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涂片标准化操作
- 格式:ppt
- 大小:11.31 MB
- 文档页数:1
痰涂片合格标准痰涂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痰涂片的制备和染色,可以观察痰液中的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白细胞等情况,对于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痰涂片的合格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痰涂片的制备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在采集痰液样本后,应立即将样本涂抹于玻璃载玻片上,然后用火焰烘烤至干燥。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细菌污染,保持无菌操作。
制备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染色处理,确保染色效果清晰,有利于后续观察和分析。
其次,痰涂片的染色质量也是衡量其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染色是痰涂片制备的关键环节,染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等,不同的染色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原体检测。
在进行染色时,应严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染色剂的浓度,确保染色效果清晰、准确。
此外,观察痰涂片的过程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在观察痰涂片时,应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观察过程中需要耐心细致,确保不遗漏任何细微的异常情况。
最后,对于痰涂片的结果判读也需要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
医学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判断痰涂片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总之,痰涂片的合格标准涉及到制备、染色、观察和结果判读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照标准操作,确保痰涂片的质量和可靠性。
只有在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痰涂片检查时,务必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液细标准化操作程序痰液细菌学检验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卢先雷1 前言众所周知, 传统习惯程序的痰标本细菌学检验其临床符合率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痰标本采集不规范导致的不合格标本带来的培养结果与病人感染不相符外, 还因为微生物和人体的相关性本身就具有复杂性: 源自细菌的致病与条件致病的辨证性, 如致病菌可能为正常携带,而细菌在肺通气功能异常病人的下呼吸道的能够发生单纯定植或感染, 要证明培养结果与感染的相关性是医学微生物学所面临的难题, 这也使得一直以来在对于痰培养的标准化进展十分缓慢, 以至在各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上也未提出相应详细可行的令全国同行公认的统一规范的标准化操作程序( SOP) 和完整的痰液培养的质量控制办法。
习惯程序的痰标本细菌学检验的缓慢也很不适应临床诊断治疗的迫切性[1]。
故而, 建立规范而快速的痰液细菌学检验的SOP 对于提高呼吸系统感染病的诊治水平和控制抗生素的滥用等问题均有重要的作用痰培养阳性率普遍教低, 临床符合率差的关键因素是痰标本采集不规范, 不合格痰标本将直接导致病原菌被分离的机会降低, 大量正常菌群也会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或干扰病原菌的检出, 降低了临床符合率; 再有就是操作程序的不规范, 不重视直接涂片, 检验过程SOP 控制的不严密也是导致临床符合率低的重要原因。
我们经过的临床应用情况的分析, 痰培养阳性率和临床符合率均可能被提高而且细菌分布统计结果显示本文与国外文献所报道的情况基本一致[2]。
对于直接涂片的意义, 在于判断标本中微生物有无、类型、染色特性、形态特征, 标本的污染情况, 还可对痰标本中可能的病原菌初步诊断(依据人体被病原菌感染后的炎性渗出包裹和白细胞吞噬反应), 判断是否存在复数菌感染, 动态观察处于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送检的标本中病原菌情况的变化(如同种病原菌数量的增减机体的免疫反应, 菌群的交替)。
甚至能够推断临床治疗疗效和病人病情的变化和转归,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等, 具有重要意义[3]。
痰涂片合格标准痰涂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痰涂片可以观察痰液中的细胞、细菌等情况,对于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痰涂片的制备和染色过程较为复杂,不同的操作技术和条件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痰涂片的合格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痰涂片的合格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样本采集,痰涂片的样本采集是影响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格的痰涂片样本应该来自于患者的下呼吸道,采集时应避免口腔分泌物的干扰。
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避免污染和稀释,确保样本的纯净度和完整性。
