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2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影像学技术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层面上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
其中,磁共振成像(MRI)作为非侵入性、无线辐射的成像手段,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模态MRI技术能够同时分析多种成像信号,可提供多维度的医学信息,对于一些常规检查无法识别的疾病,多模态MRI技术的应用非常有优势。
一、多模态MRI技术多模态MRI技术是指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使用多种成像技术,对同一对象进行多维度的成像和分析。
这种成像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
当前主流的多模态MRI技术包括了扫描剩余时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和磁共振弹性成像等。
例如,在脑功能区图像研究方面,多模态MRI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磁共振弹性成像方面,该技术能够精确量化组织的弹性变形和刚度,帮助医生识别许多疾病,如肝硬化、脑萎缩等。
在动态对比增强MRI方面,该技术可以提供更多关于血流动态性质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区分炎症、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区域。
另外,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磁共振信号,提供关于肝脏、脾脏癌等器官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的信息,并能帮助医生更快地对诊断进行实现。
二、多模态MRI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多模态MRI技术的应用在许多不同领域都能取得显著的成果。
其中,在神经学、肿瘤学、肝脏疾病学、心脏病学和骨科疾病学等领域中更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1. 多模态MRI技术在神经学中的应用多模态MRI技术是神经学领域中最常见的成像技术之一。
它可以帮助神经科学家了解神经连接的密集区域,并可提供促进功能再建的信息。
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多模态技术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区分出炎症、出血、占位性病变等,对于癫痫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生理学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多模态MRI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多模态MRI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MRI与CT在结直肠癌术前诊断与分期中的临床价值胡晓云;周和平;庄振燕;李永琴【摘要】目的探讨MRI与CT在结直肠癌术前诊断与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6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MRI组与CT组,各63例.术后将2组患者病理结果与术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T分期的诊断,MRI组诊断准确率为88.89%,CT组诊断准确率为73.02%,MRI组显著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N分期的诊断,MRI组诊断准确率为71.43%,CT组诊断准确率为55.56%,MRI组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术前诊断与分期中,与CT相比,MRI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将2种方法结合进行术前诊断与分期,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程度,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6(031)011【总页数】3页(P1848-1850)【关键词】MRI;CT;结直肠癌;分期【作者】胡晓云;周和平;庄振燕;李永琴【作者单位】725000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725000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810001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725000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7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胃癌以及肝癌,位居第4位[1]。
目前针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以及生物学治疗。
有研究表明,在术前进行准确的分期诊断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2]。
MRI与CT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其作用主要是评价原发肿瘤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3]。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考察MRI与CT在术前诊断与分期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12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前诊断方法不同将其分为MRI组与CT组,各63例。
MRI常规成像序列结合DWI成像序列在直肠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作者:张玉英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第28期【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成像序列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成像序列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直肠癌患者的术前MRI表现,分析其在诊断直肠癌准确性方面的应用价值。
结果 64例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直肠癌。
MRI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7.5%(Kappa=0.648),二者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一致性可靠。
