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3)
- 格式:doc
- 大小:297.29 KB
- 文档页数:9
2014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木兰诗》时,教师提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现了互文现象,为加深同学们对这一文言现象的认识,举出几个例子,以下哪一项不适合作为互文的例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介绍了其他有关秋天的诗词,下列诗词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李白《赠庐司户》(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B.李欣《望秦川》(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C.王驾《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D.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3、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颗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在备《苏州园林》这课时,教师灵光一现,心想何不将本文与《故宫博物院》进行比较阅读,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些更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让他们学习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写法。
在课堂上教师对二者进行比较后写下如下文字:“一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一是皇家理事生活的宫室殿堂;一个面积小,力求于浅处造深意,一个规模惊人,似‘非壮无以重威’;一个是景中造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一个是大致相同的建筑不断重复,在同中求异。
”这段文字展示后,学生们跃跃欲试,于是教师要求学生也进行练习,下面是学生们的比较练习:生:一个崇尚自然朴素,强调诗情画意;一个尽显皇家威仪,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礼制。
生:一是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足每一寸园地,一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庭一院一片新景;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严格均衡对称;一个用假山池沼花木等创生意盎然之理想境界,一个以汉白玉栏杆雕狮等添琼楼仙阙之非凡气象;一个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凉感,一个使用彩绘,增建筑活泼和生趣;一个如文人花鸟画,生动灵巧,一个像中国画长卷,美不胜收。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201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精选(初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3分。
共45分)1.教学XXX《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A.XXX《芦花荡》B.XXX《我爱这土地》C.XXX《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D.XXX《土地的誓言》2.教学XXX《鹿柴》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学过的五言绝句,下列不合适的是()。
A.XXX《登鹳雀楼》B.XXX《凉州词》C.XXX《夏日绝句》D.XXX《塞下曲》3.设计《乡愁》教学方案时,教师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挖掘本诗“美点”的方法,正确的是()。
A.利用海峡两岸山水的自然之美反衬诗歌情感的凄美B.抓住夸张手法探讨诗人内心隐藏的多年企盼C.经由过程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D.体会诗歌节奏,品味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乡愁4.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古今异义阋”的用法,下列不合适的是()。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XXX,XXX(《爱莲说》)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D.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5.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词语的变谪问题,指点学生正确发音,以下可以作为案例利用的是()。
A.洗手一般B.朋友异同C.统一五个D.今年六天6.《纪念XXX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后练题是“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XXX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对该练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B.提高学生概括文本大意的本领C.增长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D.通过朗读和背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7.某教师在九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多彩的戏曲世界”展开阅读。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2014年下半年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总题数:15,分数:45.00)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下列课堂笔记,其中无误的是()。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D.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A项“三曹”:曹操、曹植、曹丕;B项“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C项“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故选择D 选项。
2.教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打算向学生推荐其他咏史诗,下列诗歌适合的是()。
A.杜牧《赤壁》√B.杜甫《春望》C.文天祥《过零丁洋》D.曹操《观沧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中的诗歌主题。
B、C两项的诗歌是爱国诗,表达爱国之情。
D项为抒情诗,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故选择A选项。
3.导读《朝花夕拾》时,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选自该散文集的课文,下列不正确的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社戏》√C.《藤野先生》D.《阿长与(山海经)》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中的作品出处。
《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故选择B选项。
4.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人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A.《骆驼祥子》B.《格列佛游记》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威尼斯商人》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主题。
A项《骆驼祥子》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项《格列佛游记》通过格列佛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及答案(共3套)目录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及答案(1) (2)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1) (2)一、单项选择题 (2)二、辨析题 (7)三、简答题 (7)四、材料分析题 (7)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答案(1) (8)一、单项选择题 (8)二、辨析题 (9)三、简答题 (9)四、材料分析题 (12)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及答案(2) (13)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2) (13)一、单项选择题 (13)二、辨析题 (18)三、简答题 (18)四、材料分析题 (18)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答案(2) (19)一、单项选择题 (19)二、辨析题 (20)三、简答题 (21)四、材料分析题 (22)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及答案(3) (24)一、单项选择题 (24)二、辨析题 (29)三、简答题 (30)四、材料分析题 (31)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及答案(1)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5.()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6.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2014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在公开课上,老师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出现了下列四种情况,不属于教师精心安排的是()。
