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智能汽车标准法规和测试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5.70 MB
- 文档页数:28
摘 要: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持续推进,汽车智能化系统越来越复杂,智能汽车的行驶安全性问题凸显,已成为智能汽车产品应用的主要难点之一,汽车行驶安全性测试评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环节。
本文针对智能汽车行驶安全性测试评价需求,设计了测试评价系统架构。
架构可基于高精度地理信息和高精度定位技术,利用路侧设备和车载设备采集测试车辆测试信息,并通过高速通信发送至管理中心,实现智能汽车行驶安全性测评。
本研究为智能汽车行驶安全性测试评价系统开发提供了一种优化高可用架构设计方案。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utomobile intelligent, the automobile intelligent syst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e driving safety problem of intelligent vehicle is prominent,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diffi cult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vehicle products. The test and evaluation of vehicle driving safety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solve this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test and evalu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was designed to meet the driving safety test and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Based on high-precis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 the architecture can collect test information of test vehicles by roadside equipment and on-board equipment, and send it to the management center through high-speed communication to realize the evaluation of the driving safety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This study provided an optimal architecture design scheme with high availa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vehicle driving safety test and evaluation system.关键词:智能汽车;行驶安全;测评系统;架构设计Key words :intelligent vehicle; driving safety; test and evalu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文/张建国 杜磊智能汽车行驶安全测试评价系统架构设计0 引言当前,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持续推进,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智能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
i-VISTA 中国智能汽车指数编号: i-VISTA SM-ADAS-ACCR-A0-2018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评价规程Adaptive Cruise Control System Rating Protocol(试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i-VISTA SM-ADAS-ACCR-A0-2018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评价方法 (1)3.1 目标车静止场景 (2)3.2 目标车低速场景 (2)3.3 目标车减速场景 (3)3.4 50%横向重叠试验场景 (3)3.5 加分项 (4)附录A (5)i-VISTA SM-ADAS-ACCR-A0-2018前言i-VISTA (Intelligent Vehicle Integrated Systems Test Area)是国家工信部和重庆市政府支持下,共筹共建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工程及产品工程化公共服务平台。
基于i-VISTA示范区平台,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联合指导下,充分研究并借鉴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试验评价方法,结合中国自然驾驶数据和中国驾驶员行为统计特性分析的研究成果,经过多轮论证,形成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评价体系(简称i-VISTA)。
i-VISTA从消费者立场出发,从安全、体验、能耗、效率四个维度设计试验评价场景,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中立公正专业权威的评价。
评价结果以直观量化的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形式定期对外发布,为消费者购车用车提供参考,引导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进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daptive Cruise Control System,简称ACC)是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简称ADAS)的子产品之一,为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提供定速巡航和跟车控制辅助,可有效减轻驾驶员负担。
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是中国汽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研)制定的一套用于评估和认证越野车辆性能的标准体系。
随着人们对越野车辆的需求日益增长,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的制定成为了提高车辆品质和确保用户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引言部分的概述中,我们将首先对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进行简要介绍。
通过对越野车辆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和评估,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旨在确保越野车辆在各种复杂和恶劣的路况条件下具备良好的操控性、通过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我们将介绍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的背景和制定意义。
随着越野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用户对越野车辆的性能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国内越野车辆的竞争力,中汽研组织专业团队倾力打造了越野认证标准,并通过多次论证、研究和测试,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文章的概述部分还将包括对后续正文结构和目的的说明。
通过明确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目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论文的框架和主旨。
