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历史第17课第17课: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一、秦朝的统一1. 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2.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3. 统一的文字和货币:秦朝统一了文字和货币,促进了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二、汉朝的兴起1. 汉朝的建立:刘邦建立了汉朝,实行了比较宽松的统治政策。
2. 开创科举制度:汉朝开创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 丝绸之路: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三国时期的动乱1. 三国的形成:东汉末年,王莽篡权导致社会动荡,最终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2. 董卓和曹操:三国时期,董卓和曹操等人的权谋和战争使得局势更加混乱。
3. 诸葛亮的出场:诸葛亮的出现,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南北朝时期的分裂1. 南北朝的形成:北方的鲜卑族和南方的刘宋王朝之间的战争导致南北朝的分裂。
2. 鲜卑族的入侵:北方的鲜卑族入侵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
3. 文化的交融: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五、隋唐的统一和繁荣1. 隋朝的建立:隋文帝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隋朝。
2. 高度中央集权:隋朝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3. 唐朝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六、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经历了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三国时期的动乱、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隋唐的统一和繁荣。
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17课笔记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的笔记,包括了重要知识点和关键内容。
第17课:秦始皇统一六国重点知识梳理1. 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创立皇帝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统一文字:推行“小篆”,方便政令统一和文书传递。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全国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驰道和长城:修建全国的交通网络,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秦始皇的暴政与秦朝的灭亡•焚书坑儒:强制推行儒家思想,焚烧非儒家学派的书籍,坑杀儒生。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修建长城、宫殿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负担。
•秦始皇的暴政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陈胜、吴广起义等反抗运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4. 历史意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难点解析1. 如何理解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及其影响?•秦始皇的统治政策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
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但同时,秦始皇的暴政也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2.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但同时,他的暴政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历史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评价秦始皇需要全面考虑其贡献和过失。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笔记
第17课:早期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1、早期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18世纪末,大多数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落后的水平,但也已经
出现了一些新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古老的大宗农业生产方式在改变。
农民开始用牛轭耕作,采用改良的耕法,利用多种工具和农具来提高
生产效率。
2、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良的耕法的普及、工具的发展、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市场规模
的扩大,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一些工业品也逐渐出现,例如陶瓷、钢铁、纺织品等。
此外,土地征收和侵占制度的微妙变动也促进了农民
财富的累积,他们被称为“地主”,由此形成了新的土地阶层。
3、列强的侵略
19世纪初,西方列强纷纷向中国发动侵略,列强们以各种形式把中国
划入其统治范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
他们受益于侵占外贸和对华贸易,空前开放对中国,改变了中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
4、新的社会民族组织形式
随着压迫性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
一方面,农村经济出现大的变化,民间信用机构,信托机构,合伙企业等都逐渐萌芽。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限制,新近兴起的团体,如学会、社会团体、商会、农工组织等发挥了立功的作用。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一:西晋短暂统一1.背景: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结束三国鼎立)。
4.衰落: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走向衰落。
5.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西晋灭亡原因:①统治者昏庸腐朽;②分封制下的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动摇了西晋的统治;③残酷压迫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起兵反抗。
西晋灭亡启示:①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节俭戒奢;②用合理可靠的制度体系维护政治大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③处理好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知识点二:八王之乱1.背景:西晋实行分封制,封王掌握实权,晋惠帝昏庸无能2.时间: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光熙元年(306年)3.地点:中原一带(以洛阳为中心)4.概况:手握重兵的八个主要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5.影响:①历时十几年的动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②中原人口锐减,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
知识点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2.民族: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不断内迁3.影响:(1)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形成十六国局面(2)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4.西晋灭亡后,南北方政权更迭情况:(1)北方: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
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2)南方:东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