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并竖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落到封建军阀的手中。
军阀们或者打着共和的旗帜,实际却干着专制的勾当;或者干脆复辟帝制。
孙中山目睹专制政治对人民的压迫比清代更加残暴,于是为维护共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孙中山为维护共和而进行的多次斗争都失败了,主观原因主要是领导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并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它的革命力量太弱,在政治上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具有难以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革命力量太强大,孙中山民主革命力量难以与之进行对抗。
具体表现在: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多年来已经把中国变成了它们的半殖民地,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形成为中外联合扼杀革命的强大反动力量。
第二,国内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买办反动势力太强。
总之,一方面民主革命力量太弱,另一方面中外反动敌人的力量太强,所以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进行的多次革命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从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的失败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经验教训:要战胜它们并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统一的能起到领导核心作用的革命党,必须要有一个明确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必须要依靠和发动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训练有素的革命武装,必须要建立一个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要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应当有新的革命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
已经行不通了。
中国人民要求得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必须另外寻求新的革命方案和新的政治理论,学术界对于《天朝田亩制度》曾一度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对立物,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给资本主义萌芽开辟道路,具有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2.护国运动:(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2.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力斗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5.维护共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②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难点两次复辟帝制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主要讲述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的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袁世凯为什么要复辟帝制?革命党人是怎样与之斗争的?二是张勋复辟为什么会很快失败?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四个: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这一课内容教材编排体系清晰,每一子目都呈现对比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分析,说明民主与专制是一项长期的斗争,最终的结论是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第一目‚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本目介绍了袁世凯专权和二次革命两个问题。
能让我们对袁世凯走上复辟之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维护共和制的艰辛斗争。
①袁世凯专权先简单回忆袁世凯是如何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教师总结,这决定了他必然要对内镇压革命势力,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表面上拥护共和,但暗地做好镇压革命势力的准备,以实现其独裁统治。
袁世凯的主要做法,先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
阅读“历史纵横”材料,思考袁世凯杀害宋教仁的目的是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革命势力。
再次向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接着又免去江西、安徽、广东三个省反对借款的都督职务,并派兵南下镇压。
②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战事主要在江西和江苏的南京进行,历时一个多月,结果革命党人失败。
第二目‚‘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袁世凯靠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后,一步步走上了独裁、复辟的道路,为此也有了反对复辟的护国运动。
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课标要求:说出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发动与失败;袁世凯复辟与孙中山、梁启超、蔡锷等反复辟活动;张勋复辟与反复辟活动;孙中山与护法运动。
(2)理解:二次革命是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府院之争实质是美日之争;护法运动的失败教训是要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3)运用:探究两次复辟帝制活动发生与迅速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知识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革命道路,革命的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进行反复的斗争。
(2)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然失败。
教学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的斗争。
教学难点:两次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是否继续实行呢?我们先来看一幅漫画:《刀大杀人多》反映了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经常用暗杀的方式来排除异己。
这幅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呢?一、二次革命(1913)1.原因:袁世凯专权出示: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第一任内阁被迫解散:1912年6月初,直隶省议会选举王芝祥(适加入同盟会)为直隶都督,袁世凯不予承认,并抛开总理附署权,公布另任命令。
唐绍仪见《临时约法》已遭到破坏,“彻悟袁之种种行为,存心欺骗民党”,遂于6月15日愤而提出辞呈,时任总理不足3个月。
出示:政府人物之真相、刀大杀人多漫画①对内:制造“宋教仁案”、镇压革命党人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为宋教仁题的挽联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一、导入新课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
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然后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军阀派系控制区域
直系(冯国璋、曹锟为首)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段祺瑞为首)掌握着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
建等省
奉系(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地区
滇系(唐继尧为首)控制着云南、贵州
桂系(陆荣廷为首)控制着广东、广西
在目前中国这种狗咬狗的争斗中,我们并不偏爱谁,对我们来说,他们都一样……
—— 20世纪20年代一位美国外交官马克穆利2.从这张地图上,你感觉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一种局面?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五裂。
3.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二)
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1)农户和耕地的大量减少、荒地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陆军人数和军费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护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动
三、课堂总结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倒行逆施,为建立独裁统治,实现自己的皇
帝梦,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他的这种复辟行径,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谴责。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奋起,领导了护国战争,终于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裂,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中国人民饱受苦难。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1.知情人忆述宋教仁事宋教仁字遁初,湖南人,为同盟会多年之干员①,在两湖声威极盛,湖北党人亦多拥戴之。
民国成立后,宋任第一次内阁农林部总长。
辞职后,假②万牲园暂住。
宋在表面上与国务总理赵秉钧交谊甚厚,而实际上对其极端反对。
宋与我交情较厚,相商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③合为一党,遂于民国元年秋宣布两党合并,成立国民党。
