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5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32
第一节1~5的认识第一课时1~5的认识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14~16页,练习二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图”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难点是1~5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野生动物园”电脑课件、1~5各数的写法课件、计数器;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共5张数字卡片、计数器若干个(每小组一个)、教科书第16页上的点子图及“做一做”中的实物图片5张。
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教学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图1.创设动画情景。
教师将“野生动物园”图制成电脑课件动态展示:湛蓝的天空一轮红日,漂来4朵白云;一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游玩;一头大象从左边徐徐走来;右边大树旁有2头犀牛在休息,3只羚羊、3只长颈鹿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视野;4只小鸟自由飞翔;草丛中5朵鲜花开放;然后画面定格。
2.数画面中的人和物。
让学生观察以上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或多少只)。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数画面上人和物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3.用1~5各数表示画面中的人和物。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人和物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图中的人或物。
当学生说“1个太阳、1头大象”时,即将“1个太阳、1头大象”图动图移放在主题图下面(如教材所示),并告诉学生,一个太阳、一头大象都用数“1”来表示。
并在大象图下面贴上“1”。
同时让每个学生找出数字卡片“1”,摆放在桌子上。
并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可能有许多答案,如,“有一位老师;一朵蓝色的花;有一只鸟飞向太阳”等。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5的认识》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5的认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5的认识》1一、教学目标1、会数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用l~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
能认读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数含义。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王奶奶家看看吧。
(课件出示课本第14、15页的彩图)王奶奶家的院子里都有些什么呢?快来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并用相同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观察图画,数数,并动手摆圆片) (1)与组内的小朋友交流。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的数量是多少。
你是用几个圆片表示它的数量的?(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看到的事物的数量是多少?(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数量,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评价)(3)小结。
同学们摆出的圆片的数量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1~5。
(板书课题:1~5的认识)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师:你们能根据老师摆出圆片的'个数,从你们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操作情况)组内同学相互评价谁找得正确,请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感知数的顺序。
①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在哪个数字后面?再摆1个是几个?依次感知3、4、5的顺序。
②整体感知1~5的顺序。
a.出示点子图,你们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动手自己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其中用数的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如:0+8=8 9-0=9 4-4=0。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点归纳1.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事物的数量2)1~5各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题型分析:常用于找规律或者插空填数题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书写。
2.比大小、第几、分与合1)比较大小:(1)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2)填“<”,“>”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2)“第几”的含义: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无论第几,表示的物体的个数都是1.区分:第几和有几个的区别,无论第几都只有1个,有几个表示的是物体的数量。
3)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依次分成1和几,2和几……直到分成几和1为止数的分与合的读法:(1)数的分可以读成:一个数可以分成几和几Eg:5可以分成2和3(2)数的合可以读成:几和几可以组成(合成)这个数Eg:2和3组成(合成)53.1~5的加、减法1)加法: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补充:2+3=5这个数学式子,我们可以把它代入到实际例子中,如,小猴原来有2只桃子,又拿到3只桃子,现在总共有5只桃子,需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中的这个“等号”的意义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2)减法: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补充:5-2=3这个数学式子,我们可以把它代入到实际例子中,如,小猴原来有5只桃子,吃掉了2只桃子,现在还剩3只桃子,需要让学生理解减法算式中的这个“等号”的意义是“还剩”、“还有”的意思。
3)加减法计算: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题型分析:(1)实际的看图写数学式子(2)计算题4.0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含义:(1)表示没有(2)表示起点2)有关0的加减法:(1)任何数与0相加或相减都得这个数(2)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为0。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共10课时)第一课时:1-5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4.教学重点:1~5基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写数字和建立数感。
教具、学具准备:围棋棋子教学过程: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板书1~5,进行认读。
1.给学生发围棋子,要求每人发5个,不够的举手要求,发得多还回来。
2.说一个数字,用围棋子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3、收回棋子。
要求学生数数放进去。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棋子,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3、4、5的来源。
)2.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队。
四、开放性活动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4小,可能是几?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
小组活动。
五、学习写数11.这些数你会写吗,谁愿意上来写一写?2.你认为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3.师示范,生学写。
六、小结: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板书设计: 1 2 3 4 5教后记5:这节课创设了一个围棋活动的氛围,让孩子在活动中感悟数量的多少。
尤其是第一个环节,设计让学生观察自己得到的棋子数量,通过数数量的多少思考自己得到的多少,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结束教学时又要求学生数数放回。
整个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本堂课教学的一个亮点,让课堂教学的重要知识点用玩游戏的方式进行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1~5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1~5,掌握其读音和书写;
2.能够正确辨认1~5的数量;
3.通过实际物品进行数量的操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数字1~5;
2.辨认1~5的数量。
教学准备
1.数字卡片1~5;
2.实际小物品(如豆子、小球等);
3.课堂展示PPT。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数字0;
•准备数字卡片1~5,让学生依次辨认并快速说出每个数字的读音。
2. 学习新知(15分钟)
•展示数字卡片1,让学生模仿读音;
•让学生通过实物(如豆子)进行数量的配对,体验1的概念;
•依次介绍数字卡片2~5,让学生学习认识并配对相应数量的实物。
3. 操练与拓展(20分钟)
•让学生自行排队,每人取一个实物,老师呼号数字,学生按照呼号的数字排队;
•小组活动:老师出示一个数字,学生利用实物进行展示相应数量,小组内同学猜数字。
4. 讲评与反馈(10分钟)
•总结1~5的数量及数字;
•提问学生1~5的数码排列,让学生在纸上写出1~5的数字。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数字1~5的认识和数量的概念。
下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1~5的加减法运算。
课后作业
1.活动册上相关练习;
2.观察日常生活中的1~5的数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真正理解1~5的概念。
下节课见!。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
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快速准确地辨认1-5这几个数字;
2.能够运用1-5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3.能够理解1-5之间的数值大小关系。
二、教学重点
1.1-5数字的认知;
2.1-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
1.1-5数字的大小比较;
2.1-5的加减法结合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教学板书;
3.学生教材;
4.教学实物:计数棒、数字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出示数字卡片1-5,让学生看清楚这几个数字,然后进行数字认知练习,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辨认这几个数字。
2. 认识1-5
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1-5这几个数字的认知。
可以利用计数棒,让学生进行数量对应,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3. 1-5的加法运算
老师出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进行1-5的简单加法运算练习,引导学生利用计数棒或其他辅助工具完成加法运算。
4. 1-5的减法运算
同样,老师出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进行1-5的简单减法运算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计数棒或其他辅助工具完成减法运算。
5. 综合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综合练习,结合1-5的认知和加减法运算,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六、课堂作业
