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潜在题型——虚词辨析题
- 格式:doc
- 大小:245.50 KB
- 文档页数:19
文言虚词辨析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频繁,起到了连接句子各个成分、标明语气、调节语序等作用。
然而,由于虚词种类繁多,往往会造成使用的混淆。
本文将就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辨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者」「之」「乎」「耶」这四个虚词都是用来构成疑问句或反问句的。
但它们的使用场景略有不同。
「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对事物(特指人)的询问:例1:大家父何名者?(大家的父亲叫什么名字?)「之」通常用于反问句中,既可以表示对已知事物的确认,也可以表示对事物的否定:例2:唯德之难知也!(品德是难以知道的!)「乎」用在句首,表示对整个句子的疑问:例3:君子之行,乎修其身。
(君子的行为,修养自己的品德。
)「耶」用在句中末尾,表示对陈述的疑问:例4:王孙贵乎?(王孙真的是贵族吗?)二、「是」「之」这两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但它们常常会使人感到困惑。
「是」是断定性的虚词,用来肯定陈述的内容:例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认为天生的天赋是性,按照性来行动就是道,修行道就是教。
)「之」表达一种具体的关系,通常表示前后两个词的动宾关系、所属关系等:例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清水一样淡然,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像美酒一样甜美。
)三、「者」「之」「者」和「之」都有“的”之意,但在使用中稍有区别。
「者」用法灵活,可用作句子成分的补充或限定:例7:才子者,必有异于常人之处。
(有才华的人,必然与常人不同。
)「之」常常用来限定句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作用范围:例8:和为贵之道,与人为善之为美。
(和为贵是高尚的品德,与人善良才是美好。
)四、「以」「之」「以」和「之」在文言文中都是非常常见的虚词,但它们的含义不尽相同。
「以」多用作介词,表示手段、条件或方式:例9:以忠信修身,以正义治国,以“有教无类”治学。
(通过忠诚信义修养自己,以公正正义治理国家,以“有教无类”来治学。
)「之」在句中通常表示动宾关系,也可以表示所属关系:例10:君子之道,可在四方。
文言文易混虚词辨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自古以来一直被奉为经典文化的代表。
然而,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之一就是易混虚词的辨析。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虚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成分或修饰成分的作用,但很多虚词在使用中容易混淆,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首先,我们来看“乃”和“而”这两个虚词。
在文言文中,“乃”表示因果关系或推理关系,常用于表示前后事情的逻辑关系;而“而”表示转折或补充的关系,用于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或成分。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区分“乃”和“而”的不同用法,以免造成误解。
另一个常见的易混虚词是“之”和“者”。
在文言文中,“之”通常用作关系词,连接名词和宾语,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而“者”则表示近指,用于引导前面所说的人或事物。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区分“之”和“者”的不同含义,以确保理解准确。
此外,“何”和“若”也是易混虚词之一。
在文言文中,“何”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表示问候或疑问的语气;而“若”则表示假设或条件,用于引导条件句或假设句。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区分“何”和“若”的不同用法,以免造成歧义。
总的来说,文言文易混虚词的辨析需要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加练习和注意。
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逐渐掌握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希望大家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时,能够注意虚词的辨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学语言,精练、深邃、优美。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虚词的使用,这些虚词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然而,虚词之间的差异却常常令人困惑。
本文将从常见的虚词入手,进行辨析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思维方式。
一、则、乃则和乃都是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但用法有所不同。
则一般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一致的情况,表示逻辑上的推理和结果。
例如:“人唯性使然,何得逃于此乎,则亦无可奈何也。
”乃则常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不一致的情况,表示结果或推论。
例如:“文始皇帝怒,乃诛儒术之士。
”此外,乃还可以表示强调,表示事情的确实性。
例如:“彼贤者乃至于黄帝,至于禹、汤,皆不以身作勇耳。
”二、乎、焉乎和焉都是疑问助词,用于疑问句中,但语义和用法略有不同。
乎多用于实词之后,表示询问、疑惑、感叹等情绪,常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人乎,吾道一以贯之。
”焉则多用于疑问词之前,表示询问具体的地点、时间、方式等,常用于疑问句和疑问代词中。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美,芳年秋月之景焉!”需要注意的是,焉还可以用于代词后,表示指代或连接关系。
例如:“何谓渊行?所以懈怠焉。
”其中的焉指代前面的渊行。
三、者、也者和也都是表示动作的助词,但用法有所区别。
者多用于名词或句子最后,表示把前述内容指为所陈述的对象。
例如:“夫人之相与者,取与之道也。
”也多用于句中,并且带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肯定或加强说话人的立场。
例如:“天地之谓大也,其德至真也。
”四、兮、哉兮和哉一般用于句中或句末,是表示语气、加强语气等的助词。
兮多用于疑问词之后,表示疑问、感叹、思考等情绪,常用于句首或句中。
例如:“人兮,各有一死,或轻于重,或重于轻。
”哉多用于名词、动词前,表示强调或肯定意味,常用于句末。
例如:“大喜临门哉,礼义廉耻之苗乎?”需要注意的是,哉还可以用于句子中,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情绪。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虚词辨析文言文阅读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题型,文言文简洁凝练,且有不少生僻字,所以对很多考生来说文言文阅读都是备考的重难点之一,这其中更让考生头疼的无疑是文言虚词的辨析。
中学阶段要求识记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但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对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拿捏不定,这其中以“而”“以”“与”最为典型,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区分一下,帮助考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1.“而”表修饰和表承接“而”的用法中令考生觉得最难辨析的无疑是“而”作连词时,表修饰和表承接的区分。
