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
- 格式:pdf
- 大小:82.69 KB
- 文档页数:2
圆柱齿轮公法线计算公式圆柱齿轮公法线计算公式本文将介绍圆柱齿轮公法线计算所涉及的相关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公法线计算公式在圆柱齿轮设计中,公法线是指两个相邻齿轮齿面接触点连线之间的直线。
公法线计算公式如下:•模数(m)公式:m = π * d / z其中,m表示模数,d表示齿轮直径,z表示齿数。
•齿顶圆直径(d_t)公式:d_t = d + 2m齿顶圆直径用于计算圆柱齿轮的齿面接触。
•插齿深(h_a)公式:h_a = * m插齿深是齿高(齿顶到齿槽底部的距离)的一部分,用于计算齿面接触。
•齿根圆直径(d_f)公式:d_f = d -齿根圆直径用于计算齿面接触。
•齿高(h)公式:h = * m齿高是齿顶到齿底的距离,用于计算齿面接触。
公式应用示例以一个圆柱齿轮系统为例,齿数分别为齿轮1(z1)为20,齿轮2(z2)为30,模数(m)为2。
现在计算这两个齿轮的公法线。
根据上述公式,先计算模数(m):m = π * d / z对于齿轮1,d_1 为(z1 * m):d_1 = z1 * m = 20 * 2 = 40对于齿轮2,d_2 为(z2 * m):d_2 = z2 * m = 30 * 2 = 60根据齿顶圆直径公式,计算齿顶圆直径(d_t):d_t1 = d_1 + 2m = 40 + 2 * 2 = 44d_t2 = d_2 + 2m = 60 + 2 * 2 = 64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得到了齿轮1和齿轮2的齿顶圆直径。
接下来,根据插齿深公式,计算插齿深(h_a):h_a = * m = * 2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齿轮1和齿轮2的插齿深。
再根据齿根圆直径公式,计算齿根圆直径(d_f):d_f1 = d_1 - = 40 - * 2 = 35d_f2 = d_2 - = 60 - * 2 = 55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齿轮1和齿轮2的齿根圆直径。
最后,根据齿高公式,计算齿高(h):h = * m = * 2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齿轮1和齿轮2的齿高。
2016年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人文学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同;在于它以探究人的生存意义和境界为中心,以构建人类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为职志。
狄尔泰认为,人文学术包含了事实、命题、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其中价值判断是最高层次;人文学术除了它的知识以外,它还会包括一种与价值、理想、规则和塑造未来的目标相联系的价值判断和命令系统的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强的人文性,中国传统学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学术,强调学问对于提升人生境界、加强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
此即人文学术研究的重心和目的所在。
孔子理想中的学者所从事者乃“为己”之学。
所谓“为己”,即“因心以会道”,“以美其身”。
马一浮也说:“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
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
学问是要自己证悟,如饮食之于饥饱,全凭自觉,他人替代不得。
”历代儒者正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人文典籍中探寻对“道”的体究、证悟,并将其所得以著述或讲学形式传授给后人,由此薪尽火传,文脉得以延续,学术得以发展。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先是器物,再是制度,然后是学术文化。
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呼吁中一步步向西方学习,企图以学术报国的现代学人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崇拜比西方同行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电子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各式数据库相继开发、完善。
