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二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包括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6.4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 孙中山先生曾悼念某位政治家,“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这位政治家是( )A.谭嗣同B.邹容 C.宋教仁 D.康有为2.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全靠个班底的。
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
”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 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3. 英国记者莫理循在《莫理循眼中的中国》书中,有一幅他参加“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就职典礼”的出席证(如下图)。
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的是( )A.黎元洪 B.孙中山 C.宋教仁 D.袁世凯4. 1913年夏秋之际,“二次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要通过这次革命( )A.迫使袁世凯实行民主政治 B.废除“善后大借款”合同C.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 D.要求政府实行政党政治5. 1915年,在北京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举行了国体投票,各省代表1993名全部投票赞成实行君主立宪制。
这充分说明( )A.中国依然拥有实行帝制的牢固基础B.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不得已而为之C.袁世凯复辟帝制显然经过了精心筹划D.袁世凯不应承担复辟帝制之罪名6. 1913年4月26日,英、法、俄、德、日五国银行团正式同北洋政府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如下图)。
“善后”说明袁世凯借款的主要目的是( )A.为其复辟帝制奠定物质基础 B.筹措镇压国民党和敌对者的经费C.履行对清室的优待条件 D.解决就职前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第 1 页7. “府院之争”是20世纪初北洋军阀政府内部的一次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 )①反映了美日在中国问题上矛盾的激化②使中国的政局更加混乱③为张勋复辟提供了有利时机④使民国的招牌丧失殆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 1917年7月12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大型庆祝活动(如图),他们庆祝的主题应是( )A.《中华民国约法》颁布B.护国运动胜利C.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D.张勋复辟失败9. 某收藏爱好者藏有一张民国5年12月的房屋卖断契单(如下图),原来在落款的日期处,有印刷好的“洪宪”二字,但实际年份却用红印章“中华民国”直接覆盖在上面。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一、选择题1.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该文的标题是对袁世凯及其爪牙鼓吹的“变更国体”的叫嚣表示的异议。
梁启超发表该文主要说明了( )A.梁启超已成为革命派B.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C.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D.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是封建性质的政权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A项错误;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主要是反对袁世凯称帝,B、D两项与此无关,应排除。
2.(2012·高考安徽卷)右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B.段祺瑞C.张勋D.溥仪解析:选C。
从漫画中“不可活”可知这个事件已失败,由图中提供的时间“民国六年”可知这幅画创作于1917年,加上图中的“万岁”,可知是指张勋复辟帝制失败。
3.某收藏爱好者藏有一张民国五年12月的房屋卖断契单(如图),原来在落款的日期处,有印刷好的“洪宪”二字,但实际年份却用红印章“中华民国”直接覆盖在上面。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契约单印刷时处在袁世凯当政时期B.契约单使用时袁世凯的统治已经被推翻C.契约单的最初持有者反对复辟帝制D.在“洪宪”上加盖“中华民国”是对袁世凯的绝妙讽刺解析:选C。
该契约单只是一个买卖房屋的官方印制的合同,其内容无法反映契约的最初持有者对复辟帝制的态度。
4.1912年5月20日,23岁的上海《民权报》记者戴天仇,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只有24个字的时评短论《杀》,“熊希龄(财政总长)卖国,杀!唐绍仪(内阁总理)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太炎阿权,杀!”这篇杀气腾腾的短评得以发表的原因是( ) A.戴天仇对北洋军阀独裁卖国不满B.上海外国租界集中,自由民主气氛较浓C.南方控制在革命党手中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言论自由”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12年5月20日”,从时间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已经成立;报刊为上海的《民权报》可知在此时言论氛围较为宽松,其法律依据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公民享有出版、集会、结社、言论等自由权利。
一、选择题1.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该文的标题是对袁世凯及其爪牙鼓吹的“变更国体”的叫嚣表示的异议。
梁启超发表该文主要说明了()A.梁启超已成为革命派B.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C.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D.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是封建性质的政权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A项错误;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主要是反对袁世凯称帝,B、D两项与此无关,应排除。
2.(2012·高考安徽卷)右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A.袁世凯B.段祺瑞C.张勋D.溥仪解析:选C。
从漫画中“不可活”可知这个事件已失败,由图中提供的时间“民国六年”可知这幅画创作于1917年,加上图中的“万岁”,可知是指张勋复辟帝制失败。
3.某收藏爱好者藏有一张民国五年12月的房屋卖断契单(如图),原来在落款的日期处,有印刷好的“洪宪”二字,但实际年份却用红印章“中华民国”直接覆盖在上面。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契约单印刷时处在袁世凯当政时期B.契约单使用时袁世凯的统治已经被推翻C.契约单的最初持有者反对复辟帝制D.在“洪宪”上加盖“中华民国”是对袁世凯的绝妙讽刺解析:选C。
该契约单只是一个买卖房屋的官方印制的合同,其内容无法反映契约的最初持有者对复辟帝制的态度。
4.1912年5月20日,23岁的上海《民权报》记者戴天仇,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只有24个字的时评短论《杀》,“熊希龄(财政总长)卖国,杀!唐绍仪(内阁总理)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太炎阿权,杀!”这篇杀气腾腾的短评得以发表的原因是() A.戴天仇对北洋军阀独裁卖国不满B.上海外国租界集中,自由民主气氛较浓C.南方控制在革命党手中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言论自由”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12年5月20日”,从时间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已经成立;报刊为上海的《民权报》可知在此时言论氛围较为宽松,其法律依据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公民享有出版、集会、结社、言论等自由权利。
一、选择题1.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该文的标题是对袁世凯及其爪牙鼓吹的“变更国体”的叫嚣表示的异议。
