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契合——论中国话剧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暗恋桃花源》
- 格式:pdf
- 大小:263.77 KB
- 文档页数:3
286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张丹琳 山西大学摘要:《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编剧导演的一部话剧作品,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
这部话剧讲述了两个不入流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都租下了今晚的舞台彩排,在争夺舞台时发生了争执,但是双方都演出在即,无奈之下只能相互妥协轮流出场。
影片运用套层结构叙事,上演了一部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赖声川导演也获得了1988年的“国家文艺奖”。
故事中的两个话剧看似风格迥异,跨越了时间,又跨越了情绪,却能灵活地切换自如,这交错进行的两处戏,主题对峙却殊途同归,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尘世悲欢。
关键词:套层式结构;主题对峙;间离效应一、戏中有戏的套层式结构《暗恋桃花源》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叙事结构,剧场上本就是两个剧组在彩排自己的戏,故事中还有故事,多重时空互相交错。
虽然舞台的空间是有限制的,但暗恋桃花源却灵活合理地发挥了舞台的最大限度,打破了传统戏剧叙事的时限性。
同时两个剧组又是互相形成,缺一不可的:一条线是《暗恋》剧组,讲述的是青年江滨柳与恋人云之凡在上海相爱,因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走散,两人40年后在台湾又相遇,这时的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而另一条线则是《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的渔夫老陶因为妻子春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故而离家出走找到了桃花源,再回武陵之后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虽已成家生子,却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刚开始两条线按照各自的轨迹平行进行,在戏剧的中后段又进行了交叉进行,并在高潮部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悲喜交错,张弛有度,演员的表演风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个戏剧的时空是属于“现在”时代,而《暗恋》则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跨越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台北,是时空跨越距离极大的爱情悲剧,属于“过去”;而《桃花源》灵感则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古代喜剧,更是“过去的过去”,而剧场中时而癫狂寻找着刘子骥又将观众拉回到现实,若是将两条线索任意拿出一条平铺直叙,故事都会显得索然无味。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作者:蒋佳君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蒋佳君内容摘要: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也是话剧中的经典。
台湾1986年首次公演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新版《暗恋桃花源》于2010年再度演出,将现代与传统戏曲越剧相结合,产生了“赖氏话剧”,国内话剧市场本来的萧条状况被打破。
本文拟从戏剧矛盾冲突复杂、“间离效果”的后现代特征、戏剧语言的“留白”等几个方面探究《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希望能够阐发当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暗恋桃花源》让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由于剧场管理员的安排错误而“撞车”在一起,在舞台上争夺排练场地与机会的故事。
由赖声川导演,于1986年台湾公演,当时即十分轰动。
时隔将近三十年,国内外始终有城市在出演,热度不减,因此被称赞为“华语剧坛之翘楚”。
那这部戏剧艺术魅力表现在哪里呢?一、戏剧矛盾冲突复杂冲突是戏剧的生命,如果没有矛盾,整部剧将无法展开。
而《暗恋桃花源》这部戏的矛盾冲突十分地集中。
整部戏中的主要冲突是两个剧组对场地的争夺,《暗恋》与《桃花源》剧组争抢排练造成第一层冲突。
而两部戏内部又有矛盾存在,这就是第二层冲突,形成了一种“戏中戏”的结构。
《暗恋》的故事主人公江滨柳是东北的一名流亡学生,与云之凡在上海倾心相爱,但却因为时代大潮的冲击而不得不辗转台湾,结婚生子,最终病危时还想与自己半生牵念的恋人相见。
江滨柳、云之凡与江太太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推动了戏剧内部的冲突。
此外,在剧中人———演员与剧外人———导演之间,也有冲突存在。
而《桃花源》则改编自晋代隐士陶潜的《桃花源记》。
老陶到桃花源打渔以躲避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的私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经过一段忘记尘俗的欢乐时光后,归来却发现妻子已经和袁老板成家,甚至还有了孩子。
这部古装喜剧的戏内冲突产生在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之间,而戏外冲突则是演员与道具。
