硬的冰,他们像是大脑不再运转,被人操控似的,没有思想。
在这黑暗的社会下,鲁迅终是弃医从文,因为他知道,只有文字才能唤醒这些迂腐,麻木之人,唤醒国人的爱国之心。
在《药》一文中,看客们更是麻木不仁,幸灾乐祸。
夏瑜讲革命道理,人们听了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听了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如潮水般涌去看热闹,甚至他的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
真是令人可悲,可叹,夏瑜的死并没有在这黑暗社会下掀起一丝波澜,只给无聊的看客增添了饭后讨论的话题。
鲁迅笔下的看客看似是讽刺人们的麻木,可笑,实则反映社会的黑暗。
这提醒我们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要有自己的思想,心中要有温度。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第一篇: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摘要】:“看客”群体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对这些“无物之阵”穷形尽相的描写中,鲁迅寄寓了他深切的国民性批判情感.解读“看客”,解读深藏于其后的文化和心理意蕴.当做戏和看戏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常态时,“看”便具有了悲剧意味.【关键词】看客戏场“吃”与“被吃” 悲剧“看客”非中国独有,在世界文学的长廊中,形形色色的“看客”不胜枚举。
在《红字》中,仰望着海斯特·白兰的看客是沉默甚至于敬畏的;《巴黎圣母院》中,围观伽西莫多的看客是冷漠且残忍的;《檀香刑》里,饶有兴趣地看孙丙受刑的看客们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面无表情、煞有介事。
正如鲁迅所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一切的杀戮与不幸是都可以当成戏剧,可以津津有味地来欣赏的。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便是对中国社会特点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与写照。
人生如戏,那么,在平淡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去看戏或做戏,大概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吧。
一、戏院里的看客《祝福》中的祥林嫂因丧子之痛不停地对人诉说与自责,而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得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在那些“老女人”的眼里,祥林嫂的不幸像是一出苦情戏。
她们“特意寻来”,为的便是看戏。
也许她们也曾有过女性的柔情与悲悯,甚至于也有过类似的不幸,然而这点人道与同情早已被长期坚硬冷酷的底层生活打磨殆尽。
苦得多了,心便 1 [1]冷了、木了,见惯不怪了。
于是,当生命的痛苦与悲哀降临在长满老茧的灵魂上时,便少了那切肤的痛,只剩下无奈的承受或幸免于难的庆幸。
鲁迅笔下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
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木的群众,戏剧的看客。
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当了戏剧的看客。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别的文本背景。
可怕的刑场,恐怖的杀人事件,凶残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写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阿Q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写这类麻木的看客。
阿Q为生计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的出神,他的讲述直使“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
鲁迅在描写阿Q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
《药》和《阿Q正传》两篇小说中,鲁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的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次的悲剧。
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述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
“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
《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
华老栓去买药,临近刑场,看客便飘然而至。
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
”(看客之一)“倒高兴……。
”(看客之二)无形无影,但如影附形。
先声夺人,但神秘莫测。
一上来就揪住了人们的心。
“哼”,似乎是由气生愤而故作鄙弃语,心理趋向颇为隐晦曲折。
“倒高兴”三字则应是赤裸裸地抒发其妒嫉之情了。
在这里,不用描绘形象,那样显得太呆板;也不用添加动作,任何举止行动都是累赘。
仅仅用语言,简短的六七个字,就足以让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这付药,却孰料被华老栓占了先;人人都是看客,其实华老栓也不例外。
在这里,我们看到小说艺术要遵循“优化组合”原则的一个典范,即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如上所述,这两个短语虽然不多,但却很有穿透力和讽刺性。
是对华老栓迷信愚昧的有力延伸和拓展。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前面已至少有两个看客出现,所以此处用一“又”字。
老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杀人(或者来取人血馒头)。
所以他感到吃惊。
有人认为,“又吃一惊”表现了华老栓胆小怯懦的性格,笔者不敢苟同。