其实不论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而”作为连词的功能是相同的,都是用来连接前后两个词,不同的是当表修饰时,前后两个词是同时发生的;当表承接时,前后两个词是有先后顺序的。
如:①扶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②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第①句的意思是“手扶孤松徘徊”,这句话中“手扶孤松”和“徘徊”是同时发生的,是一边扶着孤松,一边徘徊,所以“而”表修饰。
第②句的意思是“鸟飞疲倦了,就知道飞回巢穴里”,这句话中,“鸟疲倦”和“飞回巢穴”是有先后顺序的,是先疲倦,然后才想飞回巢穴,所以“而”表顺承。
考生也可借助翻译帮助理解,“而”表修饰时,通常翻译为“着”;表承接时,通常翻译为“然后”。
如:“我坐着讲课”和“我坐下讲课”,前一句中我坐着的同时我也在讲课,所以是同时发生的;后一句中我是先坐下,然后才讲课,所以是有先后顺序的。
考生可记住这两个例句,借此判断句中“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词的关系,由此判定“而”的用法。
2.“以”表承接和表目的“以”的用法中最令考生迷惑的应该是“以”作连词时,表承接和表目的的区分。
在积累虚词“以”的用法时,工具书上给出二者的区分是:以,表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表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工具书上给出的解释无疑是最权威的,但在考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仅凭工具书上的解释很多考生仍然不能正确分辨。
潜在题型虚词辨析题——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识记并理解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一、掌握18个常见虚词《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掌握这18个常见虚词要注意:(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
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对“用法”的学习。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边练边悟(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便,用来”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来、用来”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由于”⑭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副词,已经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辨析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连接词句、表达语气、修辞等功能。
文言虚词的正确运用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中的一些常见词汇进行辨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一、兮与矣兮(xī)和矣(yǐ)是文言虚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词语。
兮多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感慨或补充说明,用于修辞加强。
例如:“明月兮,照沟渠。
”矣则常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断定或陈述的语气。
例如:“居民矣,口多。
”二、乎与哉乎(hū)和哉(zāi)也是常用的文言虚词。
乎多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疑问、疑惑或加强语气。
例如:“何乎哉,我之贵乎?”。
哉则多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疑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人生何哉?富贵荣华,皆为一梦。
”三、而已与耳而已(ér yǐ)和耳(ěr)都表示“已经到此为止”,意思相近。
而已多用于句末,表示事情的结束或达到的限度,也可以表示“只是”、“不过”。
例如:“吾曰志于道,而已矣。
”耳则多用于句末,含有“就这样”、“已经够了”等语气。
例如:“亦可赏耳。
”四、乃与即乃(nǎi)和即(jí)都表示时间或逻辑上的紧接。
乃多用于句首,表示承接上文,表示因果关系,也可以表示转折。
例如:“明德乃厚”,“是乃求祺。
”即则多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时间上的紧接或就是、就在的含义。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五、所以与以所以和以都是用于引出原因、目的或手段的虚词。
所以多用于句末,表示“因为……所以……”,引导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贞观之治,所以千载一时也。
”以则多用于句中,引导原因、目的或手段,并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治国安邦之道。
”六、庶几与惟庶几(shù jī)和惟(wéi)都表示希望或假设的语气。
庶几多用于句末,表示希望或期望的语气,表示非常希望达到某种结果。
例如:“庶几民得安宁。
”惟则多用于句中,表示假设、设想或思索的语气,表示推测或思考。
文言文阅读中的典型题型解析文言文阅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教育中的一个难点。
掌握好文言文阅读,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文言文阅读中的典型题型。
一、实词解释题实词解释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有时还需要参考古代词典或成语典故。
例如:句子: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问题:请解释“饱”和“安”的含义。
解答:根据上下文,这里的“饱”指的是食物的充足,即吃得很饱;而“安”则指的是生活的安定,即过着安逸的生活。
二、虚词辨析题文言文中的虚词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着重要作用。
虚词辨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区分虚词的用法,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例如:句子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句子2:静者德之本,俭者德之终。
问题:请分析两句话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解答:两句话中的“以”都是介词,表示目的或手段。
在句子1中,“静以修身”表示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在句子2中,“俭以养德”表示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三、句子翻译题句子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子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做到信、达、雅。
例如:句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问题:请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答: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他人的心。
