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书中的用字
- 格式:doc
- 大小:51.01 KB
- 文档页数:6
古书中的用字(古汉语通论五、六)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产物,用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也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人,在使用汉字记录汉语时,往往有种种不同有情况,加上汉字本身具有独自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时必然会遇到不少有关用字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古人在用字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一般规律,势必影响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一)古今字什么叫古今字:又叫分化字区别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例如:共-供。
语汇是不断发展的,用来记录语言的字总是处于不能充分满足词汇发展的需要的。
因此,在古代,尤其是在上古时代,不少汉字身兼多职,往往一个顶几个来使用。
例如,“久”字,本是“灸”的初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其腹有久.故瘢二所。
”后“久”表示假借义,又造区别字“灸”。
田地的“田”,又可以表示耕种田地(引申义)、打猎(假借义)的意思,后来人们为了使不同意义能够在字形上有所区别,让汉字表义分工明确,就给“田”字加上意符“亻”,写作“佃”,表示“耕种田地”这个意义;加上意符“攴”,写作“畋”,表示“打猎”这个意思。
古今字跟用字的“假借”和词义的引申有密切关系,古今字构形模式大多数是原字基础上加上(或改换)意符。
因此,除了少数在形体上没有相承关系的古今字,如“身”与“娠”、“罢”与“疲”、“不”与“柎”、“吕”与“膂”等以外,那么,古今字就是指产生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在形体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组字。
从表义的特点来看,古字兼表多个义项,而今字只分担古字的一个义项;除了今字分担的义项以外,其它义项仍然由古字承担。
并且,在今字产生之后,后世的古文家写作时往往仍用古字。
古字和今字,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也有少数古字兼义较多,与它对应的今字也往往就不止一个,例如“奉”与“捧”、“俸”,“采”与“採”、“彩”。
第二节古书中的用字●一、古今字●二、通假字●三、异体字●四、繁简字一、古今字●古今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叫古今字。
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
●如:暮,古字爲“莫”,後來爲暮,在昏暮的意義上爲一組古今字。
(一)、古今字的形體●古字加形符●其萁;采(才采);員圓;韋圍;取娶;昏婚;州洲;●改變形符●說悅;赴訃;斂殮;沒(歹殳);振賑;張脹;●略加变形●母毋;不丕;大太;闲间;陈阵●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亡无;伯霸;(上自下幸)罪(二)、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旧对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形成了古今字。
所以,古今又叫区别字。
●2、古今字和通假字●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
大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出这一问题。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研究的角度不同:古今字是从时间的先后来看;通假字是从语音相同相近来看。
●两者的具体内容有部分交叉,为解决假借问题而形成古今字也不少。
●的影响不同:古今字的出现使文字表达更加细蜜准确,但给阅读古籍带来一定困难;●通假字基本上是给文字增加了一些冗余,给文字的使用和识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假借字●(一)、什么是假借字:●假借字:凡文献中的字,如果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许慎的定义:假借者,本无其字,因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字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而造成的。
(二)、假借字的两种情况●1、造字假借:●有些字原先并没有专门为之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同音字来记录它,就叫造字假借,又称本无其字的假借。
●2、用字假借:●某些次原先已为之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二是另外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就是用字假借。
又叫通假。
假借字举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列子汤问》●子子孙孙、穷:用的本义或引申义。
