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五)古书中的用字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21
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古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摘要: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是指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其他意义并不相同)而先后产生的不同形体的字。
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联系;区别中学不少的教学参考资料和一些古籍文献关于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的注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比如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注释都用“同”或“通”,使学生很难分清哪个是通假字,哪个是古今字,这就对学生的古文学习造成了不便。
本文就针对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分析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的区别和联系,以弄清它们各自的用法。
具体分析如下: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一)通假字。
1.定义:通假字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产生(1)由于古代字少,古书里使用汉字,用本字的很少,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的现象却很多。
所以,文字的通假现象相当普遍。
(2)写字工具缺乏。
古人写字是刻在龟甲兽壳或竹片上,遇到笔画多的字,就用笔画少的字代替。
写字工具发明后,古书传抄时,后人往往把前人的错字抄写下来,久而久之,别字就越来越多。
(3)作者写作时,一时忘记了本字怎么写,就只好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写了一个别字(通假字)。
有时作者也可能为避免在同一文章中出现反复的字,在同一篇文章中,本字、别字兼用。
3.种类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音同(或音近)代替。
所以,我们把通假字分为两大类:音同通假和音近通假。
这里说的音同、音近,是指古音而言,并不是今音。
(1)同音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古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中的“罢”通“疲”,两字的古音相同。
(2)近音通假又可分为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
双声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和声调不同的通假。
如:“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通“纳”。
叠韵通假:指借字与本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声母不同的通假。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字典。
1974年9月—1975年,进行编写。
1976年以后,对初稿进行过一次修改。
1978年年初,编撰完成。
1979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截至2022年1月,已修订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和辞书学观点、方法编写的简明、通俗、实用的小型古汉语字典,在汉语辞书史上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1995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获得第一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成书沿革编写背景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途径。
古汉语的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有一些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词义却有着显著或细微的差别。
不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阅读古书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组决定进行编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出版过程1974年9月—1975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编写。
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以及北京齿轮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的部分工人和商务印书馆两位编辑。
编写地点先后设在工厂宿舍和商务印书馆。
字典的收字范围,字形、字音、字义的确定,都经过以王力为首的专家的逐一研究。
字典的初稿,几乎都经过王力的审订。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初定名为《古汉语字典》,《关于古汉语字典的编写问题(节选)》—文,就是王力在这部字典的一次编写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
王力的这一发言讨论了这部字典编写的思想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具体的做法等3个方面。
科学性问题方面,王力着重强调了语义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指出:这是这部字典的“两大特色,不同于从前的任何词典的”。
关于字典的具体编写,王力讨论了10个问题:收字的问题;词条选择问题;复音词和词组问题;义项问题;标音和标调问题;用现代语解释的问题;词义的时代性;同义词的辨别;举例问题;参考书问题。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一.基础知识1.《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分为200个部首。
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用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3.《辞海》仍是综合性辞书,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4.《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5.汉字排列方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毛:莫袍切,东:德红切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发。
三.六书: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转注: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假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四.古书用字(一)、古今字1、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如:莫——暮其——箕要——腰2.今字产生的原因:(1)词义分化:解——懈取——娶益——溢(2) 同音假借:然——燃其——箕何——荷(二)异体字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2、异体字的分类:(1)造字法不同:泪:涙笔:筆岩:巌岳:嶽(2)造字法相同但偏旁不同:暖:煖訴:愬俯:俛略:畧群:羣杯:盃線:綫煙:烟五.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古书中的用字(古汉语通论五、六)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产物,用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也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人,在使用汉字记录汉语时,往往有种种不同有情况,加上汉字本身具有独自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时必然会遇到不少有关用字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古人在用字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一般规律,势必影响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一)古今字什么叫古今字:又叫分化字区别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例如:共-供。
语汇是不断发展的,用来记录语言的字总是处于不能充分满足词汇发展的需要的。
因此,在古代,尤其是在上古时代,不少汉字身兼多职,往往一个顶几个来使用。
例如,“久”字,本是“灸”的初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其腹有久.故瘢二所。
”后“久”表示假借义,又造区别字“灸”。
田地的“田”,又可以表示耕种田地(引申义)、打猎(假借义)的意思,后来人们为了使不同意义能够在字形上有所区别,让汉字表义分工明确,就给“田”字加上意符“亻”,写作“佃”,表示“耕种田地”这个意义;加上意符“攴”,写作“畋”,表示“打猎”这个意思。
古今字跟用字的“假借”和词义的引申有密切关系,古今字构形模式大多数是原字基础上加上(或改换)意符。
因此,除了少数在形体上没有相承关系的古今字,如“身”与“娠”、“罢”与“疲”、“不”与“柎”、“吕”与“膂”等以外,那么,古今字就是指产生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在形体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组字。
从表义的特点来看,古字兼表多个义项,而今字只分担古字的一个义项;除了今字分担的义项以外,其它义项仍然由古字承担。
并且,在今字产生之后,后世的古文家写作时往往仍用古字。
古字和今字,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也有少数古字兼义较多,与它对应的今字也往往就不止一个,例如“奉”与“捧”、“俸”,“采”与“採”、“彩”。