结论 MRI常规成像序列结合DWI成像序列对诊断直肠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直肠癌;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成像序列DOI:10.14163/ki.11-5547/r.2017.28.015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威胁生命,我国流行病学特点是患直肠癌的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直肠癌的最有效方法[1],术前准确地对直肠癌进行分期对判断肿瘤预后、制订最佳治疗方案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可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2],因此术前对直肠癌的诊断尤为重要。
提高对直肠癌诊断的准确性,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并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随着MRI成像技术不断的发展成熟,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优势显著。
因此对直肠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病例诊断结果进行研究,探讨MRI在直肠癌诊断方面的准确程度及临床应用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直肠癌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49.6±7.6)岁。
纳入标准:患者均有术前完整影像学检查资料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新辅助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患者均在MRI检查后短期内进行直肠癌根治术。
排除标准:术前接受过新辅助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的患者,直肠癌术后复发或因其他盆腔疾病接受过盆腔放疗的患者。
1. 2 检查方法 MRI检查当日,所有患者均未进行灌肠治疗,均未接受直肠指诊等直肠刺激性检查。
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多参数MRI的原理多参数MRI是指在传统MRI成像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多种成像技术和参数来获取更为全面和详细的图像信息。
常用的多参数MRI技术包括动态增强MRI(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反映组织的微血管结构、代谢活性、细胞膜完整性等信息,有助于提高MRI的诊断准确度和鉴别诊断能力。
二、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的应用1. 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MRI是通过连续观察组织对造影剂的动态吸收和代谢情况,来提供组织的血流灌注动力学信息。
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动态增强MRI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边缘轮廓和内部结构,有助于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边界,提高了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准确度。
2. 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观察水分子在组织中的自由扩散情况,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细胞膜的完整性。
结直肠癌组织由于细胞增殖和密度增加,使得水分子的扩散受限,因此在DWI成像中呈现高信号。
DWI成像可以发现微小的肿瘤灶和淋巴结转移,进一步提高了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分期能力。
3.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磁共振波谱成像是通过分析组织中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浓度,来揭示组织的代谢活性和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MRSI可以发现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代谢产物,有助于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提高了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2. 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评估结直肠癌的转移多参数MRI可以发现微小的肿瘤灶和淋巴结转移,有助于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转移,进一步提高了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评估能力。
3. 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多参数MRI可以全面评估结直肠癌组织的形态、血管灌注、代谢活性等特征,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手术可行性的评估、放疗和化疗的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准确度和鉴别诊断能力,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评估结直肠癌的转移,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多模态MRI成像技术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研究》篇一一、引言直肠癌作为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至关重要。
T分期是直肠癌的重要预后因素,决定了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及后续的治疗计划。
传统上,病理学检查是T分期的金标准,但该法为有创检查,且需手术标本。
因此,非侵入性的术前诊断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
多模态MRI成像技术因其无创、高分辨率及多参数的特点,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MRI成像技术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价值。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了经过初步筛选的直肠癌患者共计XX例,均接受多模态MRI检查并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评估。
2. 成像技术(1)MRI设备与参数:使用XX型号的3.0T磁共振扫描仪,选用8通道直肠相控阵线圈。
(2)多模态MRI序列:包括T1WI、T2WI、DWI(扩散加权成像)以及动态对比增强MRI等。
3. 数据分析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对MRI图像进行独立分析,并记录T分期的结果。
同时,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1. 诊断准确率通过对比多模态MRI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多模态MRI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达到XX%。
其中,T1期至T4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XX%、XX%、XX%和XX%。
