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政道路养护设计导则(A4小三)
- 格式:doc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33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鲁政发[2001]67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3.25•【字号】青政发[2002]28号•【施行日期】2002.03.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鲁政发[2001]67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青政发[2002]28号)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近年来,我市的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贯彻国发[2001]20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鲁政发[2001]67号),进一步做好我市城市绿化工作,现结合我市实际,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城市绿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全市城市绿化工作的目标是:到2005年,全市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四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以上,初步达到生态城市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城市绿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浮山、太平山、老虎山生态山林建设,完成丁家庄南山、双山、双山南岭、洪山坡、水清沟东山、牛毛山、坊子街山、坛顶山、烟墩山、金家岭等山头公园的建设整治;流经市区的海泊河、李村河和张村河中下游两侧要建成10米以上宽的绿化带,其上游两侧要建成30米以上宽的绿化带;按照500米左右的“绿地服务半径”,通过规划建绿,在城市中心区建设一批游园、广场;加快铁路、公路两侧及河岸、海岸的绿化带建设,在城市和郊区交界处,建设30米以上的绿化隔离带;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以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达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的标准,居住区和庭院绿化达标率要达到90%;搞好现有公园的配套改造,并新建一批有特色的生态公园;同时要加快苗圃等生产绿地基础建设,初步形成各类绿地合理配置,城郊一体的城市绿化体系。
市政道路养护工作标准I总则为加强城镇道路的养护工作,保持道路设施的功能,统一技术标准、提高城镇道路的服务水平,保证道路完好和安全运行,使城镇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的城镇道路的养护。
城镇道路中的桥梁养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 99的规定。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基本规定、一般规定、路基养护、路面养护、人行道养护、掘路修复、道路附属设施的养护、养护状况的评定、养护工程的检查与验收、养护作业安全防护。
Ⅱ基本规定一、城镇道路的养护应包括道路设施的检测评定、养护工程和档案资料。
道路设施应包括车行道、人行道、路基、停车场、广场、分隔带及其他附属设施。
二、城镇道路应根据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类别和技术状况进行养护和评价。
三、根据各类道路在城镇中的重要性,宜将城镇道路分为下列三个养护等级:Ⅰ等养护的城镇道路: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支路中的广场、商业繁华街道、重要生产区、外事活动及游览路线;Ⅱ等养护的城镇道路:次干路及支路中的商业街道、步行街、区间联络线、重点地区或重点企事业所在地;Ⅲ等养护的城镇道路:支路、社区及工业区的连接主次干路的支路。
四、城镇道路的技术状况评价应分为四级:A——优级、B——良好、C——合格、D——不合格。
五、城镇道路应根据不同的技术状况进行预防性养护工作,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恢复磨耗层的功能、提高抗滑能力、早期出现的裂缝处理等。
六、城镇道路养护工程应根据其工程性质、技术状况、工程规模、工程量等内容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工程、大修工程和改扩建工程四类。
并可按下列规定划分:1 保养小修——为保持道路功能和设施完好所进行的日常保养。
对路面轻微损坏的零星修补,其工程数量不宜大于400m2。
2 中修工程——对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进行定期的维修工程。
以恢复道路原有技术状况,其工程数量宜大于400 m2,且不宜超过8000 m2。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设施(道路、桥梁)养护维修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设施(道路、桥梁)养护维修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发布时间 : 2011年09月08日【大中小】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市政设施维修工程质量管理,切实提高设施维修质量,保障市政设施完好、安全和畅通,根据有关规定,现将《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设施(道路、桥梁)养护维修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八日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设施(道路、桥梁)养护维修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强化本市市政设施维修工程质量管理,切实提高设施维修质量,保障道路畅通和桥梁正常安全运行,根据建设部《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城市道路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山东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青岛市市政设施养护维修工程管理标准》、《青岛市城市道路掘路及修复技术规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以下统称四区)范围内的市政设施(道路、桥梁)养护维修工程的质量管理适用本办法。