2. 制片技术,痰涂片的制片技术包括制片、染色和封片等步骤。
合格的痰涂片应该具有清晰、均匀的染色,细胞应该分布均匀,不应有明显的破损和空白区。
制片过程中应当避免气泡的产生,封片应当牢固密封,以防止样本的脱落和污染。
3. 检查标准,对于痰涂片的检查应当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包括细胞形态的评价、细菌数量的统计、病原微生物的鉴定等内容。
检查人员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地进行观察和判断,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4. 质控标准,痰涂片的制备和检查过程应当有严格的质控标准,包括设备的维护保养、试剂的储存和使用、操作流程的规范等方面。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可靠。
总之,痰涂片作为临床检查的重要手段,其合格标准对于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和检验科室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痰涂片的制备和检查质量达到要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检查人员应当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对痰涂片制备和检查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操作技能,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一、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痰涂片镜检之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整理工作台、准备所需试剂和材料、带好个人防护用具等。
确保环境整洁,避免外界污染。
2. 采集标本需要采集患者的痰液标本。
在采集时,要注意不要污染标本,并且采集的标本应该足够用于镜检。
3. 制作涂片将采集的痰液标本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块载玻片将其涂开,制作成薄膜。
这一步需要技术娴熟,避免产生气泡或过厚的制片。
4. 干燥固定将制作好的涂片进行干燥固定,以保证镜检时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通常可以用自然风干或特殊设备进行干燥。
5. 着色染色将干燥固定的涂片进行染色处理,使细胞和微生物更易于观察和分辨。
6. 镜检操作进行镜检操作。
在显微镜下观察涂片,分析痰液中的细胞、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结构和形态,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二、质量保证手册1. 质量控制制定痰涂片镜检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操作流程、质量评价标准、设备维护等方面,确保每一项操作都符合标准要求。
2. 培训与考核对进行痰涂片镜检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操作技巧、细胞和微生物识别能力提升培训等,并定期进行考核,确保技能和认识的稳定性。
3. 质量评价建立定期的内部质量评价机制,对镜检结果进行复核、比对等,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 设备维护对显微镜等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观察质量。
三、个人观点痰涂片镜检在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标准化操作和质量保证手册则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基础。
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减少操作误差和结果偏差,提高痰涂片镜检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培训检验人员和定期的质量评价不仅可以提升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还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实验室检测的质量和可靠性。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对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良好的操作流程和质量保证手册是保证痰涂片镜检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对于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痰检实验室督导程序1.目的结核病细菌学检查是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区县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督导工作,制定本程序。
2. 依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3.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科每季度对区县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进行督导工作的工作人员。
4.职责4.1 进行督导工作的工作人员须认真执行该程序4.2 监督人员负责规程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5.工作程序5.1 进入实验室后,首先观察实验室的设计是否达到生物安全二级的要求;其次观察实验室是否整洁,实验物品的摆放是否规范,实验室所用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锅、生物显微镜等)和材料(痰盒、抗酸染液等)是否是上级单位配发或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5.2 查看受检单位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登记本登记是否规范、数据是否齐全(格式见附件1)5.3 查看受检单位痰涂片镜检室内质量控制登记表是否正确(格式见附件2);5.3 查看受检单位所制备痰涂片是否标准(标准见附件3),总量是否准确(与登记本比对)。