2. 各模态MRI分析(1)T1WI:主要用于显示肿瘤组织的解剖结构。
(2)T2WI:对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的边界和肿瘤的浸润深度显示良好。
(3)DWI:能有效显示肿瘤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的差异,为评估肿瘤细胞密集度提供重要信息。
(4)动态对比增强MRI:可以进一步显示肿瘤血管分布情况,评估肿瘤的血供及周围浸润情况。
3. 与传统方法的比较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多模态MRI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诊断率,特别是在区分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四、讨论多模态MRI成像技术凭借其无创、高分辨率和多参数的优势,为直肠癌的术前T分期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诊断工具。
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参数MRI(mpMRI)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mpMRI为医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信息,能够显著提高结直肠癌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
临床上,CT和MRI是常用的肿瘤影像学检查方法。
然而,单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结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误诊率高。
mpMRI可以通过整合多种技术手段,例如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等,从多个角度对结直肠癌进行全面分析,提高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准确性和分期定量信息的获取。
T2加权成像是mpMRI中最常用的序列之一。
T2加权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DWI可以测量水分子的自由扩散性,它通常用来评估病变的细胞构成、细胞密度和病变的侵袭性。
DCE-MRI可以显示动脉的供血和静脉的回流情况,根据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程度和情况,可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mpMRI在结直肠癌的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具有突出的优势,在与肛门距离非常近的病变,通过传统的肛门指诊、结肠镜手段等手段难以检测到,这时借助mpMRI便可以更加高效的发现病变。
同时,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T1 N0期结直肠癌以低信号表现,而mpMRI可以通过评估病变的弥散性和动态增强成像的灌注度对病变的治疗方案进行选定。
总之,mpMRI是一种更全面、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结直肠癌患者可以通过该检查获取更全面的诊断信息,评估病变的恶性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设计及随访。
在临床实践中,来源于mpMRI的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方案已被广泛采用,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
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多参数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图像诊断技术,具备组织特异性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中。
多参数MRI主要包括多种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成像(DCE)、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等,这些技术相互补充,能够提供丰富的病理信息,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支持。
弥散加权成像是MRI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成像技术,能够反映组织的弥散性和细胞膜通透性,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评估很有价值。
研究表明,弥散加权成像参数ADC值与结直肠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密切相关,ADC值较低时,代表结直肠癌细胞膜通透性差,细胞增殖能力强,可能是恶性程度较重的表现。
由于弥散加权成像能够提供微小病变的影像信息,可以有效地检测结直肠早期肿瘤和局部晚期转移,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动态增强成像是常用的另一种多参数MRI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反映结直肠癌的灌注情况和血管特征。
动态增强成像是一种快速的序列技术,通常在发生造影素进入和排出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图像的信号强度变化,可以有效的反映出结直肠肿瘤的血管特征,如血管密度、血流速度等,同时也可以在病变周围检测到血管异常分布,血管新生等情况,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磁共振波谱成像是一种通过分析组织中代谢产物浓度的成像技术,可以反映肿瘤组织中代谢物含量的变化,从而为结直肠癌的分级、预测治疗效果等提供所需的信息。
研究显示,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能够检测到结直肠癌组织中一些特有的代谢物质,如胆碱、肌酸、乳酸等,这些代谢物质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癌细胞的生长状态和代谢特点,为了解肿瘤的致病机制、评估治疗效果、判断疾病预后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多参数MRI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诊断结直肠癌的成像技术,其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等多种成像技术的优势,可以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病变定位、病理评估、治疗计划制定等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和科学的依据。
CT联合高分辨率盆腔 MRI扫描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研究CT联合高分辨率盆腔MRI扫描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结直肠癌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CT和盆腔MRI检查,对两组患者T分区、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诊断效果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结果:在本次实验中,83例检查患者中,CT检查阳性预测值为96.63%,阴性预测值为62.31%,灵敏度为91.14%,特异度为76.65%,准确度为87.76%。