梁启超发表该文主要说明了( )A.梁启超已成为革命派B.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C.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D.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是封建性质的政权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A项错误;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主要是反对袁世凯称帝,B、D两项与此无关,应排除。
2.(2018·高考安徽卷)右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B.段祺瑞C.张勋D.溥仪解析:选C。
从漫画中“不可活”可知这个事件已失败,由图中提供的时间“民国六年”可知这幅画创作于1917年,加上图中的“万岁”,可知是指张勋复辟帝制失败。
3.某收藏爱好者藏有一张民国五年12月的房屋卖断契单(如图),原来在落款的日期处,有印刷好的“洪宪”二字,但实际年份却用红印章“中华民国”直接覆盖在上面。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契约单印刷时处在袁世凯当政时期B.契约单使用时袁世凯的统治已经被推翻C.契约单的最初持有者反对复辟帝制D.在“洪宪”上加盖“中华民国”是对袁世凯的绝妙讽刺解析:选C。
该契约单只是一个买卖房屋的官方印制的合同,其内容无法反映契约的最初持有者对复辟帝制的态度。
4.1912年5月20日,23岁的上海《民权报》记者戴天仇,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只有24个字的时评短论《杀》,“熊希龄(财政总长)卖国,杀!唐绍仪(内阁总理)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太炎阿权,杀!”这篇杀气腾腾的短评得以发表的原因是( )A.戴天仇对北洋军阀独裁卖国不满B.上海外国租界集中,自由民主气氛较浓C.南方控制在革命党手中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言论自由”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12年5月20日”,从时间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已经成立;报刊为上海的《民权报》可知在此时言论氛围较为宽松,其法律依据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公民享有出版、集会、结社、言论等自由权利。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教材整理1 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统治的确立(1)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到北京。
(2)假装拥护共和,加快复辟帝制的步伐。
2.二次革命(1)背景①1913年,刺杀宋教仁于上海。
②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用于镇压革命,讨好列强。
③革命党人抵制,江西、安徽、广东通电反对。
④袁世凯派兵南下镇压。
(2)战况①战事主要在江西和江苏的南京进行。
②1913年夏秋之际历时一个多月。
(3)结果:革命党人失败。
[深度点拨] 二次革命的实质二次革命是在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矛盾公开激化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教材整理2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1.“洪宪帝制”(1)使帝制程序合法化①1913年10月,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
②1914年,炮制出《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
③炮制出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
(2)寻求帝国主义支持: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3)大造帝制舆论①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②组织“请愿团”,请求变更国体,制造“民意”借口。
③帝国主义代言人也大造复辟舆论。
(4)操纵国会投票,获得“全票拥护”君主制的结果。
(5)“洪宪帝制”确立①袁世凯下令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②标志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流达到高潮。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89[学思之窗],想一想:这样的投票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你对此有何感触?【提示】不能。
因为“国民代表”投票是袁世凯进行复辟活动猖獗时,由他操纵进行的;在投票时又采用贿赂的手段,验票也是由袁世凯指使成立的参政院负责。
感触:从头到尾都是骗局,民主、民意已成为一种摆设。
3.护国运动(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
(2)经过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1.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宣布“独立”。
其“独立”的实质是()A.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B.实行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C.强调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力D.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2.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B.都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C.都由国民党直接领导D.都未取得最终胜利3.“府院之争”的实质是()A.中国是否参战B.美、日争夺中国控制权的斗争C.共和制与专制独裁的斗争D.不同派系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斗争4.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①举行双边谈判②采用政党政治③运用法律手段④进行武装斗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2年初“工业建设会”发表成立旨趣:丕(大)焕新猷(计划),自必首重民生,为更始之要义,尤必首重工业,为经(治理)国之宏图……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难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害我工业之发达……。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形容众人归向)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摘自1912年2月28日《民声日报》材料二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善政治建设未尝有也。
故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
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即不可能,亦不可望也。
——摘自宋教仁1913年3月《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材料三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无本领……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尝不愿,然今日诚未敢多让。
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举兵伐之!国民党诚非尽是莠人,然其莠者,吾力未尝不能平之!——摘自袁世凯1913年5月《传语国民党人谈话》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思潮?这种思潮产生的历史时间及其理由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良善政治”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污秽……如故”?(3)材料三中袁世凯发表谈话的背景是什么?表明了什么?结合三段材料,评价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一、选择题1.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让助手剪去了自己的辫子,3月10日下午3时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下列选项直接暴露袁世凯后来想当皇帝野心的是( )。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D.炮制新的《总统选举法》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意味着总统只要连选成功便可以一直当下去,从而暴露出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
