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 第六单元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名校课件-集体备课】
- 格式:pptx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53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历史选修中的重要内容,它上承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阶段,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成为时代的主题。
教材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和行径,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广大民众为维护共和制度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英勇斗争。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更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历史趋势。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这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史实。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
(2)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维护共和的斗争。
2、教学难点(1)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的分析。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教学设计台山市第一中学吕洁说明:本课属于03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第4课,上课对象为高一学生。
他们是在学习了必修1辛亥革命的知识背景下来学习本课内容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袁世凯走向专制,制造“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张勋复辟与讨逆运动;段祺瑞专权与护法运动。
(2)理解:宋教仁案的本质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二次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是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附院之争的实质是日美争夺中国控制权;护法运动失败的教训是要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3)运用:探究两次复辟帝制运动发生和迅速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音视频运用;漫画解读;地图解析;史料分析;学生合作探究;知识比较辨析;教师讲授;归纳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的革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照搬西方革命模式;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一切违背历史的复辟活动,必然失败;民主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更应珍惜今天的和平民主。
【教学重点】孙中山等革命派反专制斗争,维护共和的斗争。
【教学难点】两次复辟发生和失败的原因。
【课程标准】说出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教学过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选修2第六单元,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但最后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仓促出台。
那么登上总统席位的袁世凯有没有践行民主共和制呢我们先来看两幅漫画。
漫画解析:漫画1: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上却是猿(袁)家天下。
表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漫画2:袁篡夺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经常用暗杀的方式排出异己,反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遭严重破坏。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历史中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革中的关键阶段。
教材通过对反对复辟帝制的一系列斗争的阐述,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上的曲折历程。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脉络,认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这段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在理解其背景、影响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细节和人物的作用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反对复辟帝制斗争的主要史实,包括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护国运动的兴起等。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历史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复辟帝制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正义斗争。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实现民主、自由而奋斗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背景和过程。
护国运动的主要经过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反对复辟帝制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分析民主共和观念在近代中国深入人心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事件,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1.知情人忆述宋教仁事宋教仁字遁初,湖南人,为同盟会多年之干员①,在两湖声威极盛,湖北党人亦多拥戴之。
民国成立后,宋任第一次内阁农林部总长。
辞职后,假②万牲园暂住。
宋在表面上与国务总理赵秉钧交谊甚厚,而实际上对其极端反对。
宋与我交情较厚,相商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③合为一党,遂于民国元年秋宣布两党合并,成立国民党。
两党在各省之支分部亦改为国民党之分支部,全国国民党员人数众多,驾各党而上,大为政府所嫉。
国会选举法公布后,宋先生与我商讨各省情形,认定湖北省有黎元洪主持,国民党选举不易争胜,宋非亲赴鄂办理,恐遭失败。
且可就近办理湖南选举事宜,同时商定以宋为参议院议长,以我为众议院议长。
如本党所得议员在两院超过半数,则为多数党,决定选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
如事不顺,则仍可让袁为大总统;但须袁承认由本党组织政党内阁。
此议极秘,不意为袁世凯及赵秉钧所侦知,谓宋为主谋者,恨之最厉。
迨及民国二年(1913年)春两院选举,各省告竣,揭晓后,国民党当选议员几占五分之三以上。
袁政府闻之大惧,于是在国会未开会以前,在沪有暗杀宋教仁之重案之发生,震动全国。
国人对袁,大为愤恨!──吴景濂《袁世凯杀害革命党人破坏国会》,《文史资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上)【解读】这是民国初年曾为参议院议长的吴景濂后来的忆述。
忆述者当年曾与宋教仁一道共事,并且关系比较亲密,对有关内情自能了解。
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宋教仁对政党政治、议会政治十分热中,力图靠将国民党扩建为第一大党,以该党党员在参、众两院中占据大多数,取得组阁权,推倒起码是限制袁世凯。
他不但如此筹议,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奔走活动。
②当时的政局颇为复杂,表面上的平和掩不住内里的尖锐争斗,袁世凯之流对宋教仁的暗下毒手绝非偶然,可见他们的阴险狠毒。
【注释】①干员:有才干的人员。
②假:借。
2.就“善后大借款”事国民党方面的通告即如大借款一事,国民党之主张有三:一、违法签约,决不承认;二、维持反对违法签约之表决案,以拥护立法高权;三、维持借款必限制政府用途,励行①监督财政之实。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教案重点、难点】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难点:两次复辟帝制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
【知识概要】一、“临时”不幸言中<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专权<1)对内:制造“”<2)对外:进行“”2、二次革命起因:“”和“”经过与结果:战事历时一个月,革命党人失败<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1、独裁统治的建立镇压当正式解散、颁布《》炮制《》2、复辟帝制活动对内:成立“”、“”等;操纵“”投票的团体。
对外:签订“”。
