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酮内酯的研究进展姓名:黄晓俊学号:S1211W213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对酮内酯类抗生素 C-6 位、C-9 位、6,11-O- 桥酮内酯、C-11,12 位等处结构修饰方面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关键词:酮内酯类抗生素;结构改造;1 发展史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于20世纪50-70年代相继问世,包括红霉素(1952 年)、竹桃霉素(oleandomycin, 1960年)、泰乐霉素(tylosin, 1961年)、马立霉素(maridomycin, 1971 年)和罗沙米星(玫瑰霉素,rosaramicin, 1972 年)等。
红霉素是第一个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952 年由礼莱公司开发上市。
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治疗肺炎球菌等所致呼吸道感染以及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但红霉素对胃酸不稳定,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明显 [1] 。
20年后,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沙米星和马立霉素相继上市,它们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与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但抗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等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更强,还可用于治疗由奈瑟菌、衣原体或溶脲脲原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国内在同期引进或仿制了麦地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交沙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这些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虽均不如红霉素,但肝毒性和消化道不良反应较轻微,临床上主要用于口服治疗敏感菌所致呼吸道、五官和口腔等轻症感染。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于20世纪80年代上市,主要有克拉霉素(1986 年)、阿奇霉素(1986 年)、罗红霉素(1986 年)、罗他霉素(1988 年)和地红霉素(1988 年)。
与红霉素相比,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仅对酸稳定,而且抗菌谱扩大、抗菌活性增强,对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等胞内病原体作用强,同时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十分广泛[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孙泓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24(14)2
【摘要】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独特的抗菌机制、广泛的临床应用和出色的治疗效果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药理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耐药性以及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使研究者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新研究进展有全面了解。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孙泓
【作者单位】海药大健康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临床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研究进展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5.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萌萌 2120100855 微生物专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类处方药。
改善耐药性、扩展抗菌谱、增加抗菌活性依然是大环内酯类杭生素研究的主攻方向。
而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抗耐药菌并能扩大抗菌谱的新化合物, 包括酮内酯类、酸内酯类、脱水内酯类等新品种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研究发现包括细胞穿透作用、促胃肠动力作用、抗肿瘤作用、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抗菌以外作用等临床新应用。
新型高效的大环内酯类杭生素将不断涌现, 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本论文将着重介绍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机理;临床应用AbstractMacrolide antibiotic is a kind of prescription drugs used clinically in recent years.Improving drug tolerance,expanding antibacterial spectrum,increasing antibiosis activity will be the major direction in macrolide antibiotic research.In recent years,researcher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finding drug tolerance bacterium and compounds to expend antibacterial spectrum,which include ketone lactones,acid lactones and dehydration lactones.Nowadays,new findings exclude antibiosis,include cell penetrates function, promoting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titumor function,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so on were applied in clinical trial.The high-efficient macrolide antibiotic will spring up.Now,I will place emphasis up on introducing mechanism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macrolide antibiotic.Key words:Macrolide; Antibiotic; Mechanism; Clinical practice引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类具有共同化学结构和相近抗菌作用的抗菌药。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抗菌外作用的相关机制和临床研究,促进其合理使用,专家组在查阅近年国内外发表重要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撰写了本共识,希望能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相应指导意见,以达到更好应用该类药物、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目的。
抗菌外作用的临床应用一、DPB1.DPB是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并累及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该病最先发现于日本,发病率呈增加的趋势,主要以东亚地区为主。
DPB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40~60岁为发病高峰;80%以上患者有慢性鼻窦炎或既往史,最初诊断常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和肺气肿等。
本病的病因不清,有明显的人种易感性,与多种HLA有关联,日本人中多见HLA-B54表达阳性,朝鲜、韩国人中多见HLA-A11,我国南方和北方人群的DPB基因易感性也有所不同,HLA-B54多见于北方人群,HLA-A11多见于南方人群。
此外,DPB与Ⅰ型T淋巴细胞病毒(HTLV -Ⅰ)感染及第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异、以及黏蛋白基因人黏蛋白/黏液素5B、人黏蛋白/黏液素5AC异常表达有关。
2.DPB的发病机制可能包括:(1)遗传因素:慢性鼻窦炎是一种遗传因素较强的疾病,DPB患者80%以上合并或既往有慢性鼻窦炎病史;DPB的人种特异性很强;发病有家族倾向;HLA相关研究等也提示,DPB 与遗传因素相关。
(2)炎性细胞、炎性介质作用:DPB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含有大量趋化活性高的中性粒细胞、高浓度的IL-8及浓聚的白三烯B4和防御素。
(3)绿脓杆菌作用:DPB患者痰培养,绿脓杆菌早期阳性率为55%,晚期可增至82%。
绿脓杆菌接种到动物的支气管内成功复制了DPB动物模型,提示绿脓杆菌可诱导DPB的发生。
(4)一氧化氮(NO)作用:DPB患者鼻腔NO含量低于正常人群,提示鼻部NO 下降可能与DPB发生有关。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分子机制及其支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吴聪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大环内酯(Macrolides)类药物是由链霉菌产生或半合成的一类以一个大环内酯为母体,通过羟基,以苷键和1~3个糖分子相连而成的弱碱性抗生素。
按其内酯环上碳原子数的不同,分为十四、十五和十六元环内酯类抗生素。
自1952年Lilly公司将红霉素成功开发上市以来,迄今已开发出大环内酯药物逾百种,用于临床的已有十几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外,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部分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胎儿弯曲杆菌、螺旋体和立克次氏体等均有抗菌活性,比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和多肽类等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低,无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严重过敏反应,因此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红霉素等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酸不稳定、易产生耐药性、胃肠道刺激强等弱点,各个国家竞相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原有结构进行改造,获得了一系列抗菌活性更强、药动学参数更优的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罗红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等)。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1)对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2)血浆药物浓度、组织体液及细胞内药物浓度高;3)血浆半衰期延长;4)胃肠道反应轻等特点。