CT联合高分辨率盆腔MRI扫描阳性预测值为94.42%,阴性预测值为90.03%,灵敏度为98.87%,特异度为71.12%,准确度为95.51%。
采用CT联合高分辨率盆腔MRI扫描检查方式,比单纯采用CT检查,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明显更好。
结论:CT联合高分辨率盆腔MRI扫描能够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应用效果较为良好,可以应用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中。
关键词:CT联合高分辨率盆腔MRI扫描;结直肠癌;诊断价值结直肠癌就是传统上所说的大肠癌,是大肠上皮癌症,主要是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及肠道疾病所引发,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是该疾病在早期并没有特别的临床表现,因此一旦发现结直肠癌,很多时候都到了中晚期。
所以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确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检测中,所采用的主要是B超、CT检查及MRI检查的方式。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是将CT联合高分辨率盆腔MRI扫描应用在实验中的患者中,分析研究具体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结直肠癌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43岁至71岁,患者平均年龄52.21±3.32岁。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 02 0年1月第4卷第2期j学影像]3.0T M R I在直肠癌诊断及术前T 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杨聃琳(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磁共振室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探究直肠癌诊断与术前TN分期中应用3.0T MRI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一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直肠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术前均接受MRI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
结果:45例 直肠癌患者3.0TMRI检查情况:T l、T2、T3与T4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1. 82%、83. 33%、87.10%、100. 00%; N O、N1与N2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2.86%、84. 62%、75. 00%。
结论:在直肠癌诊断及术前TN分期中应用3.0TMRI检查,便于临床对患 者病情做出客观判断。
【关键词】3.0TMRI;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07 (2020) 02-0165-02直肠癌是人体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具有 发病隐匿的特点,大部分患者患者就诊时病情已进展至中 晚期,显著增添了治疗与恢复的难度[1]。
目前,临床主要将患者术前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依据对治疗方案进 行制定。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术前TN分期评估结果过高 或较低,均会增添患者身心痛苦,甚至可导致术后复发。
率、灵敏度和特异性,统计学软件比较差异。
统计学软件 比较MRI影像检査结果和手术病理诊断分期间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研究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用均 数土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用 x*123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2结果研究数据显示,124例患者经MRI影像检查共确诊 118例(阳性111例,阴性7例),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 95. 16% (118/124)、99. 11% (111/112)、70.00% (7/10)。
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
早期的结直肠癌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一旦发现已经晚期,治疗的难度和效果都将大大降低。
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结直肠癌显得尤为重要。
而磁共振成像(MRI)因其无创、多参数、高分辨率的特点,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多参数MRI包括了多种功能成像技术,如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CE)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等,能够提供肿瘤组织的不同生理和代谢信息,从而为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定量诊断和治疗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DWI可以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情况,对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由于肿瘤组织细胞增生、细胞间隙减少,导致水分子的自由扩散受到限制,从而在DWI图像上显示出高信号。
与正常组织相比,结直肠癌在DWI图像上有明显的信号强化,从而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定位肿瘤病灶。
DWI还可以通过测定肿瘤组织的ADC值来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DCE可以反映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对于结直肠癌的分型和分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肿瘤组织对血管的新生和血流的依赖性较高,因此在DCE成像中常常显示出较高的强化特征。
结直肠癌的强化特征既可以反映肿瘤的血管形态和分布,也可以反映肿瘤的血流速度和灌注量,这些信息对于肿瘤的诊断和定量评估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特别是对于结直肠癌的分型、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DCE成像可以提供更加直观和客观的信息,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MRSI可以反映肿瘤组织的代谢情况,对于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肿瘤组织细胞代谢异常,MRSI可以通过检测组织内特定代谢产物的含量来鉴别不同的病理类型和分级。
