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个案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90.00 KB
- 文档页数:2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4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持续时间界限应该改为1小时,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结论:对TIA患者应尽早做诊断检查和开始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资料与方法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TIA患者4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TIA诊断标准。
男25例,女15例;年龄30~76岁,平均62岁。
吸烟者20例。
颈内动脉系统TIA30例,主要表现为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部分为一过性黑朦、失语、偏盲;椎基底动脉系统TIA10例,主要表现为眩晕、复视、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
合并高血压者35例,糖尿病18例,风心病房颤者2例,颅内血管狭窄者8例。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除外脑出血和脑梗死。
方法:针对病因治疗。
所有患者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溶血磷脂酸、经颅血管超声、颈部血管超声,根据每个病例独自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治疗,合理控制血压、降糖、降血脂、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戒烟酒。
颅内血管狭窄2例行支架置入术。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
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5000U 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应用1周,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稳定斑块药物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
改善脑血循环药物静脉注射灯盏细辛30ml。
结果经过以上干预治疗,36例TIA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其中14例治疗中仍有发作,但2周后症状完全控制。
形成脑梗死4例,其中1例合并颅内血管狭窄,未给予介入治疗,1例合并房颤。
讨论TIA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血脂过高导致动脉内膜脂质沉着,引起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年龄大于65岁,男性多见;动脉硬化,如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心脏病,如房颤、卵圆孔未闭等;吸烟;溶血磷脂酸等。
出院记录(一式两份,一份交病人或家属收执,一份入病案)姓名:方荣性别:男年龄:71岁职业:农民科别:内科入院时间:2012 年02 月08 日8 时00 分出院时间:2012 年02 月14 日14 时00 分入院情况:头痛,头晕,伴一过性左下肢活动不利,麻木,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抽搐。
患者自发病以来,神清,精神欠佳,饮食欠佳,睡眠差,大小便无异常。
入院诊断:短暂性脑却血发作,高血压病诊疗经过:入院后经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血,抑制血小板凝结,降血脂,降血压,及对证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诊断:短暂性脑却血发作,高血压病出院情况:无头痛,头晕,伴一过性右下肢活动不利。
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抽搐。
神清,精神尚可,饮食尚可,睡眠尚可,大小便无异常。
出院医嘱:低盐低脂饮食,休息,按时口服药物。
如有不适随时诊断与治疗。
住院医师签字:/宋书川主治医师签字:姓名:方荣性别:男年龄:71岁职业:农民科别:内科入院记录患者:方荣男年龄:71岁,已婚,农民,汉族,系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柏寺营乡柏柏东村人。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入院日期2012-02-08 8:00,记录日期:2012-02-08 9:00主诉:头痛,头晕,伴一过性右下肢活动不利4天现病史:患者缘于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伴一过性右下肢活动不利,每天发作6,7次,每次发作不超过1 分钟,发作后无症状。
伴恶心呕吐,无口眼歪斜,无意识障碍,随到本村卫生所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无明显好转。
呈进行加重,为进一步治疗,故到我院。
门诊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收住院。
患者发病已来神情,精神欠佳,饮食差,睡眠尚可,大小便均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10年余,无糖尿病,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患者生于原籍长期居住本地,未到疫区,牧区,无烟酒不良嗜好,居住环静良好,爱人体键。
家族史:家族中无移传性病史体格检查T:36.5 ℃,P:84次/分,R:16次/分,BP180/9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晰,语言流利,自主体位,查体合作,步入病房,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中医针灸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温**,女,79岁,住院号:451254,初诊日期:202* 年9月30日。
主诉:头晕4月,加重伴一过性语言不利5小时。
病史:患者4月前头晕,平素口服舒脑欣滴丸、血塞通,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今日中午11时许,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持续约1小时后缓解,当时头晕较前加重,伴头痛,无胸闷憋气、二便失禁等症,遂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查颅脑CT考虑基底节区、额叶缺血灶、软化灶,建议住院治疗,家属经商议后决定于我院保守治疗,收入我病区。
入院时: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头晕,困倦,肢体活动可,无胸闷憋气、饮水呛咳等症,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2-3日一行。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颅脑CT (202*-9-3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考虑双侧基底节区、额叶缺血灶,脑干密度欠均。
ECG (202* 年9月30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西医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中风先兆证候诊断:气虚血瘀证治疗原则: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益气活血。
针灸取穴:百会、上星、印堂、肩鹘(双)、曲池(双)、合谷(双)、阳陵泉(双)、完骨(双)、天柱(双),四神聪、神门(双)。
治疗过程:百会平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 分钟;上星平刺0∙5~l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印堂平刺0.3寸,施雀啄手法1分钟;肩鹘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肘关节为度;曲池曲肘取穴,直刺1~ 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到达食指为度;足三里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胀感达足踝部;阳陵泉直刺1~ L 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胀感至足外踝;风池直刺0.5~l 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四神聪、神门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0.5分钟;合谷、太冲直刺0.5~l寸,施呼吸泻法1分钟;天柱、完骨直刺1~L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6例临床分析1. 引言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一种短暂性的脑血流减少或中断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是症状短暂,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数分钟内自行缓解。
TIA的发作是由于脑血管暂时性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但在症状缓解后脑组织并未持续性受损,因此TIA并不会导致脑功能的持久性损害。
TIA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因为TIA发作后,约有30%的患者会在未来的几天或几周内发生脑卒中。
及时识别和治疗TIA对于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TIA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短暂性头晕、视觉障碍、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
对于TIA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症状。