但其抗菌谱、临床适应证与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仍易诱导耐药性。
因此以扩展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克服诱导耐药性为方向,开始了第三代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研究,至今已开发出了酮内酯(Ketolides)、酰内酯(Acylides )、氮内酯(Azzilides)等大环内酯药物新亚类,其中酮内酯类的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已被批准用于临床,有效控制了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等感染(1-4)。
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研发方兴未艾,但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人医及兽医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肺炎链球菌、支原体等病原菌对其耐药性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了该类药物的疗效(5-8)。
大环内酯类药物及其合理应用引言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其特点是分子结构中含有大环内酯(lactone)环。
大环内酯类药物因其独特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定义、分类、药理学特点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定义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类通过大环内酯环与一个或多个侧链相连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大环内酯环的存在赋予了这类药物特殊的生物活性。
分类根据大环内酯环的结构和化学特点,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双环大环内酯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为红霉素、链霉素等;2.单环大环内酯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为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3.多环大环内酯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为金霉素、吡诺酮类等。
药理学特点抗菌谱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主要作用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
它们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对细菌产生杀菌或抑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
耐药性问题与其他抗生素一样,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使用也会面临耐药性的问题。
在合理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同时,需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多次或不必要的使用,以降低耐药菌株的出现。
药动学特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药动学特点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这些特点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药效。
例如,红霉素的吸收较差,需空腹服用才能达到最佳吸收效果。
合理应用适应症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在选择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需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和药物的抗菌谱综合考虑。
给药途径和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
根据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对于口服给药的药物,需考虑药物在胃酸条件下的稳定性。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皮疹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综述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综述。
结果改善耐药性、扩展抗菌谱、增加抗菌活性依然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的主攻方向。
而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抗耐药菌并能扩大抗菌谱的新化合物,包括酮内酯类,酰内酯类,脱水内酯类等新品种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和研究发现包括细胞穿透作用、促胃肠动力作用、抗肿瘤作用、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抗菌以外作用等临床新应用。
结论新型高效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将不断涌现,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关键词】抗生素;大环内酯类;研发进展;临床应用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78-02临床上多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此药物在临床应用很广泛。
此药物不但可对需氧革兰阳性菌进行治疗,且对一些阴性菌也同样有疗效。
且此药物对幽门螺旋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也有治疗效果。
此药物对感染疾病,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导致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此药物口服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很少。
1药物发展综述此药物是在1952年首次被临床使用,首次应用治疗的药物为红霉素a(erythromycin a),到现今此药物已经有数百种之多。
红霉素a为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药物,此药物费用比较低,口服应用即可,对感染治疗比较广泛,且患者的吸收也比较好,其现今仍在应用于临床,对内科、儿科、呼吸科疾病可有很好的效果。
但此药物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其对患者的胃肠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在此药物的基础之上,相关学者有研发出第二代药物[1-2]。
此类药物第二代药物中有氟红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
上述药物和第一代药物对比,上述药物的稳定性更好,药代动力学也更趋良好。
患者所出现的胃肠道刺激的不良反应得到有效地改善,第二代药物现今在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各科均有应用。
但其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现今耐药菌群不断增多,故此药物随着时间改变也出现了不足[3]。
动物医学进展,2004,25(3):33236P rogress in V eterinary M edicine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张桂枝,罗永煌3(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6)中图分类号:S859.7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5038(2004)0320033204摘 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近的药物。
因其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疗效显著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的L27及L22蛋白质结合,抑制细菌的蛋白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近年来,其家族新成员不断涌现,种类逐渐增多,并且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对酸稳定性好、半衰期长、组织药物浓度高等特点,不仅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非感染性疾病发挥着独特的疗效。
目前,其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动力学特征和耐药机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使这类药物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然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一定的毒性,尤其是静脉注射时会产生肾毒性、低血钾症和血栓性静脉炎等副作用,因此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克服。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动力学特性;临床新应用;耐药机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 acro lide an tib i o tics)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近的抗生素。
它们都有一个大内酯环,这个内酯环通常为12~20元环,也可更多。
自1952年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上市以来,迄今已逾百种,业已用于临床的大环内酯类除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外,还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乙酰麦迪霉素(美欧卡霉素)、罗他霉素、罗红霉素、罗沙米星等。
另外,酮内酯、酰内酯、氨内酯、脱水内酯等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将陆续进入临床,它们对耐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菌株作用更强[12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外,特别是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部分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胎儿弯曲杆菌、螺旋体和立克次氏体均有抗菌活性,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比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和多肽类等抗生素低,又无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极受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