这为人文学术研究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文学者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式,对人文学术研究造成极大冲击,使技术化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所谓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是指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强势渗透下,人文学术研究正在丧失其原初的目的和本质的属性,逐渐沦为外在于人的技术性工序。
虽然人文学术也离不开事实和知识,也有可以用自然科学理念和方法处理的部分和层次,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借用和影响的限度,不能无视人文学术的本质。
测量公法线长度是渐开线圆柱齿轮控制齿厚的常用方法齿轮实际使用中有哪些4个性能要求1)传递运动的准确性(2)运转的平稳性(3)载荷分布的均匀性(4)传动侧隙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如下:W=cos(a)*m*[pi*(k-0.5)+z*inv(a)]+2*x*m*sin(a)inv(a)是渐开线函数,k是跨齿数。
由于变位后模数、齿数、压力角均不变,而跨齿数K值也因总齿数已确定,剩下的能影响W值的只有变位系数。
由此可知变位系数与公法线长度是有确关系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如果你有一个已知变位系数的齿轮,那么便可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公法线长度进行测量。
相反如果已知公法线长度就能计算出变位系数。
其它更多参数的计算可以参考《机械设计手册》。
本人正在开发这方面换算的软件,公法线长度、变位系数和跨棒距之间可以互相换算。
需要的话可以联系我,为你定制一个。
1、选择测帽:测量时被测物体与测帽间的接触面必须最小,即近于点或线接触。
因此在测量平面时,须使用球面测帽,测量柱面时宜采用刀刃形或平面测帽,对球形物体则应采用平面测帽。
2、工作台的选择与校正:工作台分平面工作台和槽面工作台,其选择原则与测帽的要求相同。
对于可调整工作台,为保证测杆与工作台面垂直,测量前必须进行校正。
先选择一与被测工件尺寸相同的量块大致放在工作台的中央,光学计管换上最大直径的平面测帽,使测帽平面的1/4与量块接触。
调整仪器至目镜中看到分划板刻度为止。
然后旋动工作台调节螺丝,使其前后移动,并从目镜中观看分划板示值的变化,若在测帽平面的四个位置的读数变化小于1/5格分度值,则表示工作台的校正已完成。
3、调整反射镜,并缓慢地拨动测帽提升杠杆,从目镜中能看到标尺影象,若此影象不清楚可调整目镜视度环。
4、松开横臂紧固螺钉,调整手柄,使光管上升至最高位置后固紧螺钉。
5、按被测零件的基本尺寸组合所需量块尺寸。
一般是从所需尺寸的未位数开始选择,将选好的量块用汽油棉花擦去表面防锈油,并用绒布擦净.用少许压力将两量块工作面相互研合。
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变位系数、公法线长度、齿厚、最小法向侧隙的计算1,直齿圆柱齿轮变位系数计算:Case1:a,此处例子仅计算用齿条型刀具加工时的情况(插齿刀加工见相关手册公式):小结:由此可知本例选取的齿数在不变位的情况也不会产生根切现象。
b,根据下图选择大小齿轮的变位系数和x∑。
本例在P6-P7区间取值。
即齿根及齿面承载能力较高区,进行选择。
因大小齿轮的齿数和为18+19=37。
所以本例选择的变位系数和x∑=0.8。
本例我们的两个齿轮在工作时属于减速运动,所以按减速运动的变位系数分配线图,进行2个齿轮的变位系数的选择。
先按(z1+z1)/2=18.5,作为横坐标,做一条垂线(图中蓝色的线),再按x∑/2=0.4,作为纵坐标,做一条水平线(图中橙色的线),接着沿着L线的趋势,穿过上面2条线的交点做一条射线(图中红色的线)最后按大小齿轮的齿数做相应的垂线(图中紫色的线),即得到需要的各自变位系数。
最后我们选择的变位系数即为:小齿轮x1=0.42,大齿轮x2=0.38。
【基本保障其和与之前x ∑一致,即可】。
c,验算变位后的齿顶厚度:注:一般要求齿顶厚Sa≥0.25m;对于表面淬火的齿轮要求Sa≥0.4m下表中的da的计算见后面的计算表格中的计算公式(因为当齿轮变位后,齿顶圆的计算和未变位齿轮的计算稍有差别-涉及到变位系数和中心距变位系数。
)。