古书中的用字(古汉语通论五、六)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产物,用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也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人,在使用汉字记录汉语时,往往有种种不同有情况,加上汉字本身具有独自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时必然会遇到不少有关用字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古人在用字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一般规律,势必影响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一)古今字什么叫古今字:又叫分化字区别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例如:共-供。
语汇是不断发展的,用来记录语言的字总是处于不能充分满足词汇发展的需要的。
因此,在古代,尤其是在上古时代,不少汉字身兼多职,往往一个顶几个来使用。
例如,“久”字,本是“灸”的初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其腹有久.故瘢二所。
”后“久”表示假借义,又造区别字“灸”。
田地的“田”,又可以表示耕种田地(引申义)、打猎(假借义)的意思,后来人们为了使不同意义能够在字形上有所区别,让汉字表义分工明确,就给“田”字加上意符“亻”,写作“佃”,表示“耕种田地”这个意义;加上意符“攴”,写作“畋”,表示“打猎”这个意思。
古今字跟用字的“假借”和词义的引申有密切关系,古今字构形模式大多数是原字基础上加上(或改换)意符。
因此,除了少数在形体上没有相承关系的古今字,如“身”与“娠”、“罢”与“疲”、“不”与“柎”、“吕”与“膂”等以外,那么,古今字就是指产生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在形体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组字。
从表义的特点来看,古字兼表多个义项,而今字只分担古字的一个义项;除了今字分担的义项以外,其它义项仍然由古字承担。
并且,在今字产生之后,后世的古文家写作时往往仍用古字。
古字和今字,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也有少数古字兼义较多,与它对应的今字也往往就不止一个,例如“奉”与“捧”、“俸”,“采”与“採”、“彩”。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二3、分化借义本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例:象——像,辟——避、譬、僻,采——彩,牟——眸。
4、分化广义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
例:受——授,祝——咒。
文选:网上的文字和标点,很多地方和课本不同,我已经按照课本内容一一改过,并别离附上繁体原文。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傷良曰讒,害良曰賊。
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多聞曰博,少聞曰淺。
多見曰閑,少見曰陋。
難進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译文]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
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
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
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
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本身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不定,为了保住利益而背约弃义的叫做大贼。
听到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
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做鄙陋。
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
办法简少而有条理叫做政治清明,办法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
士君子之勇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庯嬍常瑹o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该处“強”字在书上是:“疆”的弓里去掉“士”,我在电脑上打不出该字),牟牟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绪论和工具书第一节绪论讲授主要容: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古代汉语的概念1、广义的古代汉语:广义的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大致说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是唐宋以来以北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狭义的古代汉语:狭义的古代汉语即指“文言”。
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主要对象,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作品。
重点是先的典作品。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目的1、工具性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获得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2、基础性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乃传统国学,又被称为“小学”、“朴学”,也是就其基础地位而言的。
3、综合性古代汉语课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学习对象,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面面。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1、是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是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博古通今、古为今用”四、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为了研究的需要,罗常培先生把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上古汉语(两汉)2、中古汉语(唐宋)3、近古汉语(明清)五、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面)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并且能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面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
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法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2、系统掌握通论知识,精读文选,积累常用词;3、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典籍,记诵、熟读一定数量的文选。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什么?第二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1、编排式:(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的概念,部首的数目);(2)按音序排列:平水韵106韵,古汉语声母,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3)按排列:通常使用的是四角。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分成四期:(一)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三)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四)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称作文言。
(二)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称作古白话。
文言的两大特点:(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注:书中这一段话挺有意思的,我把它抄在后边:要想把一种距今久远,脱离当代生活的历史语言长期使用下去,就势必要着力模仿,而且,按照古代正统文学和文章学的评论标准,越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就越被认为是语言修养高。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中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即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提高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是学一点理论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阅读足够量的文言作品,以积累语言材料和产生语感。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和意义1、文言文阅读与历史遗产的继承这段课本内容写得极好,能够激励学子们。
2、学习古代汉语是深入瞭解现代汉语的需要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
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短语和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句法中不存在了,但在构词法中还有所保留。
文言与白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学习现代汉语不能一点也不涉及文言。
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影响到对现代汉语理解的深入程度和应用的准确程度。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1、处理好语感与语理的关系自由阅读古书是一个较高的目标,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
2、处理好分解与综合,微观与积累的关系在阅读时,要通过每一篇短文的学习,积累词汇,词义和句式,最终达到熟练和形成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