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和各县级市的市政设施(道路、桥梁)养护维修工程质量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养护维修工程根据工程性质、技术状况、工程规模、工程量等内容分为小修工程、中修工程、大修工程,具体标准为:(一)道路小修工程:为保持道路功能和设施完好所进行的日常保养,对路面损坏的局部挖补,工作量不超过5000平方米;道路中修工程:对一般性磨耗和道路局部损坏进行的维修工程。
以恢复道路原有技术状况,工作量超过5000平方米小于8000平方米;(二)桥梁小修工程:桥梁进行日常维护和小修作业;桥梁中修工程:对桥梁的一般性损坏进行修理,恢复其原有的技术水平和标准。
超过以上工程范围的为大修工程。
第四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负责养护维修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对违反工程质量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青岛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青岛市市政设施养护维修技术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建设委员会•【公布日期】2009.01.09•【字号】•【施行日期】2009.0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青岛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青岛市市政设施养护维修技术标准》的通知各区、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部2006年公布的《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我们对《青岛市市政设施养护维修技术标准》进行了相应修订,现印发你们,望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青岛市市政设施养护维修技术标准为加强城市道路养护技术管理,全面推进市政设施养护维修作业的科学性、规范性,逐步提高市政养护维修的质量水平,根据新颁布(修订)的国家行业标准,结合青岛市本地特点制定本标准。
一、适用范围1、城市道路小修保养为保持道路功能和设施完好所进行的日常保养,对路面轻微损坏的零星挖补,工作量不超过400平方米;2、城市道路中修工程对一般性磨耗和局部损坏进行的定期的维修工程,以恢复道路原有技术状况,工作量超过400平方米小于8000平方米;3、桥梁小修保养对管辖范围内的城市桥梁进行日常维护和小修作业;4、桥梁中修工程对城市桥梁的一般性损坏进行修理,恢复其原有的技术水平和标准。
二、制定依据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CJJ 36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99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JGJ 5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TJ 075 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青岛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办法》《青岛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城市道路养护维修服务质量要求》。
三、病害与缺陷界定注:沥青类、水泥类人行道病害与同类型车行道相同。
4、路基(边坡、护坡、挡墙)、土路肩6、其它附属设施四、维修质量要求1、养护维修责任单位应对市政设施进行巡视检查。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办法(2017修正)【发布部门】青岛市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12.01【实施日期】2017.12.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青岛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办法(1990年7月20日青岛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1990年8月30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1990年9月1日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1994年10月12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1994年9月24日青岛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青岛市环境噪声管理规定〉等十九件地方性法规适用范围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1997年8月16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的1997年7月24日青岛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青岛市环境噪声管理规定〉等十件地方性法规行政处罚条款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01年8月18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的2001年7月19日青岛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青岛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九件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04年5月27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的2004年5月11日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青岛市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等十九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正根据2010年11月25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的2010年10月29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五次修正根据2017年10月27日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青岛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十二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六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发挥市政工程设施效能,保障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0.14•【字号】青政办发[2008]57号•【施行日期】2008.10.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通知(青政办发〔2008〕57号)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十月十四日青岛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绿线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各类绿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林地)范围的控制线。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域内城市绿线的划定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规划、园林绿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市绿线的划定和监督管理工作。