结直肠癌的MRSI常常显示出特征性的代谢谱,如乳酸峰的升高和肌酸峰的减少等,这些特征性代谢谱既可以反映肿瘤组织内氧化还原平衡的紊乱,也可以反映肿瘤组织内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变化,有助于与正常组织和其他良性病变进行鉴别,并为肿瘤的分级和分型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146·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2月 第22卷 第2期 总第172期【通讯作者】马宜传,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影像诊断。
E-mail:***************Multi-parametric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FEB. 2024, Vol.22, No.2 Total No.172 e-THRIVE+序列(即T1WI 增强):TR=620ms,TE=20ms,矩阵:280×336,层厚:3mm;MRI增强对比剂使用顺磁性造影剂Gd-DTPA,用量为0.1mL/kg,常规静脉团注。
1.4 图像分割运用Radcloud平台在标准化扫描方案采集的T2WI、DWI、T1WI C+图像上由对患者临床信息设盲的放射科医师手动逐层勾画病灶获得3D感兴趣区容积(volumn of interest,VOI),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置于病灶最大层面,注意经放大处理避开病灶周围气体、坏死及周围脂肪部分(图1A-1D)。
由高级放射科医师审查勾画轮廓,若差异≥5%,则由更为资深的放射科医师来决定肿瘤边界。
1.5 特征筛选、降维处理、模型构建 用Radcloud平台从 MR 图像中共提取共4227个定量成像特征,分为三组。
一阶统计由378个描述符通过常用和基本指标定量描绘 MR 图像内体素强度的分布。
基于形状和尺寸的特征包含42个反映区域形状和尺寸的三维特征。
纹理特征则根据灰度游程长度和灰度共生纹理矩阵计算,共1575个,以量化区域异质性差异。
采用方差阈值(threshold=0.9)、Select K Best(threshold=0.01)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cv=3, max_iter=1000) 三种方法以减少冗余特征,行进一步特征选择及数据降维。
腔镜具有体积小、创伤小、视野清晰的特点,能够避免肿瘤受到挤压,降低肿瘤转移的风险,且腹腔镜可以帮助术者精准识别并保护盆腔自主神经,完整地切除肿瘤组织,从而能够提高根治效果。
长期临床实践表明.腹腔镜辅助Miles、Dixon 手术的效果显著,特别是Dixon术,不仅减轻了对机体的创伤,更保留了肠管、肛门、神经的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⑹。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结果表明,腹腔镜辅助Dixon术治疗直肠癌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安全性更高,且对于肠道功能的影响更小。
在保肛手术中,术中淋巴结清扫数及术后癌残留数是影响根治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肿瘤残留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此结果表明腹腔镜辅助Dixon术具有和腹腔镜辅助Miles术同样的根治效果。
此外,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1年后的复发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结果表明,腹腔镜辅助Dixon术能降低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综上所述,与Miles术相比,腹腔镜辅助Dixon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安全性高,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更小,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更显著,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蒋光富,陈尚武,姜明.腹腔镜辅助Dixon手术治疗高龄患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8): 1866-1869.[2]俞希虎,王磊.结直肠癌精准医疗的研究现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7,34(1):1-4.[3]邹震,唐博,刘东宁,等.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近期疗效比较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6(4):463-467.[4]廖陈,唐辉蓉,唐浩然.腹腔镜Dixon直肠癌根治术132例临床分析.微创医学,2017,12(3):338-339.[5]罗世坤.盆底腹膜重建在腹腔镜辅助Miles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吉林大学,2017.[6]刘流,朱志强,何义仁.束带提拉法在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冲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10):1279-1285.-[收稿日期:2018-12-29]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林焕西陈绍琼葛永丽陈文谢标【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46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多参数MRI、CT检查,并结合病理诊断结果,观察患者的多参数MRI、CT诊断结果及多参数MRI显示情况。
结果46例患者经多参数MRI诊断显示:T1-2期13例,T3期20例T4期13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多参数MRI诊断准确率为95.65%(44/46)。
经CT诊断显示:T1-2期8例,T3期25例T4期13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诊断准确率为84.78%(39/46)。
经多参数MRI诊断后,46例患者中T1WI序列清晰显示病灶41例(89.13%),T2WI序列清晰显示病灶38例(82.61%),DWI序列清晰显示病灶46例(100.00%),增强T1WI脂肪抑制(T1WI-FS)序列清晰显示病灶42例(91.30%)。
结论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准确检出早期病变,对于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结宜肠癌;诊断D0I:10.14163/ki.11-5547/r.2019.19.027结直肠癌是发生于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对患者消化系统器官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并会侵犯周围组织,发生远处转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结直肠癌是一类复杂、难治的疾病,为了提高疾病的治疗成功率,需要及早地实施治疗。
结直肠癌的早期治疗,需要以准确的诊断结果作为参考。
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中,由于患者的症状表现并不显著,且缺乏一定的典型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患者的病情。