最后,我们将简要提及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展示该标准的重要性和潜在影响力。
总体而言,本文的概述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的背景、制定意义以及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为后续的具体内容打下基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主要章节和各章节内容的简单介绍。
在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的文章中,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的制定、意义和发展趋势:第二章为历史背景,介绍越野车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越野认证标准制定前的现状和问题。
第三章为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的制定过程和内涵。
首先,介绍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的制定目的和意义。
然后,详细介绍制定过程,包括相关专家的参与和市场调研。
最后,解析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技术指标、测试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方面。
第四章为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的意义。
从经济、安全和环保等角度,探讨中汽研越野认证标准对汽车行业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ACC、AEB、LDW、BSD、APS五大系统进行评价2018年2月6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汽研”)在重庆发布了《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评价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征求意见稿,从2月6日到2月28日为规程征求意见,到三月份则会发布正式版本,并且到时将启动对市面上车型的测试评价工作。
“中汽研”计划,2018年全年将测评25款以上量产车型,评测结果将会通过i-VISTA的官方网站发布。
ACC试验评价规程主要参考ISO 22179《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Full Speed Rang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FSRA)Systems-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标准。
试验工况包括由目标车静止、目标车低速、目标车减速、稳定跟车、弯道减速、全加速度共六个组成,对ACC性能进行评价。
试验过程中需采集目标车速度、主车速度、目标车加速度、主车加速度、两车纵向距离、两车横向距离等数据。
AEB试验评价规程主要参考IIHS《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Test Protocol》Version 1和其他标准法规、试验项目。
试验工况分为安全性和体验性两大维度。
其中,安全评价分为FCW功能试验和AEB功能试验,包含目标车静止、目标车低速和目标车减速三大类试验工况,体验评价分为AEB系统动作策略、人机交互和虚警评价。
LDW试验评价规程参考GB/T 26773-2011《智能运输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标准、Euro NCAP《Test Protocol-Lane Support Systems》Version 1.0 November 2015标准和J2808 2007 SAE 《Road/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s: Information for the Human Interface》标准,安全评价由直道虚线可重复报警和弯道虚线报警产生两种试验工况组成,体验评价主要包括人机交互和不同类型的车道线识别能力。
我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化评价体系一、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为了更好地促进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工程学会制定了智能化评价体系,以便对汽车智能化技术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本文将对我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化评价体系进行详细介绍。
二、智能化评价体系的背景传统的汽车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安全性能、燃油经济性等方面的考量,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为了更好地衡量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我国汽车工程学会决定制定智能化评价体系,以便全面、客观地评估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三、智能化评价体系的构成1. 技术构成智能化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了汽车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感知、智能控制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通过对这些技术构成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情况。
2. 客观性智能化评价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构成是客观性。
评价体系要求评价过程客观、公正、科学,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3. 应用价值智能化评价体系还包括对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价值的评价,包括对提升驾驶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提升驾驶舒适性等方面的评价。
四、智能化评价体系的应用1. 对汽车制造企业的指导作用智能化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汽车制造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找出不足之处,推动企业提升智能化技术水平。
2. 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智能化评价体系也为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提供了参考依据,以便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规范市场秩序。
3. 用户的参考依据智能化评价体系还可以为用户提供选购汽车的参考依据,帮助他们了解不同车型的智能化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汽车。
五、智能化评价体系的未来展望我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化评价体系将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评价体系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未来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工程学会也将加强与国际汽车工程协会的合作,与国际汽车工程界的智能化评价体系对接,推动我国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2020年度C-NCAP第二批车型评价结果发布世界汽车? 邱洪涛截至2020年7月底,2020年度第二批6款车型的C-NCAP评价试验全部完成。
8月29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青岛发布了该批6款车型的评价结果,持续受到媒体和各方面的关注。
本次發布的结果共涉及6款车型,其中包括5款传统汽油车型,1款插电式混合动力动车型。