”四、段落理解题段落理解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综合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落的意义和结构的把握。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段落中的主旨句、观点句和支持句,做到全面理解。
例如:段落: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问题:请简要概括这段话的主旨。
解答:这段话的主旨是孔子提倡君子在饮食上不过分追求饱足,在居住上不过分追求安逸,而在工作和言语上则要勤奋和谨慎。
文言文易混虚词辨析《诗经》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读来深具哲理。
然而,在古文之中,淡如水之言,或甘若醴之辞,皆有其深层之意,可谓隐晦而不易分辨。
细心观古人文语中之用虚词,则发现其之措辞甚为含蓄,其翕辞昭藴,犹如一幅幽邃之画,需加细品方能味其真意。
言虚词者,指文语中之助词、虚词、连词等。
助词之起其作用,有加强主语之实词之功能,如“之、乎、也、所、之乎、乎之”等。
而此等连词,则通常用以连接句子之主谓宾语,使之更为连贯,如“而、乃、且、及、则、以、之、也、纳”等。
此等虚词于文章之中,中为巧用才情,极富章法之道理,然不论其虚词或是之实词,皆似一巨大之造景之厢表,在其里侧中绘制,难以辨认。
以是之故,此等虚词实词之间不易界分,诸多学者如鲁迅、梁实秋皆曾对此词之难以归纳之处颇感慨目为古文修辞之深邃一手而有难度。
其一,乎,所,之,也等常用至文中,多起连接句子,陈述句意之作用。
如《孟子》曰:“上蔽下,下严上”等。
而下句中之乎,则为以使句意得以连贯之助词,令文意之进展更显流畅。
然如《楚辞》之《招魂》所言:“孟夫子之乎?空凿刺之。
”则其中之乎则是用来加强问句之意味使之更为浓墨重彩。
此中一乎字,用时与意多岐无穷,若不居心求之辨真意,则有辨之实难以定其边也。
其二,此类连词之所积辅者,则以其承次之责,为两句间之衔接作用所在。
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中有云:“初,皇帝初起,秒而名世家,其语深切世之非。
”则起承转折之所积者,言辞之间流畅,文意之连贯不逾一毫。
然而如《秋水》云:“泛滥而成泉,是为江之所迷呢。
”中所积者则使彼中句之情感之凄楚,使其语言之间有山火一般之怳然流形。
此种连词之辩析,切要深切入梅,方能得其应用之道。
同时,无论句之间虚词比如“也、之、焉、吗、矣”等,并为增添语气疑问之作用无有。
如《庄子》之语云:“叶公诉于季孙。
叶公曰:‘吾子不干急。
’叶孙曰:‘君子不屑与人斗。
’”叶孙之言,默以助其表意之之疑问之气,使其言语之意更显扬扬之气。
潜在题型虚词辨析题——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识记并理解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一、掌握18个常见虚词《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掌握这18个常见虚词要注意:(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
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对“用法”的学习。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边练边悟(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便,用来”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来、用来”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由于”⑭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副词,已经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标志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臵的标志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⑦宋何罪之.有?(《公输》)结构助词,宾语前臵的标志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⑪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副词,表假设,“如果”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从”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表被动,“被”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介词,“被”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通“呵”,“喝问”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什么”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深,“多么”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疑问副词,“为什么”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疑问副词,“怎么”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就”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转折,“竟、却”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副词,“甚至”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副词,“将”“将要”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暂且”“姑且”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副词,“将要”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句首语气词,表示进一层,“还有”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词,表让步,“尚且”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连词,表假设,“如果”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动词,“似、好像”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及、比得上”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兼语,于何,在哪里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机”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随着”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连词,“于是、就、便”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便、就”1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副词,“原来、已经”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动词,“就是”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1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介词,“和、跟、同”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连词,“和、跟、同”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亲近”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1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