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337.75 KB
- 文档页数: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指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特征:1、发作突然2、历史短暂,一般为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3、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4、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5、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治疗要点1、病因治疗如控制血压、治疗心率失常、心肌疾病,稳定心脏功能,治疗脑动脉炎,纠正血液成分异常。
2、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剂:可能减少微栓子发生,预防复发有一定疗效。
阿司匹林、双嘧达寞、噻氯匹啶、奥扎格雷等。
(2)抗凝治疗:频繁发作的TIA,或发作持续时间长,每次发作症状逐渐加重,同时又无明显的抗凝治疗禁忌者可及早进行抗凝治疗。
(3)钙通道阻滞剂:可扩张血管,阻止脑血管痉挛。
如尼莫地平。
(4)中医药治疗:川穹、丹参、红花等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准确测量生命体征,为诊疗提供依据。
2.心理状况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悲观等情绪,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性质、过程、预后及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
3.专科情况评估患者意识、瞳孔、吞咽功能、构音及肢体活动情况,以及有无头痛、抽搐发作、恶心、呕吐情况。
4.根据病情及医嘱进行基础护理。
护理措施1.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2.饮食:进食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给患者充足的进食时间,进食速度宜慢。
保持大便通畅。
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饮食。
3.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1~2周,抬高床头15~30°。
4.生活护理:协助急性期卧床的患者生活护理,加强翻身,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并积极预防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如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5.心理护理:关心患者,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体位与休息: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应鼓励下床做轻微活动;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者取侧卧位或头高脚低,头偏向一侧;鼻饲患者进食前给予抬高床头30°,并将此体位保持进食后30~60分钟以上。
中医针灸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温**,女,79岁,住院号:451254,初诊日期:202* 年9月30日。
主诉:头晕4月,加重伴一过性语言不利5小时。
病史:患者4月前头晕,平素口服舒脑欣滴丸、血塞通,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今日中午11时许,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持续约1小时后缓解,当时头晕较前加重,伴头痛,无胸闷憋气、二便失禁等症,遂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查颅脑CT考虑基底节区、额叶缺血灶、软化灶,建议住院治疗,家属经商议后决定于我院保守治疗,收入我病区。
入院时: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头晕,困倦,肢体活动可,无胸闷憋气、饮水呛咳等症,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2-3日一行。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颅脑CT (202*-9-3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考虑双侧基底节区、额叶缺血灶,脑干密度欠均。
ECG (202* 年9月30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西医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中风先兆证候诊断:气虚血瘀证治疗原则: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益气活血。
针灸取穴:百会、上星、印堂、肩鹘(双)、曲池(双)、合谷(双)、阳陵泉(双)、完骨(双)、天柱(双),四神聪、神门(双)。
治疗过程:百会平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 分钟;上星平刺0∙5~l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印堂平刺0.3寸,施雀啄手法1分钟;肩鹘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肘关节为度;曲池曲肘取穴,直刺1~ 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到达食指为度;足三里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胀感达足踝部;阳陵泉直刺1~ L 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胀感至足外踝;风池直刺0.5~l 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四神聪、神门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0.5分钟;合谷、太冲直刺0.5~l寸,施呼吸泻法1分钟;天柱、完骨直刺1~L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诊治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2-07-31T16:52:52.4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郗秀红[导读] 总结中医诊治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体会,为临床对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治提供参考。