“几”,指不定多数。
据情形推测,应该至少三个。
与前两个相比,这三个形诸视觉而非诉诸听觉,侧重肖像与行动,而且注意以点带面。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这种变化,从作家方面分析,是尽量追求小说的艺术性。
从文本世界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有所推移,人物心理也进一步加强。
“样子不甚分明”,客观因素在于天未大亮,主观因素在于为去看杀人而着急赶路,这是关键。
尤其“食物”之比喻,形容见神,入木三分,非画师般的描摹术而不能。
鉴赏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王彦婷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犀利是鲁迅在人们心中的第一印象,为唤醒沉睡的中国人,鲁迅以笔为剑,写下众多文章。
小说在鲁迅的著作中所占比重并不多,但篇篇都是精华,在这些小说中,“看客”的形象尤为突出:有愚昧无知、冷漠麻木的看客,也有空虚无聊的看客,这些看客形貌不一、神色各异,但每一个都是当时愚弱的中国人,就在这样的“看”与“被看”之中形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模式。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看”与“被看”鲁迅曾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看客”是鲁迅对愚弱的国民的定位,在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中,看客形象虽然并不处于核心地位,却反复出现。
可以说,鲁迅的一生并不是平凡、安稳的。
鲁迅年幼时父亲生了病,他就每天去给父亲买药,往返于家、质铺和药店,把衣服或是首饰送到质铺的柜台,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
鲁迅家也终于从小康到了困顿,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也在这个时候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
少年的心总是敏感、自尊的,他厌恶这里的人们,渴望离开。
多次辗转,鲁迅到了日本的一个医学院学医。
一次在课上,老师放映了关于战事的影片。
影片中有许多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这一群人是在看日军将这个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的斩首示众。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就这样,他扔掉了手中的手术刀,拿起了笔去医治中国人。
鲁迅笔下的这些看客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愚昧无知的看客在《狂人日记》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摘要: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鲁迅先生以喜来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无比刺眼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三分,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关注的主流是民族存亡、国民性再造等深广博大的命题。
同时,他也以“中国文化守夜人”(王富仁语)的自觉使命感,时时观察着中国文化界乃至世界文坛的动向。
关键词:鲁迅看客以喜审悲一“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看客,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
他们并非是某单一的社会阶层,其范围包括了三教九流,既有闲散的下层市民,也有留洋求学的学生。
譬如,《藤野先生》中,围观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是中国人,在看到这一录像高呼“万岁”的也不乏中国人。
在《药》中,鲁迅对看客的丑陋嘴脸,有着更深入地描绘:“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到了行刑时,“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经历一回,似乎有点声音,便有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其实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看客的形象,他们未必是在看,也有的在“听”或“交谈”,但那阴暗的心理状态却与看客如出一辙。
像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的人们,在茶馆中冷血的谈论夏瑜的人们,如果不死扣字眼的话,皆可将其归入看客行列之中。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400作文《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吗?他写了很多有趣又有意义的故事。
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他笔下的看客形象。
在鲁迅先生的书里呀,有一种人叫看客。
就像《孔乙己》里,孔乙己被人嘲笑,大家都在旁边看着,指指点点,还笑话他。
这些看客们一点都不关心孔乙己的痛苦,只是觉得好玩。
还有《药》里,革命者被杀害,周围的人也只是麻木地看着,就好像在看一场无关紧要的表演。
他们不明白革命者为什么要牺牲,也不想去明白。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鲁迅爷爷书里的一些特别的人,叫看客。
比如说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叫祥林嫂的可怜阿姨,她命运悲惨,总是和别人诉说自己的不幸。
可是那些看客呢,一开始还听听,后来就不耐烦了,甚至还嘲笑她。
他们没有一点同情心。
再比如,有个人在街上摔倒受伤了,大家围过来,不是赶紧帮忙,而是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也是看客。
我们不要做这样的看客哦,要做善良、热心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就伸出我们的小手。
这样,世界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