两党在各省之支分部亦改为国民党之分支部,全国国民党员人数众多,驾各党而上,大为政府所嫉。
国会选举法公布后,宋先生与我商讨各省情形,认定湖北省有黎元洪主持,国民党选举不易争胜,宋非亲赴鄂办理,恐遭失败。
且可就近办理湖南选举事宜,同时商定以宋为参议院议长,以我为众议院议长。
如本党所得议员在两院超过半数,则为多数党,决定选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
如事不顺,则仍可让袁为大总统;但须袁承认由本党组织政党内阁。
此议极秘,不意为袁世凯及赵秉钧所侦知,谓宋为主谋者,恨之最厉。
迨及民国二年(1913年)春两院选举,各省告竣,揭晓后,国民党当选议员几占五分之三以上。
袁政府闻之大惧,于是在国会未开会以前,在沪有暗杀宋教仁之重案之发生,震动全国。
国人对袁,大为愤恨!──吴景濂《袁世凯杀害革命党人破坏国会》,《文史资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上)【解读】这是民国初年曾为参议院议长的吴景濂后来的忆述。
忆述者当年曾与宋教仁一道共事,并且关系比较亲密,对有关内情自能了解。
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宋教仁对政党政治、议会政治十分热中,力图靠将国民党扩建为第一大党,以该党党员在参、众两院中占据大多数,取得组阁权,推倒起码是限制袁世凯。
他不但如此筹议,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奔走活动。
②当时的政局颇为复杂,表面上的平和掩不住内里的尖锐争斗,袁世凯之流对宋教仁的暗下毒手绝非偶然,可见他们的阴险狠毒。
【注释】①干员:有才干的人员。
②假:借。
2.就“善后大借款”事国民党方面的通告即如大借款一事,国民党之主张有三:一、违法签约,决不承认;二、维持反对违法签约之表决案,以拥护立法高权;三、维持借款必限制政府用途,励行①监督财政之实。
高中历史《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教学设计【课标展示】【教学目标】重点: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复辟、维护共和的斗争难点:袁世凯和张勋复辟,但又迅速垮台的原因【导入新课】提问:“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是什么?结局如何?”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设疑“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在短短的四年间,其反动的专制独裁统治是怎样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又是怎样迅速垮台的?为什么?”(也可从“袁世凯的迅速垮台与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关系吗?”进行设问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专权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临时政府迁至北京。
临时政府正式迁京以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了。
从此袁世凯一步步专制独裁的道路。
提问:袁世凯专权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政治上:①排除异己,建立了完全听命于他的内阁;②刺杀宋教仁: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宋教仁任代理理事长。
在1913年初的大选活动中,国民党获得国会中的相对多数席位,袁世凯对此大为惊恐。
1913年春,他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
经济上:为了争得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向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
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决定用武力镇压国民党。
1913年,袁世凯下令罢免了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
“二次革命”爆发。
2.二次革命提问:革命党人对袁世凯所采取的斗争方式经历了怎样一个变化过程?结合高一必修的有关内容和前面学习到的有关内容让学习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从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到“二次革命”爆发前,革命党人在政治上依靠约法、责任内阁制、选举、组阁等议会斗争方式,以图实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宋案真相大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重新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进行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的斗争。
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暴露之后,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
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一、选择题1“民国建设肇始,百凡待治。
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袁世凯所谨守的是()A.同盟会纲领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约法》“民国建设肇始”“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等信息可判断,袁世凯所谨守的应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 1912年2月,袁世凯即通电南京临时政府:“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
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袁世凯所为与之相悖的是() A.就任临时大总统 B.镇压二次革命C.签订“二十一条”D.宣布洪宪改元“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可知袁世凯反对帝制、维护共和,因此“袁世凯所为与之相悖”的是D项。
3“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
滇黔独立,文意豁然。
”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反对。
蔡锷等在云南宣布独立,掀起了护国运动。
4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
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实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三场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追求民主政治的过程。
5下图为民国时期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A.袁世凯B.段祺瑞C.张勋D.溥仪“万岁”(复辟)被打倒,墓碑上的“民国六年”表明时间是1917年,据此可判断出是张勋复辟。
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B项段祺瑞没有复辟;溥仪虽被推上皇位,但主要策划者是张勋,故排除D项。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一)袁世凯专权
1、对内:制造“宋教仁案”、武力镇压革命党人
2、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目的)
(二)“二次革命” (1913)
1、背景:袁世凯武力镇压南方革命力量
2、时间:1913年夏秋之际
经过:结合二次革命的形势图掌握概况
3、意义:革命派反袁世凯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A、主观:革命党人力量焕散;革命具有软弱性
B、客观:袁世凯力量强大。
5、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
1、对内:(五个步骤)
(1)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2)1913年10 胁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
(3)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
(4)1914年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
(5)炮制新的《总统选举法》
2、对外: 1915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二)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1、复辟的准备
(1)国内:
①授意亲信成立“筹安会”②组织复辟“请愿团”,制造“民意”借口
(2)国外:帝国主义为其制造复辟舆论,古德诺《论共和与君主》
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洪宪帝制”
3过程:①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
②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
③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1914)(袁世凯复辟帝制
的最关键一步)
④基本接受“二十一条”(1915)
⑤制造帝制舆论(1915)
⑥操纵国体投票,获“全票拥护”(1915)
⑦改元、登极(1916)
(三)护国运动(1915—1916年)
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
2、经过: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1915)
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③蔡锷等人武力讨袁
④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6)
3、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在忧惧中死去
三、讨逆运动 (1917)
1、原因:张勋复辟帝制
张勋复辟帝制背景:①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②府院之争(概念、实质)“府院之争”实质:日本和美国争夺中国控制权
2、经过:①舆论: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②武力:段琪瑞组织“讨逆军”进京
3、结果: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新执政。
四、护法运动(1917—1918)
1、起因:段琪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2、经过:成立军政府、举兵北伐
3、结果:失败
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的指导,没有统一的军事指挥
②“护法”号召力不足,缺乏群众基础
③仅依靠军阀,缺乏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
④南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