答案:D2.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 )。
A.开明君主制B.君主制C.君主立宪制D.共和制解析:考查护国运动的相关问题,注意时间(1915年底),结合历史背景判断。
答案:D3.“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
滇黔独立,文意豁然。
”此段文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武昌起义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解析:从题目中的“一人称帝”“滇黔独立”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叙述的内容与护国运动有关。
答案:C4.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过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
A.正确揭示了近代军阀割据问题B.断然决定同军阀决裂C.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D.对南北军阀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解析:从题目所给材料看出,孙中山开始认识到曾经表示拥护革命的西南军阀同北洋军阀的反动本质是一样的。
答案:D5.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
A.粉碎袁世凯独裁和帝制企图B.维护真正的共和制度C.反对军阀割据,保证国家统一D.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解析:紧紧抓住辛亥革命后的时代特征,对象是北洋军阀,关键词是核心目标。
A、C两项从属于B项,可以排除;D项是指新文化运动,也是错误的。
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核心是反对专制独裁,进行政治革命,维护共和政体才是其真实目的,故应该选择B项。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一、选择题1.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A.宋教仁遇刺身亡B.《临时约法》被废止C.国民党被解散D.军阀割据混战【解析】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而国民党赢得国会选举,如能组阁,则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因此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答案】 A2.“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却是袁世凯。
”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解析】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
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答案】 D3.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让助手剪去了自己的辫子,3月10日下午3时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下列选项直接暴露袁世凯后来想当皇帝野心的是()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D.炮制新的《总统选举法》【解析】《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意味着总统只要连选成功便可以一直当下去,从而暴露出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
【答案】 D4.1915年,日本要求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的交换条件是()A.答应签订《善后借款合同》B.归还胶济铁路与青岛C.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D.帮助袁世凯镇压护国运动【解析】袁世凯为获得日本帝国主义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了“二十一条”。
【答案】 C5.据1915年12月14日《大公报》载:“总统(袁世凯)首出发言。
谓做皇帝不仅牺牲个人,并且及于子孙……非图个人之福利也。
今日即举国一致赞成君宪,余复何言,惟望诸君同心协力,共挽时艰。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实行君主立宪是顺应民主的做法B.皇帝制度祸国殃民,遭到所有人唾弃C.总统顾及民生,不惜牺牲个人利益D.一场复辟闹剧,逆历史潮流而行【解析】A项说法不准确,因为当时的历史潮流是民主共和而不是君主立宪;B项中“遭到所有人唾弃”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事实,当时还有很多遗老遗少,主张恢复君主制和皇帝制度;C项从所学史实可以排除,袁世凯的发言是在其“帝制梦”难以推行的背景下不得已而为。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探究的主要问题】1.袁世凯为什么要复辟帝制?革命党人是怎样与之进行斗争的?解题关键:理解复辟帝制和革命斗争两个概念。
思路引领:本题前一问重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后一问则重在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1)权力增大,野心膨胀;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国内外的反动势力支持。
(2)孙中山发表两次《讨袁宣言》号召人们起来维护共和制度,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等在云南武力讨袁即护国运动。
2.张勋复辟为什么会很快失败?解题关键:张勋复辟仅持续了十二天就宣告结束。
思路引领: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张勋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一致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武力讨伐。
归跟到底,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思之窗】1.想一想,“国民代表”的投票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你对此有何感触?解题关键:理清“国民代表”的真正内涵,思路引领:找出“国民代表”投票出台的背景、经过。
感触主要是谈谈看法、认识。
答案提示:不能。
因为“国民代表”投票是袁世凯进行复辟活动猖獗时,由他操纵进行国体投票的;在投票时又采用贿赂的手段,验票也是由袁世凯指使成立的参议院负责。
感触:从头到尾都是骗局,民主、民意已成为一种摆设。
2.读了孙中山的这段话,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解题关键:首先要读懂材料,了解材料所针对的对象、现象。
思路引领:这是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时,对失败的原因的总结。
答案提示:感触最深的是“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西南军阀的排挤造成的。
而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护法”没有多大号召力,缺少群众基础;二是孙中山没有自己的武装,而是借助西南军阀的实力;三是西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
【历史纵横】“宋教仁案”是怎样暴露袁世凯奸诈险恶的真面目的?解题关键:了解“宋教仁案”的由来去脉。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二次革命是反对袁世凯专权的斗争,将其称为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从哪一方面而言的( )
A.领导力量B.革命任务
C.革命性质 D.斗争方式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辛亥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确立共和制;二次革命的任务是反对袁世凯实行专制,巩固共和制度,从革命任务上,两者一脉相承。
2.“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余临道上,不堪回首话前途。