分度圆直径db mm 73.8 77.9齿轮的齿顶圆直径da mm 83.027 86.799齿轮的齿顶压力角αa °27.27 26.17中间值invα0.0215 0.0215中间值invαa 0.0587 0.0347齿顶厚Sα 5.77 7.47判断值0.25m 1.025 1.025判断值0.4m 1.64 1.64小结:计算发现变位后的齿轮齿顶厚满足设计需求。
根据上面确定的变位系数,计算齿轮的中心距变位系数和节圆直径、齿根圆直径、齿顶圆直径。
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根据几何学原理,公法线为一个点到直线或曲线的垂直线段。
因此,公法线长度的计算取决于所给直线或曲线的方程形式。
对于直线:假设直线的方程为 y = mx + c,其中 m 是直线的斜率,c 是直线与y 轴的交点。
公法线的斜率是直线斜率的负倒数,即-1/m。
因此,公法线的方程为y=(-1/m)x+c',其中c'是公法线与y轴的交点。
将两个方程相减,得到两条直线的交点为(x*,y*),其中x*=(c'-c)/(m-1/m),y*=m*x*+c。
然后,求解从交点到给定直线的垂直距离作为公法线的长度,即根据勾股定理计算((x*-x)^2+(y*-y)^2)^(1/2)。
对于曲线:假设曲线的方程为f(x)=y,其中f(x)是给定的曲线函数。
公法线的斜率是f'(x)的负倒数,即-1/f'(x)。
因此,公法线的方程为y=(-1/f'(x))*x+c',其中c'是公法线与y轴的交点。
求解方程f'(x)=(-1/f'(x))*x+c',得到两条曲线的交点为(x*,y*)。
然后,求解交点到给定曲线的垂直距离作为公法线的长度,即根据勾股定理计算((x*-x)^2+(y*-y)^2)^(1/2)。
需要注意的是,曲线的方程可能是复杂的,求解其斜率和交点可能需要使用微积分等高级数学方法。
以上是计算公法线长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对于具体的直线或曲线方程形式,需要根据方程的具体形式进行相应的数学推导和计算。
总结起来1.根据所给直线或曲线方程,计算出其斜率和与y轴的交点。
2.根据斜率的负倒数,得到公法线的方程。
3.求解公法线方程与原方程的交点坐标。
4.根据交点坐标和原点坐标,计算出公法线的长度(即垂直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复杂的曲线方程,计算公法线长度可能需要使用高级数学方法,并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
因此,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公式需要根据曲线的具体形式进行推导和计算。
公法线计算程序
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W=Wh+p/tan(Bp)。
其中W为公法线长度,Wh为齿高,p为跨测齿数,Bp为压力角。
以下是具体步骤:
1.将已知参数带入公式,可以得到另一个齿轮的模数。
2.利用双齿轮啮合传动的特点,可以得出新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基圆直径、
中心距。
3.最后用标准值来计算其啮合的最大及最小宽度,并用和差模宽与平均模宽
之比来判断新齿轮的优劣。
在程序实现方面,一般可以通过使用C语言或Python语言来实现公法线计算。
需要调用相关的数学库,例如数学库或者numpy等。
这些库提供了一系列函数,如sin()、cos()、tan()等,以处理角度和进行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考虑舍入误差的问题,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误差控制和计算结果的输出。
渐开线花键键公法线和跨棒距的计算渐开线花键键公法线(Helical Gear Pitch Line)和跨棒距(Root Distance)是花键键的两个主要参数,它们决定了花键键的性能及工作情况。
在计算渐开线花键键公法线和跨棒距时,应该充分考虑花键键的角度及合齿参数等因素,这不仅有利于获得更加准确的参数,也是对花键键质量和性能的保证。
一、渐开线花键键公法线
公法线(P)=√(Mx2+My2+2×Mx×My×cosα)
其中,Mx为横向距离,即任意两齿根间横向的距离,单位:mm;My 为斜向距离,即任意两齿根之间斜向的距离,单位:mm;α为立体角,即任意两齿根之间的立体角度,单位:°。
二、跨棒距
跨棒距是指任意两齿根间的垂直距离,也可称之为横切面距离或根部距离。
由于花键键的公法线和跨棒距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跨棒距的计算也不可忽视。
一般情况下,跨棒距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