浅析《暗恋桃花源》的戏剧冲突设置《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戏?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它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部戏构成的。
戏剧情节设定的场景呈现在一个剧场的舞台上,两个剧组由于剧场时间安排的失误被排在了同一个时间排戏,这是整部戏最外层的冲突。
把它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观者会看到一层层的冲突在眼前引爆。
可以说,矛盾冲突是一部戏的精彩所在,而《暗恋桃花源》正是深得戏剧冲突之精妙,将矛盾层次分明地铺设好,随着时间慢慢展开。
一、戏中戏《暗恋桃花源》的情节设定立足于一家剧场,主要登场人物为两个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观众看戏,戏里还有戏,是比较创新、有意思的设定。
更为有趣的是,此“戏中戏”非彼“戏中戏”。
这次的戏中戏总共有两个,两个剧组在场地使用上多次产生冲突,交叉进行排练,由此形成了两个戏中戏,两条交叉互动着的情节线索。
这种双重戏中戏的设置,妙就妙在两个剧组不是完全互不相干,排完戏就走。
两组人马在排戏过程中争抢舞台,轮流上台“唱戏”,构成了本剧的第一大戏剧冲突。
如此一来有两个好处,首先两部戏在交替之中营造悬念,往往在各自剧情发展或进入高潮时被打断,使各自戏剧的进行更加跌宕起伏,吊起观众的胃口。
并且,两组人马在场地协调中屡屡产生争端,两部剧从间歇性的抢舞台,到被迫同台排戏,再到两者的台词“挂钩”互动,两个剧组的互动逐渐增多,矛盾在问题的产生、协商、解决、再爆发中起起伏伏。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相爱却分离不能白首的故事,《桃花源》则是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上改动过的一部剧,新添加了武陵人老陶家庭失和之后偶然发现桃花源的设定,两者的主题都带有对爱情、对人生不可掌控的一种无奈。
从戏中戏的设置形式看,两部戏有一下几种冲突表现形式:1.风格冲突:两部戏风格迥异,《暗恋》至始自终沉浸在怀旧伤感的基调之中,有种旧情难忘的感觉。
而《桃花源》虽然也是一个爱情破裂的故事,整体风格却是喜剧风格。
同一个舞台、同一个主题,两个完全不同的剧风格形成强烈的冲突,但是却表现了同相合,表现形式多样化而极具风格,从悲情渲染和喜剧化反衬在冲突中加强表现效果。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第一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如果说前一个对面无缘,带来的是上海相识的惊喜,那后面一个的对面无缘,则绵延了40年的悲哀。
如果说战争的残酷,那么战争并未把他们分隔多远,只是小小的切断了一下他们的联系而已。
残酷的是生活吗?谁知道。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
话剧鉴赏之《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表演工作坊成立之后于1986年创作的第二部舞台剧。
这部戏中将舞台作为两个话剧团《暗恋》和《桃花源》的表演地点,交替讲述这两个不相干话剧的内容,将其框架定在“两个剧团争夺剧场”这样一个主题和两个“戏中戏”的表演形式上。
将两份不搭调的东西放在一起,却生出了另一种秩序。
并以这种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闻名于世,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一、内容简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
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
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
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二、观后感想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剧组,聚集在一个舞台上,一个悲剧,一个喜剧,拼凑在一起成为两个极端的故事。
一个将爱情捧至理想的极点,一个则将爱情埋进现实的土里。
而无论是爱情至上亦或是现实至上,人类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浑浑噩噩中寻找着能够爱你或是被你爱着的人。
《暗恋》里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是相爱的,但时代的悲哀却将他们两人分开的那么彻底,年轻时的分离,四十年的杳无音讯,到最后两人白发苍苍,再次相见是却已是形同陌路。
还记得第一幕两人年轻时曾在上海的路灯下相诉衷肠,云之凡说,你在昆明带了三年,又是在联大念的书,我家就在联大隔壁,我们居然跑到上海才认识,要是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会怎么样?江滨柳说,不会,哪怕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隔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四十年,我们一定会认识的。
《暗恋桃花源》——一部突破传统的戏剧《暗恋桃花源》是戏剧家赖声川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
这部戏剧是一部突破传统的戏剧。
《暗恋》和《桃花源》是两部不相干的戏剧,却安排在同一天在同一个舞台上彩排,就形成了一副与别不同的舞台奇观。
《暗恋》讲的时男女主人公云之凡和江滨柳在上海外滩上,在秋千旁互衷情愫。
后来由于战乱,这对恋人被迫分离,从此天各一方。
过了四十年后,当两人再度重逢时,两人都已白发苍苍,在医院病房中两人相对无语凝噎,往事不堪回首。
唯一不变的大概是之凡送给江滨柳的那条温暖的围巾。
这是一部爱情悲剧,戏剧正是由这种让人黯然泪下的悲剧气氛中落下帷幕的。
另一部话剧是《桃花源》。
这是一部令人捧腹大笑的古装喜剧。
故事主人公老陶不堪忍受妻子春花和袁老板私通,愤而离家出走。
他在江边打渔时,误闯桃花源。
在桃花源,他遇到了与春花和袁老板极为相似的两个人,他们生活的犹如神仙眷侣,他们邀请老陶忘却武陵的情伤。
桃花源的生活与世无争,怡然自得,让人乐而忘返。