5.4 每年至少对受检实验室进行2次现场评价,评价内容见附件4,进行督导时,应核对以前的督导报告和被评估实验室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
5.5 对受检单位进行现场抽片,具体方法见附件5、6、7、8。
5.6 进行盲法复检,具体见附件9、10、11。
5.7 复检结果评价,具体见附件12。
5.8 盲法复检抽片后2周内将最终结果(填写完毕的附件11)反馈至受检实验室,并同时反馈给第一复检者。
对盲法复检中出现定性偏差的实验室,在反馈结果的同时,应及时进行现场督导,协助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5.9 书写督导报告,报告模式见附件135.10 督导报告书写完毕后,将所有数据汇总(见附件14、15)连同督导报告发送至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
5.11 将所有督导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及督导报告进行归档处理。
1. 收集痰样:患者需要咳嗽产生痰液,最好是清晨第一次咳嗽时收集。
使用干净的容器收集痰液,避免混入口腔中的细菌。
2. 准备培养基:准备适当的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血琼脂培养基和巴豆酸盐琼脂培养基。
这些培养基提供了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3. 涂布法:将收集到的痰液用一根无菌的平滑铂丝或棉签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上。
要避免将口腔中的细菌带入培养基中,所以要尽量避免接触到舌头、牙齿和口腔黏膜。
4. 培养:将涂布好的培养基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通常是37摄氏度,培养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
5. 分析结果: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根据细菌的形态、颜色和其他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有些实验室还会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如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以确定细菌的种属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肺结核病患者痰涂片镜检结果分析分析南充市2023年肺结核登记病例痰涂片状况,为保证痰检质量供应借鉴。
方法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进行痰涂片镜检。
结果2023年南充市初诊肺结核患者6439人,其中检出涂阳患者2382人,涂阳检出率为37%,不同性质的痰标本中干酪痰检出率最高62.9%。
不同留样时间痰标本中晨痰检出率最高为35.6%。
结论不同性质、不同留样时间的痰标本阳性检出率不同,应指导患者留取正确的痰标本,提高阳性检出率。
肺结核是种古老的全球流行的慢性传染病。
在我们国家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类传染病的首位,并且农村疫情高于城市。
痰涂片镜检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举的全球结核病掌握策略中的五大要素之一,痰涂片镜检在结核病掌握工作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通过痰涂片检查是发觉传染源的重要手段,是确诊结核病、选择治疗方案、考核疗效的主要依据[1]。
现将2023年南充市肺结核病患者痰涂片镜检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标原来源2023-01-01/12-30,南充市各县疾病预防掌握中心结防所初次就诊的可疑肺结核患者送检的准时痰、夜间痰、晨痰共3份痰标本。
标本量为3~5m1°1.2资料来源2023年各县结防所的月报表、季报表、《肺结核病人登记本》、《细菌试验室登记本》及相关资料。
1.3方法采纳痰直接涂片抗酸染色后镜检,用新竹签挑取痰标本约0.05~0.10m1涂片。
固定、染色(抗酸染液在有效期内使用)、镜检均按《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⑵进行,每个患者3份痰中有1份及以上查出抗酸杆菌者为涂阳肺结核患者。
1.4结果推断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1)报告抗酸杆菌阴性:连续观看300个视野、未发觉抗酸杆菌。
(2)报告抗酸杆菌数是:1~8条抗酸杆菌/300视野。
(3)抗酸杆菌阳性(1+):3~9条抗酸杆菌/100个视野,连续观看300个视野。
临床检验中痰标本的采集存放和结果解读一、痰标本的分析前阶段的操作痰标本的分析前阶段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采集标本前的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样本运送以及标本到达实验室后的标本处理、储存等内容。
有数据显示,标本采集缺乏标准化程序引起的差错占全部诊断过程发生差错的60%~70%[1,2,3]。
因此,规范化分析前操作,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临床检验中所说的"痰"比患者日常理解的痰概念更为严格。
日常生活中人们提到的痰成分较复杂,通常为鼻腔分泌物反流成分、唾液、口腔黏膜、咽部分泌物以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组成的混合物。
而临床检验中需要的痰仅指下呼吸道分泌物。
