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51
2017年秋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课题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单元第四单元主备人时间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和民族团结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分析西晋速亡的原因知识目标了解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重占•SB.fiw八王之乱西晋建立难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讲述法、讨论归纳法、情景教学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找岀什么是八王之乱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利用旧知识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二国”指的是哪二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答案见幻灯片中表格)师:是谁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魏晋时期,除了汉族,还有哪些民族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又做了些什么?(板书课题)二、阅读教材78-81页,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后检测,看谁回答的准确。
1、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西晋统一全国的时间?2、八王之乱的背景、含义、影响?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间、内迁的民族及路线?4、什么时候谁统一了黄河流域?三、学习新课(-)西晋建立1、想一想: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出示《三国实力比较表》)2、运用地图演示A、263年,魏国灭蜀国B、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为皇帝,建立西晋C、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三国鼎立结束3、帮助学生整理西晋统一的过程,明确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蜀-魏-吴),明白;此时三国尽归司马氏师:西晋之所以能统一南北主要原因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日益强盛,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的统治日益腐朽,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二、八王之乱1、读材料,了解西晋当时的社会风气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沟。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知识梳理】1、长征原因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或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红军长征过程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改向敌人力量的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4、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6、遵义会议(1)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确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历史课文。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晋在280年统一全国后,由于统治腐朽、奢侈浪费,导致国家迅速衰落,最终在316年灭亡。
同时,课文还阐述了北方各族的内迁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的统一和衰落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现象。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统一和衰落过程,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现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落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现象。
2.难点:分析西晋衰落的原因,以及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文献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晋的统一和衰落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现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西晋衰落的原因,以及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一、西晋的建立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主要讲述了西晋在晋惠帝末年爆发的“八王之乱”,导致国家陷入分裂和混乱。
随后,西晋被一支来自北方的民族——匈奴所灭。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崩溃过程,认识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民族关系的变化和民族融合的过程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过程,掌握西晋灭亡的原因;知道北方各族的内迁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晋灭亡的原因,北方各族的内迁过程及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过程,掌握西晋灭亡的原因。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方各族的内迁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西晋在晋惠帝时期实现的短暂统一,以及随后八王之乱导致北方各族的北迁。
教材通过介绍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背景和原因。
2.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和理解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巩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的建立、统一全国及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成立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的历史仍然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的成立背景,理解西晋统一全国的过程,以及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成立背景、统一全国的过程,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晋的成立背景、统一全国的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2.教学难点: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资料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晋的成立背景、统一全国的过程;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分析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如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5.知识拓展:介绍西晋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司马炎、羊祜等;6.总结归纳: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7.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加深对西晋历史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课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西晋的成立背景–司马炎篡位–魏晋南北朝更替2.西晋统一全国–司马炎称帝3.北方各族的内迁4.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速度;3.心得体会:通过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西晋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西晋在晋惠帝时期实现的短暂统一,以及随后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材从西晋的统一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以及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等方面,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同时对北方各族的内迁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两个历史事件,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西晋统一的过程,明确北方各族的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以及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原因及其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3.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统一的过程及其原因。
2.北方各族的内迁原因及其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3.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原因及其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教学资源:收集与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局面。
然后提问:“西晋是如何实现统一的?”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