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 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 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 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 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 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 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给红色字注音:
寂寥 寥寥无几 彳亍
倾圮 消散
散漫
荫庇 沉淀 漫溯 笙箫
惆怅 颓圮 青荇 榆阴 满载 三年五载
正确读音:
liáo, liáo, pǐ, sàn, yìnbì, diàn
chìchù, chóu chàng, pǐ,
sǎn,
xìng, yīn,
sù, shēngxiāo, zài, zǎi,
雨
巷
戴望舒
思考:
1.谁,在等待什么?
我(抒情主人公) 在等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低沉伤感 充满了愁绪与无奈
油纸伞 雨巷 篱墙 丁香 我 姑娘
神秘、迷蒙、孤独 朦胧、悠长、寂静 颓圮、哀怨、凄清 美丽、高洁、愁怨 愁苦、追求、执着 美好、虚幻、哀愁
背景资料:
戴望舒(1905——1950),浙江余杭县人,现 代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 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 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 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 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
目标
•人们总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呆着,因为大家 按自己的习惯行事时会觉得自在。如果一个人 仅仅是喜欢在出席会议时选择房间里的特定位 置,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作为教师,却总是习惯 站在教室里某个特定的地点,这就有问题了。这 种情况下,距离教师较远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 现课堂纪律问题。多数教师只能照顾到离自己 不远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喜欢后排的 座位呢?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距离教师越远, 就越可以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