A.教师领读课文时不断走动,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听见B.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家乡冬天的景色C.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同学们播放济南冬天的美丽图片D.学生在教师讲解完课文之后,生发出想看到济南美丽冬天的愿望2、学完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后,同学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越发地热爱大自然中的各种物种。
教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请大家为保护大自然的物种,设计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
这属于下列哪个系列的教学?()A.口语交际教学B.阅读教学C.写作教学D.综合性学习3、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列举了苏轼的其他豪放词,建议学生比较阅读。
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B.《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C.《沁园春?孤馆灯青》D.《满庭芳?蜗角虚名》4、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为了让学生领略西湖的美景,教师又补充了一些描写西湖的诗歌,下列选项中不合适的是()。
A.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D.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5、讲解小说语言时,老师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和语言的关系,让大家从小说中找一两句人物的代表语言,并注明出处。
下列是学生的作业,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B.“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2014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老师重点强调了“腰白玉之环”的“腰”是名词作动词,指在腰上佩戴。
然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同样用法的词语,下列语句没有含同类用法的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以光先帝遗德C.吾妻之美我者D.一狼洞其中2、教师讲解《望岳》时,说道这是“诗圣”杜甫的诗,为了扩展学生的文学常识,鼓励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其他一些诗人的称号,以下是学生举的例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诗鬼”李贺B.“诗仙”李白C.“五言长城”王维D.“七绝圣手”王昌龄3、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实词“病”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子疾病,子路请祷(重病,病重)B.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疲劳,劳累)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担忧,担心)D.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不顺利,窘困)4、《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曹禺用高超的技巧,将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和下层社会的饥寒交迫同时展现在舞台上,《日出》中的人物虽然不多,但是学生很容易将其与其他话剧人物弄混淆,下列选项中,不是这出剧中的人物是()。
A.四凤B.陈白露C.李石清D.黄省三5、初中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为此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归纳总结“穷”的意义,下列作业中有错误的是()。
A.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也(到尽头)B.复前行,欲穷其林(困厄、处境艰难)C.振困穷,补不足(生活困难)D.不忍穷竟其事(穷究,追究到底)6、下列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7~9年级阅读目标与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C.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D.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解析)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年代及主题思想。
A项孙犁的《芦花荡》,B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D项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都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C选项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流露出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但本文的主题更侧重于强调毫不放弃的精神。
故选择C选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绝句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绝句,中国诗体,是近体诗的一类。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
也偶有六绝。
A选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C选项李清照的《夏日绝句》,D选项卢纶的《塞下曲》都是五言绝句。
B选项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很显然是一首七言绝句。
故选择B选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审美教育的具体运用。
审美教育有两层含义: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本诗没有体现}}J反衬。
故A项不选;B、C选项都是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阐述,D选项从诗歌的建筑美、语言美等审美角度展开,故选择D选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词义的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同,即古今异义。
A选项“中间”的古意是“其中夹杂着”,“中”是“中间”之意,“间”则是“夹杂”的意思,这是两个词;而“中间”如今的意思为“在……中”,表示方位。
C选项有两处出现古今异义。
第一处,“肉食者”的古意是指当权的达官贵臣,今意则是吃肉的人或动物。
第二处,“间”在文中是“参与”的意思;现在则表示“房间、缝隙”等多种意思。
D选项“垄断”在题中,是两个词。
“垄”为通假字,通“垅”,意为山脉。
2014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卷(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夸父逐日》后,同学们对《山海经》这一富于神话传说的古老奇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推荐其中一些故事让大家课后去阅读。
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A.精卫填海B.女娲补天C.大禹治水D.哪吒闹海2、以下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相关描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B.工具性与趣味性的统一C.趣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D.趣味性与创造性的统一3、以下是某教师关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的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以“一字师”的故事导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B.该生的回答说出了自己比较直观的感受C.教师首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评价,然后又循循善诱,进行启发D.前面都是在分析“数”和“一”的区别,此时突然又插入韩愈的诗句,影响了课堂的连贯性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生识字与写字有如下的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
