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34
虚词辨析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
一、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常用虚词辨析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
“竟然”也可以单说成“竟”。
“竟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1、本来本来“本来”重申治应这样,常与“就”连用。
“本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状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渐“逐渐”一般表示自但是然的变化,能够修饰形容词。
“逐渐”用于存心识有步骤的变化,能够修饰形容词。
3、有时有时“有时”(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目,次数罕有时跟“常常”相对。
“有时”着眼于不测,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不测的,是在规律以外,跟“一定”相对。
4、一齐一同“一齐“表示同时,重视点是时间。
“一同”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重视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地方。
5、以致致使“以致”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致使”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常常常常“常常”是对到当前为止出现的状况的总结,有必定的规律性,不可以用于主观梦想。
“常常”纯真指动作的重复,不必定有规律性,能够用于主观梦想。
所以“常常”能够用于未来的事情,“常常”则不可以。
用“常常”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相关的状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类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重申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还没有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持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准时,归纳事物,能够通用;归纳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达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需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和“一经”都是副词。
可是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说得通;用“已经”的句子,绝对不可以换成“一旦” 。
11、居然居然“已经” “已经”都是副词,都有预料以外,高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该当这样而这样” 。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简单这样而这样” 。
“居然”用于主语后边,动词谓语前方。
“居然”也能够单说成“竟” 。
“居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辨析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潘芝梅邮编:271411 panzhimeimail@1、毕竟:①表示不管怎么样,情况说到底还是这样。
如②强调某种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
③用在前一个分句,强调原因。
④重复“毕竟”前面的词语,表示强调。
如: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在父母面前撒娇。
究竟:①用在问句中表示追究。
②有“毕竟”“终究”的意思,用在陈述句中,表示不管怎样某种事实或结论就是这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③有名词用法,用在陈述句中指事情的结果和原委,中作宾语。
终究:辨:①词义内容不完全相同。
“毕竟”和“终究”含有“终于”的意思,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如“乌云毕竟(或终究)遮不住太阳”,而“究竟”没有这一意义。
“究竟”有追究事情真相并加强语气的意义,如“你跑北京究竟花了多少钱”,“毕竟”和“终究”都没有这种意义。
②词性和使用范围不完全相同。
“毕竟”和“终究”都只能用作副词,充当状语,不能用在疑问句里;“究竟”既可作副词充当状语,可以用作名词充当宾语,如“想到门外看个究竟”;用作副词进,一是用于不带“吗”的疑问句,意义与“到底”接近;一是用于陈述句,意同“毕竟”。
③“毕竟”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最后终于发生了,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句话中的“毕竟”就不能换成“究竟”;“究竟”用在问句里,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如此毒手”,便不能换成“毕竟”;“终究”用在能愿动词前面强调某种事态情况最后必将那样发生或出现进,如“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则用“终究”的同义词“毕竟”也不贴切。
2、大概:用于猜测或估计,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侧重于对情况的可能性的推测,也用于对时间、数量的推测。
还有“不精确、不详尽”的形容词用法,和“大致的内容或情况”的名词用法。
大约:侧重于对约数的估计,多用于对数量的推测,也用于对情况的推测。
大致:表示推测语气更侧重于肯定(不是侧重于猜测)。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介词“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而在句末,则一般表疑问或感叹。
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可见“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学语言,精练、深邃、优美。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虚词的使用,这些虚词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然而,虚词之间的差异却常常令人困惑。
本文将从常见的虚词入手,进行辨析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思维方式。
一、则、乃则和乃都是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但用法有所不同。
则一般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一致的情况,表示逻辑上的推理和结果。
例如:“人唯性使然,何得逃于此乎,则亦无可奈何也。
”乃则常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不一致的情况,表示结果或推论。
例如:“文始皇帝怒,乃诛儒术之士。
”此外,乃还可以表示强调,表示事情的确实性。
例如:“彼贤者乃至于黄帝,至于禹、汤,皆不以身作勇耳。
”二、乎、焉乎和焉都是疑问助词,用于疑问句中,但语义和用法略有不同。
乎多用于实词之后,表示询问、疑惑、感叹等情绪,常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人乎,吾道一以贯之。
”焉则多用于疑问词之前,表示询问具体的地点、时间、方式等,常用于疑问句和疑问代词中。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美,芳年秋月之景焉!”需要注意的是,焉还可以用于代词后,表示指代或连接关系。
例如:“何谓渊行?所以懈怠焉。
”其中的焉指代前面的渊行。
三、者、也者和也都是表示动作的助词,但用法有所区别。
者多用于名词或句子最后,表示把前述内容指为所陈述的对象。
例如:“夫人之相与者,取与之道也。
”也多用于句中,并且带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肯定或加强说话人的立场。