5款传统汽油车型涉及2款紧凑型轿车、2款紧凑级SUV车型、1款中大型SUV车型;1款混合动力车为紧凑型SUV车型。
试验车辆全部由汽车测评管理中心从各车型4S店购买,购车费用支出共计约268.75万元。
该批6款车型涉及2个自主品牌、4个合资品牌。
具体车型及生产企业如下:四川一汽丰田有限公司丰田牌CA64642XME6型多用途乘用车(RAV4荣放2.0L CVT风尚型)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马自达牌CAM7201A型轿车(马自达3昂克赛拉2.0L AT质雅型三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星途牌SQR6480M32TT9型多用途乘用车(星途TXL 1.6T星享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捷达牌FV7140LAADG型多用途乘用车(捷达VS5 1.4T AT悦享型280)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牌BYD6461ST6HEV1型多用途乘用车(宋Pro DM 1.5T DCT四驱性能版旗舰型)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福克斯牌CAF7158A6S4型轿车(福克斯1.5T AT 180锋潮型三厢)按照2018版C-NCAP规则,每款车型的每项试验安排均在C-NCAP官网上提前公开,并依次进行AEB试验、行人保护试验、三项实车碰撞试验以及鞭打试验,试验周期较长。
该批第一款车型的AEB试验于2020年5月18日开始,最后一款车型的碰撞试验至7月17日全部完成。
今年是2018版规则实施的第三年,各品牌车型的安全配置都有着明显的提升,成绩也是越来越好。
从2018版规则实施至今,共测试了56款车型,其中16款车型获得4星及以下成绩;40款车型获得5星及以上成绩,5星及以上比例从2006版的37.5%逐年增加到现在的71.4%。
c-ncap xxx法规评分标准总分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用户对汽车安全性能的日益关注,汽车行业的安全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个关键指标,c-ncap评分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xxx年的c-ncap评分标准将会有哪些重大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前期准备我们需要了解一下c-ncap评分标准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制定新的评分标准之前,c-ncap会对当前的汽车安全技术和市场消费需求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前汽车安全性能的发展现状,以及用户对汽车安全的需求。
c-ncap还会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汽车制造商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形成较为科学和严谨的评分标准。
二、xxx年c-ncap评分标准的新特点xxx年c-ncap评分标准相较于现有标准将会有哪些新的特点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变化:1. 加强碰撞测试:在xxx年的评分标准中,碰撞测试将会成为重点。
c-ncap可能会加大对车辆在不同碰撞情况下的安全性能测试,例如正面碰撞、侧面碰撞等。
通过对不同碰撞情况下的测试,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车辆的整体安全性能,为用户选购汽车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2. 增加主动安全性能评价:除了被动安全性能的测试,c-ncap还可能会加大对车辆主动安全性能的评价。
对车辆的自动刹车系统、车道保持系统、盲点监测系统等进行全面测试和评价,这将为用户提供更为直观和全面的汽车安全性能参考。
3. 引入新的评分维度:为了更为全面地评价汽车的安全性能,c-ncap 还可能会引入一些新的评分维度,例如对车辆的车身强度、安全气囊配置、儿童座椅固定装置等进行评价和测试,从而提高整体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对汽车制造商的影响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新的c-ncap评分标准将会带来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1. 挑战:新的评分标准可能会对汽车制造商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获得更高的安全性能评分,汽车制造商可能需要加大对汽车安全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
智能网联汽车电磁抗扰性能技术要求与测试评价方法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搭载了无线通信系统连接互联网和/或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智能驾驶系统的M、N类车辆,明确了对此类车辆的电磁抗扰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
本标准目前适用对象包括: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具有自适应巡航控制功能的车辆;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具有前向碰撞预警功能的车辆;具有车载导航功能的车辆;具有车载移动通信功能的车辆;具有车载紧急呼叫功能的车辆;具有交叉路口碰撞预警和前向碰撞预警功能的面向LTE-V2X mode4应用功能的车辆。
本标准面向应用制订,重点关注面向智能、网联以及智能网联的典型测试工况定义和抗扰环境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智能、网联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电磁抗扰性能测试规程,本标准的目的是评估智能网联汽车的电磁抗扰性能。
本标准可作为整车或零部件企业制定相关测试计划时的参考,各项测试给出的可选的测试等级反映了国内主流整车企业的要求水平,具体的要求执行由整车企业决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608-2006 《智能交通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GB/T 29259 《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术语》GB 34660-2017 《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ISO 15622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systems --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ISO 11451-1 2015 《Road vehicles-Vehicle test methods for C from narrowband radiated electromagnetic energy - Part1 General principles and terminology》ISO 11451-2 2015 《Road vehicles-Vehicle test methods for electrical disturbances from narrowband radiated electromagnetic energy - Part2 Off-vehicle radiation sources》ISO 11451-3 2015 《Road vehicles-Vehicle test methods for electrical disturbances from narrowband radiated electromagnetic energy - Part3 On-board transmitter simulation》ISO 22179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 Full speed rang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FSRA) systems-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ECE R10-5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BD 110001-2015 《北斗卫星导航术语》BD 410004-2015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接收机导航定位数据输出格式》YD/T 3400-2018 《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总体技术要求》SAE J2945/1 《On-Board System Requirements for V2V Safety Communications》3 术语和定义、缩写3.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中国汽车emc测试标准EMC测试是汽车整车或零部件开发过程中常常涉及到的测试内容,EMC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车辆或零部件在其工作的电磁环境中能够不受影响正常工作,同时也不对其他部件或系统造成电磁干扰。