当老陶重回武陵时,春花和袁老板已结婚生子,并为生活的繁琐日夜争吵,对老陶的回归两人惊诧不已,但又不相信老陶口中的桃花源,认为他是一个疯子。
老陶最终黯然离去,但是却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
穿插在这两部戏剧中间的,还有一个不停叫唤刘子冀的时髦女子。
这是一个很让人莫名其妙的角色,这个女子在舞台上不停寻找一个名叫刘子冀的人,穿插在两部戏剧间。
让人猜想连篇,或许这个叫刘子冀的人是这个女子的恋人,两人在此相约,但男主人公失约了。
她与两个剧组都不相干,没有人清楚她的身份,也没有人理会她的要求,她的活动和整部戏的结构来说是相对脱离的,整部戏剧的结尾时,这个时髦的女子坐在舞台中央一声声的呼唤着情人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在此彩排的合约,遂发生了对舞台的争夺,于是古代与现代、悲剧与喜剧从轮番登场到同台竞技,一时间,尘世的喜怒哀乐和嬉笑怒骂悉数浮现。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的话剧作品,该剧以唯美的桃花园为背景,展现了人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在观看这场话剧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态度进行了思考。
整个话剧的舞美设计非常精致,舞台上搭建了一个充满浓郁田园氛围的桃花源,每一朵桃花都仿佛是来自天堂的馈赠。
舞台的灯光也十分出色,通过不同的灯光变化,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波澜起伏。
整个舞台场景让人如痴如醉,仿佛走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世外桃源。
剧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到位,他们生动地展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主人公徐达融入了桃花源的生活,渐渐被桃花源的迷人之美所吸引,但同时他也在纠结着是否要选择离开这个安宁的世界回归现实。
徐达的犹豫和挣扎代表了现实与自我内心的冲突,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整个话剧中,对话和情节的安排都非常紧凑,没有一丝拖沓之感。
每个角色的一言一行都充满着生气和力量,让观众完全投入到剧情之中。
剧中的情感冲突和心理矛盾也让人心生共鸣,引发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剧中的配乐和舞蹈。
配乐恰到好处地营造出浪漫的桃花源氛围,舞蹈则以优美的动作和独特的编排展现了桃花源的神秘和美丽。
整个配乐和舞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更加凸显了话剧的艺术魅力。
通过观看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深切感受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的追求。
人们时常感到迷茫和疲惫,但正是对美的追求让我们不断前行。
这部话剧向观众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纯净世界的向往,让人们在喧嚣而现实的社会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
通过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深刻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也意识到自我追求的重要性。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对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迈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并珍惜这份美好。
总的来说,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带来了享受,更重要的是让观众在思想上得到了震撼和启发。
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美学意义内容摘要:《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它自问世以来屡获大奖,常演常新,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本文从“距离美”,“缺憾美”,“中和美”三个角度探讨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美学意义。
从美学的层面阐释《暗恋桃花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分析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美学意义距离缺憾中和《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两个剧组同时和一家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二者争抢在剧场舞台拍戏的故事。
话剧的名字是两个剧组的合写,一个叫做《暗恋》,一个叫做《桃花源》。
《暗恋》是现代悲剧,讲述的是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在上海相遇,后又因战乱而离散,两人都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
四十年后,病危的江滨柳通过登报启示找到了云之凡,可是二者都各自成家,再也回不到当年了。
《桃花源》则是古装喜剧,讲述的是武陵渔夫老陶收入较少又无法生育,他的妻子春花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合谋让老陶到上游打大鱼,老陶在途中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因无法忘记春花而回到家乡。
然而,回到家后却发现春花已经和袁老板生儿育女,家境也更为破败,伤心的老陶又一次离开家,重返桃花源。