郗秀红(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中医院内科 045200)【摘要】目的总结中医诊治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体会,为临床对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1年9月治疗的82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葛根素注射液0.4g和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并同时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药物,连续使用1个月,观察组同时使用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愈98例(46.7%),有效87例(41.4%),无效13例(6.2%),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治愈26例(15.3%),有效96例(62.3%),无效38例(22.4%),总有效率77.6%;二者比较,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
结论中医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方法。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中医诊断治疗临床体会现代研究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可归属于中风先兆的范畴。
中风先兆是中风病的早期信号,它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眩晕、肢麻、短暂性瘫软、语涩、晕厥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如果已有中风先兆的出现,但未经治疗,则约有1/3的患者在3~5年内有发生中风病的可能[1]。
因此,对中风先兆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且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原则。
2010年3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82例,对其应用中医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2010年3月-2011年9月期间的住院病人,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公布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案:王某,男,74岁,2014年4月7日。
主诉:晨四点眩晕,头痛,旋转不定,忽然扑倒。
病史:得病前几天有一二秒钟突然黑矇、头昏,时时头顶痛,有六天因腰痛卧床,饮水也少,又因工作生活压力大而神疲。
一夜醒来晨起四点犯病,起床则扑倒(西医叫猝倒)时旋转不定。
初诊:头痛,旋转不定,眼球浮动,血压90/60mmHg。
舌体瘦,舌苔紫暗,脉沉细。
急查脑CT,无出血,急饮淡盐水二次,共700毫升。
西医诊断:TIA(短暂性脑缺血)中医诊断:眩晕辨证审机:瘀血阻窍脑络不通,脑窍不通,神明失主,脑失所养。
治法:活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味赤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老葱2根黄芪30克苏木12克葛根20克丹参15克白芷15克菖蒲15克地龙10克土虫3克。
水煎服,日二次服。
每次送服水蛭粉2克。
服药后两小时好转,眩晕停止。
血压130/82mmHg,查颈动脉多普勒与脑核磁。
前者诊断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并斑块形成。
核磁检查为脑室、脑池、脑沟系统普遍略增宽,脑实质无明显改变,属老年性脑改变。
其后仍不放心,于2014年12月24日又三甲医院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报告: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正常……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正常,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
频谱尚可。
此后连续服用此药,未再犯病。
无脑梗死。
按语该患属急症,中医能治“急症”,关键是辨证同时做到准确“辨病”。
时间就是生命,于黄金时间,要抓住。
急速处理,这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30,王殿祥医案。
王殿祥,1939年生,历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温病、急症教研室及附属第一医院急症病科主任。
曾为黑龙江省中医急症学科带头人。
参编《中医内科学》,主审《现代中医内科急症学》。
擅治肺、心、脑急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0-01-29T14:58:57.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1期供稿作者:李杰[导读] 中风先兆的治疗贵在及时,若延误时机,就有可能发展为中风病,治疗及恢复均较难。
李杰(敦化市中医院吉林敦化 133700)【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1-0267-02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风先兆内风旋动熄风镇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关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学说很多,主要有微栓塞,脑血管痉挛、狭窄或受压,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颅内血管炎或脑盗血综合症等也会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中医里隶属于中风范畴,根据其发病时症状及症候治疗等特点属于中风先兆,先兆期表现为肝阳上亢,内风旋动,表现出一派动象,符合风邪的致病特点,即“风中急性期,风性善行而数变”。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且参考文献古籍及近代医家的论著,现将中风先兆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中风病先兆论治
1.1 病因病机特点
本虚标实为中风先兆的病机特点,即正虚于内,风盛于外。
由于年老体衰,劳倦内伤,七情过急,嗜醇酒厚味等多种病因长期作用于人体,最终导致脏腑虚衰,精元不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阳上亢,内风煽动,风阳挟带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攻于脑,正邪交争,胜负难分则出现中风先兆。
即《内经》所谓:“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清代叶天士谓:“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
可见本病的发生着重在于内因,在外风的作用下发为本病。
中风先兆的每个症状都表现出一派风性善行而数变的不确定性,因此患者在此期表现出病情不稳定。
这是在中风病病程中内风旋动攻冲不定的最明显阶段。
1.2 中风先兆的诊断
1.2.1 临床症候
症状: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双影,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语言蹇涩,一过性偏身无力,晕厥发作,头胀痛,手指麻,健忘,筋惕肉瞤,神情呆滞,倦怠嗜卧,步履不稳。
