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二虚词辨析题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14
实词、虚词辨析训练一、实词运用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句是( )A.这一幕幕场景将沉淀..在人们的记忆里,这一桩桩事情都关系到百姓的冷暖,直指人心。
B.“加息”“限购”“限贷”等都主要针对住宅类物业,于是“此消彼长”,无意中不限购、不限贷的特点成就了商业地产的花样年华....。
C.“洋河要来了?”这一消息在五粮液经销商中不胫而走....。
D.他对受灾烟农说:“你们放心,我们一定鼎力相助....,把你们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的逻辑极为简约..,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B.最近接连发生的考试泄题事件应当给我们敲响警钟,如果泄题背后的利益勾结、权力寻租不被遏制和根除,万千学子竟至..整个社会或许将失去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
C.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
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D.当前正值中国彩电业在美屡屡遭遇红灯的时候,海信数字高清电视却逆风飞扬....,轻松跨过美国贸易壁垒,赢得美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青睐,这标志着海信正以雄厚的科技实力逐鹿全球数字电视市场。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形,这是好事,因为这就了需要解决的矛盾。
②天主教起初还没有注意到这个学说的革命作用,到16世纪中叶,地动学说的影响慢慢地被他们觉察了,他们才起来。
高考常考虚词辨析基础试题2012-07-18 11555d56b7b40102dylz高考常考虚词辨析1对对于关于“对”和“对于”通常都可通用,但“对”的意思更广泛,它有“向”或“对待”的意思,比如“对里面的说一声”,“对人和气”,换成“对于”就不好。
对于有特指具体对象,关于指一定的相关范围。
2、“在……之下”和“在……之上”。
这当中插入的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应是动词性短语。
如(1)自从开学以来,在几位班委努力工作之下,班集体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校领导已多次表扬我班。
3、和或“和”是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
(2)学校处理违纪同学的办法是警告和记过情节轻的警告,情节重的记过。
(3)在日本访问的中国法律工代表团、中国歌舞团和中国五金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矿产公司代表团,今天乘船启程回国。
(两个“和”,把层次搞乱了,可把第二个“和”改成“与”,也可把第一个“和”改成顿号。
)4、助词(的,了等)(4)必须注重施工安全,不抓安全教育的单位,一定会弄出了重大事故,这不过是迟早的事。
(5)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甲方按八折优惠价卖给乙方1000吨钢材,乙方则须用被优惠的二折购买某公司股票。
(4)“了表示动作已完成”,与“一定会”相矛盾,应删“的”使用频率极高,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或表领属关系,或表修饰关系。
(5)“的”表示什么关系不清楚,这就会导致对协议内容完全不同的理解。
这里要么说“用被优惠部分的二成”,要么说“用被优惠的全部资金”,订协议时就应明确下来关联词运用。
一、错用关联词语1、况且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
“况且”有“再说”之意,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
(1)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况且这么一条小船。
(2)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何况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2、因而从而进而“因而”表示因果。
“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辨析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
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
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
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第二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
第三处是表示假设,第四处和第三处构成递进关系,第五处与第三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
依据这样的方式分析即可。
2.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
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覆盖,随后④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在何时喷发,⑥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3.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 ①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②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摒弃功利性③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⑤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⑥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
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 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 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A【解析】①“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
正确运用虚词精练习题辨析方法指要: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和”应改为“还是”)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3)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4)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然而、却、只是、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因此”等。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5)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6)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2023年浙江行测真题答案(文字版)第一部分言语理解1.B【解析】这是一道实词辨析题。
从第二空入手,文段意思是用房产税来替代土地占让金,故只能填“取代”。
本题答案为B。
2.A【解析】这是一道虚词辨析题。
“与其说……不如说……”是取舍关与其说一种临时性旳投资,不如说是一种激情。
故本题答案A。
3.B【解析】这是一道成语辨析题。
文段中提到“不会……也不会卑躬屈膝”,前后意思相反相对,同步前文提到‘在为人处事时“,填入旳词语应当形容人际关系。
“盛气凌人”以骄横旳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故本题答案为B。
4.C【解析】这是一道实词辨析题。
第一组词语要与“神经”搭配,“震动”“惊动”不能与“神经”搭配,故排除A、D;“慌乱”不能与’公众旳“搭配,故排除B。
本题答案为C。
5.D【解析】根据文中“日复一日”可知,第一种空应为“反复”之意,由此可排除B、C 两项。
再根据文中“富饶”一词可知,第二空应为其反义词“贫瘠”。
因此,本题答案为D。
6.C【解析】第一组词中,根据文中“道德”一词可知“失当”与“缺乏”不搭配,由此排除A、D 两项。
第二组词中,根据文中“时代”一词可知,“环境”一词与之搭配不妥,由此可排除选项B。
“时代”一般常与“背景、场景”等搭配。
因此本题答案为B。
7.A【解析】这是一道实词辨析题。
根据文中“揭开了……一页”—表达新旳开始可知,“气势磅礴”、“浩浩荡荡”不能与之搭配使用,由此可排除B、C。
“脍灸人口”:脍和灸都是人们爱吃旳食物,原指美味人人爱吃;现比方好旳事物受到人们旳津津乐道广为夸奖和传颂,或是比方诸多人都懂得旳事。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根据文中“山西民歌”不能用来看,由此排除D。
因此本题答案为A。
8.C【解析】这是一道近义词辨析题。
