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的用字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6
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古书中的用字主要内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和通假字主要内容一、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二、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三、与通假字相关的问题下面语句中加横线字为通假字的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C.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E.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其他名称:累增字、分化字、区别字。
郑玄最早使用古今字这个术语。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ª¡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通假字“通假”是古书上出现的字形临时借用现象。
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或几个词,通常是固定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弃本字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通融替代。
这种现象就叫做通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产生的原因不同今字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古字的¡°兼职¡±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ª¡ª避《晋灵公不君》:¡°晨往,寝门辟矣。
¡±¡ª¡ª闢《晃错传》:¡°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
¡±¡ª¡ª僻《礼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
古书中的用字(古汉语通论五、六)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产物,用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也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人,在使用汉字记录汉语时,往往有种种不同有情况,加上汉字本身具有独自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时必然会遇到不少有关用字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古人在用字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一般规律,势必影响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一)古今字什么叫古今字:又叫分化字区别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例如:共-供。
语汇是不断发展的,用来记录语言的字总是处于不能充分满足词汇发展的需要的。
因此,在古代,尤其是在上古时代,不少汉字身兼多职,往往一个顶几个来使用。
例如,“久”字,本是“灸”的初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其腹有久.故瘢二所。
”后“久”表示假借义,又造区别字“灸”。
田地的“田”,又可以表示耕种田地(引申义)、打猎(假借义)的意思,后来人们为了使不同意义能够在字形上有所区别,让汉字表义分工明确,就给“田”字加上意符“亻”,写作“佃”,表示“耕种田地”这个意义;加上意符“攴”,写作“畋”,表示“打猎”这个意思。
古今字跟用字的“假借”和词义的引申有密切关系,古今字构形模式大多数是原字基础上加上(或改换)意符。
因此,除了少数在形体上没有相承关系的古今字,如“身”与“娠”、“罢”与“疲”、“不”与“柎”、“吕”与“膂”等以外,那么,古今字就是指产生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在形体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组字。
从表义的特点来看,古字兼表多个义项,而今字只分担古字的一个义项;除了今字分担的义项以外,其它义项仍然由古字承担。
并且,在今字产生之后,后世的古文家写作时往往仍用古字。
古字和今字,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也有少数古字兼义较多,与它对应的今字也往往就不止一个,例如“奉”与“捧”、“俸”,“采”与“採”、“彩”。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二3、分化借义本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例:象——像,辟——避、譬、僻,采——彩,牟——眸。
4、分化广义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
例:受——授,祝——咒。
文选:网上的文字和标点,很多地方和课本不同,我已经按照课本内容一一改过,并别离附上繁体原文。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傷良曰讒,害良曰賊。
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多聞曰博,少聞曰淺。
多見曰閑,少見曰陋。
難進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译文]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
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
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
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
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本身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不定,为了保住利益而背约弃义的叫做大贼。
听到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
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做鄙陋。
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
办法简少而有条理叫做政治清明,办法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
士君子之勇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庯嬍常瑹o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该处“強”字在书上是:“疆”的弓里去掉“士”,我在电脑上打不出该字),牟牟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
古书中的用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墨子》(一)古今字的定义1、古今字: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
2、古和今是相对的时间概念。
3、古今字术语最早由郑玄提出。
4、与古文字、今文字的区别●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礼记·曲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民不知礼,未生其共。
《城濮之战》(二)古今字来源1、同音假借产生的●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战国策·齐策六》●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诗经·东方未明》●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敦煌曲子词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孟子·公孙丑上》2、词义引申引起的●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左传》●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诗经·南山》●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墨子·兼爱中》●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吕氏春秋》二、异体字(一)定义1、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一组字。
识别异体字要注意:1)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2)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异体字。
(二)异体字的产生的原因根本原因:汉字是表意文字,有着多种造字法。
其他原因: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关;与不同时空的造字有关;与人们写字时求美的心理有关。