A.2500B.3500C.4500D.55005、《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最后使齐国变得愈发强大。
学生在学习我国古代典籍中的选文时,经常会弄错出处。
比如某教师布置的这篇课文的练习题中,要求学生填写课文出处,结果出现了很多答案,其中正确的应该是()。
A.《左传》B.《世说新语》C.《战国策》D.《史记》6、教学《邹总讽齐王纳谏》,教师讲解“忌不自信”一句出现了宾语前置现象,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沛公安在B.夫晋,何厌之有C.臆!微斯人吾谁与归D.皆营未尝有7、鲁迅是现代最富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很多作品都被收进小学、中学课本,学生虽然从小就学习鲁迅的文章,但是对很多文章的出处并不了解,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哪本著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词语的注音完全正确?A. 管中窥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B. 天下无敌(tiān xià wú dí)C. 作茧自缚(zuò jiǎn zì fù)D. 念念有词(niàn niàn yǒu cí)2.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三省”是指什么?A. 每天都要思考自己的行为B. 每天都要进行三次自我检查C. 每天都要向他人请教D. 每天都要三餐均衡3. 下列哪个成语与“坐井观天”意思相反?A. 独善其身B. 逆水行舟C. 井底之蛙D. 不可救药4. 下列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个不同?A. 赐予B. 赋予C. 授予D. 给予5.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哪一部属于小说?A. 《红楼梦》B. 《水浒传》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答案:1. A2. A3. C4. D5. A二、简答题1. 简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供范文和写作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范文,让他们学习范文的结构、语言运用等,同时给予详细的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写作思路和提高写作技巧。
- 组织写作训练:教师可以组织课堂上的写作训练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练习,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 提供反馈和修改指导:教师在学生完成作文后,及时提供具体的反馈和修改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学会自我修改和提升。
- 鼓励多样性表达:教师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发挥创造力,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能力。
2. 请简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位具有神通广大的猴子精,他的形象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聪明机智:孙悟空具有非常高的智慧和聪明才智,经常能够随机应变,解决各种困难和危机,为师徒四人解决重重难关。
2014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教师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
”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
他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作()。
A.“开门见山”导入法B.“巧设悬念”导入法C.“联系旧知”导入法D.“直观演示”导入法2、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导语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B.总结学生的发言,并适时导人新课,衔接自然C.将课前预习与课内听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D.让学生听完录音后总结课文主旨,是一种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有效方式3、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给你的印象最深?”一个学生回答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对这位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进行正面评价,而是说“下面我们看看课文的第一段写了什么”,接着又回到串讲的老路。
对以上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这个学生很聪明,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句B.如果教师因势利导,以这个句子为切人点,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将会迎刃而解C.如果教师给予正确评价和反馈,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认识也可能上一个台阶D.教师不应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否则将会失去教学主动性,必要的时候要拉回学生的思维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的特点?()A.前瞻性B.实践性C.自主性D.综合性5、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词“动词使动用法”的现象。
下列诗句没有包含“动词使动用法”的是()。
A.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B.直可惊天地,泣鬼神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D.中军置酒饮归客6、学习完论语》之后,教师提出“结合你身边一些人的实际情况,说明你是否同意‘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说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对这一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
A.在阅读教学中加入表达环节,激发学生思考B.这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将古代经典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理念C.开放型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D.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实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7、阅读《陈涉世家》的教学反思(节选),按妻求答题。
教学中我让学生读、译、议、评。
特别是在后两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着实感到兴奋和激动。
比如在讨论陈涉的性格特征时,学生先是从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了解了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讨论中,一个学生说“他目光短浅,这也预示着他日后的失败”,我很惊奇,便让他说说理由。
他回答说:“‘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一心只想着个人的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一旦目标达到,他就会沉迷下去,终究会无所作为的。
”他还结合陈涉最后的失败加以印正,令大家极为信服,我也给予了肯定与赞赏。
反思现实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学生和教师自己的特点,立足课堂,认真践行新课程的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学必能El渐长进,师生都会受益无穷。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生的回答体现出其创新精神B.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教材解说者的角色C.学生的回答展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出现D.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特点与想法,也是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8、阅读下面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既然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总结汇报,那教师导人就比较多余,可以直接进入学生小组活动B.第一组同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本组搜集整合的孔孟的生平、主要经历等资料,材料充实,思路清晰,特别是持孔孟画像上台讲述的做法形象而有创意。