例如:“天地之谓大也,其德至真也。
”四、兮、哉兮和哉一般用于句中或句末,是表示语气、加强语气等的助词。
兮多用于疑问词之后,表示疑问、感叹、思考等情绪,常用于句首或句中。
例如:“人兮,各有一死,或轻于重,或重于轻。
”哉多用于名词、动词前,表示强调或肯定意味,常用于句末。
例如:“大喜临门哉,礼义廉耻之苗乎?”需要注意的是,哉还可以用于句子中,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情绪。
虚词辨析一、什么是虚词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
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
5.叹词、象声词从略。
啊咦嗨唉哎呀;呼呼哗啦咪咪二、试题特点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全用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有下列特点:1.注重常用虚词的使用现代汉语的虚词总量比起实词来要少得多。
尽管数量较少,使用频率较高,但高考涉及的虚词是更常用的。
2.注重近义虚词之间微细差别的比较一些常用虚词之间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如“再”和“又”、“进而”、“从而”等,高考的试题往往注重这些差别的比较,以求准确使用。
三.方法与指导1、吃准含义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帮助实词造句,其本身的意义不大实在,但并不意味着虚词一点实在意义都没有。
在虚词使用中,我们同样需要吃准虚词的含义。
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②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终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①句中“否则”就是“要不是……就……”的意思,与前面“要不是”语意重复,应该删去。
②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显然不是岳飞想努力获得的。
③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虚词辨析技巧一辨词性。
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与功能也不同,确定了词性基本上就能辨析出该词的用法。
如:“偶尔”与“偶然”,前者只作副词,充当状语,而后者还可作形容词,充当定语。
如:一次的相遇,使我们成了好朋友。
二辨构词语素。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辨析时要比同求异,重点辨析相异的语素。
如:“逐步”与“逐渐”,重点区分“步”“渐”,“步”是步骤,“逐步”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要经过的过程或步骤。
“渐”是渐渐,“逐渐”强调动作行为等变化缓慢。
三辨词义侧重点。
有些近义虚词表达的角度和意义有差异,辨析时就要抓住其词义的侧重点来辨析。
如:“未免”与“不免”,前者表示委婉的否定,侧重于评价。
如你这样做,有点太过分了吧。
后者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侧重于叙述。
如他第一次上台表演,心里有些紧张。
再如“以致”与“以至”,都可表示结果,但前者侧重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如他的腿受了重伤,几个月都不能下床。
后者则侧重于表示由于程度加深而形成的结果。
如他把书念得非常熟,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
这一般是同义虚词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辨析时要注意。
如:“一律”与“一概”,都是范围副词,表示没有例外,有时可以通用。
但前者强调“全部一样地”既可以用于人的动作、行为,也可用于事物。
如非本机关工作人员,不经允许,不得入内。
而后者强调“概括全部”,多用于概括事物。
如他们的事情,我不清楚。
五辨语气。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是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如前者强烈。
如: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难吗?今天他没来,生病了不成?六辨感情色彩。
有些虚词也带有感情色彩,从感情色彩上易于辨析。
如:“径自”与“径直”,前者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如:他没等会议结束就离去。
后者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不绕弯、不费周折,无贬义色彩。
如:你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
七辨语体色彩。
主要指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别,书面语庄重,口语通俗。
如:“反而”与“反倒”,都表示跟前面说的相反或出乎意料、违反常情,在句中起转折作用,但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
如:有个别人对犯错误的同志不但不给予帮助,幸灾乐祸,这是非常错误的。
而后者一般用于口语。
如:她姐姐不但没有生气,笑了。
八辨句间关系。
有怎样的句间关系,就需要怎样的关联词语,因此在弄清分句间关系的基础上就可以确定选用的词语。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用于递进关系的分句之间,而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用于因果关系的分句之间。
九辨词语搭配。
主要指关联词语的搭配使用,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都是固定的,不能交叉。
如:表示并列关系的是“不是……而是……”,表示选择关系的是“不是……就是……”,表条件关系的“只有”与“才”搭配,“只要”与“就”搭配,不能随意调换。
实例辨析:1、再——又例1、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又、再)看了一阵。
(答案:又)[辨析]:“再”和“又”都是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再”多用于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
而“又”则表示已实现的动作或行为。
2、从而——进而例2、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从而、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答案:从而)[辨析]:二者都是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分句,“从而”用以引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进而”则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示递进关系。
3、一再——再三例3:中美关系(一再、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答案:一再)[辨析]:二者都是副词,有时可以互换使用。
在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
但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
4、终于——终究例4:你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终于、终究)会犯大错误的。
(答案:终究)[辨析]:二者都是副词,“终于”表示预料和期望中的某个事件情况,或肯定要发生的事件(情况),在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后,毕竟发生了。
“终究”用在助动词前边,表示预料、期望或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
“终于”只能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终究”没有这个限制,而且更多用于未来。
5、由于——因为例5: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因为)他的工龄还不到半年。