财政、发改、国土资源、建设、市政、城管执法、交通、林业、水利、环保、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市绿线的划定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划定的城市绿线由园林绿化、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登记造册。
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六条下列区域应当划定城市绿线:(一)规划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二)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河流、湖泊、水塘、湿地、山体等城市生态控制区域;(三)城市规划区域内的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等;(四)其他对城市生态和景观产生积极作用的区域。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植、砍伐城市绿线内的植被;不得侵占和损坏绿化设施;不得擅自调整城市绿线和改变绿化用地性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第八条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需要,确需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的绿地、迁移或砍伐绿化植物的,应当依法审批后实施。
青岛市城市道路养护技术导则(试行版)2012-XX-XX 发布2012-XX-XX 实施为了提高青岛市城市道路养护工程的建设质量,加强城市道路的养护维修工作,保持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出行,保证行人、车辆的通行安全,在遵守国家规范、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目前城市道路养护的实际情况,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了《青岛市城市道路养护技术导则》。
合理科学的道路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不仅是确保道路功能本身的需要,是交通运行形势的需要,也是节约资金、创造经济效益的巨大途径。
编制单位在参阅了相关国家规范、行业标准,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城市道路养护建设的实际情况,完成本导则的编制工作。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道路分类和鉴定、道路各部分不同养护标准和要求。
本《导则》自2012年7月1日起在新开工建设项目中施行。
市城乡建设委将跟踪《导则》的执行情况,适时对《导则》进行修编。
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1总则 (1)2编制依据 (2)3专业术语 (3)4城市道路养护等级分类 (4)5 城市道路路面技术状况鉴定和养护对策 (5)5.1路面技术状况鉴定 (5)5.2路面养护对策 (7)5.3养护目标 (8)6 沥青路面养护 (9)6.1基本要求 (9)6.2养护维修 (9)6.3路面上封层 (12)6.4路面补强 (14)7 混凝土路面养护 (16)7.1基本要求 (16)7.2养护维修 (16)8 人行道养护 (18)8.1基本要求 (18)8.2养护维修 (18)9 路缘石、树池框的养护 (21)9.1基本要求 (21)9.2养护维修 (21)10 掘路恢复 (22)10.1基本要求 (22)10.2沟槽回填要求 (22)10.3基层和面层的修复 (23)10.4应急掘路快速修复施工 (24)11 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 (26)12 安全文明施工 (27)用词说明 (29)1总则1.0.1 本导则适用于青岛市七区五市及高新区各级城市道路的养护工程。
其它区(市)县、居住小区、公园内部、停车场和的养护设计参照执行。
1.0.2本导则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先设计后施工,避免重复建设,确保养护科学有序;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先原则,体现为民,利民要求,确保人民群众满意;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合理经济地利用本地材料,突出青岛特色,体现文化风貌。
使城市道路能够持续提供安全、可靠、稳定、耐久的通行条件。
1.0.3 本导则鼓励采用养护新技术、新材料。
1.0.4 本市城市道路养护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编制依据《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J124-88《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0《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检查井盖》GBT 23858-2009《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试行)3专业术语3.0.1 城市道路(urban road)指在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城区道路设施。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和城镇居民的服务功能等,城镇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
3.0.2 人行道(side walk)指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他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
3.0.3 行进盲道(blind walk way)指表面上呈条状形,使视力残疾人通过脚感和盲杖的触感后,指引视力残疾人可直接向正前方继续行走的盲道。