文中讲面对欧债危机美国盟友旳处境,意在强调其处境艰难之意。
第二组词中“形影相吊”指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已旳身影互相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语文总结题型和解题方法一、基础知识类。
(一)字音字形题。
1. 题型: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例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静谧(mì)倔强(juè)玲珑剔透(tī)B. 追溯(sù)两栖(qī)锲而不舍(qiè)C. 拮据(jū)阔绰(chuò)味同嚼蜡(jué)D. 绮丽(yǐ)睿智(ruì)吹毛求疵(cī)- 答案:B。
- 解析:A项中“倔强”的“倔”应读“jué”;C项中“味同嚼蜡”的“嚼”应读“jiáo”;D项中“绮丽”的“绮”应读“qǐ”。
对于这类题,平时要多积累易错字的读音和字形,注意形声字、多音字、形近字的区别。
2. 题型:根据拼音写汉字。
- 例题: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字。
苍qióng()闲xiá()鞠躬尽cuì()- 答案:穹、暇、瘁。
- 解析:“苍穹”的“穹”表示天空,不要写成“穷”;“闲暇”的“暇”表示空闲时间,与日有关,不要写成“瑕”(瑕疵);“鞠躬尽瘁”的“瘁”表示劳累,不要写成“粹”(纯粹)。
要根据词语的意思准确书写汉字。
(二)词语运用题。
3. 题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例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说话总是言简意赅,让人很容易理解。
B.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C. 这个公园里的假山,造型奇特,巧夺天工。
D. 在学习上,我们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
- 答案:C。
- 解析:“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而公园里的假山本身就是人工建造的,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不太合适。
对于词语运用题,要理解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同时要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4. 题型: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常见虚词辨析练习题用错一个实词只是错一个词而已,而错一个虚词就可能影响很大。
《助字辨略》的作者列淇说得好:“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讨论可阙如乎?”(一)“比”的用法(1)每月所丢失图书的数量比每月所购入图书的数量几乎相等。
(2)并且事实上所有课本和教师都很少能够使后一个循环比前一个循环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3)学校条件,由于整个经济情势开始好转,比过去起了变化,有了好转。
(4)这些消息一次比一次地令人兴奋。
(二)关于“的”(5)平均每月举行两次的展览。
(6)有些没有批判能力的人,听了之后到处散布,正好的给敌人当了义务宣传员。
(7)提高全国人民热爱祖国情绪。
(8)这算是关于这件事情的全部官方的纪录。
(三)关于“和、跟、同、与”(9)这一国际争端必须由中国、美国、德国和英国谈判解决。
(四)关于“及、以及、并”(10)欣逢这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
(五)关于“着”(11)对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部分干部采取着漠不关心的态度。
(12)还有许多伟大的计划和方案需要着我们的劳动和知识来完成。
(13)充分说明着在广大人民面前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14)因为是随着许多民主人士一块儿来的,所以也被招待着住在北京饭店。
(15)他用行动回答着老乡们的问题。
(16)中国人民开始过着美好的日子。
(17)近百年来,中国不断发生着战争。
(六)关于“了”(18)我爱了他。
(19)责成了各级党委和党组帮助这项工作。
(20)其次要避免某一本书的重复翻译,以免浪费了人力。
(21)目前,全国人民正在掀起了抗击禽流感的运动。
(七)“把”的用法(22)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把苹果树在南方也能生长了。
(23)把对待成人的方法去对待儿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你知道吗?(24)故莎士比亚之艺术手法能把我们常人的感情,爱情、憎、喜、怒、猜忌、嫉妒、友情、贪欲,句句惊人,句句道破人生之奥妙。
题型二虚词辨析题——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识记并理解《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一、掌握18个常见虚词《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也、焉、以、因、于、与、则、者、之。
掌握这18个常见虚词要注意:边练边悟(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⑭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副词,已经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⑦宋何罪之.有?(《公输》)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⑪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④而耻学于.师(《师说》)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1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1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1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1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1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二、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主要积累好常见副词《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但是,单靠这18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的虚词需要。
因此,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
主要的常见副词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边练边悟19.解释下列句中“曾”的意思(1)曲罢曾.教善才服:(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0.解释下列句中“固”的意思(1)人固.有一死:(2)斯固.百世之遇也:21.解释下列句中“比”的意思(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2)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2)且相如素.贱人:(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仆诚.以著此书:(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6)而卒.莫消长也:(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关注特殊虚词(一)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边练边悟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C.引以为..不王者,未之有也..流觞曲水,列坐其次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③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二)兼词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
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
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边练边悟25.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6.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③(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④人孰敢不听而化诸.?27.说出下列句中“盍(曷)”的意义。
①盍.各言其志?②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辨析常见虚词的易混用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