EMC测试一般可分为电磁骚扰测试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和电磁抗扰测试EMS (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两大类,前者确保不影响其他设备,后者确保不被其他设备影响。
了解EMC的各项测试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确认三要素:干扰源、敏感设备、以及耦合路径。
汽车EMC测试包含哪些方面?都有哪些测试标准?汽车EMC测试是测量汽车及其组件的电磁兼容性(EMC)的过程,从汽车收音机到引擎的每个零件都需要进行测试,以查看其电磁场如何相互作用,并确定是否有任何零件会产生电磁干扰(EMI)。
随着汽车射频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制造商将4G,WiFi和蓝牙技术集成到汽车中,EMC测试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诸如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兴市场也为这种设计复杂性的增长做出了贡献。
仪表板中充满了活动组件,当它们与控制系统相互通信时,它们会产生RF噪声和辐射以及潜在的EMI源。
符合EMC标准是现代汽车制造的支柱,对乘客安全至关重要。
汽车需要同时进行EMI抗扰度和EMI辐射水平的EMC测试,该测试又分为四个不同的种类:辐射发射,传导发射,辐射抗扰度和传导抗扰度测试。
汽车EMC测试包含哪些方面?一般整车需要做以下测试,跟零部件EMC测试类似,也包括发射测试(EMI)和抗干扰测试(EMS),对于某些整车厂还有主观收音评价测试。
抗扰性测试抗扰性测试将确定有源通信组件(包括安装在控制和娱乐系统中的微处理器)的辐射敏感性和传导敏感性。
电路设计是屏蔽EMI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布线可能直接导致EMI或影响EMC路径。
排放测试汽车排放测试的重点是测量宽带和窄带辐射产生的EMI,宽带EMI 发生在点火组件和其他易于“起弧和火花”的零件中,从而产生宽带辐射,汽车中的有源电子设备(例如电动机)会产生窄带辐射。
86 《 质量与认证》2023·06编辑 王蕾业务前线Business Front第三方助力高压屏蔽线束屏蔽性能评价文/谭泽强 刘庆鑫 孙欣萌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高压电气电子器件在汽车上的使用日益广泛,用于连接车内各种高压电气电子器件的线缆及连接器也越来越多。
不断增多的高压电气电子器件和高压屏蔽线束造成车内的电磁环境日趋复杂,而如何有效地测试与评估高压屏蔽线束的屏蔽性能是当前业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了准确评估高压屏蔽线束屏蔽性能,国内外第三方检测机构逐步开始对高压屏蔽线束的屏蔽性能(表面转移阻抗和屏蔽衰减)进行评价和测试。
项目推出背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CAERI )电子通信与软件测评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AERI 通软中心”)设立的EMC 整车和零部件实验室已通过CNAS/CMA 扩项,测试领域涵盖汽车、军工、船舶、轨道交通、医疗、电力、民品等。
2017年,CAERI 通软中心充分利用大量的EMC 整车和零部件开发及测试经验,再结合行业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需要,自主研发了“高压屏蔽线束屏蔽性能测试技术”项目,该项目是在同轴电缆测试的基础上,结合被测高压屏蔽线束产品的特点及业务需求,牵头制定的T/CSAE-189-2021屏蔽性能团体测试标准,填补了行业高压屏蔽线束屏蔽性能测试领域的空白,提出了适合高压屏蔽线束(包含高压线缆和高压屏蔽连接器)屏蔽性能评价的测试方法,企业通过做高压屏蔽线束屏蔽性能测试可获得CAERI 高压屏蔽线束的屏蔽性能测试报告,能够发现高压屏蔽线束产品屏蔽性能的不足与缺陷,以对高压屏蔽线束产品的屏蔽性能进行改进,提高高压屏蔽线束的屏蔽性能、降低线束成本。
同时也可以指导整车厂高压屏蔽线束的选型。
项目评价过程在T/CSAE-189-2021《电动汽车高压屏蔽线缆及连接器表面转移阻抗测试方法》中,该项目基于低压线束测试三同轴法、线注入法的测试方法,改进并提出了高压屏蔽线束表面转移阻抗测试技术,在T/CSAE-189-2021《电动汽车高压屏蔽线缆及连接器表面转移阻抗测试方法》中,对高压屏蔽线束产品的检测主要包含屏蔽性能特性,其检测重点主要集中在表面转移阻抗、屏蔽衰减。
FRONTIER DISCUSSION | 前沿探讨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及测试评价方法分析白林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重庆市 400074摘 要: 针对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技术开发应用,从传感器角度和算法角度分析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开发应用存在的问题。
根据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开发的过程,对传感器标定算法、单一传感器环境感知算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环境感知算法及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测试评价方法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分层分析阐述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及测试评价方法的开发应用。
展望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汽车;信息融合;环境感知;测试评价1 前言可靠的环境感知技术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基础,然而环境感知技术到目前为止还存在着大量的技术瓶颈。
从传感器角度考虑,现有的传感器都存在一些缺陷;如相机受光照变化、遮挡等因素影响严重,在没有光源的夜晚会彻底失效;激光雷达在雨天受影响很大;基于GPS的定位系统稳定性较差。
从算法角度考虑,大多数算法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不够好。
综上,环境感知技术目前还存在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环境感知成为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技术向可靠、安全方向发展。
据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开发的过程,对传感器标定算法、单一传感器环境感知算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环境感知算法及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测试评价方法进行分层分析。
2 传感器标定算法分析研究传感器标定是环境感知算法开发的基础,相机通过标定可以解算相机内外参数,利用内外参数可以求解图像坐标系对应用的世界坐标系,利于进行视觉环境感知算法的开发。
雷达通过联合相机标定可以确定雷达坐标系与相机坐标系之间进行旋转和平移的变换关系,利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进行环境感知算法开发。
相机雷达的外参标定是标定存在难点, Zhou L等[1]人针对棋盘图像平面参数估计误差之间的质量问题,提出了几何约束,将旋转与平移解耦,以减小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
引入表示棋盘平面单位法向量不确定度的权重,对每对图像和激光雷达扫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