3、护国运动起因:袁世凯经过与结果:、等发表文章反对复辟;等武力讨袁,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三)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1、局面的出现2、张勋复辟起因:之争经过:张勋借“调解”之名,拥复辟。
反复辟斗争:孙中山发表《》;段祺瑞组织“”。
3、护法运动起因:段祺瑞拒绝恢复和经过与结果:孙中山在组织军政府,但由于西南军阀排挤,护法运动失败二、评价:1、辛亥革命后出现民主气象:①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在中国制度结束,共和制确立。
②革命后,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2、民主政治形同闹剧:①内阁形同虚设,频繁更替,总统选举有名无实。
②主权在民,一纸空文,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权并没有兑现,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操纵在旧官僚、士绅手中,普通国民无权参与。
b5E2RGbCAP③社会问题,孙中山构想的土地国有制的政策在法令中丝毫没有得到体现,《临时约法》也没有对妇女的权力作任何规定。
p1EanqFDPw3、中国民主政治前途: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
中国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依然艰难曲折。
DXDiTa9E3d【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A.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C.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2、直接暴露袁世凯当皇帝野心的是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D.修改《大总统选举法》3、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主要说明了A.梁启超已成为革命派B.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C.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D.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是封建性质的政权4、“府院之争”反映的本质是A.封建军阀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B.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南北军阀之间的矛盾D.日美在华利益的矛盾5、1920年,西南军阀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支持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又与直系军阀串通,排挤孙中山.这些情况表明RTCrpUDGiTA.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B.革命派可以同军阀结成可靠的同盟C.军阀集团对革命派的根本立场不断发生变化D.封建军阀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6、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A.孙中山是否参加领导工作B.帝国主义是否支持袁世凯C.革命党人是否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D.讨袁斗争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于国体挟一爱僧之见,而以人为的造成事实,以求与其爱僧相应,则祸害之中于国家,将无已时……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1.(2014·韶关二模)“实际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他们几乎一直无视名义上在北京统治这个国家的民国政府。
”材料主要描述的是()A.辛亥革命后民国有名无实B.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C.官僚和军阀支持清朝复辟D.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政府时期,中央政府无权,权力的实际掌控者是地方官僚和军阀,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错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南京,而根据材料信息“无视名义上在北京统治……民国政府”可得知此民国政府的都城在北京,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4·杭州模拟)孙中山曾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面对后来“帝制自为”的情况,孙中山的表现是()A.成立同盟会,明确革命纲领B.颁布《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C.组织护国运动,捍卫民主共和制度D.实行国共合作,顺应时代潮流解析:题干中的“帝制自为”指的是袁世凯1915年称帝,为了挽救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发起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故C项正确;同盟会是1905年成立,《临时约法》是1912年颁布,国共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的事情,故A、B、D项错误。
答案:C3.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失败说明了()A.封建势力的彻底失败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D.北洋军阀统治结束解析: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都是在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下失败的,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4.在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势力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生了诸多冲突。
下列不属于此类冲突的是()A.宋教仁案B.二次革命C.清帝退位D.护国运动答:C5.国葬是一种葬礼的规格,是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的人举行的葬礼。
湖南人蔡锷是中华民国于1916年底颁行《国葬法》以来的国葬第一人,其“特殊功勋”是() A.“推翻洪宪帝制,再造共和”B.“倡导共和,肇我中夏”C.“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D.“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解析: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并积极复辟帝制,但蔡锷等人策划的护国运动使其最终失败,A项从人物与时间上都符合题意;B项是指孙中山;C项是宋教仁;D项是蔡元培。
精选资料,仅供参考学习之用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1.在1912年底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即可由国民党( ) A.解散现任政府B.组织下任内阁C.推荐下任总统D.修订宪法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理解记忆能力。
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国会第一大党组织下任内阁。
2.(2012·高考福建卷)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选D。
根据题意,辛亥革命的成果虽成“空壳”,但仍保留着象征意义。
从题干辛亥革命成果的角度判断,A、B、C中的“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均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是推动辛亥革命的政党组织和思想理论。
只有D中的“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北洋军阀篡权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象征。
3.(2014·黄山月考)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
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
”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解析:选A。
“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说明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已四分五裂。
“卖不了票了”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袁世凯的行列,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
4.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
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 )A.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D.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解析: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