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诗歌与小说[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49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这篇课文简要概括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篇高度压缩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
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11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山东0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具体题目是1.(2008·广东理基·6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二、结合教材分析,说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我国古代各时期的典型文学形式、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
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独立思考、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关汉卿的诗歌与莎士比亚诗歌的对比等);(2)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学习,让学生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端午节屈原)和美感教育(诗歌的韵律和意境等,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利用宋词词句谈人生的三重境界);(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标解读】课标阐述: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课标领会:1.要求学生掌握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形成、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2.需要掌握时代的变迁对文学的影响,从而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进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课分析】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
明清小说则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纳入到创作视野,这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这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批判。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与小说的发展历程。
掌握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形成、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认识时代的变迁对文学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从中收集与本课相关的文学资料。
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捕捉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难点:理解时代的变迁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图片(幻灯片展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的人物图像。
)图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呢?(学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它们又都出现在什么时期呢?(学生答:明清时期)文字是人类抒情达意的窗口,文学则是时代精神火花的凝结、积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与小说的海洋,体验古代文人的悲喜世界,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彩多姿。
二、讲授新课(一)“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闲隙吟风骚。
”---《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楚辞在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这样诞生了。
第9课诗歌与小说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诗歌与小说”。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再别康桥》和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深度解读。
通过分析两个文本的写作技巧、情感表达和主旨思想,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和小说的基本知识,分析《再别康桥》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诗歌与小说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再别康桥》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艺术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表达和创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诗歌《再别康桥》引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解读《再别康桥》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其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a. 诗歌《再别康桥》解读: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b.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解读: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3.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和小说的特点,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和小说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再别康桥》韵律:和谐优美意象:丰富多样修辞:恰当贴切2.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紧凑有趣人物:个性鲜明主题:深刻现实七、作业设计1. 诗歌创作:以“告别”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不少于8行。
2. 小说创作:以“成长”为主题,编写一个短篇故事,不少于500字。
答案示例:1. 诗歌创作:《告别夏天》炎炎夏日悄然离去,留下落叶伴秋蝉。
悠悠岁月催人老,青春的脚步渐行渐远。
挥手告别昨日时光,勇敢迈向未来的征程。
2. 小说创作:《成长的烦恼》小明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面临各种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