C.这组所搜集的资料时空跨度大,又散见于各处,做起来有难度,但群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组同学展示的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D.教师总结收获,肯定了学生的能力和努力,能够激发他们更加上进,并且针对学习布置了写作任务,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9、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文意,最后板书这篇课文的结构:开篇寄思一一往事回忆——结尾怀念。
这时候有学生举手,提出既然课文题目是背影,那么可以以背影为线索,归纳为“不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
对这位学生的发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的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并不是唯一答案,对文意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B.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以培养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C.文意归纳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以D.当课堂发生类似情况,教师要予以正确指引,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理解10、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学生根据预习对作者进行了简要介绍,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B.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C.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理想主义小说家之一D.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 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B.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C.保证完成教学任务D.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12、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实词“乘”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乘彼堍垣,以望复关(登,升)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坐)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因为)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顺着)13、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学生根据要求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了翻译,请找出其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朝服衣冠服:衣服B.明日徐公来明日:第二天C.窥镜而自视窥镜:照镜子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14、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它广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对于上网的利弊,你是怎样看待的?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就是一个字:“好!”生:我觉得学生上网坏处多。
生:学生上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生:我觉得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师: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大家觉得可以吗?生:好!师: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A、B两组,A组为正方(赞成上网),B组为反方(反对上网)。
我请正方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他同学作补充。
生:我赞成同学们上网。
上网可以从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可以查到所需资科,可以练习打字,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知识。
生:可以看到最新的消息,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生:可以交好多朋友,跟他们聊天,得到许多乐趣。
生:可以做游戏、画画、看卡通片、偶像剧、电影……生:还可以购物、找工作。
生:当你烦恼的时候,有人讲故事、讲笑话给你听,逗你开心。
师:看到A组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B组同学有点坐不住了。
现在我们请B组同学也发表自已的看法。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不合适。
因为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同学们很容易受有害信息的影响。
有的同学会沉迷于网上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信息。
生:上网容易上瘾,影响学习。
生:同学们年纪小,单纯幼稚,很容易上当受骗。
生:上网浪费时间太多,还浪费钱。
生:电脑的荧光屏有辐射,对身体有害,对视力有害。
生:上网会带坏人。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到底谁是谁非,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下面进行自由辩论。
先请A组同学开始。
师: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精彩,语言犀利,针锋相对,探讨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反双方的观点都有道理。
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因而学生上网有利也有弊。
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利大于弊;而对于另外一些人,也许是弊大于利。
目前学生上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的同学上网出了问题而全盘否定这一科技成果。
我们应在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指导下有计划地安排好土网的时间,合理作息,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的诱惑,保持自己纯洁健康的心灵不受玷污。
我们要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永远保持高洁的形象,做一个新时代名副其实的真“君子”。
关于以上教学实录,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A.学生在这堂课中处于主导地位B.这堂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讲解式教学”中走出来,实现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变C.学生围绕主题,辩论语言犀利,针锋相对,有深度有广度D.本教学片段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5、阅读《陈涉世家》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导入贴合文意,更能活跃课堂气氛B.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且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中,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课堂掌控能力C.由历史规律发散开来,帮助学生积累人文修养,发展发散思维D.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正面评价,相反予以批评,引发了其他同学的笑声,这样不利于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25分。
共65分)16、阅读材料。
完成第16-18题。
沁园春?雪(1936年2月)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文导语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登高望远,诗兴勃发。
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单元导语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志。
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