古書中的用字Ⅰ、重點和難點提示古書難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書用字情況複雜,即同一個詞時常有不止一個的字形來記錄它。
本節介紹的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就是古書常見的四類用字現象。
(一)假借字1、什麼是假借字古書裡的用字,如果它所記錄的詞義不是該字的本義或引申義,這個字就是假借字。
假借字產生的原因是書寫者只考慮語音因素而不考慮形體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間的通用和假借。
這也就是許慎所說的“依聲託事”。
2、假借字的兩類情形(1)本無其字的假借本無其字的假借:某些詞原先並沒有為它專門造字,人們就從現有的文字中選取某些同音字來記錄。
例如:表示“沒有誰,沒有什麼”意思的否定性無定代詞,原先沒有為它專門造字,就借用與之同音的莫”(本義為昏暮)字來記錄它。
這樣,“莫”也就成了記錄否定性無定代詞的專用字。
為了區別,人們後來又造了“暮”來表示日暮的意思。
“莫”和“暮”的關係,屬於古今字的關係。
再如借用本義為“燃燒”的“然”,來記錄表示“如此,這樣”意思的指示代詞;借用本義為“畚箕”的“其”,來記錄代詞和語氣詞;借用本義為“呼叫”的“乎”來記錄表疑問的句末語氣詞;借用本義為“搗臼的棒槌”的“午”,來記錄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屬於這類情況。
(2)本有其字的通假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
例如:早晚的“早”寫成“蚤”;屈伸的“伸”寫成“信”;飛翔的“飛”寫成“蜚”;屎尿的“屎”寫成“矢”,“尿”寫成“溺”;背叛的“叛”寫成“畔”;抗拒的“拒”寫成“距”;修養的“修”寫成“脩”;等。
(二)古今字1、什麼是古今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
例如“暮”這個詞,本來用“莫”來記錄,後來寫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關係,“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漢字除了表示本義,還用於表示引申義和假借義。
1、古书中的用字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古今字成因---一字多义,爲了书面上有所区别,人们就造出新字来分担古字的记词任务,以求达到一字一职同源分化所谓同源----是指某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源,词义之间有联系,有引申关系。
奉——捧贾——價昏——婚坐——座禽——擒止——趾道——導包——胞原——源益——溢受——授北——背见——现文——纹臭——嗅同音假借何——荷要——腰戚——慼孰——熟卒——猝采——彩免——娩顷——倾解——懈申——伸尝——嚐县——悬2)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3)通假字---- 通假字包括本字与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的基本原则------同音替代音同音近是用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
识别古书中的通假字,可分别从音、义、形、证(例证)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4)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5)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6)通假与假借的区别古书用字歧异的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是不同的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也卽本字;而假借字则不存在本字的问题通假字的存在说到底是一种写同音别字的现象7)古今词义的异同①、范围上的差异(Ⅰ)词义扩大(菜) (Ⅱ)词义缩小(宫)(Ⅲ)词义转移(汤)②、色彩上的差异(Ⅰ)褒贬色彩不同(爪牙)(Ⅱ)轻重色彩不同(诛)练习:㈠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變化:去、勤、勸、河、睡、子、禽、穀、瓦、聞、恨、謗、賄、誅、怨、妃㈡说明下列各词的句中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卒]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步兵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终、终于3.鲁肃闻刘表卒。
——死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第二節古書中的用字由於漢字的歷史悠久,使用人數眾多,特別是為了適應交際的需要等原因,致使一些漢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體,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情況,即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
此外,在上古時期人們還常常書寫別字,即所謂通假字。
無論是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還是通假字,都會給我們閱讀古書帶來麻煩,需要認真學習和掌握。