[1]在这两个戏剧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女郎,她一直交织在两部戏间寻找情人刘子骥。
《暗恋桃花源》是对传统话剧的颠覆,它所表现出的混乱与矛盾与传统大剧的严整和统一恰好相对,却因此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
这部话剧在混乱中有秩序,在冲突中有调和,既有对传统的保留又有新的突破,具有复杂而深刻的美学意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其美学意义。
一.距离美――真实与虚构的映衬在剧中,编导总是有意无意的提醒观众不要太沉迷于话剧所创设的语境之中,《暗恋桃花源》的“戏中戏”设计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编导通过两个剧组共用一个剧场的冲突,创造对观众观看剧组表演的干扰,往往是观众刚刚进入情境,就被“外界”干扰得跳出情境,只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看话剧。
作为“戏中戏”和“画中画”的《暗恋桃花源》陈云昊【摘要】赖声川是台湾舞台剧导演,被称为"亚洲剧院的翘楚",在八十年代的台湾小剧场运动中扮演了中坚性质的角色。
随着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和西方先锋戏剧潮流的冲击,台湾开始在戏剧领域重新呼应现代的生活。
赖声川可以说为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戏剧形式,其代表作便是《暗恋桃花源》。
这部戏剧呈现了赖声川通过图像思维重构戏剧形式的艺术才华,并构成了从早期作品到后期作品的关键性的过渡。
人们较少注意到的是,【期刊名称】《百家评论》【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6页(P92-97)【关键词】《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画中画;先锋戏剧;意识形态控制;戏剧形式;八十年代;艺术才华【作者】陈云昊【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3赖声川是台湾舞台剧导演,被称为“亚洲剧院的翘楚”,在八十年代的台湾小剧场运动中扮演了中坚性质的角色。
随着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和西方先锋戏剧潮流的冲击,台湾开始在戏剧领域重新呼应现代的生活。
赖声川可以说为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戏剧形式,其代表作便是《暗恋桃花源》。
这部戏剧呈现了赖声川通过图像思维重构戏剧形式的艺术才华,并构成了从早期作品到后期作品的关键性的过渡。
人们较少注意到的是,结构这部戏剧的美学灵感其实来源于一种绘画式的观看经验。
从“画中画”的观看经验到“戏中戏”的戏剧形式,可以看到赖声川重新把握这个新生而混乱的现代台湾的努力。
虽然,为从画到戏的美学转化做出经验性提炼的,是在后来出版的《赖声川的创意学》。
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看到这种美学形式所关联的沟通现实、沟通观众的特殊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从“画中画”到“戏中戏”的转化之后的符指实践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赖声川的结构能力是围绕着符号来运作的:在松动了原有意义之后,符号溢出原有的领域,奔向更大的符号网络,以至于这个符号网络将看戏剧的观众、台湾的当下也编织了进来。
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作者:蔺然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3期一、作品内容介绍《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导演,于1986年台湾首次公映。
至今已有多个版本上演,笔者观摩的是由演员金志杰(饰江滨柳)、萧艾(饰云之凡)、赵自强(饰老陶)、丁乃筝(饰春花)、冯羽纲(饰袁老板)等演員演出的版本。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两个剧组的戏都即将上演,在上演前夕,彼此的在剧场的排练时间给撞到了一起。
他们都声称自己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两个剧组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江滨柳在台湾,云之凡在昆明);但事实上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相思40年后才得以相见。
相见时在医院病房,江滨柳通过在“报纸寻人”的方式,在病逝前见到了云之凡。
两人见面短短几句话,几十年的感情和遗憾都深藏于其中。
而“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渔夫老陶的妻子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划着小船误入桃花源。
在桃花源遇到了同袁老板长的及时相似的白袍男子和同春花长得及时相似的白袍女子,老陶惊讶不已,但白袍男女极其“佛系”与社会隔绝生活,老陶被二人感化。
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
老陶已无心责任,反而劝和不断争吵的“夫妻二人”。
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刘子冀)的疑似精神病的女子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两个生活又荒诞的话剧同时上演、同台竞技,戏内角色之间的矛盾、戏外两个剧组之间的摩擦,别有一番趣味。
二、作品的艺术形式1.“间离效果”的运用话剧《暗恋桃花源》的作者赖声川是我国著名导演,在台湾创建了“表演工作坊”,其代表作有《海鸥》、《宝岛一村》、《乱民全讲》等。
曾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学习戏剧艺术,其话剧艺术形式归于传统话剧的形式,但有导演独特的个人色彩。