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级人资3班毛概课件刘筱悦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27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毛概社会实践ppt毛概社会实践ppt:毛概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经过这几周时间的调查分析,在我们小组三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这次的毛概实践报告,想想在这段时间,虽说不长,但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们的调查报告的主题是大学生业余生活,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主题,那是因为这是与我们目前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且很多人对此也有困扰,所以,对此的调查报告才显得格外的有意义。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的任务是繁杂琐碎,包括设计、派发、回收问卷,统计分析结果,翻阅资料,总结结论,制作、填写大纲,绘制表格,后期完善。
做的过程里,我们遇到过各种问题,有想过偷懒,但在大家的相互勉励之下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不管我们的报告是否合格,但我们至少可以问心无愧,我们是用了心、尽了力去完成的,这个过程我们走的不简单,但我们回想起就觉得很开心。
调查过程里,首先发现的就是是存在的问题。
问题有许多,包括课余时间充裕,但没有效利用,不会安排课余时间,没正确认识课余时间,课余时间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多,课余生活脱离社会,没有经验上的提高。
其次是成因。
之所以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的安排会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是有他不可忽视的因素的。
包括了各种主观、客观的条件,在我们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在自我的反省,反省自身是否也存在着结果里的不良习惯,当然,我们也是存在着许多陋习的。
所以我们在调研的同时,也在虚心学习,改正。
其实一开始,对这个实践报告并没怎么放在心上,想想不过是发一些调查问卷然后分析总结,写篇报告而已。
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才发觉并非那么简单,首先是选择一个要调查的问题,然后要出一些围绕着这个主题的问题,问卷上虽说只有十四个问题,但就是这十几个问题以及选项就花费了我们很多时间,之后就是发放这份问卷,我们选择了晚上在自习室和图书馆发这些问卷,这一百二十份问卷,我们三个人也足足花了两个星期才发完收完,之后就是分析问卷,统计数据,这些数据还要分类统计,如何分类,这期间我们意见上也发生过分歧,但最后通过讨论还是解决了。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教学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从坚持统一与分裂势力对国家以及社会的影响的对比,来体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要性,意义,以及从古自今各代领导人对统一的态度,使同学们了解为什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教学难点a)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b)实现统一是复兴的历史任务三、本节基本论点a)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b)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c)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目标通过轻松的课堂气氛,穿插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小故事,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积极与学生互动,使得同学们真正意义上的去理解国家统一的意义。
六、思考题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七、教学内容(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统一,历来都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理,古今之通谊也”。
从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民族的凝聚力,则是中华民族的固有传统。
在统一的国家里,我们的祖先曾经为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形成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的河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
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
而分裂则常常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破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人侵和压迫,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英勇斗争。
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宰割,中国局部地区处于分离状态。
各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举例:1、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历史背景: 经过春秋和战国长期的兼并战乱,中国社会逐渐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发展。
到公元前246年,也即秦始皇即位的初年,随着秦灭六国统一战争的开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国,即将在刀光剑影中诞生。
六国日渐没落、秦国蒸蒸日上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战争简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胜利的原因之一:秦王朝的统一事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自从周王室式微,特别是战国以来,诸侯纷争,称雄割据,人民深受战乱之苦,迫切要求重建统一的国家,以便于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
正是这个意义上来说,秦朝的统一战争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元元黎民,的免于战国”。
因此,秦王嬴政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混战的局面,在广袤的疆域里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
2、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满红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背景:该诗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
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背景: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溺水后因自幼的娇生惯养和体质虚弱而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的7岁的弟弟赵昺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
朝廷迁至厓山,加封文天祥信国公。
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
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
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辞拒绝。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
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
《指南录》记录的文天祥自注云:“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
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
李不得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作此诗20天后,厓山海战以宋朝惨败而结束,赵昺跳海而死。
宋朝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
3、中国史上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孟子提出“定于一”,认为统一之后才能安定;董仲舒发挥了孔子、孟子的“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长经,古今之通宜也”;康有为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大声疾呼“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统一起来才是“真民治”,才能与“与列强共挤与平等之域”。
(这些主张都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4、岳飞、秦桧岳飞原来是河南人,少年从军屡立战功,让退守杭州为都的南宋可以暂时取得安逸,免于亡国的厄运。
谁知宋高宗为奸臣秦桧谗言所害,一连下了十三道金牌,召回正在和金人抗战的岳飞,还要了他的性命,导致岳飞含冤而死。
后来岳飞获得平反,追封为鄂王,可是尸骨却不能回到河南故乡,只好葬在杭州。
当真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里故乡不能回,却在39岁的壮年期间被斩于杭州。
西湖旁的岳王庙,高10多公尺的岳飞雕像,面向西湖,让世人凭吊他的含冤悲情,景仰他的爱国壮怀。
庙堂两旁写着“尽忠报国”四字,可是唯独“国”字少了一点,寓指“要尽忠报国,还差一点点”的意思。
岳王庙外是岳飞和他的长子岳云的坟墓,供世人膜拜。
庙外当然也少不了害死岳飞的秦桧夫妇雕像,长跪在岳王庙前。
政府为了推广文明运动,严禁游客向秦桧夫妇雕像吐口水,众人只能象征式的用手捶打雕像,以示厌恨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在世界上是最昌盛的国家,收到各国的效仿。
自清末时期以来,是有战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而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简言之就是恢复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2、民族复兴与祖国统一的关系: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昌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过程:(1)中国共产党成立——担起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历史使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扫清障碍(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重要起点(4)改革开放——开创新起点4、港澳台问题遗留和回归变化:香港问题——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的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租期为99年。
澳门问题——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
台湾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国民党集团的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
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香港变化————香港回归祖国前后,两地的经贸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香港同内地的经贸关系走过了三个不寻常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回归前,尤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是内地主要的外商投资者。
当时,香港制造业正值北移,大量生产工序转移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到了90年代,长三角地区及上海浦东崛起,港企到华东地区发展,带动了当地基建、交通、物流以及服务业的兴旺,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消费,推动了房地产、旅游、装修等行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回归初期,两地经济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内地经济在对外开放和中国入世的推动下,不断扩张发展,而外商愈来愈多进入内地市场大展拳脚,促进了港资与内地企业的合作发展。
民企“自由行”的发展,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民企赴港考察、参展和洽商,不少民企更在港成立公司及注册商标。
令香港同内地的经贸关系不断密切,不断强化。
近年来,两地经贸关系进入第三阶段。
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巨大经济体,正在全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香港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商贸金融中心,其模式及定位正发生根本变化:由以前的投资者、合作者角色,转为服务者角色。
因为中国这样一个庞大、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在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中,需要商贸服务业的支持,以及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的协助。
香港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贸易中心,可以从资金、人才、信息、物流等方面提供服务,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而香港经济也可以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中,得到自身的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的十年,是香港历史发展进程的辉煌十年,是两地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十年,也是不断加深港人对国家归属、对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凝聚的十年。
回顾香港已经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望未来,港人对香港前途,对国家发展,对和平统一大业充满信心。
香港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进程中,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澳门变化————从“负”到“正”。
回归后第一年,也就是2000年,澳门特区扭转回归前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局面,保持连年增长势头,2000年至2008年本地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约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