一、古今字古今字从狭义上说,是對前代數詞或數義共用的統用字與後代為了區別而另造的分化字的合稱。
从广义上说,凡是记录某一词义的先后出现的不同形体的字都可以叫古今字。
以下所说的古今字是指狭义的古今字。
古、今的時間界線是相對的,時代較早的字叫“古字”,時代較晚的字就叫“今字”。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誼字下指出:“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隸書為今字也。
”一般來說,古字兼有多個詞或多個義項,今字分擔的只是古字所記錄的詞或義項中的一部分,古今字之間不能劃等號。
古今字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一)为将兼詞从字形上区分开。
例如:①《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舍。
”②《管子·任法》:“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
”例①中的“舍”為“客舍”,例②中的“舍”為“捨棄”。
“客舍”、“捨棄”本是兩個詞,同由“舍”記錄,後來人們為“捨棄”一義另造了一個區別字“捨”,舍、捨即構成古今字。
(二)为使引申義独立成词。
例如:①《桓公十三年》:“宋多責賂于鄭。
”②《戰國策·齊策》:“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于薛乎?”例①中的“責”為“索債”,例②中的“責”為“債務”。
“索債”、“債務”屬於引申關係,後來人們為“債務”一義另造了一個“債”字,責、債即構成古今字。
(三)为使假借字与本字在形体上区分开来。
例如:①《韓非子·王蠹》:“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②《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心中不戚。
”例①中的“戚”為兵器名,屬本義;例②中的“戚”為“悲傷”,屬假借義。
後來人們為假借義“悲傷”另造了一個“慽”字,戚、慽即構成古今字。
今字的製造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甲、以古字為聲符,另加意符,構成形聲字。
此类字最多,例如:反:返昏:婚馮:慿冓:構棥:樊其:箕知:智益:溢它:蛇止:趾云:雲莫:暮然:燃或:域要:腰景:影竟:境屬:囑暴:曝厭:饜朿:刺厶:私桼:漆弟:悌康:穅匡:筐危:跪內:納孰:熟見:現屬:囑卒:猝羞:饈臭:嗅暴:曝隊:墜道:導北:背奉:俸共:供拱辟:避僻劈乙、古字是形聲字,保存其聲符,改換意符。
例如:說:悅被:披赴:訃輓:挽適:嫡斂:殮谿:溪丙、古字是形聲字,保存其意符,改換聲符。
此类字最少,例如:識:誌丁、對古字的形體略加改造。
例如:句:勾大:太戊、採用與古字完全不同的字形:要:邀餘:予衡:橫鄉:向于:於亦:腋饰:拭除以上五種情況外,還有些今字是由會意字改換構件而成的,或者是將形聲字改造成了會意字,如“閒:間”、“涙:泪”。
二、異體字字形不同而意義和讀音完全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叫異體字,古稱“或體”、“重文”。
例如:諭:喻螾:蚓睹:覩雞:鷄慿:凭辠:罪棄:弃按說一個字應該只有一個寫法,不應有幾個不同的形體。
但是由於漢字的造字方法多樣以及時代、地域等方面的原因,對於同一個詞,人們往往會造出不同形體的字去記錄,這樣便導致了大量異體字的產生。
異體字在形體上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會意字和形聲字的不同:泪:淚岩:巖凭:慿岳:嶽拿:拏妬:妒野:埜災:烖(二)意符不同:欶:勅嘆:歎詠:咏睹:覩驅:敺雁:鴈暖:煖焰:燄詒:貽炤:照杯:盃魎:蜽瓶:缾嘆:歎觝:牴忻:欣(三)聲符不同:線:綫袴:褲煙:烟時:峕螾:蚓杯:桮猿:猨(四)各成分位置的改變變或寫法的改變:慚:慙群:羣裏:裡概:槩峰:峯略:畧和:咊花:芲襍:雜夠:够綿:緜期:朞鵝:鳥我:鵞既然異體字僅僅是形體不同而音義完全相同,所以無論是讀音還是字義,只要有一點不同即不能算作異體字。
象下列情況均不屬於異體字:甲、古通用字古通用字指古代讀音及部分義項相同的字。
這類字在相同的義項上可以通用,但意義並不完全相等。
例如:喻:諭此二字上古音相同,均屬以母侯部,都有“比喻”義。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喻。
”《戰國策·齊策四》:“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虛。
”除“比喻”義外,“諭”尚有“告訴”義而“喻”無。
例如,《說文》:“諭,告也。
”《史記·項羽本紀》:“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
”訝:迓此二字上古音相同,均屬疑母魚部,都有“迎接”義。
例如,《儀禮·聘禮》:“厥明,訝賓於館。
”《公羊傳·成公二年》:“使跛者迓跛者。
”除“迎接”義外,“訝”又有“驚訝”義而“迓”無。
例如,《呂氏春秋·必己》:“若夫道德則不然,無訝無訾。
”乙、古音不同而義通的字此類字的古音相近但不相同,在意義上也只是部分義項相同。
例如:置:寘此二字的上古音不同,“置”為端母職部,“寘”為章母錫部。
意義上二字均有“放置”義。
例如,《莊子·逍遙遊》:“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只杯焉則膠。
”《詩經·周南》:“置彼周行。
”此外,“置”有“赦免”、“購買”等義而“寘”無。
例如,《說》:“置,赦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
”仇:讎此二字的上古音不完全相同,“仇”為群母幽部,“讎”為禪母幽部。
二字均有“仇敵”義。
例如,《詩經·秦風·無衣》:“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
