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川崎病护理问题及措施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的主要症状为高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严重者还会出现冠状动脉炎等并发症。
在护理患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及措施:一、高热高热是川崎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
以下是护理高热的几个重要措施:1.监测体温:每天定时测量体温,并记录到病历中,以便医生查看病情变化。
2.控制室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受凉或过热。
3.适当饮水:高热时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因此要鼓励患者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4.物理降温:如擦浴和湿毛巾敷额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但不宜用药物。
二、皮疹川崎病的皮疹常常呈现出鲜红色、结节状,有时伴有瘙痒。
以下是护理皮疹的几个重要措施: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尤其是摩擦皮肤,定时更换床单、衣物等,以保持清洁卫生。
2.适当增加营养:可以在饮食中适当添加富含维生素C、E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促进皮肤的恢复。
3.禁止服用某些药物:有些药物可能会加重皮疹,如某些抗生素、ASPIRIN等,应禁止患者服用。
三、淋巴结肿大川崎病的淋巴结肿大主要表现为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和疼痛。
以下是护理淋巴结肿大的几个重要措施:1.局部护理:用温水湿敷或局部冷敷缓解淋巴结疼痛。
2.饮食调节:淋巴结肿大会影响吞咽和消化,建议患者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稀饭、粥等。
3.注意休息:淋巴结肿大会使患者感到疲劳,因此要鼓励患者适当休息,保持心情愉悦。
四、并发症川崎病的并发症主要是冠状动脉炎和心肌炎等严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以下是减少并发症的几个重要措施:1.密切监测: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监测,保持血压、心率、血氧等指标的稳定。
2.心理疏导:川崎病患者的并发症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应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3.药物治疗: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炎镇痛药、抗血小板药物等,以缓解病情。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促进身体的康复。
川崎病护理常规
1.评估体温、心率、心律、血压、心音。
观察有无皮疹、杨梅舌、肛周脱屑、口唇皲裂、指(趾)端有无红肿和脱屑,口腔黏膜、眼结膜有无充血,淋巴结有无肿大。
监测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的表现。
2.急性期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
3.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或流质饮食,以温凉为宜,切勿过热、过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也可在进食前涂1%普鲁卡因减轻疼痛。
4.发热执行发热护理常规。
5.口唇干裂、口腔炎者,可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洁口腔或用3%硼酸溶液每日清洗口腔2~3次,冲洗后外涂液状石蜡。
口腔溃疡者,局部涂溃疡散。
6.注意皮肤清洁,每日晨晚间护理,勤换内衣,剪短指甲,避免搔抓皮肤。
臀部及肛周红斑脱屑时,便后用温开水冲洗干净,外涂软膏。
指(趾)端脱屑时,不要人为撕拉,损伤皮肤的完整性,应让受损皮肤自行脱落。
7大多数川崎病患儿血小板高,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而导致身体各部位栓塞,应嘱患儿多饮水稀释血液。
8.指导家属了解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9.出院指导1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
2注意饭后服药减轻胃肠道反应,观察有无出血。
3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半年分别来院随访心电图机超声、血常规、血沉。
川崎病的护理惯例【定义】川崎病别名皮肤黏膜淋奉承综合症, 1967 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初次报导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伤害和淋奉承肿大为临床特色的浑身血管炎症,以 5 岁之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常见,男女发病比率为 2~3 :1 。
本病可惹起冠状动脉病变,从而以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
在日本和美国,川崎病已代替风湿热成为小孩获取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
【护理惯例】(一)、心理护理1. 大多半家长对本病缺少认识,当得悉本病可惹起冠状动脉病变从而以致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和猝死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忧虑,此时应耐心聆听家长的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实时澄清家长的迷惑,而且踊跃见告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举措、疗程及预后。
2. 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球等名贵药品以致医疗花费过高而惹起忧虑。
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获得家眷的心理支持。
而且全力帮助其获得其余经济支持。
3. 因为患儿年纪尚小,缺少独立思虑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实时认识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平和的态度、友好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交流,帮助患儿渡过惧怕阶段,增添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也可采纳“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优秀的心态。
(二)发热护理患儿多为连续性高热,应按期监测体温,每 4 小时丈量一次,丈量时擦干腋下汗液。
体温超出℃时进行物理降温,嘱患儿多饮水,额头及大椎穴同时予敷贴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齐集处多做逗留以促使散热。
若成效不好,口服退热药,或肌肉注射安痛定降温,也可予生理盐水灌肠降温。
亲密察看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象,一旦出现立刻将患儿平卧,吸氧,使用冷静剂(如水合氯醛灌肠)。
亲密察看患儿有无脱水征象,一旦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立刻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
(三)口腔护理患儿口腔、咽粘膜出现洋溢性充血,每天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洁净。
川崎病患儿出院护理出院医嘱:
1、注意休息,避免感染
2、按时口服药物双嘧达莫片12.5mg2/日*1月阿司匹林泡腾片25mg1/日*1月果糖二磷酸钠口服药3.3ml2/日*1月维生素C片0.05g2/日*1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g3/日
3、1月后复查
4、如有情况,随诊
出院护理
一般川崎病的主要症状为持续高热,手脚及肛周脱皮,典型可见草莓舌;抗生素及病毒类药物治疗药物不好,常规静脉用丙球,口服阿司匹林;
护理:
一、要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按时按量服药坚持长期治疗,并定期复查。
二、饮食
给予清淡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供给充足的水分,勤给病儿喂水。
三、要做好皮肤护理
密切观察皮肤粘膜病变情况,保持皮肤粘膜清洁,每天用柔软的毛巾或纱布擦洗孩子的皮肤,注意切勿擦伤;每次便后清洗臀部;剪短
指甲,保持手的清洁,以免抓伤皮肤,脱皮处千万不可撕皮,以免引起皮肤感染;衣被质地柔软而清洁,避免穿着不透气的化纤布料做的衣服;每日用1-4%硼酸水棉球擦洗双眼,必要时涂抗生素眼膏;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孩子勤漱口,口唇干燥时可涂护唇油或金霉素鱼肝油。
四、阿司匹林口服时间长,故要严密监测小儿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五、指导患儿家属观察病情,定期带患儿复查,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注意恢复期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瘤、血栓形成和心肌梗塞,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脉搏加快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