3.0.4 提示盲道(alert blind walk way)指表面呈圆点形状,用在盲道的拐弯处、终点处和无障碍设施等的位置前,具有提醒注意作用的盲道。
3.0.5 路缘石(curb)指设在路面边缘的界石,简称缘石。
它是作为设置在路面边缘与其它构造带分界的条石。
3.0.6 掘路(excavated roads)指为埋设或维修地下管线而开挖城市道路。
3.0.7 掘路修复(rehabilitation of excavated roads)指完成埋设或维修地下管线工作之后,对开挖的道路沟槽进行修复,包括路基回填和路面结构层修复。
4城市道路养护等级分类按照各类道路在城市中的重要性,本着保证重点养好一般的原则,将城市道路分为三等养护:一等:市内主要干路、集会中心、市或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商业繁华街道、重要生产区、外事活动及游览路线;二等:市内次干路、区域集会点、商业街道、市区之间联络线、重点企事业单位所在地;三等:市内支路、规划区内居民区及工业区的道路、街巷同主次干路的联接线、街坊路。
5城市道路路面技术状况鉴定和养护对策5.1路面技术状况鉴定5.1.1 城市道路路面养护定期检测要求:常规检测应每年一次;结构强度检测,一等养护道路宜每年进行一次,二等、三等养护道路宜两年进行一次。
5.1.2 常见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破损情况如下:坑槽:路面破坏成坑洼,深度大于20mm,面积超过0.04m²。
松散:路面结合料失去结合力、集料松动,面积大于0.1m²。
拥抱:路面局部隆起,峰谷高差大于15mm。
翻浆:地基或路面湿软出现弹簧、破裂、冒出泥浆。
沉陷:路面路基局部下沉,横向大于30mm。
脱皮:路面层层状脱落,面积大于0.1m²。
啃边:路面边缘破碎剥落,宽度大于0.1m。
泛油:高温季节沥青被挤出,表面形成油层,行车出现轮迹。
车辙: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的纵向带状辙槽,深度大于15mm。
龟裂:缝宽3mm以上,缝距小于100mm,面积超1m²。
网裂:缝宽1mm以上或缝距小于400mm,面积超1m²。
搓板:路面纵向产生连续起伏,峰谷高差大于15mm。
横坡不适:路面横坡小于1%或大于3%,或中线偏移、未设超高。
平整度差:3米尺量测尺底间隙大于8mm。
沟石不平:沟石不平整或缺失。
井框高差:路面与检查井框高差大于20mm。
5.1.3 常见城市道路水泥路面破损情况如下:沉陷:路面连续数块板下沉,低于相邻板面深度大于30mm。
破碎板:裂缝将整块板分割开,并有严重剥落或沉陷。
坑洞:路面板粗集料脱落形成局部凹坑,面积大于0.1m²。
板角断裂:裂缝将板角切断。
露骨:路面板表面细集料散失、粗集料暴露,面积大于1m²。
拱胀:相邻板块相对邻近板向上突起30mm。
平整度差:3米尺量测尺底间隙大于8mm。
错台:相邻板块垂直高差大于8mm。
唧泥:路面接缝处或裂缝处挤出泥浆,板底出现脱空。
裂缝:长度超过1m的开裂。
缝料散失:接缝内填料散失,或填缝料与板边脱离、凹陷10mm以上。
5.1.4 路面技术状况鉴定的内容如下:1. 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现况交通量;2. 车行道的平整度;3. 车行道路面的粗糙度;4. 车行道路面的各种破损类型及数量。
5.1.5 进行路面技术状况鉴定每条道路应以其单元鉴定值或平均值表示该路路面技术状况,若一条道路路面损毁状况的差异较大应分段进行鉴定。
鉴定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1.道路长度在200m-500m之间,并依路面宽度确定;2.水泥混凝土路面面积不超过5000m2;3.为便于系统掌握路面状况的变化规律历次鉴定的单元应相对固定。
5.1.6 具体检测方法和评价方法按照《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GJJ36-2006)中第四章执行。
5.2路面养护对策5.2.1根据检测评价结果,沥青路面相应养护对策见下表:表 5.1 沥青路面养护对策5.2.2根据检测评价结果,水泥路面相应养护对策见下表:表 5.2 水泥路面养护对策5.2.3根据检测评价结果,人行道相应养护对策见下表:表 5.3 人行道养护对策5.2.4 城市道路养护工程依其工程性质、技术状况、工程规模工程量等内容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工程、大修工程和改扩建工程四类。
并可按下列规定划分:1 保养小修——为保持道路功能和设施完好所进行的日常保养。
对路面轻微损坏的零星修补,其工程数量不宜大于400m2。
2 中修工程——对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进行定期的维修工程。
以恢复道路原有技术状况,其工程数量宜大于400m2,且不宜超过8000m2。
3 大修工程——对道路的较大损坏进行的全面综合维修、加固,以恢复到原设计标准或进行局部改善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工程,其工程数量宜大于8000m2或含基础施工的工程宜大于5000m2。
4 改扩建工程——对道路及其设施不适应交通量及载重要求而需要提高技术等级和提高通行能力的工程。
5.3养护目标5.3.1 城镇道路路面:应平整坚实,道路纵坡、横坡顺适,无死坑、碎裂、大面积网裂现象,无行车障碍与安全隐患。
与周围建筑物衔接到位。
当路面出现裂缝、松散、坑槽、拥包等病害时,应及时进行维修保养,以保持路面平整完好。
5.3.2 路基要求稳定、密实、排水设施性能良好,无翻浆。
护坡应保持设计坡度,表面平顺,坚实稳定,不得有危石、浮石。
挡土墙应坚固、耐用、整齐美观。
边沟、排水沟、截水沟内没有淤积物,断面完整。
5.3.3 人行道要平整、无塌陷、松散、缺砖现象。
与周围的建筑物、绿化相协调。
5.3.4 对道路整治产生的沥青旧料,建议再生利用,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
6沥青路面养护6.1基本要求6.1.1 道路养护除应急处理、保养小修外均应进行专门设计,设计前应对道路现状进行检测和评价。
6.1.2路面养护维修应保证原路面的结构标准不降低,且对路面应积极进行补强及翻修,以提高其技术状况。
6.1.3 沥青路面罩面养护时,原面层铣刨厚度宜为2-4cm,新罩面厚度不应小于3cm。
6.1.4 修补面积应大于病害的实际面积,修补范围的轮廓线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并在病害面积范围以外10-15cm。
6.1.5 铺筑沥青混合料时,大气温度宜在10℃以上。
低温施工时应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石油沥青为140~160℃。
施工作业时应做到卸料快,摊铺快、接平快,及时找细、及时碾压。
碾压成型的温度不宜低于40℃(普通石油沥青)。
雨天时不得施工。
6.2养护维修6.2.1 裂缝的维修:6.2.1.1 对于因基层干缩和冻缩引起的路面的纵向或横向裂缝,应按裂缝的宽度按一下步骤分别处治:1.缝宽在5mm以内:(1)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
(2)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入缝内,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
(3)填入干净石屑或粗砂,并捣实。
(4)将溢出缝外的沥青及石屑、砂清除。
2.缝宽在5mm以外:(1)除去已松动的裂缝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