TIA是一种短暂性脑血管事件,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及时诊断TIA并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案是保障患者健康的关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颈动脉狭窄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主要表现为颈部和大脑供血动脉内膜下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心源性栓子是指心脏血栓脱落并流入脑血管造成脑血管阻塞,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狭窄则是因为颈动脉内血管腔狭窄或闭塞,降低了脑部供血,从而引发脑缺血发作。
除了上述病因外,其他因素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可能成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诱因。
对这些病因的认识和了解对于预防和及时处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至关重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1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资料、病例特点、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处理方法,从而全面了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征和规律。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诊疗思路,同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精神症状为首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短时间内脑部血流暂时不足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通常持续时间在几分钟内,但不超过24小时,多在1小时内消失。
研究表明,精神症状作为TIA的首发症状并不少见,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临床分析至关重要。
一、病例描述李先生,60岁,因突发言语不清、忽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等症状被家人送至急诊科就诊。
患者自述症状始于当天早晨,之前未有类似症状,但数天来感到头晕、头痛,食欲下降。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楚,言语不清,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左侧咀嚼肌无力。
脑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二、专科检查1. 神经系统检查:TIA患者早期可出现言语障碍、面瘫及肢体无力等症状,需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脑神经和脑膜刺激征等。
2. 血管超声检查:TIA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血管狭窄,可选择进行颈部、颅内和颞下动脉超声检查,以了解狭窄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3. 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可选用脑CT、MRI或CTA等检查手段,以了解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或脑梗死灶。
三、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和血小板水平,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2. 凝血功能:排除凝血系统异常;3. 血脂及糖代谢指标:TIA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和高血糖,需检查相关指标,如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四、诊断李先生的主要症状为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左侧咀嚼肌无力,伴有数天的头晕、头痛及食欲下降。
以上临床表现与TIA的特征症状相符,结合实验室检查发现高血脂及高血糖,最终确诊为TIA。
五、治疗1. 立即住院治疗,争取24小时内完成全面相关检查;2.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降脂、降糖治疗;3. 进行相关康复训练。
六、预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可判断其预后。
经过规范治疗,80%的TIA患者症状可完全缓解,10%左右的病人出现轻微残疾,而约5%的病人继续出现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病例分析【一般资料】男性,68岁,农民【主诉】阵发性意识不清2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2天,夜间小便时出现意识不清,呈阵发性,发作时持续时间约为数秒钟,其后无发作;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无二便失禁,无流涎,饮食无呛咳;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
为求诊治,来我院就诊,查头颅CT: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遂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收入院。
自本次发病以来,精神如常,食欲可,睡眠及二便如常【既往史】既往高脂血症5年,口服“立普妥治疗;否认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36.8℃,P:67次/分,R:18次/分,BP:145/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
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脏浊音界不大,心律67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
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如常。
双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神志清楚,言语流利,查体合作。
五官端正,双侧眼裂等大,无眼球震颤,眼底未查。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下颌不偏,额纹对称,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无声嘶,无饮水呛咳,吞咽反射存在,悬雍垂居中。
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明显异常。
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正常。
双侧Hoffmann征(-)、Babinski征(-)。
脑膜**征:颈无抵抗,Kernig征阴性,Brudzinski征阴性【辅助检查】头颅CT: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高脂血症。
【鉴别诊断】脑出血;患者平时有高血压病史,多发生在情绪激动或者休息不好时候,突然发病,发病时突然出现昏迷恶心伴呕吐,头ct可发现出血灶高密度影,可鉴别。
【诊治经过】送检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电解质,待结果回报以指导进步临床用药【临床诊断】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高脂血症。
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诊治分析回顾分析近期我科收治的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反复发作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并调整治疗方案后该患者病情逐渐稳定。
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并总结最新的相关文献,得出TIA是脑梗死的强烈有力预警信号,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早期临床干预。
[Abstract]One case confirme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with recurrent in our department recently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otal cerebral angiogram and adjust the treatment plan were performed after that the patient gradually was stabl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and summary of the newest related literature,TIA is strong,powerful and early warning signal of cerebral infarction,the corresponding early clinic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auses of patients.[Key words]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Cerebral infarction;Total cerebral angiography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神经内科很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其是由于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脑、脊髓或者视网膜短暂性、局灶性缺血所导致的、影像学上未出现急性脑梗死病灶的神经功能障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