”与这副对联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B.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C.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D.袁世凯复辟帝制
解析:选D 本题以一副对联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由材料中“拖出老袁还我國”可知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恢复民国之意,这里的“國”指中华民国,故D项正确。
3.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该文的标题是对袁世凯及其爪牙鼓吹的“变更国体”的叫嚣表示的异议。
梁启超发表该文主要说明了( )
A.梁启超已成为革命派
B.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
C.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
D.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是封建性质的政权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A项错误;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主要是反对袁世凯称帝,B、D两项与此无关,应排除。
4.1916年,西南军阀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支持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又与直系军阀串通,排挤孙中山。
这些情况表明( )
A.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
B.革命派可以同军阀结成可靠的同盟
C.军阀集团对革命派的根本立场不断发生变化
D.封建军阀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
解析:选D 封建军阀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他们不会真心拥护革命、引领中国走向民主和富强,之所以有时和革命者合作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D项正确。
A项中根本对立的表述错误;B项中可靠同盟的说法错误;C项中根本立场变化的说法错误。
5.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中国近代化的倒退,但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下列事件能体现后一观点的是( )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②袁世凯尊孔复古③新文化运动兴起④中国共产党成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根据题干要求,指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而袁世凯复古是历史的倒退,因此排除含②的选项。
6.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后指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武人之争雄”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B.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C.人民痛苦,民不聊生
D.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加强
解析:选B 20世纪初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中国实际上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中央政府对地方很难进行有效地管辖,因此,B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 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保持政治统一,采取民生政策。
——《国民党宣言》材料二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耶?既忘共和,既称民贼。
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宣言》材料三1917年非常国会议员通电:所幸诸公独持正义,兴师讨贼,信誓在人,救我黔黎,定兹国难,公等之责,吾民之望也……以谋统一,以图应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其宗旨与同盟会纲领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6分)
(2)据材料二,孙中山对当时形势的认识有何局限性?(2分)
(3)在材料三中,“诸公”指谁?国会议员为什么只提“以谋统一”而不号召恢复国会和约法?(4分)
(4)上述材料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一时期的斗争中存在什么致命的缺陷?(2分)
解析:在解题时注意材料信息的比较和验证,同时要注意材料出处。
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围绕国民党巩固共和,建立议会民主制度作答。
第(2)问应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把打倒袁世凯作为恢复共和的目标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3)问要求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南军阀支持护法运动的目的。
第(4)问应从资产阶级革命派依靠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局限性作答。
答案:(1)目标:巩固共和,建立议会政治制度。
变化:只提民权和民生两大主义,不提民族主义。
原因: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2)孙中山认为打倒袁世凯则能恢复民主共和。
(3)西南军阀。
西南军阀支持护法运动的目的在于借孙中山之名以扩充势力自保,并非真正的拥护国会和约法。
(4)依靠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不能把反军阀与反军阀统治结合起来,提不出新的革命纲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善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
故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
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也,亦不可望也。
——宋教仁1913年3月《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材料三梁启超说:“鄙人原非如新进耳食家(指主张民主共和者)之心醉共和,故于共和国体(实际指政体)非有所偏爱,而于其他国体非有所偏恶。
鄙人生平持论,无论何种国体,皆非所反对,惟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故以为政体诚能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不可也。
政体而非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可也。
今在共和国体之下而暂行专制,其中有种种不得已之理由,犯众谤以行之,尚能为天下人所共谅……”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宋教仁为什么说“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污秽……如故也”?“良善之政治”指的是什么?(4分)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与材料二、三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斗争纷纷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8分)
解析:本题围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问应根据材料内容和涉及的人物准确读取材料信息,然后结合有关史实按问作答。
第(2)问事件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与出处即可回答,原因可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全面分析。
答案:(1)因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反对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
(2)事件: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一方面,中国社会专制主义力量十分强大又异常顽固,西方列强出于自身利益破坏中国革命;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