(三)异体字的分类1、造字法不同●岩巖泪淚羴羶恥耻2、同是形声字A意符不同●雞鷄侄姪暖煖婿壻B声旁不同:●蚓螾猿猨褲袴妒妬C意符声旁不同●訴愬村邨趟蹚妆粧D意符声旁相同,偏旁位置不同●裡裏和咊群羣概槩(四)异体字的处理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1053个字。
古书中的用字主要内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和通假字主要内容一、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二、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三、与通假字相关的问题下面语句中加横线字为通假字的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C.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E.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其他名称:累增字、分化字、区别字。
郑玄最早使用古今字这个术语。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ª¡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通假字“通假”是古书上出现的字形临时借用现象。
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或几个词,通常是固定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弃本字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通融替代。
这种现象就叫做通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产生的原因不同今字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古字的¡°兼职¡±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ª¡ª避《晋灵公不君》:¡°晨往,寝门辟矣。
¡±¡ª¡ª闢《晃错传》:¡°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
¡±¡ª¡ª僻《礼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
¡±¡ª¡ª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古今字产生的根源古今字产生的根源是一字多义,其实质就是区别字,即以不同的字形来区别不同的意义,它的产生,适应了由于语言的日益精密而对语言提出的¡°一字一义¡±的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通假字或者是由于古人在写书时为了简便,临时用一个笔划较少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或者是由于不知道有本字或书写时笔误,写了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或者是由于书写习惯或师承关系,书写时不用本字而用另外一个与本字音同、音近的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通假字与别字不同通假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写别字不被社会所认可。
意义联系不同古字与今字在字义上有继承关系;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联系。
古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今字分担古字的本义(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义。
益-溢《吕氏春秋²察今》:“ 澭水暴益。
”益——水从器中漫出——增加、增益——利益州-洲水中陆地。
《说文²川部》:“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
”古代民户编制。
——古代行政区划。
止-趾奉-捧(2)古字被假借义占用久假不归,另造今字表示本义。
队-坠其-箕然-燃莫-暮2.今字分担古字的引申义,本字仍用古字表示,另造今字表示某个引申义。
大太解懈取娶景影反返昏婚3.今字分担古字的假借义,另造今字,表示假借义。
舍¡ª捨采¡ª彩辟¡ª避僻譬历时与共时的区别古今字是历史发展中的历时现象,用古字的时候,今字尚未产生,今字产生以后,今字分担的意义不再用古字。
通假字同一历史平面上的共时现象,通假之时,本字与借字并存。
产生的方式不同古今字产生的方式1.增加形符。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ª¡ª反一返¡°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ª¡ª属一嘱¡°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 ¡ª¡ª奉一捧(4) 齊師敗績,知伯親禽顔庚(《左传¡¤哀公二十三年》:禽¡ª擒¡ª¡ª俘获;被俘;制伏。
(5)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戚¡ª慼(现已简化成¡°戚¡±)(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知¡ª智见¡ª现、取¡ª娶然¡ª燃、孰¡ª熟2.改变形符(1)说¡ª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被¡ª披:¡°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3)唱¡ª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3.对古字略加改造成为今字。
母¡ª¡ª毋陈¡ª¡ª阵通假字的产生方式同音通假,即通假字与本字在古代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声调可以不同)而通假。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ª¡ª政¡ª征(赋税)(古音同属章母耕韵)(2)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ª¡ª蚤¡ª早(古音同属精母幽韵)(3)(惠伯)弗聽,乃入,殺而埋之馬矢之中。
(《左传¡¤文公十八年》)¡ª¡ª矢¡ª屎(古音同属書母旨韵)(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ª¡ª畔¡ª叛(古音同属並母换韵)(唐作藩《上古音手册》)2.音近通假,包括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声韵相邻通假等三种方式。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ª¡ª“惠”和“慧”匣母双声,(2) ¡°河曲智史亡以应¡±(《愚公移山》)¡ª¡ª“亡”和“无”明母双声。
(3)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易²繫辞下》)¡ª¡ª韵部:信(震)、伸(真)(5)愿伯具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ª¡ª¡°倍¡±并母之韵,“背”是旁母职韵,二字声韵相邻注释术语不同通假字用¡°某通某¡±古今字用¡°(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某¡±或¡°某的古字¡±与通假字相关的问题单借和互借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不能借甲。
伸¡ª¡ª信;背¡ª¡ª倍。
¡°信¡±通¡°伸¡±。
伸直,伸长。
《易¡¤繫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所谓互借,甲字和乙字可以互相替代。
A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报任安书》)¡ª¡ª¡°以¡±通¡°已¡±B.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汉书¡¤文帝纪》)¡ª¡ª¡°已¡±通¡°以¡±A.《战国策²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願拜納之於王,唯王才之。
”——“才”通“裁”B.《战国策²燕策一》:“ 燕王曰:‘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
言不足以求正,謀不足以决事。
’”——“裁”通“才”通假字与被通假字的对应关系从对应字数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关系,也有少数一对多的关系。
¡°辨¡±①《礼记²乡饮酒义》:“不慢不争,則遠於鬭辨矣。
”——“辨”通“ 辯”。
争论;辩论。
②《易²繫辞下》:“《復》,小而辨於物。
”——“辨”通“ 徧”。
遍及;周遍。
③《荀子²臣道》:“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因其憂也而辨其故。
”——“辨”通“變”。
王念孙《读书杂志²荀子五》:“辨讀爲變,變其故,謂去故而就新也。
”④其于宗庙朝廷,辨辨言,唯谨尔。
(《史记²孔子世家》)——形容言语明白流畅。
《论语²乡党》:“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以上一个通假字代替多个本字)一个本字,也可由多个通假字替代相如度赵王以诈,详为予赵城。
齐王怪之,固不敢饮,洋醉,去。
(《史记²吕后本纪》)通假字的辨别碰到按本义、引申义在句子中讲不通的字,又不是六书的假借,就可能是通假字。
确定某字为通假字之后,从与之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中,寻找哪一个字的意义放在这里可以解释得通,这个字就可能是其本字。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说文》:女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