由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早期症状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结肠息肉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相似,容易误诊。
为了更加准确地检出疾病,需要应用影像学技术,在影像中可以清晰地观察结肠病变,进而了解结直肠癌早期的病变特征,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支持本研究以本院2016年1月~ 2018年9月收治的46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多参数MRI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46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8.42±9.69)岁。
病理检查结果:丁1~2期15例,T3期18例,T4期13例。
1.2方法患者均实施多参数MRI,CT检查,患者在受检前接受清洁灌肠,并使用肠道对比剂。
取仰卧位,使用西门子avanto1.5T磁共振检测仪,应用相控阵表面线圈,设置层厚(3mm)、层间距(0.8mm)等参数条件,行冠状位T2WI序列扫描、横断位T2WI序列扫描以及横断位T1WI序列扫描,并需要对回波时间(TE)、重复时间(TR)、矩阵、视野(FOV)以及激励次数(NEX)等参数进行调整,获取MRI影像。
在MRI常规平扫的基础上,使用轧喷酸葡胺作为造影剂,静脉注射15ml后,行T1WI-FS增强扫描(冠状位、横断位、矢状位)。
另外行3DTSE序列扫描,扫描前需要生理盐水保留灌肠,设置层厚(2mm)、TE(2个呼吸周期)、TR(600ms)、作者单位:523560东莞市常平医院放射科FOV(380mm x380mm)以及NEX(2)等参数,获取MRI图像,并由2名以上医师进行分析、判断,共同得出一致的诊断结论。
在结直肠癌患者CT检査过程中,使用Philips64排螺旋CT,检查前设定层厚1mm、电压120kv、电流90mAs等参数,在CT平扫后,使用碘佛醇作为对比剂,行动态增强扫描。
观察患者的多参数MRI、CT诊断结果及多参数MRI显示情况。
2结果2.1多参数MRI诊断结果46例患者经多参数MRI诊断显示:T1-2期13例,T3期20例,T4期13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多参数MRI诊断准确率为95.65%(44/46)。
2.2CT诊断结果46例患者经CT诊断显示:Tl~2期8例,T3期25例,T4期13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诊断准确率为84.78%(39/46)o2.3多参数MRI显示情况经多参数MRI诊断后,46例患者中T1WI序列清晰显示病灶41例(89.13%),T2WI序列清晰显示病灶38例(82.61%),DWI序列清晰显示病灶46例(100.00%),增强T1WI-FS序列清晰显示病灶42例(91.30%)。
3讨论结直肠癌早期治疗的预后效果好,但由于结直肠癌早期症状轻微,容易与痔、肛痿、炎性性肠病、阑尾炎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相互混淆,导致不能及时、准确地检出疾病,对于临床治疗工作形成误导。
因此,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不能局限于患者的症状表现,而需要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内窥镜检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为了对疾病做出明确诊断并准确进行病情分期,应采取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检查是结直肠癌临床诊断的常用方法,能够清晰地观察结肠、直肠及周围脏器组织,可以从中发现细微的病变,提示病灶的直接浸润、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等情况。
在结直肠癌患者的CT诊断中,在CT影像中,可见肠壁增厚、狭窄及不规则等情况,显示出低密度病灶及钙化灶,判断病情的进展程度。
在CT增强扫描中,在清晰显示肠壁、肠腔内外肿瘤的同时,能够对其浸润范围进行判断。
但是在早期结直肠癌的CT诊断中,局限性肠壁增厚为主要表现,难以准确鉴别疾病。
因此,CT检査更适用于结直肠癌的中晚期诊断⑵。
为了提高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在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上,应采取MRI方法。
在MRI检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呼吸运动、肠道蠕动情况.做好肠道准备工作,减少运动伪影对于检査结果的干扰和影响。
MRI的分辨率高,能够清晰显示结直肠肠壁、肠腔内外情况,能够发现位于黏膜、肌层、浆膜层的病灶,了解病灶浸润深度[M]o在结直肠癌患者的多参数MRI检査中,其矢状位影像提示为固有肌层低信号、黏膜下层高信号以及黏膜层低信号。
在T2WI序列序列上,其正交轴位影响可见前缘系膜筋膜增厚,肠壁低信号肌层消失,提示为病变,判断肌层浸润深入及系膜筋膜受累情况。
采用多参数MRI检査,MRI检查的扫描视野影像和高空间分辨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对于肠壁各层的显示图像更加清晰,可以根据不同序列的病灶显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全面了解其肿瘤进犯肠壁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在T1WI序列上,病灶及周围脂肪分别提示为低信号和高信号,能够对病灶侵犯周围组织情况进行判断,但是对于小病灶的显示率较低。
在T2WI序列上,病灶及周围脂肪分别提示混杂高信号和高信号,其对于小病灶的显示率较低。
在扩散加权成像(resolve-DWI)序列上,病灶呈高信号(弥散受限),其周围组织为低信号(弥散不受限),能有效辨识小病灶。
根据不同序列的病灶显示情况.能够准确检出病灶,明确疾病分期,提高结肠癌早期的检出率,便于及早的实施治疗,进而获得更为理想的预后[7-"]o李铭等①)研究显示,180例直肠癌患者接受MRI检查,其诊断结果显示,MRI对T0~2期、T3期、T4期诊断的准确度分别为88.9%、82.1%和86.7%,对于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达到85.0%。
根据MR1诊断结果,能够对肿瘤的进犯肠壁深度做出准确的判断。
而MRI对N0期、N1期、N2期诊断的准确度分别为79.7%、64.9%以及61.9%,对于N分期诊断的准确率达到69.4%,能够准确的检出淋巴结转移情况,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9.4%和69.2%,充分说明了MRI在直肠癌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优势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4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多参数MRI和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65%、84.78%。
而在结直肠癌的多参数MRI诊断中,T1WI序列清晰显示病灶41例(89.13%), T2WI序列清晰显示病灶38例(82.61%),DWI序列清晰显示病灶46例(100.00%),增强T1WI-FS序列清晰显示病灶42例(91.30%)。
充分说明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在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中,MRI方法是一种良好选择,分析多参数MRI影像,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结直肠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