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美术课件会亮的玩具
- 格式:pdf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20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5课会亮的玩具》教案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第15课会亮的玩具》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制作会亮的玩具,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电子制作原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会亮的玩具的制作方法,如简单的LED灯玩具、闪光灯玩具等。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对电子制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电路连接、电子元件的使用等环节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电子制作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电子制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会亮玩具的制作过程。
2.针对重难点,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过程。
2.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电子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制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制作材料(如LED灯、电池、导线等)。
2.制作工具:剪刀、剥线钳、螺丝刀等。
3.安全用品:绝缘胶带、防护手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会亮的玩具,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会亮?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电子制作原理,如电路连接、电流流动等,让学生对制作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会亮玩具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制作会亮玩具,教师巡回指导。
第15课:会亮的玩具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原理。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出能够发光的玩具。
3. 通过制作发光玩具的实践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阐释灯泡发光的科学原理,并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废弃物品结合电路知识设计并制作出发光玩具的设计图和实物模型。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灯泡发光原理和各种光源,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材料,创新制作出发光玩具。
课前准备:1. 学生需通过自学、网络查询或向专业人士请教,掌握交流灯泡发光的电路基础知识。
2. 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可用于制作发光玩具的材料,如废旧饮料瓶、塑料盒、电池、电线、胶布、弹簧、绳子、铁丝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电路与光源制作)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节干电池、一小节电线、一个小灯泡和胶布等实验器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索如何使小灯泡发光,以此引入课程主题。
(教师可以先示范,再请学生尝试操作)二、课堂教学1. 引导阶段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探究灯泡、电线、开关等的工作原理。
随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学原理制作发光玩具的内芯部分。
2. 发展阶段在完成内芯制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探索多种光源制作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光源与玩具整体设计相结合,形成有创意的发光玩具概念。
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光源制作的重要性。
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更多材料,结合光源设计有创意的科学小玩具。
第二课时(设计构思与设计稿制作)一、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光源制作知识,为本节课的设计构思做铺垫。
二、课堂教学21. 发展阶段学生根据已有材料,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完善设计。
学生分组制作设计图稿,包括实物图、原理图、材料分析等。
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确保设计稿的质量和可行性。
3. 学生设计稿展示与互评展示学生典型设计稿,进行互评。
邀请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5课会亮的玩具》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第15课会亮的玩具》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以及如何将电路应用到玩具制作中,使玩具具有发光功能。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手工制作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电路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电路连接方法,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独特的发光玩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电路知识创作玩具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将电路应用到玩具制作中。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出独特的发光玩具。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制作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电路连接方法和制作技巧。
2.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分享制作经验和创意。
3.启发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图片素材。
2.制作发光玩具所需材料: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等。
3.剪刀、胶水、画笔、颜料等绘画和手工制作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有趣的发光玩具,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和演示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以及如何将电路应用到玩具制作中。
引导学生了解电路原理,并为接下来的制作环节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分组进行发光玩具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人教版美术课教案授课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15课《会亮的玩具》授课班级:指导教师:授课教师:学校:第15课《会亮的玩具》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用电发光的原理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组合加工成会亮的玩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会亮的玩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了解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进行灯泡发光原理的解说,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结合灯泡发光原理的电路知识制作“会亮的玩具”的设计图和实物模型。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灯泡发光原理及各种发光源,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出有趣独特的会亮的玩具。
【教学策略】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创造性、科技性于一体的美术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
是学生从初步了解发电发光的原理到利用身边各种废旧材料组合加工成会亮的玩具的制作过程。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新课改的精神本课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索发现——欣赏分析——设计体验——尝试制作——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中了解其制作原理方法,从而制作出一件精美独特的会亮的玩具作品。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看书、上网、向家长或科学老师等请教,了解交流灯泡发光的电路原理。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用来制作发光的材料及玩具外观的废旧材料,如饮料瓶、塑料盒、电池、电线、胶布、弹簧、绳子、铁丝线等等。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课前准备习惯。
(二)导入新课1.启发式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带来了这么多材料,你觉得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吗?(出示:一节干电池,一小节电线,一个小灯泡,胶布)OK,同学们,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吗?(师生共同探讨,并进行尝试,也可以请学生现场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课题——《会亮的玩具》备注:结合科学课的知识,将电线的一端绕在小灯泡的线圈上固定好,另一端则用胶布固定在干电池的负极,这时只要将小灯泡接触到干电池的正极,小灯泡即会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