(答案:因为)[辨析]: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
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也就是只能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前,不能放在后面。
6、由——由于例6: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是(由、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答案:由)[辨析]:“由”作介词表示动作的起点和行为的施动,一般侧重强调由来;而“由于”是表示原因,常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可以与“才、所以、因此”等词相呼应。
7、只有……才——只要……就例7、无数的事实说明,把全部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
(答案:只有……才)。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表示条件关系。
但“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缺少了前句的条件,就不能产生后句的结果;而“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具备了前句的条件,就一定能产生后句的结果。
8、只是——不过例8:(1)面对鲜花和掌声,他(只是、不过)谦虚地笑笑,他知道成功凝聚着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汗水和智慧。
(2)早春二月,南国已是阳光和暖,草长鸟飞,(只是、不过)偶或南下的冷空气还会使人感到未曾褪尽的残冬寒意。
(答案:只是、不过)[辨析]:“只是”作副词在句中起限定作用,限定动作的范围,相当于“仅仅是”。
“只是”作连词,放在两个分句之间,起轻微转折作用。
而“不过”作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转折关系,所连接两个句子或分句,后一句子是对前一句子所说明的事情作修正性的补充。
这时“不过”相当于“只是”。
9、关于——对于例9:(关于、对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这份报告没有论述。
(答案:对于)[辨析]:二者都是介词,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
“关于”表示关涉的事物或某种范围;“对于”主要是指出明确对象。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词作定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
该句用于指出对象,组成的介词短语在主语之前,所以选用“对于”。
10、以至——以致例10: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以至、以致)这次又犯了类似的错误。
(答案:以致)[辨析]:二者都是连词,都用于下一分句的开头。
“以至”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由于某种动作、情况的程度而形成的结果,这种结果无所谓好坏;而“以致”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述原因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往往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
“以至”换成“以至于”意思不变,而“以致”可以换成“结果”,二者不能互换。
11、何况——况且例11: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何况、况且)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答案:况且)[辨析]:二者都是递进连词,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何况”相当于“甭说、甭提”。
一浅一深的两件事物互相对比,映射,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
而“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的理由。
该句中“井的四周都是沙土”是进一步申述的理由,所以选取“况且”。
12、不免——未免——难免例12:(1)老罗(未免、不免)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叫他弄复杂了。
(2)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难免、未免)犯错误。
(答案:未免难免)[辨析]:三者都是副词,“不免”意思相当于“免不了,少不了”,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自然导致某种结果。
这种结果可以是已经出现了,也可以是未实现的。
“难免”表示某种原因很可能导致某种结果,只能用于未实现的事。
用“难免”的地方可以换成“可能”或“一定”。
“未免”表示说话人对于某种行为、举动的否定的态度,含有不赞许,不以为然的意思。
虽然意在否定,但口气比较委婉。
13、或者——还是例13:如果有人问我,在唐诗宋词中,你最喜欢李白、杜甫(或者、还是)苏轼、辛弃疾,我真答不出。
(答案:还是)[辨析]:二者都表示选择的连词,当两者与“无论、不管”等连词连用时,意思一样。
但是“或者”只能用在陈述句中,不能用在疑问句和否定句;“还是”则相反,主要用在疑问句中,用在陈述句中也仍含有疑问语气。
该句前后表示选择关系,但“你最喜欢李白、杜甫……”含有疑问语气,所以选取“还是”。
14、尽管——不管例14: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一场革命运动,(尽管、不管)其中有部分人是软弱妥协的,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
(答案:尽管)[辨析]:二者都是连词,用于偏正复句的复句中,但“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表转折,常与“但是、可是、却”搭配使用;而“不管”表示条件关系,常与“都,总”搭配使用。
该句中后面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并且有“但”相搭配,所以选取“尽管”。
15、何苦——何必例15:老杨说:“自家兄弟,(何苦、何必)如此客气呢?客气了,反而见外了。
”(答案:何必)[辨析]:二者都用于反问句中,“何苦”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意思是“何必自寻苦恼”;而“何必”相当于“为什么一定要……”“干嘛一定要……”的意思。
表示说话人认为某种事情或行为的进行是没有必要的,或不一定是必要的,一般用于反问句。
该句根据后一分句的“如此客气”表示说话人认为这样没有必要,所以选取“何必”。
16、居然——竟然例16:资阳县公安局(居然、竟然)“打不过”黑老大,真是天大的笑话。
(答案:竟然)[辨析]:二者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表示预想和结果的关系。
但“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有这样”的意思。
“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
该句“公安局”打不过“黑老大”,是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所以选取“竟然”17、虽然——固然例17:古今(固然、虽然)不溶混同,但古人生活中的许多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
(答案:固然)[辨析]:二者都是转折连词,都与“可是、但是、然而、却”等连词配合,但“固然”是先肯定承认某种情况,然后又对该事物提出一种新情况,转入正意;而“虽然”则是对出现的某种状况作让步。
该句先肯定“古今不容混同”,然后提出“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新情况,所以选取“固然”。
18、究竟——毕竟例18:我就是要问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毕竟、究竟)是答应不答应?(答案:究竟)[辨析]: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在表示判断时,两者可以互换。
“究竟”表示追根求底,有仔细推敲、追查的意思,常用于问句中;“究竟”有时还作名词,指实际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