由于鼻、咽、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各部位定植和入侵致病的细菌种类不一样,因此,如果采集的痰标本混合了除下呼吸道分泌物以外的其他物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甚至会造成检验结果的错误而误导医生。
1.痰标本采集的容器:标本采集容器需为灭菌、有盖的一次性容器;为标本采集方便,容器最好是广口。
灭菌容器保证了痰标本后续的细菌/真菌培养的准确性,有盖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到痰标本是有潜在致病性标本,采集后应密封运送至实验室。
现在国内临床最常用的痰采集盒为灭菌螺旋帽一次性塑料瓶。
2.痰标本采集前的患者准备:为除去口腔内杂菌的干扰,要求患者在采集痰标本前,在医生或护士的直接指导下,清洗咽部、刷牙或漱口(建议用3%H2O2及清水漱3次)[4]。
同时指导患者咳前深吸气,争取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并尽量避免混入口腔、鼻咽分泌物。
如果以明确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为目的,患者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痰标本检验,临床意义更大。
3.痰标本的采集[4]744-745:根据使用目的不同,采集要求不同。
(1)用于培养鉴定:以患者早晨醒来咳出的第一口深痰为最好,因为清晨第一口痰在呼吸道停留时间久,检测出致病菌的可能性更大。
其他时间段的痰也可使用。
细菌培养要求痰量>1 ml,真菌培养要求痰量3~5 ml。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编委会名单主审肖东楼王文杰许绍发王黎霞主编赵雁林刘宇红姜广路夏辉尚美编者(以姓氏拼音为序)柴琦陈马秀陈田雄冯苗顾才宏贾卫蓝如束李定越李国刚李国明李辉李琳梁庆福刘洁柳正卫梅建尼玛彭多潘毓萱钱明司红艳苏云开谭云洪王进鸿王莉王庆王瑞王苏民杨修军杨丹丹袁薇张学志赵德福周杨前言为加强我国结核病实验室网络建设,提高各级痰涂片实验室工作质量,我国自2004年引入并全面推行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结核病实验室痰涂片检查室间质量保证指南”,并出版印刷了第一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在使用新的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方法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结核病控制一些新技术策略的出台,现行“手册”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为此,我们广泛征求了各省专家意见,并进行多次讨论,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本手册涵盖的内容,经2008年省级参比室工作会议决定,将本手册命名为《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
本手册包括了第一版的大部分内容:结核病痰涂片检查的标准化操作、我国结核病实验室网络中各级实验室在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中的职责、实验室质量控制及评估的具体方法,并附有统一的表格,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乡镇卫生院以及各医疗机构从事结核病痰涂片检查的实验室遵照执行。
本手册在修订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香港跨国结核病参比实验室甘启文主任(Dr. KaiMan KAM)、WHO顾问金尚才教授(Dr. SangJae KIM)以及WHO驻中国代表处医学官员海妮女士(Dr. Cornelia Hennig)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表谢意。
编委会2008年10月前言3第一章绪论6第二章痰涂片显微镜检查标准化操作7第一节痰涂片检查的目的及优势 (7)一、诊断传染性肺结核 (7)二、评价化疗效果 (7)三、为流行病学疫情评价服务 (7)第二节痰涂片检查对象 (8)一、确定诊断 (8)二、疗效评价 (8)第三节痰标本的采集 (9)一、采集痰标本的容器 (9)二、痰标本的采集时间和采集次数 (9)三、对就诊者的留痰宣传教育 (9)四、采集痰标本地点 (10)五、痰标本评价 (10)第四节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显微镜检查标准化操作程序 (11)一、萋尔原尼尔逊染色显微镜检查法(Ziehl-Neelson,简称萋尼染色法) (11)二、荧光染色显微镜检查法 (14)三、玻片的保存 (15)四、抗酸菌痰检注意事项 (15)第五节显微镜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17)一、一般原则 (17)二、日常维护 (18)三、维修和保养 (18)第六节试剂和材料 (19)第三章痰涂片显微镜检查质量保证20第一节实验室网络及职能 (20)一、结核病实验室网络 (20)二、质量保证体系中各级实验室职能 (21)第二节室内质量控制 (22)一、痰标本收集 (22)二、抗酸染色液制备 (23)三、涂片制备 (23)四、染色 (23)五、镜检 (24)六、登记报告 (24)七、痰涂片保存 (24)第三节室间质量评估 (25)一、现场评价 (25)二、盲法复检 (26)三、批量测试 (36)第四章报表39一、盲法复检结果上报 (39)二、实验室基本情况上报 (40)参考文献43附件45附件1、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登记本 (45)附件2、痰涂片镜检检验 (47)附件3、染色剂配制、保存 (49)附件4、结核病实验室痰涂片镜检督导清单 (51)附件5、督导报告参考模式 (57)附件6、盲法复检涂片抽取举例 (59)附件7、术语注释 (62)第一章概论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通过实验室细菌学检查诊断传染性肺结核是DOTS策略的重要要素之一,痰结核菌检查对于发现传染源、确定诊断和化疗方案、考核疗效、评价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