在家中完成与课堂练习类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前,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认识数1―5, 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大小;2.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计算;3.能够掌握1―5的加减法口算,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重点】1.数1―5的认识和写法;2.加法和减法的口算;3.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2.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口算。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1―5;2.加减法练习题;3.实物或图片供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操作练习。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察数字卡片1―5, 帮忙读出数字名称。
2.通过比较大小,让学生认识数字1―5的大小顺序。
二、数1―5的认识和写法(10分钟)1.出示数字卡片, 让学生跟着读, 并写在黑板上。
2.让学生自己写下数字1―5,并比较写的正确与否。
三、加法和减法的认识(10分钟)1.出示加法和减法的符号, 并简单解释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操作练习。
四、加法口算(20分钟)1.出示加法口算练习题, 让学生进行口算。
2.学生互相出题,进行随机对答案。
五、减法口算(20分钟)1.出示减法口算练习题, 让学生进行口算。
2.学生互相出题,进行随机对答案。
六、综合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 如: “小明手里有3颗苹果, 他吃掉了1颗, 还剩几颗?”让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答。
2.学生互相出题,进行随机对答案。
七、小结与答疑(15分钟)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
2.解答学生部分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延伸】1.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 巩固所学内容。
2.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以认识和运用数字1―5, 以及加法和减法为主要内容, 既注重了基本概念的学习,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数字1至5。
2.能够掌握1至5的数位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1至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4.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数字1至5的认识。
2.能够准确地进行1至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教学内容1.认识数字1至5的写法及数量。
2.1至5的加法运算。
3.1至5的减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1. 认识数字1至5•让学生通过数课本上的图示和实物理解数字1至5的含义。
•给学生出示写有数字1至5的卡片,让学生辨认并练习写出来。
2. 1至5的加法运算•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理解1至5的加法运算规则。
•给学生出示算术题,让他们进行1至5的加法运算练习。
3. 1至5的减法运算•同样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理解1至5的减法运算规则。
•给学生出示算术题,让他们进行1至5的减法运算练习。
4. 综合练习•给学生出综合性的练习题,要求他们在理解1至5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法运算。
五、教学评估1.日常观察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情况。
2.练习评估:布置小练习进行评估学生对1至5认识和运算的掌握情况。
3.课堂表现评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发现学生对1至5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继续加强课后练习和复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数学一上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1至5的认识和运算。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月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以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
教学建议1.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本教材从学习1~5开始,就注重了对学生良好的数感、符号感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关系符号“>”、“<”、“=”两边的数的大小。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教师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学习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前面提及的4+1=5的算法中,用数的组成来计算4+l =5,是较高水平的算法,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低水平的点数方式上升到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上来。
减法的计算也是如此。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课时安排1.1~5的认识…………………………………………………3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3.0 ……………………………………………………………1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A第1课时教学内容l~5的认识。
(教科书第14~1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l~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l~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1~5基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l~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图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通过情境图“农家小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初步地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并会认l~5这几个数字。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参与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馈实践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3.同桌之间考一考。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数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感知数的顺序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通过亲自摆一摆,让学生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得到的。
)2.整体感知。
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队。
(点子图则让学生整体感知数与数之间的横向联系。
)四、开放性活动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
(2)汇报。
(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利用这个游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
小组活动。
(此活动是为了初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并且让学生体验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第2课时教学内容比多少。
(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挑、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认读1~5各数。
2.排序:(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1.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小猴吃水果”的故事(同时出示教科书第17页主题图)。
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2.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
(猴和桃比)①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②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
(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
(猴和香蕉比)①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②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5)发散思维。
①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②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一)教科书第17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猫和老鼠,谁多谁少,几大于几?(2=2)2.中图:左边有几只海豚,右边有几只小球,谁多谁少,几小于几?(2<3)3.右图:左边有几根苞米,右边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大于几?(5>4)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4.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己先用颜色进行涂抹,然后组内进行比较,教师最后明确答案。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19页第7题,相互评价。
第3课时教学内容第几。
教学目标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次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生交流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星期日,科技展览馆有一个大型展示会,其中,有很多模型是中、小学生设计制作的,你们想去看吗?(想)2.出示排队买票图吴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科技展览馆去,但是在进入科技展览馆之前,先得买票,你们看,展览馆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二、探求新知1.初步感知教师:(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去?你是怎么知道的?(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阿姨和那位叔叔呢?(3)你是怎么知道解放军阿姨排在第4的?(4)请你说一说那位叔叔排在第5的理由。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2)穿连衣裙的阿姨正在排队买票,问:有几个人在排队?小朋友排第几?他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解放军阿姨排在第几呢?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说一说从左数第2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设计意图: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几(板书)“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三、方法应用1.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2.投影出示:教科书第23页练习四第1题:5只小鸟。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3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