舌象:舌质淡紫或紫暗,舌下静脉紫暗迂曲。
脉象:弦滑。
1.2.2 发病特点
上述症状具有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和可逆性,好发年龄多在50岁以上,具有吸烟、饮酒,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
1.2.3 诱发因素
每因七情所伤、劳累过度、吸烟酗酒、感受风寒等原因而诱发。
1.2.4 实验室检查
CT征象可见脑萎缩,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血脂检查可见甘油三脂及胆固醇增高等表现。
1.3 辨证论治
1.3.1 阴虚阳亢,内风煽动
主症:阵发眩晕,两眼黑蒙或失明,一过性偏身瘫软或麻木,口舌歪斜,或口角抽动,语言蹇涩或失语者。
兼症:头痛耳鸣,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少寐多梦,潮热盗汗。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弦细数。
诊断:具备主症、兼症各两项以上,加上舌脉即可以确诊。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养阴平肝熄风饮
天麻15.0,石决明30.0,白芍25.0,生大黄5.0,生地30.0,夏枯草15.0,丹皮15.0,川牛膝15.0,天冬15.0,钩藤30.0,玄参15.0,龟板15.0。
水煎服日一剂
加减:偏身麻木明显者,加鸡血藤30.0,豨签草30.0,当归15.0;口舌歪斜和指趾抽动者,加僵蚕10g,全蝎10g,蜈蚣3条,地龙20.0;语言蹇涩或不语者,加石菖蒲15g,郁金10g,制远志10g,心烦少寐者,加黄连10.0,莲子心20.0。
1.3.2 气虚血瘀,脉络不通
主症:阵发性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或无力。
兼症: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慌气短,头晕肢肿,纳差。
舌象: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舌苔薄白。
脉象:沉细或细缓而涩。
诊断:具备主症、兼症各2项以上,加上舌、脉象即可确诊。
治法:益气温阳,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90~120g,川芎10g,赤芍15g,葛根30g,当归尾10g,地龙10g,桃仁5g,红花5g,炒枳实10g.水煎服,日1剂水煎服。
加减:口角流涎者,加白术15g,白寇仁10g,自汗者,加白术15g,防风10g,煅龙牡(先煎)各15.0,去葛根;心悸,加茯苓25g,益智仁15g,百合50.0,肢冷畏寒者,加淫羊藿12g,桂枝10g,肉桂5.0。
1.3.3 风痰瘀血,上扰神明
主症:阵发性语无伦次,所答非所问,突然失忆,双眼直视,舌强言蹇,肢体抽动,偏身麻木或无力。
兼症:身体肥胖,平素嗜食醇酒厚味,头晕目眩,咯痰痰多。
舌象:舌质暗淡,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舌苔白腻。
脉象:弦滑
诊断:具备主症、兼症各2项,加舌、脉象即可确诊。
治法:化痰通络,平肝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15g,天麻15g,生白术15g,胆南星10g,紫丹参30g,川芎15g,天竺黄10g,制远志10g,石菖蒲15g,郁金15g,全蝎10g.日1剂水煎服,。
加减:头晕目眩明显者,加生龙、牡各30g,泽泻25g,代赭石(先煎)15.0;吐痰黄稠,大便干燥者,为痰火内结之象,加全瓜蒌30g,生大黄(后下)10g,炒枳实10g,黄芩15.0,贝母粉5.0.
1.4 注射剂
黄芪红花注射液:益气化瘀通络。
用于中风先兆气虚血瘀,脉络不通之症,1次20-6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脉络宁注射液:养阴清热。
用于中风先兆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之症。
1次20-3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
清开灵注射液:清热化痰,开窍通络,用于中风先兆风痰瘀血,上扰神明夹杂痰热之症,每次30-6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血栓通注射液:活血化瘀,通脉活络。
每次200-400mg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
1.5 病案举例
沈某,女性,56岁,于2006年9月12日初诊。
自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阵发性发作12小时,每次发作持续约20分钟,伴头晕,右侧肢体麻木,心烦少寐盗汗。
查: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中风先兆,阴虚阳亢,内风煽动。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养阴平肝熄风饮加减
天麻15.0,石决明(先煎)30.0,白芍25.0,生大黄(后下)5.0,生地30.0,夏枯草15.0,丹皮15.0,川牛膝15.0,天冬15.0,钩藤30.0,玄参15.0,龟板(先煎)15.0,鸡血藤30.0,豨签草30.0,当归15.0,水煎服日1剂,连服10诸症均安,嘱再服10剂巩固疗效。
随访未再复发。
2 按语
2.1 中风先兆的治疗贵在及时,若延误时机,就有可能发展为中风病,治疗及恢复均较难。
2.2 在进行中风先兆的诊断时,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特点(主症)和发病特点,对于其他项目仅供参考。
尤其是对当前实行的“中风预报”的诊断,只能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否则贻误病情。
2.3 中风先兆与脑CT 脑CT检查对脑血管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西医对脑血管意外诊断的准确性。
但是对于中风先兆的诊断,意义不大;脑CT检查不论是否正常,还是微小血栓形成,还是小栓塞,只要符合上述中风先兆诊断标准者,就应该按照中风先兆辨证论治。
但是脑CT对中风先兆的预后则有指导意义,凡脑CT检查异常者,治疗起来较为困难,症状消失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
2.4 中风病复发亦有先兆,在有中风后遗症的病人中,第2次或第3次复发之前,约有1/3患者出现先兆症状。
笔者统计了90例复中的病人,有35例出现先兆症状。
不过复中病人的先兆症状来得较缓慢,发作性不像第1次中风先兆那样明显,症状亦不严重。
至发为中风的时间较长,多经3至7天,甚至半月或更长。
2.5 中风先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者均是导致中风病的前驱证候,中医叫中风先兆,西医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2.6 治疗中风先兆,勿忘用熄风药:在中风病病程中,先兆期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是主导病机,故熄风镇痉为主要治疗大法。
常用药如天麻、地龙、僵蚕、全蝎、蜈蚣、钩藤、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代赭石等。
2.7 中风先兆的患者经过系统治疗痊愈后,勿忘控制危险因素,比如饮食宜清淡少盐,忌烟酒,减轻体重,及时治疗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这对预防今后复发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