对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全面检查1次,有冠状动脉损伤者一般按要求1~3月复查一次心脏彩超和心电图,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连续3次正常后改为3~5年后复查。
川崎病的护理常规【定义】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3:1。
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
在日本和美国,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
【护理常规】(一)、心理护理1.大部分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当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和猝死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此时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并且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疗程及预后。
2.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球等贵重药品致使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
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取得家属的心理支持。
并且尽力帮助其取得其他经济支持。
3.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儿渡过恐惧阶段,增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也可采用“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发热护理患儿多为持续性高热,应定期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测量时擦干腋下汗液。
体温超过38.0℃时进行物理降温,嘱患儿多饮水,额头及大椎穴同时予敷贴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聚集处多做停留以促进散热。
若效果不佳,口服退热药,或肌肉注射安痛定降温,也可予生理盐水灌肠降温。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象,一旦出现立即将患儿平卧,吸氧,使用镇静剂(如水合氯醛灌肠)。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脱水征象,一旦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立即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
(三)口腔护理患儿口腔、咽粘膜出现弥漫性充血,每日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的水果(如甘蔗)等易造成口腔粘膜机械性损伤的食物。
川崎病的护理
1、降低体温: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衣被柔软。
对半脱的痂皮,切忌强行撕脱,可让其自行脱落,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3、粘膜护理:评估患儿口腔卫生习惯及进食能力,观察口腔粘膜损伤情况,做好口腔护理,防治继发感染及增进食欲。
口唇皲裂者涂石蜡油,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
睡眠时可抬高患儿头部15~30°,以减轻球结膜的充血,也可以用生理盐水洗眼1-2次/天。
4、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的表现,如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心音、心电图异常等。
如发生心血管损害,需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按医嘱及时用药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时有无过敏反应,口服阿司匹林时有无出血倾向等。
5、心理支持:应及时向家长交代病情,给予心理支持。
为患儿制定合理的活动与休息。
6、健康教育: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
复发率见于1%~2%的患儿。
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于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更应该长期密切随访,每
6~12个月一次。
冠状动脉瘤多于发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
大的冠状动脉瘤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
精心整理川崎病护理常规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期特有的以全身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疾病。
诊断1.发热5天或更久,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侧球结膜充血。
3.口腔及唇改变:口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杨梅舌。
4.多形性皮疹,多分布于躯干。
5.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肿、充血,2周左右由指趾端开始膜样脱皮。
6治疗1.次,24小时2周左口服。
2.⑸手术治疗:较长期冠状动脉狭窄患儿可考虑应用气囊导管行冠状动脉扩张术。
如有冠状动脉左主干支高度闭塞、左前降支高度闭塞或多支动脉高度闭塞,可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严重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行瓣膜成形术或置换术。
护理措施1急性期注意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以温凉为主,不宜过热。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等,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协助处理。
4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副作用,注意阿司匹林的出血倾向,指导患儿饭后服用阿司匹林。
大剂量丙球冲击治疗时,应注意丙球的过敏反应,如寒战、发热、皮疹等。
精心整理5发热的护理,以物理降温为主,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鼓励患儿多饮水。
6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口腔护理2—3次,口唇干裂者涂抹护唇油,口腔溃疡涂碘甘油,每日2次。
7注意皮肤护理,应穿宽松柔软棉质内衣,并勤更换。
皮肤瘙痒者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或遵医嘱用药,有肛周皮肤脱屑者,勤洗臀部,并外涂鱼肝油软膏。
8指导患儿家长疾病的相关知识,按时服药,预防感染,定期复诊。
健康教育1.患儿发热时,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的同时可配合物理方法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水擦浴,冰枕等,鼓励患儿多饮水。
2.3.4.5.6.7.。
川崎病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食欲、大小便情况,以及皮疹、黏膜、手指硬肿、脱屑等变化。
3、高热护理:患儿急性期多为高热,体温在39℃以上,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物理降温,降温效果不佳者加用其他药物降温,以防止高热惊厥。
4、皮肤黏膜护理:观察皮疹进展和消退情况,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搔抓皮肤。
脱屑时不要
人为撕拉损伤皮肤的完整性,应让受损皮肤自行脱落。
5、心血管系统症状护理: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精神状态、心率等,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
免发生心功能不全。
6、药物治疗的护理:
(1)指导家属坚持给患儿服用阿司匹林,避免漏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应在餐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2)丙种球蛋白宜早期(病程10天以内)足量应用,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7、饮食护理:给予各种营养素、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
通畅。
8、指导患儿合理运动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9、指导家属坚持给患儿服用阿司匹林,避免漏服用,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0、定期随访定期做超声心动图,每3-6个月复查一次,定期复查血小板和血沉。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拟定人:夏小平审核人:夏小平修订日期:2020年8月拟定日期: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