”此外,“仇”有“配偶”義而“讎”無,“讎”有“應答”、“酬賞”、“校對”等義而“仇”無。
例如,《左傳·昭公二年》:“嘉偶曰妃,怨偶曰仇。
”《詩經·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
”左思《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覩》。
”三、繁簡字繁簡字是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
學習古代漢語,必須要掌握繁體字的認讀、書寫以及漢字的簡化方法和繁、簡字之間的對應關係,因為古代的典籍都是用繁體字記載的,不認識繁體字,便無从閱讀。
漢字的簡化方法和繁、簡字之間的對應情況主要如下:(一)漢字簡化的主要方法甲、將繁難的偏旁改成簡單的。
例如:燈:灯機:机憐:怜遷:迁黏:粘膚:肤塵:尘竊:窃遞:递擁:拥態:态躍:跃膠:胶樁:椿乙、刪去原字的一部分。
例如:務:务條:条習:习處:处雖:虽開:开糞:粪奮:奋隸:隶糴:籴聲:声擊:击與:与標:标陽:阳謄:誊醫:医丙、草書楷化:會:会東:东門:门韋:围當:当長:长專:专書:书堯:尧龜:龟報:报丁、採用筆劃簡單的古字云:雲(古今字)网:網(古今字)舍:捨(古今字)启:啟(古今字)礼:禮(古異體字)粮:糧(古異體字)弃:棄(古異體字)夸:誇(古通用字)荐:薦(古通用字)仇:讎(古通用字)戊、同音代替:穀:谷麺:面醜:丑後:后餘:余徵:征己、另造筆劃簡單的新字竈:灶舊:旧滅:灭體:体蠶:蚕驚:惊護:护2、繁體字與簡體字的關係(一)簡體字與繁體字只是在形體上有繁簡之別,在音、義上完全相同,屬於一對一的關係。
例如:辦:办愛:爱罷:罢遞:递達:达繭:茧糞:粪隸:隶糴:籴竊:窃(二)幾個意義不同的繁體字採取了同一簡體,原每個繁體字的字義都包含在簡體字中。
如果原各繁體字的讀音不同,簡體字也兼具其不同的讀音。
例如:醜(惡;相貌不揚;同類)、丑(地支第二位;十二時辰之一):丑适(kuò迅速;人名用字)、適(shì前往;女子出嫁;恰好):适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是从不同角度对汉字划分的结果,三者之间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常常相互交叉,例如一对古今字可能同时是一对异体字 (如“弃棄”),也可能同时是一对繁简字(如“云雲”)。
因此,不能仅仅对立地看待三者的关系。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人在書寫時所使用的與本字同音的替代字。
有些書上把這種字也稱作“假借字”或“本有其字的假借字”。
為了與“六書”意義上的假借字在名稱上有所區別,我們把這種字叫做通假字。
通假字與假借字產生的動因是不同的,前者旨在解決新詞的記錄問題,後者則是為了解決書寫的問題。
兩者最根本的區別是:前者本無其字,借用已有的字去記錄;後者本有其字,只是在書寫時由於中種種原因沒有使用本字而使用了替代字。
兩者的共同點是:前者與新詞音同,後者與本字音同。
關於通假字產生的原因,東漢鄭玄作了這樣的推測:“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鄉,同言異字,同字異言,於茲遂生矣。
”倉卒之間想不起來本字而用了替代字,這固然是通假字產生的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通假字具有與本字同樣的表音功能。
傳達字義的主要工具是字音而不是字形,字形所傳的意義只是輔助性的。
通假字儘管沒有本字在構型上所顯示出的輔助義,但其與本字的讀音相同,在通過字音傳達字義這一點上與本字的功能是相同的,所以才能夠產生並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記憶體在下去。
通假字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中相當普遍,漢以後開始減少,唐宋以後人們出於仿古等原因一般只是沿用而不自創,通假字遂逐漸退出了舞臺。
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還是習慣於使用本字。
通假字多数是單向的,即甲字可以通乙字,而乙字不能通甲字;也有少數可以雙向互通。
共有“一通一”、“一通多”、“多通一”以及“二字互通”四種类型。
甲、一通一一通一是指一個通假字只通一個本字。
例如:“務”通“侮”二字上古音相同,均為明母侯部。
《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于牆,外禦其務。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作“其侮”。
“剝”通“扑”二字上古音相近,“剝”幫母屋部,“扑”滂母屋部。
《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乙、一通多一通多是指一個通假字可以通幾個本字。
例如:“矢”通“屎、誓”矢、屎二字的上古音相同,均為書母脂部。
誓字的上古音為定母祭部,與矢字音近。
矢通屎的例子如,《左傳·文公十八年》:“殺而埋之馬矢之中。
”杜預注:“矢,或作屎。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
”矢通誓的例子如,《詩經·衛風·考槃》:“獨寐寤言,永矢弗諼!”《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详”通“祥、翔、佯、扬”详、祥、翔三字上古音相同,均为邪母阳部。
佯、扬二字上古音相同,均为定母阳部。
“详、祥、翔”与“佯、扬”音近。
详通祥、翔的例子分别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详以事神,义以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